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7.1燃料的燃烧(第二课时)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展示图片和视频: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燃烧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篝火晚会、炉灶做饭、烟花燃放等。 ===点燃2CO。分析不完全燃烧的危害,如产生一氧化碳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浪费燃料,降低能源利用率。 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8 分钟)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结合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增加氧气的供给量和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两个方面思考。举例说明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如将煤制成蜂窝煤,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的通入量,使燃料充分燃烧。讲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燃烧的定义、条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等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方法总结:总结本节课运用的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练习(4 分钟) 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燃烧一定需要氧气 B. 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C.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D. 可燃物燃烧时一定产生火焰 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原因是( ) A.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B.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C. 扇子扇煤炉时,增加了煤炉内氧气的含量,使煤燃烧更旺 D. 扇子扇煤炉时,降低了煤的着火点,使煤燃烧更旺 写出碳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完成教材课后与燃料燃烧相关的练习方法(8 分钟)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结合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增加氧气的供给量和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两个方面思考。举例说明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如将煤制成蜂窝煤,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的通入量,使燃料充分燃烧。讲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燃烧的定义、条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等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方法总结:总结本节课运用的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练习(4 分钟) 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燃烧一定需要氧气 B. 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C.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D. 可燃物燃烧时一定产生火焰 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原因是( ) A.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B.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C. 扇子扇煤炉时,增加了煤炉内氧气的含量,使煤燃烧更旺 D. 扇子扇煤炉时,降低了煤的着火点,使煤燃烧更旺 写出碳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方法(8 分钟)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结合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增加氧气的供给量和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两个方面思考。举例说明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如将煤制成蜂窝煤,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的通入量,使燃料充分燃烧。讲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燃烧的定义、条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等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方法总结:总结本节课运用的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练习(4 分钟) 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燃烧一定需要氧气 B. 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C.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D. 可燃物燃烧时一定产生火焰 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原因是( ) A.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B.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C. 扇子扇煤炉时,增加了煤炉内氧气的含量,使煤燃烧更旺 D. 扇子扇煤炉时,降低了煤的着火点,使煤燃烧更旺 写出碳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方法(8 分钟)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结合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增加氧气的供给量和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两个方面思考。举例说明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如将煤制成蜂窝煤,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的通入量,使燃料充分燃烧。讲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燃烧的定义、条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等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方法总结:总结本节课运用的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练习(4 分钟) 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燃烧一定需要氧气 B. 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C.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D. 可燃物燃烧时一定产生火焰 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原因是( ) A.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B.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C. 扇子扇煤炉时,增加了煤炉内氧气的含量,使煤燃烧更旺 D. 扇子扇煤炉时,降低了煤的着火点,使煤燃烧更旺 写出碳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题。 调查家庭中使用的燃料,了解其燃烧情况,提出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较好地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等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实验速度较慢,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讲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讲解抽象知识时,多运用实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1.认识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2.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学习目标课堂导入交流讨论:为什么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补充氧气新知探究知识点1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爆炸:易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气体(如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或粉尘(如面粉、煤粉等)在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很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有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如自行车胎爆炸);由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化学变化。氧化反应、自燃、燃烧与爆炸间的联系氧化反应(放热)缓慢氧化剧烈氧化自燃平静燃烧爆 炸热量积蓄温度达到着火点开放空间有限空间爆炸极限可燃气体 H2 CH4 CO爆炸极限 (体积分数) 4%~74% 5%~16% 12%~74%可燃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作爆炸极限。?可燃气体点燃前要验纯!任何可燃气体、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遇到明火都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气体或粉尘,应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思考】易燃物与易爆物有什么区别?一般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硫、白磷、酒精、汽油等。 易燃物一般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烟花、鞭炮等。 易爆物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一些与燃烧和爆炸相关的消防安全标志禁止带火种燃料的充分燃烧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燃烧不充分的 缺点 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①要有足够的氧气(或空气); ②燃料与氧气(或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①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②产生黑烟,并生成CO等物质,污染空气 ①提高燃料燃烧的利用率,节约能源; ②减少环境污染典例1 加强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修课。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 A.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B.人居社区配置消防设备和设置消防通道 C.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D.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C解析:夜晚发现煤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再打开门窗通风,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否则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故选C。典例2 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 )DA B C D典例3 干垃圾焚烧可用于发电,焚烧前一般需粉碎处理。粉碎的目的是( ) A.缓解温室效应 B.使可燃物分子变小 C.使其充分燃烧 D.减少参加反应的氧气量C新知探究知识点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经常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酒精是乙醇(C2H5OH)的俗称,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2H5OH+3O2 2CO2+3H2O点燃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这种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放出大量的热量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液体沸腾,产生大量白雾;温度计示数明显上升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 Ca(OH)2实验探究——生石灰与水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大量事实和研究证明,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①有些反应放出热量,如物质燃烧、缓慢氧化、氧化钙与水反应等;②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C+CO2 2CO 。高温化学能除了可以直接转化为热能,还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干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生活燃料的利用,如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等。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放出的。2.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发射火箭等。3.利用爆炸产生的能量开采矿物、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等。典例4 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C.生石灰与水反应D.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D放出热量1. [2023·怀化 ] 因森林覆盖面积广,怀化市被誉为 “会呼吸的城市”。林区内禁止吸烟,下列图标中属于“禁止吸烟”标志的是 ( )【点拨】A 标志是当心火灾, B 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C 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答案】 D 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2.下列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体积分数,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天然气 B.一氧化碳 C.汽油 D.氮气D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3. [2023·宜昌] 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 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C.火灾逃生,匍匐前进 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C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4.下列有关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储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纺织厂、煤矿的矿井内应贴有“严禁烟火”字 样或图标B.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D.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A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5.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B.急速燃烧都会引起爆炸C. 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D.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会发生爆炸【点拨】本题采用条件对照法解答。爆炸不一定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物理变化也可能引起爆炸,如轮胎充气过多发生的爆炸,故 A 错误;可燃性气体或粉尘爆炸的发生要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混合,并且在爆炸极限范围内;②遇明火;③在有限的空间内,故 B、 C 错误, D 正确。【答案】 D 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6.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临邛县…有火井…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 家火煮之,得无几也”,此处“火井”即为天然气。下表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 CH4) 和另外几种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CH4 5% ~ 16%H2 4% ~ 74%CO 12% ~ 74%请你据此判断: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 _______(填化学式) 。若在厨房中闻到乙硫醇的难闻气味,表明厨房 的天然气可能已泄漏,下列应急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_ (填字母) 。A.关闭气源阀门 B.轻轻打开门窗通风C.打开抽油烟机排气D. 在厨房内使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H2A、 B【点拨】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氢气的爆炸极限是 4%~74%,所以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氢气。天然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爆炸,故 C、D 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7.下列措施不利于燃料充分燃烧的是 ( )A.为节省燃料,适当调大炉子的进风口B. 把煤球制成蜂窝煤C. 篝火晚会上的木柴必须架空D.用大块的煤烧锅炉【点拨】用大块的煤烧锅炉,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小,不利于煤充分燃烧, D 符合题意。【答案】 D 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8. [2023·泰州 ]《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 ( )A.降低松木的着火点B.提高松木的着火点C.提高氧气的浓度D.增大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点拨】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是为了增大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 D 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15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爆炸原理与燃烧和爆炸相关的消防安全标志课堂小结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如面粉、煤粉等)与氧气接触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些反应放出热量,有些反应吸收热量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如乙醇燃烧谢谢观看!(共52张PPT)7.1燃料的燃烧(第一课时)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展示图片和视频: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燃烧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篝火晚会、炉灶做饭、烟花燃放等。 提问引导:向学生提问 “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燃料的燃烧。 (二)新课讲授 燃烧的定义与条件(12 分钟) 燃烧的定义:结合展示的燃烧现象,给出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进行 “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实验准备:分别取一小块白磷和红磷,放在铜片上,将铜片放在热水上方,观察现象;另取一小块白磷,放在热水中,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前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组织学生讨论一些生活中利用燃烧条件的实例,如点燃蜡烛、生煤炉等。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2 分钟) 实验对比:分别点燃两根蜡烛,一根蜡烛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燃烧,另一根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实验现象:通风良好的蜡烛燃烧旺盛,火焰明亮;用烧杯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且火焰发黑,产生黑烟。讲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产物;当氧气不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以碳的燃烧为例,讲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完全燃烧: C+O2 ===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2C+O2 ===点燃2CO。分析不完全燃烧的危害,如产生一氧化碳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浪费燃料,降低能源利用率。 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8 分钟)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结合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增加氧气的供给量和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两个方面思考。举例说明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如将煤制成蜂窝煤,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的通入量,使燃料充分燃烧。讲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燃烧的定义、条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等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方法总结:总结本节课运用的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练习(4 分钟) 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燃烧一定需要氧气 B. 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C.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D. 可燃物燃烧时一定产生火焰 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原因是( ) A.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B. 扇子扇走了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C. 扇子扇煤炉时,增加了煤炉内氧气的含量,使煤燃烧更旺 D. 扇子扇煤炉时,降低了煤的着火点,使煤燃烧更旺 写出碳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完成教材课后与燃料燃烧相关的练习题。 调查家庭中使用的燃料,了解其燃烧情况,提出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较好地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等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实验速度较慢,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讲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讲解抽象知识时,多运用实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并能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问题;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方法分析燃烧条件实验并能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条件;3.知道灭火的原理,学习常用灭火的方法,针对不同火情选择适当的灭火方法。学习目标课堂导入生火做饭 火箭点火升空新知探究知识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特点: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认识燃烧空气中燃烧氧气中燃烧下列物质都能燃烧吗?纸张木材水煤块玻璃小石子酒精棉布交流讨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石头不能燃烧,火柴、酒精能够燃烧可燃物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着火点/℃ 40 260 240~270 320~400 600~700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作该物质的着火点。2.可燃物的着火点注意: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3.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原理】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比较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产生的不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问题】除了可燃物,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呢?【预测】回忆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事实,通过分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预测燃烧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一:向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白磷。用导管对准烧杯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实验二:实验一【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实验分析】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故白磷能够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故不燃烧。【实验现象】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实验分析】热水中的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通入氧气(或空气)后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也燃烧起来。实验二【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且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4.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氧气(或空气)可燃物控制变量法分析多因素影响的问题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可燃物 氧气 温度? √ √√ ? √√ √ ?可燃物氧气温度到达着火点典例1 奥运圣火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乃至奥林匹克精神的一大象征。传递圣火的火炬燃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可燃物②有足够的氧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④使用铝合金作外壳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A(1)罩上烧杯的作用是 。(2)能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3)热水的作用是什么?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提供热量,使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使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典例2 李老师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在铜片上罩上烧杯,请回答:火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的敌人如何灭火新知探究知识点2 燃料燃烧的调控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蜡烛熄灭,并讨论采用这些方法为什么能灭火。分析这些灭火方法的原理隔绝空气或氧气带走热量,降低温度移走可燃物灭火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原理满足其一灭火实例——分析灭火原因隔绝氧气降低温度清除可燃物一些灭火事例采用的灭火方法及原理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森林着火 将大火前面的树木砍掉液化气罐起火 关闭阀门 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吹灭蜡烛 用嘴吹灭住宅失火 用高压水枪灭火 清除可燃物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装置正立时放在小试管中的浓盐酸与放在吸滤瓶中的碳酸钠溶液不接触,当装置倾斜倒置时,两种药品接触,发生反应。“探究”——灭火器的原理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喷出的混有二氧化碳的液体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探究”——灭火器的原理常见的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 适用范围 1.扑灭液体引起的火灾2.带电设备着火3.特别适用于扑灭气体引起的火灾注意事项 不适宜扑灭精密仪器上的火二氧化碳灭火器 适用范围 1.扑灭图书档案资料、精密仪器、贵重设备等着火2.扑灭带电设备着火注意事项 1.不能扑灭金属镁等活泼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2.使用时手握在钢瓶的木柄上,防止冻伤水基型灭火器 适用范围 1.扑灭油品着火2.扑灭一般固体可燃物着火注意事项 不适于扑灭带电设备上的火及气体引起的火遇到火灾该怎么办?(1)发现火灾及时报警,牢记火警电话119。 (2)当周围发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镇定,以免作出错误的判断。 (3)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去。 (4)当发生火灾的楼层在自己所处的楼层之上时,应迅速向楼下跑。(5)火灾现场有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应采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迅速离开着火区域。 (6)发生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不能随意打开门窗。遇到火灾该怎么办?典例3 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A.隔绝空气 B.移开可燃物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①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 ( )②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 )③将沙土铺撒在燃烧的化学试剂上 ( )④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除草,打出防火道( )BACA1. 2024 年 1 月 24 日,江西省新余市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事故原因是电焊产生的火花引燃了泡沫板。电焊产生的火花在引发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氧气的浓度B123456789101112返回2. [2023·乐山 ] 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纸杯的着火点变高 B.纸杯不是可燃物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温度低于纸杯的着火点D123456789101112返回3.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能燃烧C.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D.物质燃烧一定要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点拨】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A 错误;物质燃烧一定要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B 错误, D 正确;燃烧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 C 错误。【答案】 D 123456789101112返回4.控制变 量和对比实 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以下是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 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已知着火点:白磷 40 ℃、红磷 260 ℃)(1) 装置 A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请解释红磷不燃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 装置 B 中通入 O2 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3) 装置 C 中若要出现与装置 B 中相同的现象,通入 O2 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磷燃烧给冷水加热,使温度稍高于 40 ℃【点规律】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常常设计成对比实验,设计时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时要找出其中的变量。123456789101112返回5. [2023·广西] 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劳动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来灭火的是 (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点拨】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A 正确。【答案】 A 123456789101112返回6. [2023·海南 ] 掌握一定的灭火原理有助于减少灾害的发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炒菜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燃气泄漏着火先关闭燃气阀门C.电器着火用水直接扑灭D.酒精灯碰倒着火用湿抹布盖灭【点拨】水是导体,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以防触电, C 错误。【答案】 C 123456789101112返回7.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分析,把以下成语所体现的化学原理填写在横线上。(1) 钻木取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釜底抽薪: ____________。(3) 煽风点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水火不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移除可燃物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123456789101112返回课堂小结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燃料的燃烧灭火的原理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满足其一缺一不可灭火器1.灭火器的介绍2.灭火器的使用3.火场的逃生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1燃料的燃烧(第一课时)--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 7.1燃料的燃烧(第二课时)--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