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第1课时 认识民法典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知道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2.了解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确立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重点: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难点:民法典所确立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从小明的一生看民法典》点拨: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思考:通过图片,你对民法典有怎样的认识?导入新课胎儿继承权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16条,胎儿在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民事权利中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例如上海某大学生将遗产捐赠红十字会的遗嘱案例中,明确自然人可自由处分个人财产 出生前:权利起点前移虚拟财产继承 :安徽淮南市公益诉讼案件中,明确出售微信号需承担侵权责任,呼应民法典对虚拟财产的保护原则 ; 冲动消费维权 :直播打赏、游戏充值等行为,民法典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追回大额消费 。成年初期:数字时代权益守护 离婚冷静期 :民法典新增离婚冷静期制度,防止冲动离婚; 共有财产管理 :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有财产时,民法典明确另一方可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婚姻家庭:自由与责任的平衡居住权入法 :民法典规定居住权人可合法占有、使用他人住宅,破解“以房养老”困局; 意定监护制度 :老人可自主选择监护人,保障晚年生活自主权 老年生活:居住权与养老保障数字遗产管理 :民法典明确网络账号、虚拟财产可被继承; 高空抛物追责 :民法典第1254条明确高空抛物责任划分,物业未尽责需担责身后权益:财产与人格权延伸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1.民法典的含义【活动说明】1.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人生阶段进行分角色扮演(包括主角、配角、旁白等)。2.剧本内容要符合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并体现民法典对个人生活的保护和规范。3.剧本中包含的具体的法律条款,演绎时旁白要给予解答。教师小结: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点评交流】表演结束后,由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点评,同学讨论民法典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性以及总结民法典对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的权利进行了保护。【学习任务二】探究民法典实施的意义。【学生活动】1.案件的处理反映了民法典的什么作用?2.小组合作探究,汇总答案,推荐发言人。【案例分析】2023年6月长春市的一个夜晚,一块突如其来的砖头从天而降,砸中了正在夜市小吃街享受美食的28岁女子小娄,瞬间剥夺了她的生命。砖头来自高楼之上的周某,他之前还曾抛掷过桶装水和可乐,伤害过其他人。法院最终判处周某死刑,这一判决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慰藉,更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有力维护。这起案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高空抛物的巨大危害,也提醒着每一个人:头顶上的安全,关乎你我他。教师提示:民法典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法律和道德价值层面均对该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活动说明】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民法典在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小结: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环节三 法治与德治【情境材料】教材第84页“探究与分享”。【学习任务】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的内在联系。【学生活动】分析教材中民法典节选的法律条文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定,理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诚信和谐、文明、友善和谐平等、公正、法治法治、友善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P84)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P84)民法典注重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4、民法典为什么要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第三百一十七条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4、民法典为什么要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六项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5、★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笔 记1、是一部怎样的法律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各方面权利平等的保护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4、确立的基本原则2、实施的意义3、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认识民法典课堂小结1、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以下几个词条,请你推测该法律是( )★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A.宪法 B.刑法 C.行政法 D.民法典D课堂小练2、“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这表明民法典 ( )①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②涉及方方面面,规范着人们的一切行为③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B3、2024年5月是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5月24日下午,海南举办“‘典’入园区法护营商”普法宣传活动。举办此次活动可以( )①更好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②快速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③杜绝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④营造崇尚法律的社会氛围A.①② B.①④ C.②④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