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1.1.1物质的变化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现象的图片,如铁生锈、水结冰、蜡烛燃烧、冰雪融化等。提问学生: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不同类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物质的变化。(二)新课讲授(25 分钟)物理变化实验 1:取少量水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变化。现象:水沸腾,产生水蒸气,在试管口上方的玻璃片上又凝结成小水滴。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再变成液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举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如酒精挥发、玻璃破碎、铁丝弯曲等,加深对物理变化概念的理解。化学变化实验 2:将少量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讲解: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等新物质,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实验 3: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打磨光亮,点燃,观察现象。现象: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实验中发生的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有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微观角度分析:展示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的模型,以水的蒸发和过氧化氢的分解为例,讲解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改变,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举例对比:再次对比水结冰(物理变化)和铁生锈(化学变化),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二者的本质区别。(三)课堂练习(10 分钟)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食物腐烂 B. 钢铁生锈 C. 酒精挥发 D. 蜡烛燃烧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 B. 矿石粉碎 C. 蜡烛燃烧 D. 干冰升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有颜色变化 B. 有气体放出 C. 发光、放热 D. 有新物质生成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各三例。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四)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强调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物质变化现象。(五)布置作业(5 分钟)书面作业:教材课后相关习题。实践作业:观察家庭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变化,如做饭、洗衣服等过程中的变化,判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并记录下来。五、教学资源实验仪器和药品:试管、酒精灯、玻璃片、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镁带、砂纸等。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微观概念的讲解,要尽量结合直观的模型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实验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以上教案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1.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3.知道化学变化常伴随生成沉淀、产生气体、发生颜色变化、发光,以及吸热或放热等现象。重点难点从生活看物质的变化木材(煤、天然气)燃烧水结成冰苹果腐烂变质钢铁生锈合作探究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教材P8~9),并完成下表相关实验记录。实验 序号 变化前的 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 液态的水 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液态水 ,产生 ,遇到冷 的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小水滴。 气态的水(水蒸气)沸腾水蒸气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合作探究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2) 固态的石蜡 液态的石蜡(3)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有___色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石蜡固体熔化无蓝有合作探究实验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4) 颗粒状大理石等 加入稀盐酸后立即_________ 大理石逐渐变小。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_____,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二氧化碳气体等有气泡产生浑浊有交流【思考】(1)实验1和2,3和4有哪些共同特征?(2)属于什么变化?(3)常见的例子还有哪些?(4)变化时还伴随着哪些现象呢?归纳总结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伴随现象和联系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 念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称 。没有有化学反应归纳总结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实 例 铁水铸成锅、汽油挥发、 榨西瓜汁、打碎花瓶、 、 等木柴燃烧、铁生锈、酒精燃烧、西瓜汁变质、牛奶变质等酒精挥发 铜丝导电食物腐烂、人的呼吸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物质的 和 发生改变 发光、放热 改变、等伴随能量 可能发光放热 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等本质区别 固液气三态形状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是否有新物质(或其他物质)生成归纳总结两种变化的辨析和总结(1)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发光、放热的物理变化: 。发光、放热的化学变化: 。有气体产生的物理变化: 。有沉淀产生的物理变化: 。结论:发光、放热的反应 _______ (填“一定”或“不 一定”)是化学变化。电灯通电木柴燃烧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浑浊的泥水静置后出现沉淀不一定(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如:①物理变化的爆炸: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 。不一定挤压气球爆炸鞭炮点燃后爆炸(3)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①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如 。②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如 。蜡烛受热熔化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结论:①化学变化过程中 发生物理变化;②物理变化过程中 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一定不【易错辨析】物质常发生下列变化:①挥发;②燃烧;③熔化;④发光;⑤锈蚀;⑥腐烂。其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②⑤⑥【学以致用】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铁锅生锈 B. 牛奶变酸C. 葡萄酿酒 D. 雪融化成水D1. [2023·湘潭 ] 劳动创造未来,成就梦想。下列劳动项目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打扫房间B.整理书桌C.晾晒衣物D.生火做饭D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点拨】生火做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正确。2. [2023·黄冈 ] 请听厨房中几种物质的“谈话”,其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醋瓶:我摔碎了B.煤气:我燃烧了C.菜刀:我生锈了D.蔬菜:我腐烂了【点拨】醋瓶摔碎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A 符合题意;煤气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不符合题意;菜刀生锈过程中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不符合题意;蔬菜腐烂过程中有危害身体健康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 不符合题意。【答案】 A 返回12345678910111213143. [2023·宁夏 ]下列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青砖雕刻图案B.粮食酿制老醋C.贺兰石刻制砚台D.黏土塑制各种形象B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点拨】粮食酿制老醋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 正确。4.古代诗词谚语富载化学知识,下列词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刻舟求剑 B. 铁杵成针C. 木已成舟 D. 煽风点火D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点拨】刻舟求剑、铁杵成针、木已成舟都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A、 B、 C 不符合题意;煽风点火,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 符合题意。5. [2023·连云港月考 ]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 “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 前的 物质在颜色、 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性质上无 一相同的物质D.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 的物质不同的物质【点拨】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不一定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A 错误;“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B 错误;“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性质上可能有相同之处, C 错误。【答案】 D 返回12345678910111213146. 化学反应不仅有物质变化,而且还伴随着能量变化。以下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 鞭炮爆炸发声B. 蜡烛燃烧发光C. 煤燃烧火力发电D. 电水壶通电发热D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7.如图是教材的四个演示实验,按要求填空。实验 1 水的沸腾 实验 2 石蜡的熔化实验 3 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 4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与硫酸铜溶液反应(1) 实验 1 中水沸腾,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冷凝成_______ 。(2) 实验 2 中石蜡由固体变为 ________。(3) 实验 3 向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________ 色沉淀。【点拨】水沸腾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遇冷凝聚成小水珠。【点拨】石蜡在加热时逐渐熔化,由固体变为液体。小水珠液体蓝【点拨】实验 3 中向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4) 实验 4 中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但不消失,固体表面有 ______产生,澄清石灰水变 _______。【点拨】实验 4 中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可观察到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泡浑浊(5) 上述四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实验________ (填数字)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四个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实验3和实验4,故发生化学变化的是实验3和实验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 4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8.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有液体 或气体生成B. 一定会放热,变成固体C. 一定会发 光,改变 颜色D. 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9.下列关于“一定”和“不一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颜色改变或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C. 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D.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还有能量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教材习题: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2..实践性作业:通过翻阅课本、查阅图书、上网搜索等方式获取有关传统文化中物质的变化,将获取的变化按照主要变化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共享。谢谢观看!(共33张PPT)1.1.2物质的性质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一)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铜导线、酒精、蜡烛、铁钉等。提问学生:这些物品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为什么它们能有这些用途呢?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物质的性质。(二)新课讲授(25 分钟)物理性质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如铁、水、氧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质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状态、气味等。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举例说明:以水为例,水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熔点是 0℃,沸点是 100℃,密度是 1g/cm ,这些都是水的物理性质。实验 1:将少量酒精滴在蒸发皿中,观察酒精的变化。现象:酒精很快挥发。讲解:酒精的挥发性是其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具有明显的物理性质,并进行交流分享。化学性质实验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现象:木条复燃。讲解:氧气能支持燃烧,这种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实验 3: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讲解: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这体现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铁生锈、食物变质等过程中体现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引导学生对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总结二者的区别: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举例对比:再次以酒精的挥发性(物理性质)和酒精的可燃性(化学性质)为例,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二者的差异。(三)课堂练习(10 分钟)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能支持燃烧 B.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酒精易挥发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用铜丝做导线 B. 用金刚石切割玻璃C. 用酒精作燃料 D.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请分别写出铁的两种物理性质和两种化学性质。解释为什么铜可以用来制作导线,而酒精可以用来作燃料。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四)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区别以及常见物质的相关性质。强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观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五)布置作业(5 分钟)书面作业:教材课后相关习题。实践作业:调查家庭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食盐、白醋、小苏打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并记录下来。五、教学资源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氧气、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带火星的木条、酒精、蒸发皿、铜丝、金刚石、干冰等。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对于抽象的概念,如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性质,要多举例子、多做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如物质性质的应用实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1. 知道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多样化方式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体会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3. 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辩证关系,根据物质用途判断性质类型的方法;4. 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重点难点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人用医用酒精来降温,以达到退烧的目的,也经常用工业酒精炖小锅美食。这都是利用了酒精的特性。你能说出酒精的性质吗?观察酒精,点燃酒精灯,酒精有哪些性质?颜色: 状态:气味: 沸点:无色液体特殊气味80℃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点燃时:能燃烧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小组讨论:这些性质可以怎样分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对比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概念 物质在___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_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 内容 能与什么物质反应、能发生分解、可燃性、助燃性、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区别 是否 才能表现出来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毒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合作探究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怎样的区别?(1)物质的变化: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常用“ ”等字眼描述。(2)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在因素,决定变化是否发生。常用“ ”等字眼描述。变成、生成能、会、可以、易、难合作探究2.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如:常压下,水是无色无臭的液体,沸点是 100 ℃,而在海拔为2000米的高原地区,水的沸点大约为 93 ℃。交流讨论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个概念填空:(1)木柴燃烧: ;(2)木柴能燃烧: ;(3)铁生锈: ;(4)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5)铁(在干燥的空气里)不易生锈: ;化学变化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化学性质(6)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7)硫酸铜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化学变化化学性质合作探究演示实验[实验1-2],同学们观察并完成下表相关实验记录。(化学闻气味的正确方法: ) 氧气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 色 臭 气体 通常状况下,____色____臭气体化学性质 (“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 “支持”或“不支持”)燃烧。无无无无支持不支持扇闻法合作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区分方法 氧气 二氧化碳区分 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 ,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 。 ②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没有变浑浊的是 。 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合作探究物质 性质 用途酒精 可燃性( )性质 铁 导热性( )性质 铁锅炒菜石墨 导电性( )性质氧气 供给呼吸( )性质 病人输氧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化学做燃料物理物理化学电极材料总结【易错辨析】下面是常温下二氧化碳的相关描述,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④能溶于水,⑤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⑥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凝华成固态二氧化碳。A.③⑤⑥ B.③⑥⑦ C. ②③⑥⑦ D.③④⑤⑥A1. [2023·绥化 ] 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毒性 B. 密度C. 溶解性 D. 熔点【点拨】毒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A 正确;密度、溶解性、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C、 D 错误。【答案】 A 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162.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下列四个不同的场景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放烟花 B.贴对联C.剪窗花 D.包饺子A返回123456789101112131415163.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利用竹篾、棉线、尼龙线、宣纸可手工制作一个简易风筝。下列涉及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竹篾硬度大 B. 棉线易吸水C. 尼龙线有抗拉性 D. 宣纸易燃烧D返回【点拨】宣纸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123456789101112131415164. [2023·恩施改编 ] 关于铁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铁的熔点较高B.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C.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D.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点拨】熔点、颜色、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铁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答案】 B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165.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铁钉生锈;酒精挥发B.蜡烛燃烧;标准状况下,水的凝固点是 0 ℃C.冰雪融化;酒精易燃烧D.食物在夏天易变质;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点拨】A 项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项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C 项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 项前者是化学性质,后者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答案】 B 【点易错】区分有关物质变化与性质时应注意: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可根据叙述中的关键字进行判断,物质性质的叙述中一般有“能”“易”“会”等关键字。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166. [2023·龙岩期中 ] 通常状况下,① 二 氧 化 氯 是一 种 黄 绿色、有刺 激性气味 的气体,熔点为-59.5 ℃,沸点为 9.9 ℃,易溶于水。②二氧化氯见光分解生成氯气和氧气,③二氧化氯易与碱反应。④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二氧化氯为自来水消毒剂,其消毒杀菌能力优于氯气,消毒时不生成有害物质,也不存在用氯气消毒时的臭味。试概括出二氧化 氯的性质及发生的变化,用正确序号填空。(1) 上述描述属于二 氧化 氯 的 物 理性质的是_________。【点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熔点为 -59.5 ℃,沸点为 9.9 ℃,易溶于水,以上性质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①(2) 上述描述属于二 氧化 氯 的 化 学 性 质的是___________。上述描述属于二氧化氯发生的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点拨】二氧化氯易与碱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点拨】二氧化氯见光分解生成氯气和氧气,该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③②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167. [2023·防城港质检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用酒精作燃料 B.用粮食酿醋C.用水银制作温度计 D.用氮气作保护气【点拨】用酒精作燃料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A 错误;用粮食酿醋利用了粮食发酵产生醋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B 错误;用水银制作温度计利用了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 正确;用氮气作保护气利用了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 D 错误。【答案】 C 【点规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即通过性质可以推断物质的用途,通过用途可以反 推物质的性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要先从物质 的用途来确定其相应的性质,再对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16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之间的关系:1.教材习题: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2.实践性作业:回家后到厨房中,比较厨房中的食盐和白糖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通过翻阅课本、查阅图书、上网搜索等方式获取其他信息,将获取的知识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进行整理并与同学交流、共享。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1物质的变化---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 1.1.2物质的性质---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