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
九年级历史试卷 (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计20分。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A.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头盖骨化石 B.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C.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D.陶寺遗址的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2.源自西域的食物,如胡萝卜、胡瓜等传入中原后,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些食物的传入始于
A.丝绸之路开辟 B.文成公主入藏 C.郑和下西洋 D.伊犁将军的设置
3.孟德斯鸠在评价科举制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材料说明科举制
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选拔人才追求公平性
4.元朝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行政区。此举的目的是
A.实现地方高度自治 B.实现国家统一 C.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D.开发边疆地区
5.清初,徽调、汉调、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A.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6.《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洋货不止可以在一个通商口岸任意销售,在未拆封情况下,还可转运其他通商口岸售卖,且无需重新交税。这表明,通商口岸的开放
A.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 B.促进了沿海地区发展
C.便利了列强商品输出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7.图1是反映中国民国初期现状的漫画,它主要反映的是
A.各派军阀都依附于帝国主义
B.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军阀混战意图抢夺北京政权
D.各派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8.吴玉章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这一”群众运动“
A.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D.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9.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据此,以下可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史料的是
A.作家张纯如的出版物《南京大屠杀》
B.1937年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刊登的《日军军官在南京进行“杀人比赛”》的新闻稿
C.电影作品《南京!南京!》
D.网络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论坛跟帖
10.“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A.成功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成功实现三大战役全面胜利 D.宜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的民族纺织企业新增了10余家,纱锭数量增长了约20%,布机数量也有显著增加,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有所提高。由此可知
A.民族纺织业技术领先世界 B.中国已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C.一战为民族工业创造机遇 D.上海成为全国工业的中心
1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先后收回外国兵营的地产权,征用兵营及其他建筑;建立了人民海关,使海关权完全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据此可知,新中国
A.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C.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3.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第一步,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中国革命的第二步取得成功的标志是
A.封建帝制的废除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14.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这张“王牌”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5.于建芳回忆:“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回忆“的事件践行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九二共识”
16.古巴比伦王国留下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对“照亮了当时的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B.内容非常的丰富
C.充分保障了人民利益 D.维护奴隶主利益
17.法国国王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赐予洛里斯镇一项授权,规定:任何人只要在城里平安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获得自由,以前的主人不得对他提出任何权利主张。这表明
A.农奴地位提高 B.庄园制度瓦解 C.城市自治发展 D.大学开始兴起
18.创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财富。18世纪后半期,美国在制度上的创新是
A.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B.建立了分权制衡的联邦制国家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制统治
19.观察右侧图2,可知当时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A.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B.摧毁了西方殖民体系
C.得到了其他国家支持
D.道路呈现多样化特征
20.《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联合国的成立 B.冷战开始 C.欧盟成立 D.苏联解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共30分。
2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和力量推动而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料三中国古代科技在宋朝得到了重要发展。其中一项发明将薄铁片剪裁成鱼形,以炭火烧红,然后取出铁片,让鱼尾对准子位,蘸在水盆之中,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铁片便会被磁化。…磁针贯穿灯心草,放入盛水的瓷碗内,借助浮力,使磁针浮于水面,指示南北。
--摘编自杭侃《中华文明传真(两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君治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体现“商君”变法性质的措施。(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体现的地方行政制度、图4面文“半两”二字的字体。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3和图4反映措施的共同作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宋朝得到发展”的原因。
指出材料反映的科技发明及其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因素。(2分)
2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
--改编自徐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材料二拥有先进理论武装和高度先进性的革命政党一一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民族复兴的大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摘编自张燕、周书焕《大党魅力》
材料三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材料四
图6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图7国内生产总值图表(依据《人民日报》数据绘制)
第三次全体会议会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概述其影响。(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政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内涵。(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论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的内涵,及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实施的建设规划。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此规划完成后交通运输方面的成就一例。(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6、图7反映史实的内在联系。(2分)
23.准确识读历史大事年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请回答:
(1)指出表格中① ② 所指内容,并分析序号3、5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4分)
(2)据上述大事年表,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或主题,并加以阐述说明。(要求:观点/主题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九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5:DADCA 6-10:C BBBB 11-15:CCCDC 16-20:ACBDD
二、非选择题
21.(10分)
(1)特点:①公正无私,严格执法;②不畏强权,论功行赏等;(答到一点,即得1分)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或“废井田,开阡陌”,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1分)
(2)制度:郡县制(1分);
字体:小篆(1分;错别字不得分);
共同作用:都有利于巩固、维护国家统一(1分)
(3)原因:①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②重文轻武的政策;③政府的重视与推动等等(答到一点,即得1分)
发明:指南针;(1分)
影响: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为郑和下西洋、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1分)
(4)因素:适时改革、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答到2点,即得2分)
22.(10分)
(1)历程:从学器物技术,到学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1分)
评价:①积极影响:一定程度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答到任意一点,即得1分)
②局限性: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因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答到“局限性”方面,可得1分)
(2)意义: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答到一点,即得1分)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井冈山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1分)
(3)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1分)。
规划:一五计划(1分);
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答出1个即可得1分)
(4)关系:因果关系,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渐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分;若只答“因果关系”只得1分。)
23.(10分)
(1)①:《共产党宣言》(1分);②: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分);
共同点:①时代相同——都是19世纪60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都深受工业文明潮流的影响;②背景相似——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阻碍,都面临内忧外患;③方式、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④影响、结果相同——都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都使本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等等。(任答2点,即得2分)
(2)评分标准:
等级 观点/主题 论述 结论
A等 (5分) 观点/主题正确1分 紧扣观点,史实运用正确,论证条理清晰;主要论据核心知识点凸显,3分 有结论有升华,1分
B等 (4-3分) 观点/主题正确1分 紧扣观点,有史实,论据呈现部分核心知识,论证不够充分,2分。 有结论无升华,1-0分
C等 (2-1分) 观点/主题正确1分 有史实,论证不够充分,1分。 无
观点/主题正确1分 没有论证,0分。 无
D等 (0分) 观点/主题 错误不赋分;无观点,史实错误,不赋分。
示例一
事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观点: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强国之路;或改革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或适时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等(1分)
论述:1861年,俄国面对农奴制危机,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等,推动了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8年,日本面对民族危机,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采取废藩置县、殖产兴业等措施,推动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4分)
结论:综上所述,面对社会危机,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分)
示例二
事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主题: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或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或观点:19世纪中期,俄、日、美通过不同方式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分)
论述: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1865年,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实行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4分)
结论: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俄国、美国和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1分)
示例三
事件:工业革命开始、《共产党宣言》发表。
观点:工业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分)
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阶级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4分)
结论:综上所述,工业革命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分)
示例四
事件:《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成立、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分)
论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从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1917年11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4分)
结论:综上所述,国际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发展,不断走向胜利。(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