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单元检测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单元检测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卷(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  )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形成四分体时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2.(2024·温州学考模拟)纯合子是由两个基因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能稳定遗传。下列属于纯合子的是(  )
Bb AABb
aaXbXb AaXbY
3.(2024·温州期末质检)20世纪初科学家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该学说是由摩尔根提出并证明
该学说的依据是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
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能圆满地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4.(2024·宁波九校高一联考)下列有关孟德尔及其遗传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孟德尔经观察和实验成功提出假说: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分离定律的核心内容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是分离定律的基础
孟德尔遗传定律无法解释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所有遗传现象
5.XYY综合征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如图所示。下列关于XYY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患者可能是由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患者可能是由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患者可能是由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患者可能是由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6.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5、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1与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5、6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会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结束后,基因2、4、6、8可出现在同一个精细胞中
(2023·温州学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7~8题。
某种遗传性肾炎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水肿,肾功能不全,最终发展至尿毒症。该病在某家系中代代相传且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女患者的儿子可能不患病。
7.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这种遗传性肾炎的致病基因最可能属于(  )
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8.该家系中的一个女患者,其母亲和外祖母患病,其余家庭成员均正常。预测其父母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  )
1/2 1/4
1/8 1/16
9.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一个细胞。下列有关这两对基因标记的推测,合理的是(  )
若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1个黄点和1个绿点
若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4个黄点和4个绿点
若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黄点,另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绿点
若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4个黄点,另一条染色体出现4个绿点
10.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甲、乙、丙细胞可同时出现在该动物体内的同一器官中
乙细胞和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核DNA分子数也相同
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均为AaBbCC,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一个为ABC,一个为abC
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11.(2024·舟山质检)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在生态习性上有耐寒和不耐寒两种类型(基因用A、a表示),叶片的形状有圆叶和尖叶两种类型(基因用B、b表示)。让不耐寒圆叶雌雄各一株进行杂交,所得子代F1表型及比例如下表(单位:株)。
不耐寒 圆叶 不耐寒 尖叶 耐寒 圆叶 耐寒 尖叶
雌性 122 0 41 0
雄性 61 59 19 2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对菠菜进行杂交时不需去雄但需要套袋处理
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
若F1中的不耐寒植株随机交配,则F2中耐寒植物所占比例为1/9
若F1中的不耐寒圆叶与不耐寒尖叶植株杂交,则F2雄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4/9
12.下图中甲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乙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①② ②④
③⑤ ①④
13.下图为一只果蝇的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
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不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14.下列有关人体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都为22+X
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基因的遗传也属于伴性遗传
祖父将X染色体传给孙子的概率为
15.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下图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  )
XY性染色体 ZW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数目
16. 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项目 亲代 F1
实验一 刚毛♀×截毛♂ 刚毛♀∶刚毛♂=1∶1
实验二 截毛♀×刚毛♂ 刚毛♀∶截毛♂=1∶1
实验三 截毛♀×刚毛♂ 截毛♀∶刚毛♂=1∶1
刚毛对截毛为显性性状
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均有控制刚毛/截毛的基因
实验二和实验三中亲代雄蝇均为杂合子
实验三F1的刚毛雄蝇中刚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17.鹅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雏鹅羽毛的生长速度受Z染色体上的基因H/h控制。养殖场的鹅多为快羽型,育种人员用引入的多只慢羽型雌鹅与多只纯合快羽型雄鹅进行多组杂交实验,每组杂交产生的F1中均有慢羽型和快羽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亲本雌鹅、雄鹅的基因型分别为ZhW、ZHZH
F1雌鹅均表现为慢羽型、雄鹅均表现为快羽型
用慢羽型雌鹅与F1的慢羽型雄鹅杂交,子代慢羽型个体所占比例为3/4
用慢羽型雄鹅与快羽型雌鹅杂交,可根据羽毛生长速度快速鉴定子代雏鹅的性别
18.(2024·宁波高一期末考试)研究者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蝇时,发现一只眼色突变为奶油色的雄蝇。为研究该眼色遗传规律,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
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
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
19.如图为甲、乙两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个家族存在常染色体致病基因,另一个家族存在伴性遗传致病基因,两个家族均不含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乙家族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家族存在常染色体遗传病,乙家族存在伴性遗传病
甲家族9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与2号个体
甲家族8号个体与乙家族6号个体同时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
甲家族9号个体与乙家族7号个体结婚,后代不会同时患两种病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2分)
20.(12分)(2024·精诚联盟高一联考)以下两对基因与果蝇眼色有关,眼色色素产生必须有显性基因A,aa时眼色为白色;B存在时眼色为紫色,bb时眼色为红色。2个纯系果蝇杂交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它们有哪些“过人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3分)A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若要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可在2个纯系中选用表型为____________的果蝇进行杂交。
(3)(3分)上图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若选取F2中的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让它们自由交配,则后代中红眼雌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
(4)(2分)若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异常卵,这种不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有________________,该异常卵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可能产生的合子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
(5)(2分)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由此推测,该对果蝇的________性个体可能携带隐性致死基因;若继续对其后代进行杂交,后代雌雄比为________时,可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
21.(12分)现对某家族遗传病调查后绘制系谱图如图1(已知Ⅱ代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4分)甲病属于________,乙病属于________(填字母)。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2分)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10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代的________。
(3)(3分)Ⅲ9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12为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如果Ⅲ9与Ⅲ12结婚,所生儿子患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
(4)(3分)图2为Ⅲ9与Ⅲ12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情况图,甲细胞是由________提供的,乙细胞是由________提供的,丙细胞如果是甲细胞分裂而来,那么它叫________细胞。
22.(12分)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各种羽色表型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型。
(2)(2分)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2分)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表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________。
(4)(4分)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分)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有(写出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3分)已知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正常株)植物,基因t纯合导致雄性不育而成为雌株,宽叶与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将宽叶雌株与窄叶正常株进行杂交实验,其F1全为宽叶正常株。F1自交产生F2,F2的表型及数量:宽叶雌株749株、窄叶雌株251株、宽叶正常株2 250株、窄叶正常株753株。回答下列问题:
(1)(4分)与正常株相比,选用雄性不育株为母本进行杂交实验时操作更简便,不需进行________处理。授粉后需套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为什么F2会出现上述表型及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若取F2中纯合宽叶雌株与杂合窄叶正常株杂交,则其子代(F3)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F3群体随机授粉,F4中窄叶雌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3分)选择F2中的植株,设计杂交实验以验证F1植株的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
24.(13分)(2024·杭州周边四校联考)果蝇的翅型有卷翅和正常翅。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为隐性时表现为正常翅,且A基因纯合时受精卵不能发育。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也控制果蝇的卷翅和正常翅。两对基因中只要一对基因为卷翅基因,果蝇就表现为卷翅。为研究果蝇卷翅性状的遗传情况,选择1只卷翅雌果蝇和一只双隐性(aaXbY)卷翅雄果蝇进行测交,F1随机交配得F2,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
P F1 F2
卷翅♀ 卷翅♂ 1/4正常翅♀∶ 1/4卷翅♀∶ 1/4正常翅♂∶ 1/4卷翅♂ 6/20正常翅♀∶ 4/20卷翅♀∶ 3/20正常翅♂∶ 7/20卷翅♂
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控制果蝇翅型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2分)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其产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A基因有________个。
(3)(4分)F2卷翅果蝇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2分)若让F1卷翅雌果蝇与F1正常翅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
(5)(3分)欲确认F1卷翅雄果蝇的基因型,可选用测交方法,请用遗传图解形式表示测交过程。
单元检测卷(二)
1.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2.C
3.A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是由萨顿提出的,A错误。]
4.D [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属于观察现象而非提出假说,A错误;分离定律的核心是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B错误;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C错误;孟德尔定律只能解释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现象,不能解释细胞质遗传现象,D正确。]
5.C [与正常人相比,该患者的体细胞多了一条Y染色体,说明其父亲在形成精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2条Y染色体没有分开,而是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进而产生了YY精子。]
6.B [1与2,3与4,5与6,7与8为相同基因,1与3、4为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与5、6、7、8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1与3为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为相同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B正确;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分开,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精细胞中,基因1、2、3、4只存在一个,5、6、7、8也只存在一个,D错误。]
7.A [该病在某家系中代代相传且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女患者的儿子可能不患病,据此可以判断出该病最可能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8.B [假定该病的致病基因为XB,可判断出Ⅱ5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Ⅱ6个体的基因型为XbY,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2=1/4,B正确。]
9.C [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基因,所以有一条染色体会出现2个黄点(AA或aa)和2个绿点(BB或bb),A、B错误;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黄点(AA或aa),另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绿点(BB或bb),C正确,D错误。]
10.A [分析题图可知,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卵巢或者睾丸中可以同时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正确;乙细胞和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均为6条,但乙细胞中含有12个核DNA分子,丙细胞中含有6个核DNA分子,B错误;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即为AaBbCC,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相同,可能为ABC、abC、aBC或AbC,C错误;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11.D [菠菜是雌雄异株的植物,故对菠菜进行杂交时不需去雄但需要套袋处理,避免其他花粉的干扰,A正确;让不耐寒圆叶雌雄各一株进行杂交,子代雌雄个体不耐寒和耐寒表型及比例相同,说明是否耐寒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且子代出现耐寒性状,说明耐寒为隐性性状;子代雌雄个体圆叶和尖叶表型及比例不同,说明叶片形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且子代出现尖叶,说明尖叶是隐性性状。根据子代耐寒∶不耐寒≈1∶3,雌性只有圆叶,雄性圆叶∶尖叶=1∶1,可推知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B正确;F1中的不耐寒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随机交配,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a=2∶1,则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4∶4∶1,所以F2中耐寒植株所占比例为1/9,C正确;若F1中的不耐寒圆叶与不耐寒尖叶植株杂交,只看圆叶和尖叶的基因型,F2雄性个体中圆叶和尖叶都是纯合的,故要计算F2雄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只需要计算耐寒和不耐寒纯合子(AA+aa)的概率,由于F1中不耐寒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2∶1,雌雄植株杂交,F2雄性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D错误。]
12.B [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其染色体组成应该完全相同(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
13.D [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能移向同一极,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14.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决定性别,如X染色体上的红绿色盲基因,A错误;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X(前期、中期)或44+XX(后期、末期),B错误;只要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表现就与性别相关联,包括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都属于伴性遗传,C正确;祖父传给孙子的是Y染色体,不可能将X染色体传给孙子,D错误。]
15.D [分析题图可知,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合子发育形成的蜜蜂为雌性,染色体数目为32条;卵细胞没有受精直接发育成的蜜蜂为雄性,染色体数目为16条。可见,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数目有关,故选D。]
16.D [实验一中,P:刚毛(♀)×截毛(♂)→F1全刚毛可推知,刚毛为显性性状,截毛为隐性性状;由实验二和实验三可知,后代表现与性别有关,说明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假设控制刚毛的基因为B,控制截毛的基因为b,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P:截毛(XbXb)×刚毛(XBY)→F1刚毛(XBXb)∶截毛(XbY)=1∶1,则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结果应该相同,这与表格结果不符;由于雌性个体有相应性状,因此控制刚毛/截毛的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特有的区段;若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实验二中,P:截毛(XbXb)×刚毛(XBYb)→F1刚毛(XBXb)∶截毛(XbYb)=1∶1,实验三中,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与表格结果相符;综上所述,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均有控制刚毛/截毛的基因。由以上分析可知,刚毛对截毛为显性性状,A正确;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均有控制刚毛/截毛的基因,B正确;实验二亲本为截毛(XbXb)×刚毛(XBYb),实验三亲本为截毛(XbXb)×刚毛(XbYB),因此亲代雄蝇均为杂合子,C正确;实验三中,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F1的刚毛雄蝇中刚毛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D错误。]
17.C [用多只慢羽型雌鹅(ZW)与多只纯合快羽型雄鹅(ZZ)进行多组杂交实验,每组杂交产生的F1中均有慢羽型和快羽型,则可推知亲代雌鹅、雄鹅的基因型分别为ZHW、ZhZh,A错误;亲本雌鹅、雄鹅的基因型分别为ZHW(慢羽型)、ZhZh(快羽型),两者杂交,F1的基因型为ZhW、ZHZh,即雌鹅均表现为快羽型、雄鹅均表现为慢羽型,B错误;用慢羽型雌鹅(ZHW)与F1的慢羽型雄鹅(ZHZh)杂交,子代慢羽型个体所占比例为3/4,C正确;用慢羽型雄鹅(ZHZH或ZHZh)与快羽型雌鹅(ZhW)杂交,两种杂交组合产生的后代雌雄个体间均有相同表型,因此根据羽毛生长速度无法快速鉴定子代雏鹅的性别,D错误。]
18.D [F1红眼果蝇互交所得F2中红眼∶伊红眼∶奶油眼=12∶3∶1,为9∶3∶3∶1的变式,说明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红眼雌∶红眼雄∶伊红眼雄∶奶油眼雄=8∶4∶3∶1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为A/a、B/b,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F2中红眼雌蝇占8/16、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_、aaXBX_,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奶油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2×2+2=6(种),B正确;F1红眼雌蝇(AaXBXb)与F2伊红眼雄蝇(1/3AAXbY、2/3AaXbY)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A_XbXb)的概率为1/3×1/4+2/3×3/4×1/4=5/24,C正确;若F2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其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都不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错误。]
19.D [对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乙家族,若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如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6号个体应该也患病,与图示不符;假如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2号个体应该也患病,与图示不符,因此乙家族中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家族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号个体为显性纯合子,3号、4号个体应该不患病,与图示不符,因此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家族存在常染色体致病基因,甲家族存在伴性遗传致病基因,分析甲家族,5号、6号个体不患病,9号个体患病,说明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9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5号个体,5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个体,B错误;假设甲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甲家族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Y,5号、6号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乙家族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甲家族8号个体与乙家族6号个体同时为杂合子的慨率为0,C错误;甲家族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乙家族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XA,二者婚配,子代肯定不会患甲病,因此后代不会同时患两种病,D正确。]
20.(1)个体小,易培养,繁殖快;易于遗传操作;染色体数目少,且形态大小有明显差异 (2)常 X 红眼雌性和白眼雄性 (3)AaXBXb 4 1/12
(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aXBXBXb、AaXbO、AaXBXBY、AaYO (5)雌 4∶3
解析 (1)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它具有许多其他模式动物无法比拟的优势:个体小,繁殖快,容易饲养,雌雄易区分;染色体数目少,基因组少,只有4对染色体,且形态大小均有明显差异;易于遗传学操作等等。(2)F2中紫眼∶红眼∶白眼=(144+284)∶148∶(94+98)≈9∶3∶4,是9∶3∶3∶1的变式,可知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又知F2红眼性状只在雄果蝇中出现,再结合题干信息可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__,紫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_XB_,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_XbXb、A_XbY。若要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可在2个纯系中选用红眼雌果蝇(AAXbXb)和白眼雄果蝇(aaXBY)杂交,即AAXbXb×aaXBY,若子代雌果蝇全为紫眼,雄果蝇全为红眼,则可验证题述推论。(3)据题图分析可知,亲本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亲本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紫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共4种。选取F2中的白眼雌果蝇(1/2aaXBXB、1/2aaXBXb)和红眼雄果蝇(1/3AAXbY、2/3AaXbY),让它们自由交配。白眼雌果蝇产生的雌配子为3/4aXB、1/4aXb,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雄配子为1/3AXb、1/3AY、1/6aY、1/6aXb,故后代中红眼雌果蝇(AaXbXb)所占比例为1/4×1/3=1/12。(4)若亲代雌果蝇(aaXBXB)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异常卵,这种不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产生的异常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或aO。亲本红眼雄果蝇(AAXb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Xb、AY,该异常卵与正常精子结合后,可能产生的合子类型有AaXBXBXb、AaXbO、AaXBXBY、AaYO。(5)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说明雄性个体有一半死亡,致死效应与性别相关联,则推测可能该对果蝇的雌性个体携带隐性致死基因(设该基因为s)。若该推测成立,则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两亲本为XXs和XY,其后代F3为1/3XX、1/3XXs、1/3XY。继续让F3进行杂交得F4,F3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3/4X、1/4Xs,F3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1/2X、1/2Y,则F4中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1/2+1/4×1/2)÷(1-1/4×1/2)=4/7,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1/2÷(1-1/4×1/2)=3/7,即雌性∶雄性=4∶3。
21.(1)A D (2)aaXBXb Ⅰ-2
(3)aaXBXB或aaXBXb 2/3 3/4 (4)Ⅲ-12 Ⅲ-9 次级精母
解析 (1)分析题图,图1中,7号和8号患甲病,生出不患甲病的女儿11号,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号和4号不患乙病,生有患乙病的儿子10号(Ⅱ代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Ⅱ-5不患甲病,且该个体表现正常,但其父亲患有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Xb,Ⅲ-10患有甲、乙两种病,而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其乙病的致病基因是由Ⅰ-2通过Ⅱ-4传递的。(3)Ⅲ-9不患病,但有患乙病的兄弟,故Ⅲ-9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1/2aaXBXb;Ⅲ-12患甲病,有不患甲病的兄弟,故Ⅲ-1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若Ⅲ-9与Ⅲ-12结婚,所生儿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3+2/3×1/2=2/3,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则所生儿子患遗传病的概率为1-1/3×3/4=3/4。(4)图2为Ⅲ-9与Ⅲ-12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情况图,甲细胞均等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该由Ⅲ-12提供,乙细胞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乙细胞可看到它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是一致的,因此乙细胞属于Ⅲ-9;丙细胞如果是甲细胞分裂而来,那么它叫次级精母细胞。
22.(1)ZW (2)1/4 1/8 (3)TTZBZb  (4)TtZBZb、TtZbW 3/16
(5)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
解析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2)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羽色鸡的基因型为T_ZB_(芦花羽),T_ZbZb、T_ZbW(全色羽),tt_ _(白色羽)。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TtZBZb)所占的比例为1/2(Tt)×1/2(ZBZb)=1/4。用该芦花羽雄鸡(TtZBZb)与ttZBW个体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tZBW)所占比例为1/2(Tt)×1/4(ZBW)=1/8。(3)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和ttZbW杂交,子代芦花羽∶全色羽=1∶1,由子代芦花羽和全色羽的基因型中都有T,可推知亲本芦花羽雄鸡一定是TT,则子代1∶1的性状分离比是由基因B、b决定的,所以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TZBZb。(4)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和一只全色羽雌鸡(T_ZbW)交配,后代出现白色羽鸡(tt),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均为Tt。又因为有全色羽鸡(T_ZbZb或T_ZbW)出现,所以亲本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tZBZb,全色羽雌鸡的基因型为TtZbW。两亲本杂交,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_ZBW)所占比例理论上为3/4(T_)×1/4(ZBW)=3/16。(5)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且tt时,雌、雄鸡均表现为白色羽,人们利用这些特点,让后代某一性别的都是芦花羽鸡,另一性别的都为全色羽鸡,则亲本一方必须是显性纯合子TT,这样的纯合亲本组合有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
23.(1)人工去雄 防止外来花粉授粉
(2)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宽叶雌株∶宽叶正常株=1∶1 3/32
(4)
24.(1)自由组合 (2)AaXBXB 2 (3)5 3/11 (4)正常翅♀∶卷翅♀∶正常翅♂∶卷翅♂=2∶2∶1∶3
(5)
解析 (1)由题意可知,A/a位于常染色体,B/b位于X染色体,故控制果蝇翅型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已知a表现为正常翅,而A决定卷翅,而AA结合致死,则卷翅的基因型为Aa。由题干可知,aaXbY为卷翅,说明b决定卷翅,则卷翅基因型为Aa_ _或_ _XbY、_ _XbXb,卷翅雌果蝇与aaXbY杂交,后代正常翅♀∶卷翅♀∶正常翅♂∶卷翅♂=1∶1∶1∶1,推测亲本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初级卵母细胞已完成染色体复制,故其产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A基因有2个。
(3)F1雌果蝇为AaXBXb、aaXBXb,F1雄果蝇为AaXBY、aaXBY,F1随机交配得F2,F2卷翅果蝇中有AaXBXB、AaXBXb、AaXBY、AaXbY、aaXbY共5种;单独考虑每一对基因,关于A/a,F1代为Aa、aa,产生的配子为A、a,AA结合致死,故F2为Aa∶aa=2∶3,即F2为Aa、aa,关于B/b,F1代为XBXb×XBY,故F2为XBXB、XBXb、XBY、XbY,其中aaXbY(纯合子)占×=,F2卷翅果蝇中有AaXBXB、AaXBXb、AaXBY、AaXbY、aaXbY(××2+××2+=),故F2卷翅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4)若让F1卷翅雌果蝇(AaXBXb)与F1正常翅雄果蝇(aaXBY)进行杂交,其子代的表现种类及比例为正常翅♀aaXBX-∶卷翅♀AaXBX-∶正常翅♂aaXBY∶卷翅♂AaXBY、AaXbY、aaXbY=2∶2∶1∶3。
(5)欲确认F1卷翅雄果蝇的基因型可选用测交方法,即AaXBY×aaXbXb,遗传图解如图:(共61张PPT)
单元检测卷(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D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  )
A.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B.形成四分体时
C.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
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2.(2024·温州学考模拟)纯合子是由两个基因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能稳定遗传。下列属于纯合子的是(  )
A.Bb B.AABb
C.aaXbXb D.AaXbY
C
3.(2024·温州期末质检)20世纪初科学家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学说是由摩尔根提出并证明
B.该学说的依据是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
C.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
D.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能圆满地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解析: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是由萨顿提出的,A错误。
A
4.(2024·宁波九校高一联考)下列有关孟德尔及其遗传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经观察和实验成功提出假说: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B.分离定律的核心内容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C.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是分离定律的基础
D.孟德尔遗传定律无法解释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所有遗传现象
D
解析: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属于观察现象而非提出假说,A错误;
分离定律的核心是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B错误;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C错误;
孟德尔定律只能解释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现象,不能解释细胞质遗传现象,D正确。
5.XYY综合征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如图所示。下列关于XYY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患者可能是由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B.患者可能是由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C.患者可能是由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D.患者可能是由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解析:与正常人相比,该患者的体细胞多了一条Y染色体,说明其父亲在形成精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2条Y染色体没有分开,而是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进而产生了YY精子。
6.右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5、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1与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5、6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会交叉互换
D.减数分裂结束后,基因2、4、6、8可出现在同一个精细胞中
解析:1与2,3与4,5与6,7与8为相同基因,1与3、4为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与5、6、7、8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
1与3为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为相同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B正确;
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分开,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精细胞中,基因1、2、3、4只存在一个,5、6、7、8也只存在一个,D错误。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5、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1与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5、6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会交叉互换
D.减数分裂结束后,基因2、4、6、8可出现在同一个精细胞中
(2023·温州学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7~8题。
某种遗传性肾炎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水肿,肾功能不全,最终发展至尿毒症。该病在某家系中代代相传且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女患者的儿子可能不患病。
7.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这种遗传性肾炎的致病基因最可能属于(  )
A.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解析:该病在某家系中代代相传且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女患者的儿子可能不患病,据此可以判断出该病最可能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A
8.该家系中的一个女患者,其母亲和外祖母患病,其余家庭成员均正常。预测其父母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  )
B
A.1/2 B.1/4
C.1/8 D.1/16
解析:假定该病的致病基因为XB,可判断出Ⅱ5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Ⅱ6个体的基因型为XbY,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2=1/4,B正确。
9.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一个细胞。下列有关这两对基因标记的推测,合理的是(  )
A.若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1个黄点和1个绿点
B.若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4个黄点和4个绿点
C.若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黄点,另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绿点
D.若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条染色体出现4个黄点,另一条染色体出现4个绿点
C
解析: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基因,所以有一条染色体会出现2个黄点(AA或aa)和2个绿点(BB或bb),A、B错误;
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黄点(AA或aa),另一条染色体出现2个绿点(BB或bb),C正确,D错误。
10.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甲、乙、丙细胞可同时出现在该动物体内的同一器官中
B.乙细胞和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核DNA分子数也相同
C.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均为AaBbCC,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一个为ABC,一个为abC
D.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卵巢或者睾丸中可以同时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正确;
乙细胞和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均为6条,但乙细胞中含有12个核DNA分子,丙细胞中含有6个核DNA分子,B错误;
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即为AaBbCC,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相同,可能为ABC、abC、aBC或AbC,C错误;
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11.(2024·舟山质检)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在生态习性上有耐寒和不耐寒两种类型(基因用A、a表示),叶片的形状有圆叶和尖叶两种类型(基因用B、b表示)。让不耐寒圆叶雌雄各一株进行杂交,所得子代F1表型及比例如下表(单位:株)。
不耐寒圆叶 不耐寒尖叶 耐寒圆叶 耐寒尖叶
雌性 122 0 41 0
雄性 61 59 19 2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菠菜进行杂交时不需去雄但需要套袋处理
B.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
C.若F1中的不耐寒植株随机交配,则F2中耐寒植物所占比例为1/9
D.若F1中的不耐寒圆叶与不耐寒尖叶植株杂交,则F2雄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4/9
D
解析:菠菜是雌雄异株的植物,故对菠菜进行杂交时不需去雄但需要套袋处理,避免其他花粉的干扰,A正确;
让不耐寒圆叶雌雄各一株进行杂交,子代雌雄个体不耐寒和耐寒表型及比例相同,说明是否耐寒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且子代出现耐寒性状,说明耐寒为隐性性状;子代雌雄个体圆叶和尖叶表型及比例不同,说明叶片形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且子代出现尖叶,说明尖叶是隐性性状。根据子代耐寒∶不耐寒≈1∶3,雌性只有圆叶,雄性圆叶∶尖叶=1∶1,可推知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B正确;
F1中的不耐寒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随机交配,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a=2∶1,则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4∶4∶1,所以F2中耐寒植株所占比例为1/9,C正确;
12.下图中甲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乙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B
A.①② B.②④ C.③⑤ D.①④
解析: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其染色体组成应该完全相同(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
13.下图为一只果蝇的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B.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
C.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不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解析: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能移向同一极,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不是一对等位基因
B.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面上
C.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不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14.下列有关人体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决定性别,如X染色体上的红绿色盲基因,A错误;
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X(前期、中期)或44+XX(后期、末期),B错误;
只要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表现就与性别相关联,包括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都属于伴性遗传,C正确;
祖父传给孙子的是Y染色体,不可能将X染色体传给孙子,D错误。
15.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右图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  )
D
A.XY性染色体 B.ZW性染色体
C.性染色体数目 D.染色体数目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合子发育形成的蜜蜂为雌性,染色体数目为32条;卵细胞没有受精直接发育成的蜜蜂为雄性,染色体数目为16条。可见,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数目有关,故选D。
16. 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D
A.刚毛对截毛为显性性状
B.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均有控制刚毛/截毛的基因
C.实验二和实验三中亲代雄蝇均为杂合子
D.实验三F1的刚毛雄蝇中刚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均有控制刚毛/截毛的基因,B正确;
实验二亲本为截毛(XbXb)×刚毛(XBYb),实验三亲本为截毛(XbXb)×刚毛(XbYB),因此亲代雄蝇均为杂合子,C正确;
实验三中,截毛(XbXb)×刚毛(XbYB)→F1截毛(XbXb)∶刚毛(XbYB)=1∶1,F1的刚毛雄蝇中刚毛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D错误。
17.鹅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雏鹅羽毛的生长速度受Z染色体上的基因H/h控制。养殖场的鹅多为快羽型,育种人员用引入的多只慢羽型雌鹅与多只纯合快羽型雄鹅进行多组杂交实验,每组杂交产生的F1中均有慢羽型和快羽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雌鹅、雄鹅的基因型分别为ZhW、ZHZH
B.F1雌鹅均表现为慢羽型、雄鹅均表现为快羽型
C.用慢羽型雌鹅与F1的慢羽型雄鹅杂交,子代慢羽型个体所占比例为3/4
D.用慢羽型雄鹅与快羽型雌鹅杂交,可根据羽毛生长速度快速鉴定子代雏鹅的性别
C
解析:用多只慢羽型雌鹅(ZW)与多只纯合快羽型雄鹅(ZZ)进行多组杂交实验,每组杂交产生的F1中均有慢羽型和快羽型,则可推知亲代雌鹅、雄鹅的基因型分别为ZHW、ZhZh,A错误;
亲本雌鹅、雄鹅的基因型分别为ZHW(慢羽型)、ZhZh(快羽型),两者杂交,F1的基因型为ZhW、ZHZh,即雌鹅均表现为快羽型、雄鹅均表现为慢羽型,B错误;
用慢羽型雌鹅(ZHW)与F1的慢羽型雄鹅(ZHZh)杂交,子代慢羽型个体所占比例为3/4,C正确;
用慢羽型雄鹅(ZHZH或ZHZh)与快羽型雌鹅(ZhW)杂交,两种杂交组合产生的后代雌雄个体间均有相同表型,因此根据羽毛生长速度无法快速鉴定子代雏鹅的性别,D错误。
18.(2024·宁波高一期末考试)研究者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蝇时,发现一只眼色突变为奶油色的雄蝇。为研究该眼色遗传规律,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
C.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
D.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
A.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
C.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
D.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
解析:F1红眼果蝇互交所得F2中红眼∶伊红眼∶奶油眼=12∶3∶1,为9∶3∶3∶1的变式,说明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
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红眼雌∶红眼雄∶伊红眼雄∶奶油眼雄=8∶4∶3∶1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为A/a、B/b,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F2中红眼雌蝇占8/16、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_、aaXBX_,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奶油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2×2+2=6(种),B正确;
A.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
C.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
D.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
F1红眼雌蝇(AaXBXb)与F2伊红眼雄蝇(1/3AAXbY、2/3AaXbY)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A_XbXb)的概率为1/3×1/4+2/3×3/4×1/4=5/24,C正确;
若F2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其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都不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错误。
19.如图为甲、乙两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个家族存在常染色体致病基因,另一个家族存在伴性遗传致病基因,两个家族均不含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乙家族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A.甲家族存在常染色体遗传病,乙家族存在伴性遗传病
B.甲家族9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与2号个体
C.甲家族8号个体与乙家族6号个体同时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
D.甲家族9号个体与乙家族7号个体结婚,后代不会同时患两种病
A.甲家族存在常染色体遗传病,乙家族存在伴性遗传病
B.甲家族9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与2号个体
C.甲家族8号个体与乙家族6号个体同时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
D.甲家族9号个体与乙家族7号个体结婚,后代不会同时患两种病
解析:对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乙家族,若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如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6号个体应该也患病,与图示不符;假如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2号个体应该也患病,与图示不符,因此乙家族中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家族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号个体为显性纯合子,3号、4号个体应该不患病,与图示不符,因此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家族存在常染色体致病基因,甲家族存在伴性遗传致病基因,分析甲家族,5号、6号个体不患病,9号个体患病,说明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A.甲家族存在常染色体遗传病,乙家族存在伴性遗传病
B.甲家族9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与2号个体
C.甲家族8号个体与乙家族6号个体同时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
D.甲家族9号个体与乙家族7号个体结婚,后代不会同时患两种病
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9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5号个体,5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个体,B错误;
假设甲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甲家族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Y,5号、6号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乙家族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甲家族8号个体与乙家族6号个体同时为杂合子的慨率为0,C错误;
甲家族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乙家族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XA,二者婚配,子代肯定不会患甲病,因此后代不会同时患两种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2分)
20.(12分)(2024·精诚联盟高一联考)以下两对基因与果蝇眼色有关,眼色色素产生必须有显性基因A,aa时眼色为白色;B存在时眼色为紫色,bb时眼色为红色。2个纯系果蝇杂交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它们有哪些“过人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A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若要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可在2个纯系中选用表型为          的果蝇进行杂交。
个体小,易培养,繁殖快;易于遗传操作;染色体数目少,且形态大小有明显差异

X
红眼雌性和白眼雄性
(3)上图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    种。若选取F2中的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让它们自由交配,则后代中红眼雌果蝇所占比例为    。
(4)若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异常卵,这种不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异常卵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可能产生的合子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aXBXb
4
1/12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aXBXBXb、AaXbO、AaXBXBY、AaYO
(5)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由此推测,该对果蝇的
    性个体可能携带隐性致死基因;若继续对其后代进行杂交,后代雌雄比为    时,可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

4∶3
解析:(1)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它具有许多其他模式动物无法比拟的优势:个体小,繁殖快,容易饲养,雌雄易区分;染色体数目少,基因组少,只有4对染色体,且形态大小均有明显差异;易于遗传学操作等等。(2)F2中紫眼∶红眼∶白眼=(144+284)∶148∶(94+98)≈9∶3∶4,是9∶3∶3∶1的变式,可知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又知F2红眼性状只在雄果蝇中出现,再结合题干信息可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__,紫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_XB_,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_XbXb、A_XbY。若要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可在2个纯系中选用红眼雌果蝇(AAXbXb)和白眼雄果蝇(aaXBY)杂交,即AAXbXb×aaXBY,若子代雌果蝇全为紫眼,雄果蝇全为红眼,则可验证题述推论。
(3)据题图分析可知,亲本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亲本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紫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共4种。选取F2中的白眼雌果蝇(1/2aaXBXB、1/2aaXBXb)和红眼雄果蝇(1/3AAXbY、2/3AaXbY),让它们自由交配。白眼雌果蝇产生的雌配子为3/4aXB、1/4aXb,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雄配子为1/3AXb、1/3AY、1/6aY、1/6aXb,故后代中红眼雌果蝇(AaXbXb)所占比例为1/4×1/3=1/12。
(4)若亲代雌果蝇(aaXBXB)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异常卵,这种不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产生的异常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或aO。亲本红眼雄果蝇(AAXb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Xb、AY,该异常卵与正常精子结合后,可能产生的合子类型有AaXBXBXb、AaXbO、AaXBXBY、AaYO。
(5)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说明雄性个体有一半死亡,致死效应与性别相关联,则推测可能该对果蝇的雌性个体携带隐性致死基因(设该基因为s)。若该推测成立,则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两亲本为XXs和XY,其后代F3为1/3XX、1/3XXs、1/3XY。继续让F3进行杂交得F4,F3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3/4X、1/4Xs,F3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为1/2X、1/2Y,则F4中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1/2+1/4×1/2)÷(1-1/4×1/2)=4/7,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1/2÷(1-1/4×1/2)=3/7,即雌性∶雄性=4∶3。
21.(12分)现对某家族遗传病调查后绘制系谱图如图1(已知Ⅱ代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    ,乙病属于    。(填字母)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Ⅱ-5的基因型为    ,Ⅲ-10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代的    。
(3)Ⅲ-9的基因型为        ,Ⅲ-12为杂合子的概率为    。如果Ⅲ-9与Ⅲ-12结婚,所生儿子患遗传病的概率是    。
(4)图2为Ⅲ-9与Ⅲ-12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情况图,甲细胞是由    提供的,乙细胞是由    提供的,丙细胞如果是甲细胞分裂而来,那么它叫      细胞。
A
D
aaXBXb
Ⅰ-2
aaXBXB或aaXBXb
2/3
3/4
Ⅲ-12
Ⅲ-9
次级精母
解析:(1)分析题图,图1中,7号和8号患甲病,生出不患甲病的女儿11号,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号和4号不患乙病,生有患乙病的儿子10号(Ⅱ代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Ⅱ-5不患甲病,且该个体表现正常,但其父亲患有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Xb,Ⅲ-10患有甲、乙两种病,而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其乙病的致病基因是由Ⅰ-2通过Ⅱ-4传递的。
(3)Ⅲ-9不患病,但有患乙病的兄弟,故Ⅲ-9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1/2aaXBXb;Ⅲ-12患甲病,有不患甲病的兄弟,故Ⅲ-1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若Ⅲ-9与Ⅲ-12结婚,所生儿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3+2/3×1/2=2/3,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则所生儿子患遗传病的概率为1-1/3×3/4=3/4。
(4)图2为Ⅲ-9与Ⅲ-12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情况图,甲细胞均等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该由Ⅲ-12提供,乙细胞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乙细胞可看到它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是一致的,因此乙细胞属于Ⅲ-9;丙细胞如果是甲细胞分裂而来,那么它叫次级精母细胞。
22.(12分)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各种羽色表型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型。
(2)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    ,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    。
ZW
1/4
1/8
(3)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表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    。
(4)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____。
(5)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有(写出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TZBZb
TtZBZb、TtZbW
3/16
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
解析:(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2)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羽色鸡的基因型为T_ZB_(芦花羽),T_ZbZb、T_ZbW(全色羽),tt_ _(白色羽)。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TtZBZb)所占的比例为1/2(Tt)×1/2(ZBZb)=1/4。用该芦花羽雄鸡(TtZBZb)与ttZBW个体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tZBW)所占比例为1/2(Tt)×1/4(ZBW)=1/8。
(3)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和ttZbW杂交,子代芦花羽∶全色羽=1∶1,由子代芦花羽和全色羽的基因型中都有T,可推知亲本芦花羽雄鸡一定是TT,则子代1∶1的性状分离比是由基因B、b决定的,所以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TZBZb。
(4)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和一只全色羽雌鸡(T_ZbW)交配,后代出现白色羽鸡(tt),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均为Tt。又因为有全色羽鸡(T_ZbZb或T_ZbW)出现,所以亲本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tZBZb,全色羽雌鸡的基因型为TtZbW。两亲本杂交,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_ZBW)所占比例理论上为3/4(T_)×1/4(ZBW)=3/16。
(5)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且tt时,雌、雄鸡均表现为白色羽,人们利用这些特点,让后代某一性别的都是芦花羽鸡,另一性别的都为全色羽鸡,则亲本一方必须是显性纯合子TT,这样的纯合亲本组合有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
23.(13分)已知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正常株)植物,基因t纯合导致雄性不育而成为雌株,宽叶与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将宽叶雌株与窄叶正常株进行杂交实验,其F1全为宽叶正常株。F1自交产生F2,F2的表型及数量:宽叶雌株749株、窄叶雌株251株、宽叶正常株2 250株、窄叶正常株753株。回答下列问题:
(1)与正常株相比,选用雄性不育株为母本进行杂交实验时操作更简便,不需进行     处理。授粉后需套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人工去雄
防止外来花粉授粉
(2)为什么F2会出现上述表型及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取F2中纯合宽叶雌株与杂合窄叶正常株杂交,则其子代(F3)的表型及比例为              ,F3群体随机授粉,F4中窄叶雌株所占的比例为    。
(4)选择F2中的植株,设计杂交实验
以验证F1植株的基因型,用遗传图
解表示。
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宽叶雌株∶宽叶正常株=1∶1
3/32
答案 
24.(13分)(2024·杭州周边四校联考)果蝇的翅型有卷翅和正常翅。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为隐性时表现为正常翅,且A基因纯合时受精卵不能发育。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也控制果蝇的卷翅和正常翅。两对基因中只要一对基因为卷翅基因,果蝇就表现为卷翅。为研究果蝇卷翅性状的遗传情况,选择1只卷翅雌果蝇和一只双隐性(aaXbY)卷翅雄果蝇进行测交,F1随机交配得F2,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果蝇翅型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    定律。
(2)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其产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A基因有
    个。
(3)F2卷翅果蝇中有    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4)若让F1卷翅雌果蝇与F1正常翅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自由组合
AaXBXB
2
5
3/11
(5)欲确认F1卷翅雄果蝇的基因型,可选用测交方法,请用遗传图解形式表示测交过程。
答案 
解析:(1)由题意可知,A/a位于常染色体,B/b位于X染色体,故控制果蝇翅型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