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课堂作业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佛山市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课堂作业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第一次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隋文帝在位时,编订户籍,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创造了繁荣富庶的“开皇之治”。这意在说明隋文帝 (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创立科举 D.发展经济
2. 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
3. 隋朝平陈的第二年十一月,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陈之故境,大抵皆反 ”。隋文帝经两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乱。据此可知,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包括( )
A. 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 满足都城粮食需要 C. 巩固对江南的统治 D. 满足统治者的私欲
4. 《隋书·地理志》记述,大运河开通后,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 ”。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
A. 巩固国家统一 B. 促进了文化交流 C. 加强君主专制 D. 有利于经济发展
5. 《旧唐书·李密传》中描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出现上述状况 的主要原因是( )
A. 隋文帝厉行节俭 B.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C. 隋朝疆域辽阔 D.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6. 以下是小历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太原留守李渊起兵 从太原进攻长安 隋朝政权崩溃 平定割据武装
A. 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B. 唐朝建立的过程 C. 隋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D. 李渊反隋的背景
7. (太宗)谓侍臣曰: “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 矣。 ”这段材料体现了唐太宗( )
A. 虚心纳谏 B. 以农为本 C. 知人善任 D. 以史为鉴
8. 贞观年间,唐太宗将一些资历深厚的元勋功臣加上“平章事 ”“ 同三品 ”名号,或将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冠以“参议朝政 ”“参知政事 ”名号,使他们可以和宰相一起参与行政。唐太宗此项措施的目的在于 ( )
A. 保持官僚队伍的活力 B. 增加决策集团的经验 C. 保障行政决策的正确 D. 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
9. 以下是同学们为制作历史人物卡片搜集的资料。据此可知,武则天( )
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 殿前试人自此始。 ——《通典》 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举。——《旧唐书》
重视人才选拔 B. 巩固皇帝权威 C. 关注民众生活 D. 增加考试科目
10.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 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B. 和平稳定的环境 C. 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D. 贤臣能将的辅助
11. 713年,唐玄宗命姚崇和卢怀慎组织修订了《开元前令》,这次修订 的法令与行政事务有关。后来,唐玄宗又命宋璟和苏颋组织修订了《开元后令》,这次修订的法令包括了刑法。这表明了唐玄宗( )
A.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 注重律令,修订法律 C.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12. 如下图,犁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
直辕犁模型 曲辕犁模型
A. 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 B. 唐朝灌溉工具的改进
C. 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 D. 唐朝手工业十分发达
13. 唐武德四年,李渊改革币制,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 “开元通宝 ”钱(如下图) 。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开元通宝 ”的出现( )
A. 标志币制发展成熟 B. 实现书法功能转变
C.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促进国家走向统一
14. 《大唐新语》中记载,长安城里,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衣衫,谁是胡,谁是汉,连官府也无法分辨。外国人可以谋求官职,亦可以长期居住,胡人几乎融进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材料反映了唐朝( )
A. 开放的社会风气 B. 繁荣的对外贸易 C. 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多彩的文学艺术
15. 张九龄和韩休都是敢言直谏的宰相,经常向唐玄宗进言。张九龄罢相也成为开元盛世的拐点之一,此后危机逐渐浮现,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据此可知( )
A.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 盛极而衰是唐朝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C. 张九龄罢相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D. 善于纳谏与重用人才关系国家兴衰
16. 为加强边防,唐玄宗在沿边重镇设立十个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这导致唐朝中后期( )
A. 地方势力过大 B. 中外交流受阻 C. 政权更迭频繁 D. 南方经济萧条
17.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 无尺掾……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 )
A. 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B. 首先爆发于北方地区 C. 极大破坏了社会经济 D. 促进了人口大量南迁
18. 下表所示内容表明,五代十国实质上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后梁 朱温(前宣武军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前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前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前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前天雄节度使)
A. 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 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D. 豪强地主的初步崛起
19. 文成公主被吐蕃子民称为“ 甲木萨 ”。在藏语中,“ 甲”的意思是 “汉 ”,“木 ”的意思是“女 ”,“萨 ”的意思是“神仙 ”。下列与文 成公主相关联的诗句是( )
A.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得佳种自西来 B.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C. 愧如玄奘新归洛,欲学翻经独未能 D.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20. 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墓志中,开元以后的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逐渐与中原趋同,其中还出现了“大唐启运, 泽被西州 ”等措辞。这表明( )
A. 民族交融促进了唐朝的统一 B. 西域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
C. 中央政府开始直接管理西域 D. 唐文化在西域地区全面普及
21. 据考证,终唐一代, 日本共遣使十九次,使团多时达数百人;唐朝亦遣“送使 ”前往日本,不少人因而留居当地。这直接表明当时两国( )
A. 科技交流频繁 B. 官方往来密切 C. 文化认知趋同 D. 发展水平接近
22.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唐代的两位高僧不忘初心,在历史上各自留 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二人“东渡 ”和“西行 ”的壮举充分体现了 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23. “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 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 供职。 ”这反映了( )
A. 唐朝完善合理的政治制度 B. 唐政府大力招揽外国人才
C. 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D. 唐政府十分注重教育发展
24. 白居易的作品“禁省、寺观、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于是他的作品被印刷,在市上售卖。由于读 书人增多,于是又有了字书、韵书等资料工具书的刻印。这些可用于说 明( )
A. 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 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 世俗文学成为当时主流文化 D. 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25.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故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宋仁宗命 高保衡、林亿对该书进行校正,后列《禁经》二卷。这体现出我国古代 医学( )
A. 注重借鉴前人的成果 B. 政府主导医学典籍的颁行
C. 推崇生命至上的理念 D. 医疗资源短缺致诊费高昂
26. 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牛童、马夫之口, 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出 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
A. 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B.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 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D. 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27. 盛唐诗人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反映了 对时代发展的信心;晚唐诗人胡曾的诗句“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 国已亡 ”体现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导致盛唐和晚唐诗人心态不同的主 要原因是( )
A. 艺术追求不同 B. 政治形势不同 C. 阶级出身不同 D. 文化素养差异
28. “画圣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吸收了西域的画法,用炽热流动 的线型来塑造人物与表达情趣。在色彩上,也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着重色 ”。这体现了唐朝( )
A. 中外交流的频繁 B. 社会的繁荣开放 C. 文化的兼容并包 D. 民族关系的和睦
29. 敦煌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00多个,几乎占现存全部石窟的半数,其壁画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灿烂,非其他时 代所能比拟。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
A. 佛教至高无上 B. 重视中外交流 C. 交通十分便利 D. 国力十分强盛
30. 历史图表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表可知,下列历史事件共同 反映了( )
时间 事件
605年起 开凿大运河
630年起 遣唐使来华
710年 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713—741年 “开元盛世 ”
对外交往的发展 B. 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C. 交通事业的发展 D. 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贞观政要》是值得了解与研读的历史文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16分)
材料一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 问题的对话等。本书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 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作者已经感受到 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 结唐太宗施政的成功经验,为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这就 是此书的写作初衷。
材料二 下面是《贞观政要》 目录与语句节选。
目录 语句
( )君道第一 ( )纳谏第五 ( )择官第七 ( )俭约第十八 ①“ 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 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 ②“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 ” ③“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 ④“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
材料三 唐玄宗以后的历代君主们,莫不奉《贞观政要》为圣经。唐宪 宗即位之初,即“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 至于官员、知识分子乃至草野庶民,也大多奉《贞观政要》为政治读本、处世教科书。其中的许多段落和句子,至今还被人们引为哲理和格言。《贞观政要》问世不久,即随着遣唐使东还的航船传入 日本,以后 历代的幕府政权都相继援用,民间的知识分子,甚至寺庙的僧侣都争相研读不已。
——摘编自屈小强《盛世情怀: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政要》的写作背景和意图。(4分)
(2)根据材料二,将《贞观政要》的语句与其所属的章节相对应(填写序号) 。读史明理,任选其中一句话,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贞观政要》的影响。(4分)
32. 唐朝对民族关系的处理值得称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自秦以来逐渐形成的“ 大一统 ”思想对夷夏观念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大统一的思想逐渐被迁入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效仿、奉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 华夷一统的观念。而到了隋唐,则被明确化为夷夏一家且华夷同重的思想。
——摘编自《浅谈唐初民族关系》
材料二
材料三 对民族关系处理较为得当、取得了良好效果的是唐初实施“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太宗面对唐初北方突厥不断入侵的局面,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为父母”的观念。这种视华夏为一家、提倡民族和睦交往交融的积极政策改变了传统的夷夏对立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摘编自《浅谈唐初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秦代至隋唐时期我国民族思想观念的变化。(4分)
(2)材料二中图1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政权的友好关系?这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试用唐朝的相关史实说明“汉藏一家亲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民族关系倡导了什么精神?(2分)
33. 唐朝的对外交往在世界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史料1 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阿拉伯帝国37次、越南24次、新罗26次、 波斯26次、 日本13次、天竺25次、东罗马7次、粟特的安国17次、 粟特的石国21次、粟特的曹国8次、高丽7次、斯里兰卡5次
史料2 日本政府任命曾长期居留中国并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的高向玄理等人为国博士,于646年至718年,基本完成了政治改革,建立了古代天 皇制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史料3 唐太宗时增订完成了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些乐舞融合了域外音乐和乐器,在长安有着压倒传统乐舞的优势
(1)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指出唐朝对外交往的态度。(2分)
(2)根据上述史料,任意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 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示例】论题:唐朝时期,周边乃至世界众多国家纷纷主动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论述:唐朝政治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周边及世界众多国家前来学习,当时的日本“遣唐使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新罗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对朝鲜半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论:总而言之,唐朝的繁荣与昌盛成为世界众多国家前来学习的引力,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示例只做参考,不能照抄,照抄一律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DACDD;BBDAC;BACAD;ACBBB;BCCAC;ABC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
(1)背景:开元、天宝之际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但社会危机显现,呈现盛极 而衰的趋势。(每点2分,共4分)意图:通过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 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期望以此来保证唐朝的长治久安。(2分)
(2)序号:④②③① 。(4分)【示例】选择②:唐太宗有善于纳谏的可贵品质,推动了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局面的出现,我们也要有宽阔的胸襟,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4分)
(3)影响:成为唐朝及以后的政治读本、处世教科书;对后世君王的道德修 养、思想言行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对日本幕府政权和日本文化产 生深远影响;给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2.
(1)变化:由“华夷一统 ”发展到“夷夏一家 ”“华夷同重 ”。(4分)
(2)政权:吐蕃。(2分)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史实:唐太宗把文成公 主嫁给松赞干布(或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2分)
(3)精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精神。(2分)
33.
(1)态度:对外开放,兼收并蓄。(2分)
(2)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