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苏教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测试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素养测评】苏教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测试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测试提升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 1 分,共 10 分)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网状结构,叫做______。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______和______流动的。
生态瓶中的小鱼以______为食,同时释放出______,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有些动物不仅体色与环境相似,就连______或______也与环境相似,这种现象叫拟态。
红树林能在海水中生存,是因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既能______,又能______。
北极狐的耳朵比非洲狐的耳朵小很多,这样可以减少______,以适应北极的寒冷气候。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会影响到许多与之相关的生物的生存。( )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容易被破坏。( )
只要生态瓶中有足够的植物,小鱼就能一直生存下去。( )
保护色和拟态都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不能干预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 )
所有的植物都能在不同的栖息地中生存。( )
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生物之间能量流动的方向。( )
制作生态瓶时,放入的动物数量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骆驼刺的根系发达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
人类活动对生物栖息地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30 分)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只包括生物部分
B.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就是指动物
C. 一个湖泊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在 “草→兔→狐→狼” 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的是( )。
A. 兔 B. 狐 C. 狼
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共生关系的是( )。
A. 人与肠道中的大肠杆菌
B. 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C. 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
C. 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
制作生态瓶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 用新鲜的自来水,不用晾晒
B. 生态瓶要定期打开透气
C. 先放植物,再放动物
下列动物中,( )具有警戒色。
A. 蝴蝶 B. 黄蜂 C. 竹节虫
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一般来说数量最多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
A. 阳光→草→兔→狐
B. 草→鼠→蛇→鹰
C. 鹰→蛇→鼠→草
下列关于栖息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栖息地
B. 栖息地的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C. 生物栖息地的改变不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下列人类活动中,对生态平衡破坏最小的是( )。
A. 过度捕捞 B. 植树造林 C. 工业污染
许多深海鱼类能发光,这主要是为了( )。
A. 吸引异性 B. 照明 C. 捕食和防御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珍稀动植物
下列植物中,适合生长在热带雨林的是( )。
A. 松树 B. 椰子树 C. 仙人掌
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下列关于生态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越好
B. 生态瓶不需要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C. 生态瓶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四、问题城堡(每题 4 分,共 20 分)
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若顶级食肉动物大量减少,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答案:若顶级食肉动物大量减少,首先,其捕食的中级食肉动物或食草动物种群数量会因缺少天敌而迅速增加。食草动物数量增加会过度啃食植物,导致植物数量减少,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植物减少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同时以植物为栖息地或食物来源的其他生物数量也会随之减少。中级食肉动物增多可能会进一步捕食更多的小型生物,破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平衡,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解析: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和生态平衡原理。顶级食肉动物是食物链顶端,对下游生物种群数量有调控作用,其减少会打破原有平衡,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独特的生态功能,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多项独特功能。它的根系发达,能稳固海岸带的土壤,抵御海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保护海岸线。同时,红树林为众多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其枯枝落叶分解后为海洋生物提供养分,吸引大量鱼虾蟹贝类等在此繁殖生长。此外,红树林还能净化海水,过滤污染物。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它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支持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众多候鸟的越冬栖息地,对鸟类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而且复杂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维持了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解析:从红树林的结构特点出发,其根系决定了有稳固海岸功能。其作为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净化功能源于其对海水的过滤。而这些功能综合起来,为各类生物提供生存条件,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
请举例说明生物在行为上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保障生存和繁衍的?
答案:例如某些鸟类的迁徙行为。随着季节变化,气温、食物资源等环境因素改变。当北方冬季来临,食物短缺且气候寒冷,一些鸟类会飞往南方温暖且食物丰富的地区。它们凭借自身的导航能力,跨越千山万水到达适宜的栖息地,以保障生存和繁衍。又如,一些动物会在冬季来临前储存食物,像松鼠会收集坚果等食物,藏在树洞或地下,以备冬季食物匮乏时食用。还有一些昆虫,如蝗虫,在食物充足时进行散居生活,当环境变化导致食物资源紧张时,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大规模的群体进行迁飞,寻找新的食物源。
解析:生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在行为上会有相应调整。鸟类迁徙是对气候和食物变化的适应;动物储存食物是应对季节性食物短缺;昆虫群体迁飞是为应对局部环境资源变化,这些行为都有助于生物在变化环境中生存繁衍。
深海生态系统中生物面临哪些特殊的生存挑战,它们又是如何适应的?
答案:深海生态系统生物面临诸多特殊挑战。一是高压环境,深海压力巨大,生物的身体结构需要适应这种压力,如深海鱼类的骨骼和肌肉结构较为柔韧且抗压,它们的细胞膜也具有特殊的流动性以适应高压。二是黑暗环境,几乎没有光线,许多深海生物进化出了发光器官,用于照明、吸引猎物、求偶或防御等,如鮟鱇鱼头顶的发光 “钓竿” 可吸引猎物靠近。三是食物稀缺,深海生物进化出了各种特殊的摄食策略,一些生物具有敏锐的嗅觉,能感知周围微弱的食物信号,像深海海参可通过触手收集海底的有机碎屑;还有些生物能够长时间忍受饥饿,等待食物出现。
解析:根据深海的物理环境(高压、黑暗)和资源特点(食物稀缺)分析挑战。生物的适应方式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与环境相匹配的特征,身体结构适应高压,发光器官适应黑暗,特殊摄食策略适应食物稀缺。
人类活动导致许多生物栖息地破碎化,这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
答案:栖息地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严重。首先,它限制了生物的活动范围,使得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减少,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增加了近亲繁殖的风险,可能使种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其次,小的破碎化栖息地难以维持较大的生物种群,生物因缺乏足够的食物、空间等资源,种群数量易下降,甚至可能导致一些物种局部灭绝,降低物种多样性。再者,栖息地破碎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打断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进一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解析: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面分析。栖息地破碎化影响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基因交流;限制资源获取,威胁种群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全方位影响生物多样性。
五、科学探究(8 分)
为了研究 “生物的保护色在生存中的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模拟实验:
准备一块绿色草地模型和三种颜色(绿色、黄色、红色)的小纸片,小纸片大小、形状相同。
将三种颜色的小纸片各 100 片均匀撒在绿色草地模型上。
请三位同学扮演 “捕食者”,在规定时间(1 分钟)内,“捕食者” 闭上眼睛,随机捡起看到的小纸片,每次只能捡一片,然后睁开眼睛继续捡。
统计三种颜色小纸片被捡起的数量,重复实验 5 次,取平均值,记录如下:
小纸片颜色 被捡起的平均数量
绿色 25 片
黄色 40 片
红色 55 片
该实验模拟的是什么自然现象?(2 分)
答案:该实验模拟的是在自然环境中,具有不同体色的生物因保护色差异,在捕食者捕食过程中被捕食概率不同的现象。
解析:实验通过不同颜色小纸片模拟不同体色生物,“捕食者” 捡纸片模拟自然界捕食行为,绿色草地模拟自然环境,整体模拟具有不同保护色生物的被捕食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保护色对生物生存有怎样的作用?(6 分)
答案:从实验结果看,绿色小纸片与绿色草地模型颜色相近,具有类似保护色,被捡起的平均数量最少,说明在与环境颜色相似的情况下,生物更不容易被 “捕食者” 发现,被捕食的概率降低,从而增加生存机会。黄色和红色小纸片与绿色草地颜色差异较大,容易被 “捕食者” 注意到,被捡起数量较多,意味着在自然环境中,体色与环境差异大的生物更容易被捕食,生存面临更大威胁。所以,保护色对生物生存至关重要,它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策略,能帮助生物躲避天敌,提高生存几率。
解析:对比不同颜色小纸片被捡起数量,结合保护色概念,分析颜色与被捕食概率关系,得出保护色对生物生存的作用,即帮助生物躲避天敌,提高生存几率。
六、拓展长廊(每题 6 分,共 12 分)
假设你是一名生态学家,正在研究一个岛屿生态系统。近年来,该岛屿上的一种外来植物迅速繁殖,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请你提出三条可行的应对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如果一个湖泊中的鱼类被过度捕捞,会对该湖泊的生态系统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答案:食物网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食物关系错综复杂,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答案: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在生物之间传递,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答案:植物;二氧化碳
解析:生态瓶模拟生态系统,小鱼以其中的植物为食获取营养,同时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答案:形态;行为
解析:拟态不仅包括生物形态像环境中的物体,有些还在行为上模仿,从而更有效地躲避天敌或捕食猎物。
答案:固定植株;从海水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解析:红树林生长在特殊的海水环境,其发达根系一方面固定植株防止被海水冲走,另一方面从海水中吸收生存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答案:热量散失
解析:北极狐耳朵小,表面积相对小,可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北极寒冷气候,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体现。
二、判断大厅
答案:√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一种生物灭绝可能导致依赖它的生物失去食物来源或生存空间,影响与之相关生物的生存。
答案:×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越不容易被破坏。
答案:×
解析:小鱼生存不仅需要植物提供食物和氧气,还需要适宜的水温、水质等条件,仅有足够植物,无法保证小鱼一直生存。
答案:√
解析:保护色和拟态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解析: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依靠自身调节难以恢复时,适当干预有助于生态系统恢复平衡,如对被污染河流进行治理。
答案:×
解析:不同植物对环境要求不同,有各自适宜的栖息地,并非能在不同栖息地随意生存。
答案:√
解析:食物链箭头方向表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同时也代表能量流动方向,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答案:×
解析:生态瓶中动物数量过多,会导致氧气、食物不足,产生的废物增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并非越多越好。
答案:√
解析:骆驼刺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吸收水分,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答案:×
解析:人类也有一些活动对生物栖息地有积极影响,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等。
三、选择乐园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A 错误;消费者主要指动物,但有些寄生植物等也属于消费者,B 错误;一个湖泊包含生物和非生物部分,是一个生态系统,C 正确。
答案:C
解析:在食物链中,从生产者开始,依次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兔是初级消费者,狐是次级消费者,狼是三级消费者,C 正确。
答案:A
解析:人与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可帮助人体消化,人体为其提供生存环境,属于共生关系;水稻和杂草是竞争关系;狮子和羚羊是捕食关系,A 正确。
答案:B
解析:海豹皮下脂肪厚适应寒冷环境,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适应干旱环境,都属于生物适应环境;蚯蚓使土壤疏松是生物影响环境,B 符合题意。
答案:C
解析:新鲜自来水含氯,需晾晒除去;生态瓶不用定期打开透气,植物光合作用可产生氧气;制作时先放植物营造环境,再放动物,C 正确。
答案:B
解析:黄蜂具有黄黑相间的醒目体色,是警戒色,警告天敌;蝴蝶一般是为了求偶等的鲜艳体色,竹节虫是拟态,B 正确。
答案:A
解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一般数量最多,A 正确。
答案:B
解析: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阳光非生物不属于食物链成分,食物链箭头从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B 正确。
答案:C
解析:不同生物需不同栖息地,栖息地破坏会使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栖息地改变会影响生物生存,C 错误。
答案:B
解析:过度捕捞破坏渔业资源,工业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可改善环境,对生态平衡破坏最小,B 正确。
答案:C
解析:深海鱼类发光可吸引猎物或迷惑天敌,主要用于捕食和防御,C 正确。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意义重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护珍稀动植物,还包括整个生态系统,C 错误。
答案:B
解析:松树适应山地环境,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椰子树适合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环境,B 正确。
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B 正确。
答案:C
解析: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需合适,并非越多越好;生态瓶需放在有阳光处,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C 正确。
四、问题城堡
1.答案:若顶级食肉动物大量减少,首先,其捕食的中级食肉动物或食草动物种群数量会因缺少天敌而迅速增加。食草动物数量增加会过度啃食植物,导致植物数量减少,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植物减少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同时以植物为栖息地或食物来源的其他生物数量也会随之减少。中级食肉动物增多可能会进一步捕食更多的小型生物,破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平衡,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解析: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和生态平衡原理。顶级食肉动物是食物链顶端,对下游生物种群数量有调控作用,其减少会打破原有平衡,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
2.答案: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多项独特功能。它的根系发达,能稳固海岸带的土壤,抵御海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保护海岸线。同时,红树林为众多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其枯枝落叶分解后为海洋生物提供养分,吸引大量鱼虾蟹贝类等在此繁殖生长。此外,红树林还能净化海水,过滤污染物。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它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支持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众多候鸟的越冬栖息地,对鸟类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而且复杂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维持了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
解析:从红树林的结构特点出发,其根系决定了有稳固海岸功能。其作为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净化功能源于其对海水的过滤。而这些功能综合起来,为各类生物提供生存条件,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
3.答案:例如某些鸟类的迁徙行为。随着季节变化,气温、食物资源等环境因素改变。当北方冬季来临,食物短缺且气候寒冷,一些鸟类会飞往南方温暖且食物丰富的地区。它们凭借自身的导航能力,跨越千山万水到达适宜的栖息地,以保障生存和繁衍。又如,一些动物会在冬季来临前储存食物,像松鼠会收集坚果等食物,藏在树洞或地下,以备冬季食物匮乏时食用。还有一些昆虫,如蝗虫,在食物充足时进行散居生活,当环境变化导致食物资源紧张时,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大规模的群体进行迁飞,寻找新的食物源。
解析:生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在行为上会有相应调整。鸟类迁徙是对气候和食物变化的适应;动物储存食物是应对季节性食物短缺;昆虫群体迁飞是为应对局部环境资源变化,这些行为都有助于生物在变化环境中生存繁衍。
4.答案:深海生态系统生物面临诸多特殊挑战。一是高压环境,深海压力巨大,生物的身体结构需要适应这种压力,如深海鱼类的骨骼和肌肉结构较为柔韧且抗压,它们的细胞膜也具有特殊的流动性以适应高压。二是黑暗环境,几乎没有光线,许多深海生物进化出了发光器官,用于照明、吸引猎物、求偶或防御等,如鮟鱇鱼头顶的发光 “钓竿” 可吸引猎物靠近。三是食物稀缺,深海生物进化出了各种特殊的摄食策略,一些生物具有敏锐的嗅觉,能感知周围微弱的食物信号,像深海海参可通过触手收集海底的有机碎屑;还有些生物能够长时间忍受饥饿,等待食物出现。
解析:根据深海的物理环境(高压、黑暗)和资源特点(食物稀缺)分析挑战。生物的适应方式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与环境相匹配的特征,身体结构适应高压,发光器官适应黑暗,特殊摄食策略适应食物稀缺。
5.答案:栖息地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严重。首先,它限制了生物的活动范围,使得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减少,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增加了近亲繁殖的风险,可能使种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其次,小的破碎化栖息地难以维持较大的生物种群,生物因缺乏足够的食物、空间等资源,种群数量易下降,甚至可能导致一些物种局部灭绝,降低物种多样性。再者,栖息地破碎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打断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进一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解析: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面分析。栖息地破碎化影响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基因交流;限制资源获取,威胁种群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全方位影响生物多样性。
五、科学探究
为了研究 “生物的保护色在生存中的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模拟实验:
准备一块绿色草地模型和三种颜色(绿色、黄色、红色)的小纸片,小纸片大小、形状相同。
将三种颜色的小纸片各 100 片均匀撒在绿色草地模型上。
请三位同学扮演 “捕食者”,在规定时间(1 分钟)内,“捕食者” 闭上眼睛,随机捡起看到的小纸片,每次只能捡一片,然后睁开眼睛继续捡。
统计三种颜色小纸片被捡起的数量,重复实验 5 次,取平均值,记录如下:
小纸片颜色 被捡起的平均数量
绿色 25 片
黄色 40 片
红色 55 片
1.该实验模拟的是什么自然现象?(2 分)
答案:该实验模拟的是在自然环境中,具有不同体色的生物因保护色差异,在捕食者捕食过程中被捕食概率不同的现象。
解析:实验通过不同颜色小纸片模拟不同体色生物,“捕食者” 捡纸片模拟自然界捕食行为,绿色草地模拟自然环境,整体模拟具有不同保护色生物的被捕食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保护色对生物生存有怎样的作用?(6 分)
答案:从实验结果看,绿色小纸片与绿色草地模型颜色相近,具有类似保护色,被捡起的平均数量最少,说明在与环境颜色相似的情况下,生物更不容易被 “捕食者” 发现,被捕食的概率降低,从而增加生存机会。黄色和红色小纸片与绿色草地颜色差异较大,容易被 “捕食者” 注意到,被捡起数量较多,意味着在自然环境中,体色与环境差异大的生物更容易被捕食,生存面临更大威胁。所以,保护色对生物生存至关重要,它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策略,能帮助生物躲避天敌,提高生存几率。
解析:对比不同颜色小纸片被捡起数量,结合保护色概念,分析颜色与被捕食概率关系,得出保护色对生物生存的作用,即帮助生物躲避天敌,提高生存几率。
六.拓展长廊
1.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如果一个湖泊中的鱼类被过度捕捞,会对该湖泊的生态系统产生哪些影响?
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改变营养级结构:鱼类在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营养级。过度捕捞可能导致某些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例如,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小型鱼类被过度捕捞后,浮游动物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进而可能过度摄食浮游植物,导致浮游植物数量下降。这会使得整个食物链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受到干扰,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破坏食物网的复杂性: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是复杂而相互关联的。一种鱼类的减少会影响到与其有食物关系的多种生物。比如,某种肉食性鱼类被过度捕捞,以它为食的其他生物可能因食物短缺而数量减少,而被它捕食的生物种群数量则可能增加。这种连锁反应会导致食物网的结构变得简单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使其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直接减少鱼类物种多样性:过度捕捞直接导致鱼类物种数量减少,一些珍稀或特有的鱼类可能因过度捕捞而灭绝,这直接降低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
间接影响其他生物多样性:鱼类的减少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例如,许多水生植物依赖鱼类的活动来传播种子或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鱼类数量减少可能影响这些水生植物的分布和繁殖。同时,以鱼类为栖息地或食物来源的其他水生生物,如某些无脊椎动物、鸟类等,也会因鱼类数量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或栖息地改变,进一步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影响物质循环:鱼类在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摄取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和排泄,将这些物质重新释放到水体中。过度捕捞导致鱼类数量减少,会使营养物质的循环过程受到干扰。例如,鱼类对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和排泄平衡被打破,可能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甚至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降低能量流动效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过度捕捞影响鱼类种群,使得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降低。由于鱼类数量减少,能量在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能量损耗增加或传递中断的情况,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
2.生物群落结构改变
食物链与食物网破坏:食物链被打乱,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受干扰,影响众多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解析:鱼类在湖泊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过度捕捞会使特定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消失,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例如,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小型鱼类被大量捕捞后,浮游动物因缺少天敌而迅速繁殖,过度摄食浮游植物,导致浮游植物数量锐减。这不仅影响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还会使整个食物链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受阻。
物种多样性降低:鱼类物种减少,与之相关的其他生物数量也下降,整体物种多样性降低。
解析:过度捕捞直接导致鱼类物种数量减少,部分珍稀或特有鱼类甚至可能灭绝,降低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同时,许多其他生物与鱼类存在紧密的生态联系,如一些水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依赖鱼类提供的栖息地或食物,鱼类减少会间接导致这些生物数量下降,进一步降低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物质循环失衡:营养物质循环被打乱,水体营养浓度改变,可能引发富营养化。
解析:鱼类在湖泊物质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摄取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自身代谢将其转化为不同形式,部分以排泄物的形式重新释放到水体中,参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过度捕捞使鱼类数量大幅减少,营养物质的循环过程受到干扰,可能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甚至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能量流动中断:能量传递效率降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受阻,稳定性受影响。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鱼类是能量传递的重要环节,过度捕捞影响鱼类种群,使得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降低。能量在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因鱼类数量减少,可能出现能量损耗增加或传递中断的情况,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
生态环境改变
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可能恶化,更易受污染。
解析:部分鱼类通过摄食有机碎屑、藻类等,对水体有一定净化作用。过度捕捞导致这些鱼类数量减少,水体中有机物质和藻类等的分解和转化速度减慢,降低了湖泊的自净能力,使得水体更容易受到污染,水质可能变差。
栖息地破坏: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的栖息地受影响,湖泊生态环境结构改变。
解析:一些鱼类的活动有助于维持湖泊底质的疏松和通气性,为底栖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过度捕捞使这些鱼类数量减少,影响底质环境,进而破坏底栖生物的栖息地。同时,鱼类减少也可能导致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发生改变,因为部分鱼类会摄食水生植物,影响其繁殖和扩散,从而改变整个湖泊的生态环境结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