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专练(三) 生物与环境(教师版+学生版)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生物学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专练(三) 生物与环境(教师版+学生版)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生物学下册

资源简介

考点专练(三) 生物与环境
(考试时间:15分钟 满分:30分)
考点过关自测: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人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4分)
1.(广东佛山一模)“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句诗歌描述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水分
2.(河北唐山遵化市模拟)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向大家展示了实验舱里水稻的生长状况,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稻的株型不是很整齐,有的长歪了,有的躺平了,不能完全整齐朝一个方向生长。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重力是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环境影响生物
3.(广东揭阳惠来县一模)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葵阳公园的全部生物
B.惠园主题公园
C.葵和大道路边所有的木棉树
D.沟疏荷塘里的所有水生生物
4.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物网,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5.(广东清远英德市一模)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这一食物链中,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
6.下列实例中,种间关系属于寄生的是(  )
A.小丑鱼与海葵
B.根瘤菌与大豆
C.野慈姑与水稻
D.菟丝子与黄瓜
7.(广西柳州三模)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有四种生物,可表示为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
B.个体数量最少的是甲,最多的是丁
C.丙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D.丁从该食物链获得的能量最多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广东深圳宝安区模拟)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如图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大鱼和小鱼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C.能量可以从虾流向浮游动物
D.图中大鱼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
10.(河北石家庄长安区模拟)在一个由草原、兔子和狼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狼杀绝,兔子的数量将(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
11.(广东江门三模)“稻鸭共育”是一种新型的种养模式,即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又在稻田中养鸭,鸭子在稻田中吃杂草、田螺和昆虫,鸭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关于这种模式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农田中有食物链:水稻→田螺→鸭
B.由于鸭的存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C.水稻和鸭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鸭粪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
12.(江苏苏州中考)《说苑·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13.(海南海口期中)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甲、乙、丙三者中能量最多的是乙。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甲→丙→乙
14.(广东一模)如图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
C.如图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只有丙、丁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9分)(广东广州黄埔区期末改编)学校非常重视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校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池塘及周边区域更是生机盎然。如图是池塘内的一条食物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图中水生植物属于__ __,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__ __部分和__ __。
(2)在温度适宜、雨量充沛的季节,水生植物数量会增加,水蚤的数量短期内会__ __(填“增加”或“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 __能力。
(3)图中“水蚤”位于第__ __营养级。小鱼和蜻蜓的幼虫之间是__ __关系。
(4)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图中重金属积累最多的是__ __。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 __。
16.(7分)(河北邢台任泽区二模)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__ __,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__ __。
(2)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该养殖模式可以__ __(填“增加”或“降低”)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②分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__ __,通过__ __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__ __传递;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从而抑制了碳的循环。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 __(答出一条即可)。
警戒色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能起到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受攻击的作用。某些毒蛾的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身上长着毒毛,如果被鸟吞食,其毒毛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影响鸟继续进食,久而久之,这种毒蛾幼虫的色彩对鸟来说就成了警戒色。警戒色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考点专练(三) 生物与环境
(考试时间:15分钟 满分:30分)
考点过关自测: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人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4分)
1.(广东佛山一模)“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句诗歌描述的非生物因素是( C )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水分
2.(河北唐山遵化市模拟)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上,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们向大家展示了实验舱里水稻的生长状况,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稻的株型不是很整齐,有的长歪了,有的躺平了,不能完全整齐朝一个方向生长。这一现象说明( D )
A.生物影响环境
B.重力是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环境影响生物
“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稻的株型不是很整齐,有的长歪了,有的躺平了,不能完全整齐朝一个方向生长”,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重力是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B不符合题意。
3.(广东揭阳惠来县一模)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B )
A.葵阳公园的全部生物
B.惠园主题公园
C.葵和大道路边所有的木棉树
D.沟疏荷塘里的所有水生生物
惠园主题公园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属于生态系统,B正确。
4.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物网,这是由于( B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食物链是指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在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形成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构成复杂网状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食虫鸟不仅捕食瓢虫,还捕食蝶、蛾等多种无脊椎动物,而且食虫鸟本身也不仅被鹰隼捕食,还是猫头鹰的捕食对象,甚至鸟卵也常常成为鼠类或其他动物的食物。可见,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像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5.(广东清远英德市一模)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这一食物链中,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D )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
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这一食物链中,鲨鱼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如果水质被有毒物质汞污染,那么体内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鲨鱼。
6.下列实例中,种间关系属于寄生的是( D )
A.小丑鱼与海葵
B.根瘤菌与大豆
C.野慈姑与水稻
D.菟丝子与黄瓜
7.(广西柳州三模)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有四种生物,可表示为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
B.个体数量最少的是甲,最多的是丁
C.丙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D.丁从该食物链获得的能量最多
在甲→乙→丙→丁的食物链中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A正确。甲是生产者,个体数量最多,丁是这条食物链中最高级的消费者,个体数量最少,B错误。丁是这条食物链中最高级的消费者,因此丁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C错误。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丁是这条食物链中最高级的消费者,从该食物链获得的能量最少,D错误。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由图示可以看出,①表示植物被动物所捕食,②④表示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广东深圳宝安区模拟)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如图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大鱼和小鱼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C.能量可以从虾流向浮游动物
D.图中大鱼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
图中的食物链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大鱼,藻类→浮游动物→虾→小鱼→大鱼,藻类→浮游动物→虾→大鱼。故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A错误。大鱼以小鱼为食,构成捕食关系;大鱼和小鱼有共同的食物虾,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能量可以从浮游动物流向虾,图中大鱼获得的能量是最少的,C、D错误。
10.(河北石家庄长安区模拟)在一个由草原、兔子和狼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狼杀绝,兔子的数量将( D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
11.(广东江门三模)“稻鸭共育”是一种新型的种养模式,即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又在稻田中养鸭,鸭子在稻田中吃杂草、田螺和昆虫,鸭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关于这种模式叙述错误的是( C )
A.此农田中有食物链:水稻→田螺→鸭
B.由于鸭的存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C.水稻和鸭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鸭粪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
水稻是植物,能制造有机物,属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鸭是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属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错误。
12.(江苏苏州中考)《说苑·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D )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题干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黄雀。
13.(海南海口期中)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甲、乙、丙三者中能量最多的是乙。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B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甲→丙→乙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乙、丙、甲,因此,这些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乙→丙→甲。
14.(广东一模)如图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
A.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
C.如图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只有丙、丁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能促进物质循环,不是只有丙、丁等消费者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9分)(广东广州黄埔区期末改编)学校非常重视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校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池塘及周边区域更是生机盎然。如图是池塘内的一条食物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图中水生植物属于__生产者__,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__非生物__部分和__分解者__。
(2)在温度适宜、雨量充沛的季节,水生植物数量会增加,水蚤的数量短期内会__增加__(填“增加”或“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自我调节__能力。
(3)图中“水蚤”位于第__二__营养级。小鱼和蜻蜓的幼虫之间是__捕食__关系。
(4)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图中重金属积累最多的是__小鱼__。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不乱扔垃圾(爱护动植物等,合理即可)__。
16.(7分)(河北邢台任泽区二模)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__生态因素__,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__分解者__。
(2)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该养殖模式可以__降低__(填“增加”或“降低”)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②分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__生产者__,通过__光合__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__食物链__传递;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从而抑制了碳的循环。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植树造林,不用一次性筷子,绿色出行等(合理即可)__(答出一条即可)。
警戒色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戒色能起到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受攻击的作用。某些毒蛾的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身上长着毒毛,如果被鸟吞食,其毒毛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影响鸟继续进食,久而久之,这种毒蛾幼虫的色彩对鸟来说就成了警戒色。警戒色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