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固镇县毛钽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CBAA D C CA CDDBBD1,B按题干可知,“宅兹中国”“惠此巾国,以绥四方”都体现出政权所在的政治中心,故选B项。AC,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放排除。2.C根据材料可知,墨子对儒家侣导的天命观进行了批判,认为“命”是上层阶级的统治工具,而贫富与否与天命无关,“无命”者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够达到强而有为,C项正确。墨子批判的是儒家“天命观”,与封建等级制度无关,排除A项:墨子割裂了天命与财富的关系,而非强调天命对财富及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贵族执政的经济基础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3.B根据材料“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与“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告强调了地方不同民俗可能对国家治理存在的伤害,要求下屈各道县从化民成俗、导人向善的角度,认真落实国家统一制定的法令的要求,这表明该郡守借文告强调了统一全国法制的重要性,B项正确;古代的“法治”指的是用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朝的“法治”突出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排除A项:“依法行政”指的是依据法律进行行政工作,在古代的环境下,“依法行政”难以实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法律手段,无法得出秦朝社会治理手段具有多样性,排除D项,4.A汉武帝的《求茂才异等诏》体现其重视个人才能,与是否是儒生无关,可知君主会根据需要选择人才,故选A项。B、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才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D项5.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轨在西晋未年的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加强地方的文化建设和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从而稳定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通过设立学校和崇文祭酒职位,他鼓励了汉族与当地胡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张轨的各项措施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张轨的各项措施主要是稳定当地的社会秩序,并且招徕流民,并不是指针对湖人内迁,排除C项;西晋末年中原战乱,社会动荡,“为西晋王朝开疆拓土”无从说起,排除D项。6.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均田令规定露田(口分田)不得买卖,且桑田(永业田)主要授予无地少地农民,但到北齐时露田可以买卖,隋代侧将桑田授予贵族和官僚,由此可知,均田制原则逐步遭到破坏,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无法得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结论,排除A项;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魏至隋代国家可支配田地的数量情况,不能说明国家可支配田地减少,排除C项。7.C根据材料“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不同文献对隋朝开皇十四年机荒的记载,可看出不同时代对同一历史事件解释不同,《贞观政要》记载隋文帝重视仓库存粮,忽视百姓疾苦。《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重视百姓疾苦,节制酒肉自责内疚,所以历史真实需要多重考辨,C项正确;实证历史须凭靠考古说法错误,排除A项:历史记载没有客观性说法错误,排除B项: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C据题意可知!,唐朝的羁察府州的长官要经过中央的册命,而且中央政府有权直接干预园摩府州之间的纷争,说明当时唐朝的中央政府通过设置羁摩府州加强了对边噩地区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唐朝设皆羁摩府州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也无法体现维护边疆安全和满足军事物资的需要,排除A、B两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并不是唐中央政府设置羁摩府州的目的,排除D项。【高二4月月考·历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5361B固镇县毛钽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考生注意: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六单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3年出土的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一语;《诗经》中劝告周厉王的《民劳》也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一句。“中国”一词的出现折射出A中华文明的起源B.王朝的政治中心C.汉字书写的成熟D.儒家的民本思想2.墨子批评儒者“立命缓贫”,认为“命”的观念是“昔者暴王作之,穷人术(述)之”,他提出了“有命则富而可贫,无命则贫而可富”的反命题,宣扬人“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富,不强必贫”。据此可知,墨子A批判了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B.揭示天命观对生产力的制约C.强调个体主观能动的重要性D.否定了贵族执政的经济基础3.秦朝初年,南郡(今湖北江陵)郡守名滕,在发给下属县道的文告中说:“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所以国家制定和颁布“法律令”,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上述材料说明A.法治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国家用法律手段强化统C.地方官员重视依法行政D.秦朝社会治理手段的多样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求茂才异等诏》,只要具备将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可破格提拔重用,而不问其是否为儒生。这反映了当时A.统治需要影响选才要求B.百家争鸣局面仍在延续C.中外朝制度建立与完善D.察举制度弊端日益显现【高二4月月考·历史卷第1页(共6页)】5361B5.西晋末年中原战乱,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254年~314年)在保境安民的同时,“征九郡(含武威、张掖、酒泉等那)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并规定崇文祭酒的地位仅次于刺史。这些举措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C.推动了胡人内迁中原D.为西晋王朝开疆拓土6.北魏均田令规定,所买卖田地仅限桑田(永业田),露田(口分田)不得买卖。北齐时“露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亦无重责”。隋田令规定:“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上述变化A.印证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B.体现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C,说明国家可支配田地减少D.反映均田制原则遭到破坏7.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隋朝开皇十四年饥荒的记载,这说明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竞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唐]吴兢《贞观政要》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北宋]司马光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资治通鉴》隋纪二A.实证历史须凭靠考古B.历史记载没有客观性C.历史真实需多重考辨D.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8.对唐朝中央而言,各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须经中央册命,给予“玄鱼金符”或“印章袍带”才能取得统治本族的合法权力。各羁縻府州间发生纷争,唐中央直接干预,而府州则须听命处置,据此可知,唐朝设置羁縻府州的目的是A.维护边疆安全B.满足国家军事物资需要C.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开发9.唐朝时,韩愈以孔孟为正宗,李翱依据《中庸》《大学》著《复性书》,开启后世儒者畅谈心性旨趣。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及二程等人以实际行动推举“四书”,至南宋朱熹“四书”集结出版,“四书”升格运动完成。上述举措A反映了士大夫对社会危机的回应B.源于安史之乱后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表明理学以内在道德修养为核心D.体现了传统儒学开放包容的精神特征10.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随其而来的有很多学生和僧人,学生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这一现象A体现了唐朝文化世界领先B.展示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富强C,推动了古代日本文明发展D.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高二4月月考·历史卷第2页(共6页)】5361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固镇县毛钽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pdf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固镇县毛钽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