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分区占领,后来美、英、法的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
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是否意外着和平时代的到来?
柏林会战(第三帝国的末日)
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德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柏林会战又称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欧洲战事的结束。
走进二战尾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
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什么?
冷战对世界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什么是冷战?
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5年)
1945年 欢庆胜利
大国互掐:冷战
问题1:柏林问题背后是哪两个国家的角力?
对待德国和日本等战败国的政策上,美国与苏联的分歧和争斗同样严重……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也就成为苏联与其西方盟国之间的重大问题……双方不仅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发生了无穷争吵,而且在德国统一的问题上更是意见相左……美苏在东欧和德国、日本等问题上的对立愈演愈烈,成为冷战爆发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
——徐蓝《求真.求通.立德—徐蓝学术论文集》
问题2:美苏的关系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
1945年4月25日美苏易北河断桥会师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从战时盟友到战后对手
美国和苏联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合作探究1:美国和苏联为何会进行冷战?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
——沈志华《冷战五书》
二战结束后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美国的制度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国家战略的对立
社会制度的差异
全球扩张战略
美国战后欲称霸世界,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
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矛盾尖锐。
保卫国家安全战略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问题3:美国视苏联为称霸路上的最大障碍,必想除之而后快,为何两者没有爆发热战?
在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还刻骨铭心之时,发动并无取胜把握的热战毕竟不是时机。在争夺东欧不断失败之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经过一番争执,最终选定了对苏发动“冷战”。
——刘笑盈《冷战的兴起与欧洲的重组》
二战带来了深刻灾难,人民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如图是关于冷战的一幅漫画,双方核导弹上写的是:“再怎么也用不了,因为对方会报复,都有核武器,就跟都没有差不多”。
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苏全面对峙与两极格局形成。
问题4:美苏对峙两极格局如何形成?对德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3 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7.9
经济 马歇尔计划1947.6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
军事 北约1949.4 华约1955.5
地缘 政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第一次柏林危机后德国分裂,分裂的德国在地缘上被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阵营。民众开始承受长达半个世纪分裂之苦。
冷战开始于政治割裂
两大经济体系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问题5:两极格局有什么特点?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极 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或地区
两极格局美苏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
趋势加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c50s-60s
两极对峙形成
20c60s末至80s末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c80s中至90c初
苏东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至今
两极格局之美苏争霸的概况
50s中—60s初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态势 /特点 缓和事件 对抗事件 原因 影响 第一阶段:以紧张为主,美攻苏守
风险空前严重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缓和紧张并存、紧张为主,优势在美 )
缓和原因:苏联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
紧张原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对抗
优势在美:美国此时的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苏联。
美苏开展对话,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柏林墙修筑;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1.冷战的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知识扩展:美苏争霸与中国关系
美国态度:扶蒋反共到孤立中国,进入对抗状态。
原因:推行全球霸权政策,两大阵营对峙,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苏联态度:友好的同盟关系到中苏关系恶化
友好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一致。
恶化原因:苏联推行霸权,企图控制中国。
被谎言遮盖的历史: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真相
1958年1月,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外出潜艇与基地的通讯和联络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毛泽东赞成在中国南方修建长波电台,因为随着中国潜艇部队的建立,中国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只是他提出,修建长波电台飞费用全部由中国承担,所有权属于中国,苏联可以使用。赫鲁晓夫一再表示,苏联可以提供贷款。毛泽东宁愿不搞长波电台,也不愿意苏联插手。赫鲁晓夫才意识到,“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的建议“触及了这个曾长时期受到外国征服者统治的国家的敏感问题”,“触及了中国的主权”。
两极格局之美苏争霸的概况
60S中—70S末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态势 缓和事件 对抗事件 原因 第二阶段:苏攻美守
1.冷战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苏攻美守
美守原因:经济危机影响;侵越战争军事损失;西欧日本的崛起;
苏攻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尼克松调整政策,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结束越南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
在欧洲依然保持与美的对峙。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知识扩展:美苏争霸与中国关系
美国:
态度:中美关系缓和、建交;
原因:美处于守势;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高。
苏联:
态度:严重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
原因:勃执政期间军事力量强大,奉行积极扩张政策;大国主义。
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抓住机遇,促成中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表现 原因
西欧
日本
2.多极力量的成长: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1)资本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联合的原因:①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
②战后,欧洲各国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欧洲③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④法德和解⑤应对美、苏的威胁
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崛起原因:(1)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合平国情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国家指导;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3)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4)美国的扶植;(5)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
(6)经济非军事化.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统计图
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极力量的成长:
②表现:A.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B.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2)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1964
1972
1967
1971
1970
1979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极力量的成长:
(3)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重要
表现:
①万隆会议:
1955年,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
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正式形成:1961年9月,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
和政府首脑会议。
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之美苏争霸的概况
80年代 苏联 美国
领导人
态势 缓和事件 对抗事件 原因 戈尔巴乔夫
里根
美攻苏守: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第三阶段:美攻苏守
1.冷战的发展:
A.美苏首脑多次会晤;
B.苏军撤出阿富汗,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C.签署限制武器和裁军条约;D.中苏关系正常化
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
美攻原因:80年代经济复苏;里根政府的强硬态度。
苏守原因:苏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
侵略阿富汗,负担沉重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凸显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美苏关系
既缓和又紧张,美国占优势
缓和: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①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2古巴导弹危机
苏攻美守
①苏联1979入侵阿富汗。
②美国次加强对苏联的遏
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签署限制武器、裁军条约
③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④苏中关系正常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影响:标志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崩溃。
“和平演变”:1957年4月23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纽约发表演说,明确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六项政策。同年6月,他又在旧金山发表演说,明确提出要将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或第四代身上。
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二)苏联解体-1991年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三)冷战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消极影响
(1)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导致战后霸权主义盛行。
(2)美苏两国为谋求政治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导致了朝鲜半岛和德国的长期分裂。
(3)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世界格局的演变
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科技
领域
遏制与对抗没有出路,和平与合作才能共赢
【结语】
遏制与对抗没有出路,和平与合作才能共赢
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 相互尊重;
结伴而不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摒弃冷战思维,实现合作共赢;
以对话解决争端,用协商化解分歧。
1、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下列与两极格局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北约建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④两德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A
习题演练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