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认识民法典 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认识民法典 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10.1 认识民法典
政治认同:感知民法典的实施的意义,初步树立"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
法治观念:感受《民法典》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民法典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民法典,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素养目标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
难点
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我们从事民事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民法典保护我们的哪些权利?
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初步了解民法典的正式实施时间、主要内容等。
【学生活动】
观看后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
1.我知道了民法典在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
2.民法典共7编1附则,共1260条。
3.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环节二 情景剧场——“我的一生”
【情境材料】结合课前家庭调查任务清单,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家庭调查表并表演情景短剧“我的一生”。
【学习任务一】探究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学生活动】
你知道自己一生中的各个时期都享有哪些权利吗?
思考:结合漫画,说说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②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案例一]12岁的小杰,学校午休时,趁思思(化名)起身说话,突起“玩心”,偷偷将其椅子向后拉,致其严重受伤。思思父母与小杰的父母协商未果,将小杰及其父母起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旦造成他人损害的,就由监护人来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判决小杰及其父母向思偿思赔偿10万余元。
探究与分享
思考:两则案例中民法典分别是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什么关系?由此说明了什么?
点拨:(1)案例一:人身关系;案例二:财产关系。
[案例二]李某到某餐厅吃饭后,将手机遗忘在餐厅。当他返回餐厅寻找时,没有找到。李某通过调取监控确定拾取手机者为张某,便找人劝说协调,张某拒绝归还手机。李某无奈诉至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中“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规定,判决张某返还李某手机或照价赔偿。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呢?(P84)
①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②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③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呢?(P84)
平等主体
是指在民事活动中参与法律关系的各方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彼此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这意味着,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已经问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民法典的颁布施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法律保障。
思考: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作用?(P84)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 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作用(意义)?(P84)
探究与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思考: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知识点三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民法典注重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思考: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点拨:民法典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探究与分享
知识点四 民法典确立了民事活动的哪些基本原则
1)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
2)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四、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一位老人在小区内散步时,被一名玩耍的儿童无意撞倒受伤。儿童家长主动提出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并带老人前往医院检查治疗,还多次上门看望道歉,老人及其家属也体谅儿童并非故意为之,接受道歉并表示不需要额外赔偿。小区居民纷纷赞扬双方的行为,此事在社区中成为美谈,也符合民法典中倡导的公序良俗原则。
案例体现了民法典哪些基本原则?
民法典的含义
认识民法典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民法典的作用
民法典的道德底蕴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