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历史试题(PDF版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历史试题(PDF版 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参芳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2
4
6
7
8
答案
D
D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D
C
A
A
B
【解析】
1.考古研究表明原始农业初期仍依赖采集(占17%)。A项“最早”缺乏横向比较,C项“取
代”与数据矛盾,D项“多样性”错误。
2.“土断”本质是皇权重建对人口控制权的尝试,但受制于门阀政治格局,侨置制度实为门
阀维护特权的保护伞,土断即打破这种特殊利益,故选D项。A项是均田制背景:B项属
北魏汉化问题;土断主要针对侨姓士族特权,而非南北地域矛盾,故C项错误。
3.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垄断官场的局面,使
得许多出身寒门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进入仕途,并且由于考试对文化知识的要求,提高
了官员的整体文化素质,这对于传统政治的稳定运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开创以考试选拔人才先河的并非科举制,早在西汉时期察举制中就有考试环节,故B项错
误:“最完善的选官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彻底消除了社会的等级差异”不
符合史实,在封建社会,等级差异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
4.募役法按户等(资产等级)征收免役钱,弱化人丁因素,体现从人丁税向资产税过渡的趋
势,故选B项。A项是明清一条鞭法特征,C项对应市易法等经济干预政策,D项属于方
田均税法目的。
5.材料反映长城沿线因和平而人口增长、商业活跃,故选D项。A项“主导”不符合明代民
间贸易发展现实;B项与材料无关:C项“完全放弃”绝对化错误。
6.合同规定与实际执行的落差,反映封建官僚体制下技术自主化的困境,故选B项。A项“彻
底突破”违背史实,C项“体系”尚未形成,D项民族资本主义此时刚起步。
7.科玄论战本质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故选A项。B项“集体回归”不符合论战多
元性特征:C项“理论障碍”与同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实不符;D项将论战简单归因于“传
统文化反弹”言之片面。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8.区域货币实践为人民币发行奠定基础,故选D项。A项“彻底清除”夸大了货币改革作用:
B项“迅速恢复”与解放战争持续状态不符:C项属于战略效果而非历史价值。
9.毛泽东的“绞索思想”核心是强调美国在全球的军事扩张反而成为制约其自身的战略弱点。
这一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在冷战格局下,通过团结反美力量(尤其是亚非拉国家)构建统
战线的策略,故选C项。朝鲜(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当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并
非美国军事基地所在,故A错误;1958年仍是美苏两极格局主导时期,故B错误:不结
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故D错误。
10.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催生了法治需求升级,从而倒逼法治体系系统性重构,提出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故选C项。中国法治始终强调国情结合,“移植型”表述
片面,故A错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为国家法治体系提供指导,并通过法定程序转
化为法律法规,故B错误;“全面接轨”与“中国特色”的表述相矛盾,故D错误。
11.万民法突破城邦界限(希腊法典限于本邦),建立跨民族法理,故选D项。A项“完全摆
脱”不符合罗马保留宗教法的史实:B项希腊已有成文法(如梭伦法典):C项罗马法仍
存在身份差异。
12.阿拔斯王朝时期的翻译运动主要推动力量是统治者的积极支持与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
故选C项。虽然阿拉伯商人确实通过贸易活动传播了文化和知识,但这并不是翻译运动
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B项也不是直接促成翻译运动的关键因素;尽管拜占庭帝国和阿
拉伯帝国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但这并不是翻译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故D项排除。
13.非洲奴隶(人口迁移主体)将传统技艺与欧洲技术结合,形成文化交融,故选C项。A
项“完全消亡”违背考古证据:B项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英国:D项宗教改革与拉美殖
民地天主教传统无关。
14.免试特权保留精英阶层优势,体现近代化改革中的传统残余,故选A项。B项材料未涉
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经济基础非题干焦点;D项未涉及天皇和首相的关系。
15.A项符合新加坡政府主导的城市治理模式,故选A项。B项新加坡成功突破殖民城市格
局:C项与组屋政策的计划经济属性矛盾;D项文化融合非住房政策实行的主要原因。
16.题干描述精英在专业领域成功但遭遇隐性文化壁垒,故选B项。A项“完全同化”与族
裔社区存在事实矛盾:C项技术优势未改变主流文化权力结构:D项硅谷人才选拔与母国
政体无直接关联。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
(1)(8分)演变趋势:丞相名称不断变化: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相权不断
分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丞相人数逐渐增多:机构设置逐渐繁杂:地位逐渐从决策核
心层向顾问辅助层转变:丞相制度的稳定性逐渐降低等等。(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共8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4页,
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研究表明,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的碳化植物遗存
中,稻谷占食用植物总量的82%,而橡子、菱角等通过采集获取的野生植物资源占比
17%。这最能印证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了农业社会
B.原始农业与采集经济长期并存
C.稻作农业已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D.作物多样性成为农业生产特征
2.下表为东晋咸康、兴宁两次“土断”改革效果数据表。据表格分析,该政策遭遇阻力
的根源在于
执行力度
新增赋税
户籍整合
改革阶段
白籍处理方式
(州郡)
(万石)
(万户)
咸康土断
保留侨州郡县特权
1.8
3.2
12
兴宁土断
废止侨籍统归黄籍
7.5
11.6
47
A.人口增长与有限耕地间资源分配困境
B.汉化政策与民族风俗间制度文化对抗
C.侨姓士族与土著士族的地域利益矛盾
D.皇权强化与门阀政治传统的内在冲突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3.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文化意义上说,科举制的实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一巨大分
水岭,它奠定了传统政治的基本结构,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的成熟与完善。”这是因为
科举制
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开创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是一种最完善的选官制度
D.促进了社会阶层间流动,彻底消除了社会的等级差异
4.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募役法”,政府向不愿服役的人户征收免役钱,由政府出钱
雇人服役,官僚、地主要出钱。这一措施体现的赋税改革主要趋势是
A.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化
B.以资产为核心分摊赋役
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管控
D.通过税制调整抑制土地兼并
5.明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封贡”(明朝正式册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史载:
“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朝贡贸易体系主导边疆经济
B.明朝放弃“华夷之辨”观念
C.蒙古部落完全放弃游牧传统
D.民族和解促进长城沿线开发
6.1866年,福州船政局在创办时与法国人签订的合同中规定:法方除了负责购料设厂、
聘用洋员、制造轮船外,必须要在5年内教会中国员匠自行制造、驾驶轮船,将技术
转移与中国。但19世纪80年代检查发现,法籍技师仍主导关键技术岗位。材料说明
洋务运动
A.彻底突破封建体制束缚的局限性
B.官办企业存在技术自主化的困境
C.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
D.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7.1923年《东方杂志》“科玄论战”专题中,张君劢提出:“人生观问题必须由内心修
养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此观点反映的深层文化动向是
A.西方科学理性与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相互博弈
B.民国知识分子对文化民族主义立场的集体回归
C.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理论阻碍
D.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导致的传统文化反弹
8.1948年,东北解放区率先发行“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规定“1元流通券等价于100
元伪满币”。这一货币改革的关键历史价值在于
A.彻底清除日本殖民经济的历史残余
B.实现解放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
C.通过金融手段打击国统区经济秩序
D.为全国统一货币体系提供区域经验
9.1958年毛泽东提出著名的“绞索思想”: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军事基地,这些
军事基地都是美帝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美国把这些绞索套在自己头上,而把绞索的
另一端交给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和反侵略的人民,只要各国人民拉紧绞索,美国的侵略
政策就一定会失败。关于“绞索思想”说法正确的是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