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净月高新区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模拟练习
九年级历史
本试卷共两道大题,满分60分,答题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很早
C.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D. 中国第一个王朝正式建立
2. 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A. 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B. 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C. 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 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 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4. 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治世、盛世局面,他们具备的共同历史条件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民族交往密切,海外贸易发达
C.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 君主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完善
5. 汪洙《神童诗》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该诗的情境最初始于( )
A. 先秦世袭制 B. 汉朝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隋朝科举制
6. 中国古代某朝代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 )
◆鼓励百姓垦荒 ◆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晋商开设票号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
A. 清朝 B. 元朝 C. 唐朝 D. 明朝
7.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这表明清政府( )
A. 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B. 开始向西方学习
C. 未能认清英国的侵略本性 D. 成为洋人的朝廷
8.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
A. 侵占大片领土 B. 索要巨额赔款 C. 增开通商口岸 D. 获得领事裁判权
9. 洋务运动兴办了许多新型的工矿企业,产生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等。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大多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等部门的领头人。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 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B.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D.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10. 口号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以下口号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 “自强”“求富”
C. “民主与科学”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1.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次会议指的是(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古田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12. 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他率领起义军南下,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中国共产党( )
A. 从幼年走向成熟 B. 正式创建了人民军队
C.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3. 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但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却主动撤离延安。这一行动反映了我军( )
A. 军事指挥策略灵活 B. 拉开战略进攻序幕 C. 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 取得战略决战胜利
1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举措。这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 )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解放农村生产力
C.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 以公有制主体
15. 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A. 社会制度不同 B. 外交政策不同 C. 主权归属不同 D. 经济政策不同
16. 古巴比伦王国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罗马民法大全》 D. 《拿破仑法典》
17.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该历法的基础是( )
A. 古埃及的太阳历 B. 罗马人的儒略历 C. 中国的夏历 D. 苏美尔人的阴历
18. 8世纪起,西欧大小封建主之间通过“臣服礼”和“授职礼”,明确了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义务和权利,双方形成依附关系。这反映的是( )
A. 雅典的民主政治 B. 罗马的“元首制”
C. 马尔克公社制度 D.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9.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B. 雅利安人建立了社会等级制度
C. 西欧庄园是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D. 14世纪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
20. 某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摘录了“万有引力定律”“进化论”“《英雄交响曲》”等关键词,他正在学习的内容主题是( )
A. 古代世界文明 B. 近代科学与文化 C. 步入近代社会 D. 现代社会的发展
21. 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也得到更快发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租地农场促进经营方式的改变 B. 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 殖民扩张给亚非地区带来灾难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2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三种权力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 确保地方分权 B. 限制君主权力 C. 三权分立原则 D. 弱化联邦政府权力
23. 同学们用口诀法记忆非洲历史:“南方古猿叫露西,金字塔有木乃伊。三角贸易失上亿,非洲终不为欧役。”口诀中“非洲终不为欧役”指的应该是( )
A. “非洲年” B. 古巴独立 C. 纳米比亚独立 D. 埃及真正获得独立
24.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是( )
A.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B. 华盛顿和林肯
C 苏克雷和佩雷斯 D. 章西女王和甘地
25. 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它是( )
A. 欧洲联盟 B. 国际联盟 C. 欧洲共同体 D. 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有所增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引起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但却由此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表
年份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宋会要辑稿·食货》
——摘编自人教社、中图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材料三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摘编自全汉昇《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资产阶级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民族工商业者身份地位有所改变。南京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改易服饰的浪潮,给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对服装衣帽等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消耗,不仅使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的商品输出,腾出部分中国市场,而且更需要大批的中国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
材料五
时间 立法
1795年 《济贫法改革》
1834年 《济贫法修正案》
1905年 《失业工人法》
1908年 《养老金法》
英国的部分立法
——摘编自《英国史》等
材料六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七 20世纪50年代以智能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工具出现,人类能够用各种通信技术来传递信息,能够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来处理和加工信息。随着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人类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整个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
——摘编自《理论观察》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原因,并结合史实说明“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的具体表现。
(2)阅读材料,概括宋代经济重心变化趋势。用史实说明农业领域推动南方发展的具体措施及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状元实业家”张謇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他创办的最著名的企业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归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点原因。
(5)解读材料五中的图一,并分析图一与图二、图三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6)依据材料六,比较中苏两国工业化建设的共同特点。
(7)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已步入什么时代,说明其到来的标志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8)综上,结合经济发展的因素,谈谈你的认识。
27. 某校九年级同学以“改革的双刃之鉴”为主题布置展览,请你参与,完成相应任务。
【活动任务一】第一小组搜集改革主题史料(以下为部分内容)
长达七十年的苏联时代积累下的种种诉求和矛盾在民主化过程中迸发出来了,并且不断加强之势。那些不知羞耻的意识形态老手和不负责任的政客对此巧妙地加以利用,为其争夺最高权力服务。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片段)
①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片段
②康有为等维新派宣传变法
③关于实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通知
【活动任务二】第二小组撰写导语《改革浪潮中的抉择》
幕府锁国困东瀛,黑船来航惊梦醒。殖产兴业促转型,脱亚入欧强国兴。
百日维新憾未成,六君喋血警后人。公车上书志难泯,改良道路终成尘。
新政干预缓危机,资本痼疾犹未去。红裙落地因改向,前车之鉴须长记。
小岗破冰启新程,特区开放涌春潮。中国特色辟蹊径,复兴路上改革骄。
【活动任务三】第三小组布展板块:“教育改革,时代新篇”
在2025年,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颁布,到高中双休制度的推行,再到部分地方学校实施春假,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正逐步融入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生态。
(1)将上述史料正确归类(填序号)。并任选一条史料,说明其入选理由。
文献史料:________ 口述史料:________ 图像史料:________
(2)请根据导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三例史实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倘若你是下一届的两会代表,你会提出怎样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教育改革议案,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净月高新区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模拟练习
九年级历史
本试卷共两道大题,满分60分,答题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5分)
【26题答案】
【答案】(1)原因: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表现:政治制度上,分封制逐步瓦解;政治格局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2)趋势:经济重心南移。措施及作用: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南方普遍种植茶树,促进了南方经济作物的发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灌溉,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精神品质:爱国、实业救国、勇于创新等。企业:大生纱厂。
(4)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资产阶级权利,提高民族工商业者地位;南京政府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为中国轻工业产品提供了市场。
(5)解读图一:1770-1861年英国生铁产量大幅增长。联系:工业革命中,英国生铁产量增长,推动了工业发展,工厂制度确立,使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图二);随着两大阶级矛盾加剧,英国通过一系列立法来缓解社会矛盾(图三)。
(6)共同特点:都通过制定五年计划来推动工业化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都建立了一批重要工业项目,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7)时代:信息时代。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趋势:经济全球化。
(8)认识:经济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政策、科技、社会稳定等多种因素影响。
【27题答案】
【答案】(1)文献史料:②③;口述史料:①;图像史料:无。选①理由: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改革的关键人物,其回忆录能从当事人角度反映苏联改革后期的情况,为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提供重要的口述史料。选②理由:康有为等维新派宣传变法的相关资料,能直观体现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思想和活动,对研究戊戌变法具有重要价值。选③理由:《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通知是研究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文献资料,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实施。
(2)示例:观点: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改革需顺应国情,方向正确才能成功。论述: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使日本陷入封闭落后的局面,“黑船来航”后,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等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转型,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推动变法运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变法仅持续百日就失败了,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破冰”,开启农村改革新程;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举措,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由此可见,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符合国情、方向正确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不断前进。
(3)议案示例: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更多现代化学校,配备优质师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