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概念辨析
自由放任政策
是古典经济学的政策,意为“顺其自然”。该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足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思想,1929-1933经济大危机后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代。)
宏观调控
由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始于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思想,到20世纪70年代衰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经济危机引发资本主义世界大动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各国经济建设
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冲击
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弊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市场主导
+
国家宏观调控
▲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
贫富差距大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危机暴露
自由放任的弊端
国内:政府缺位导致市场无序竞争
国际: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国际经济秩序混乱
(一)原因
经济危机
实质: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之间的矛盾

盲目扩大生产
榨取工人利益
消费能力不足
产品相对过剩
混乱无序
国内:加强政府
宏观调控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原因
加大开支,充分就业,刺激消费
制定计划,协调发展
经济杠杆
政府
宏观调控
富兰克林·罗斯福
凯恩斯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张政府用“看得见的手”来管理经济,与自由放任时期,只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相对应。
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原因
1、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影响。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
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3、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5、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原因
英国
美国
日本
加大政府在
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
增加就业机会,
刺激消费需求;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西德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
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纪5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70年代出现不同程度的“滞涨”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表现
国内: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50—60年代:黄金时期
70年代: 经济“滞胀”
80年代:缓慢复苏
90年代:持续增长
加强国家干预
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混合经济
“新自由主义”发展
边际递减效应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表现
经济危机
转嫁危机

扩大出口
减少进口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美元为主导的金融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
利己主义
混乱无序
国际协调
体系化
,制度化
世界银行
由于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各国以邻为壑的危机对策不仅大大加深了危机,而且也成为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章百家《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表现
2.目的: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
1.措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表现
国际:加强国际协调
教材图文解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战后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作为大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柱,在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和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此也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有关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组织的评说,有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建经济秩序。正如法国哲学家伯克所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观点二:在这个体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写的USA。
问: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试分析说明。
总部:华盛顿
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的固定汇率
认缴资金越多,投票权越大
宗旨:缔约方通过互相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
促进国际自由贸易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表现
国际:加强国际协调
(1)理论因素: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
支持;
(2)实际因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
(3)国家因素:国家经济的大力扶持。
现代物理学
两大支柱
提供进一步
理论支持
相对论的提出
量子力学的发展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
◎爱因斯坦
◎普朗克
1、背景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思考:二战后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子能开发利用
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
②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①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影响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思考点: 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④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
⑤引发了生产领域的变革,推动了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2、影响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2、表现:
② 阶级结构:“中间阶层”增加
①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三.社会结构的变化
新中间阶层
阶级概念淡化
社会矛盾缓和



中间阶层 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人口比例的25%-3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
三.社会结构的变化
概念解释
1、“福利国家
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
保持了社会稳定
◎比较罗斯福新政和尼克松政府推行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思考后者会什么要作出调整?
▲富兰克林·罗斯福
§【历史纵横】1933年罗斯福新政基本做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主要内容是: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尼克松
§【学思之窗】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我们作出的深刻努力……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①明确指出福利制度是必要的,有其历史进步性;
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引起纳税人的不满,纵容了懒汉;
③尼克松政府希望通过改革使美国的福利制度更为合理。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福利国家的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种类 内容(节选)
儿童福利 20岁以下医疗免费;教育全部免费
医疗保险 患者看病 (包括化验检查费)一年内超过15次后免费
残疾人 年满 16 岁后即可提前退休
父母保险、失业补助、基本养老金、补充退休金、劳动保险、社会救济等等 1、“福利国家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952年美国牛津布衬衫广告海报
资本主义改革并未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美国社会种族歧视广泛存在
▲布朗案
→抗击美国公立学校种族隔离制度
▲小石城事件
“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罗莎·帕克斯
→抗击美国公共交通领域种族隔离制度
▲马丁·路德
《我有一个梦想》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没有获得自由……”
▲2020美国白人警察跪杀黑人事件
2、社会运动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改革并未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
(2)女权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二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1945年11月26日—12月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妇女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柏林。
截至1988年,共有142个团体会员,分布于124个国家。
▲1992年,美国“全国妇女协会”的成员在华盛顿举行示威游行,争取权利平等。
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2、社会运动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改革并未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
(3)学生运动
20C60S的学生运动主体是尚未真正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运动波及欧美主要国家,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的一场大危机。
1868年,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对学生自由发展的束缚。促进了教育改革、福利改革为代表的全社会的变革。
▲法国“五月风暴”
①法国的“五月风暴”
②美国的反越战运动
▲美国反越战运动
1961年,学生抵制美国政府发布的征兵法令,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这场运动是美国人民进行民主斗争的高潮,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社会运动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探究拓展
§【材料】“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根据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改革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没有灭亡的原因
实质:
资本主义还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促进其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原因: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发展趋势如何?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在二战后发展趋势由激烈的对抗转化为即对抗又缓和。
①工人阶级持续斗争争取权利;
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收入增加;
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
②国家用法律手段调节劳资关系;
小结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战后恢复经济应危机
国家的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发展新活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力推动社会变革
社会结构新变化
社会变革争取权利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国家干预经济
调整生产关系
推动
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929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自由放任政策
国内经济调整
国际重建秩序
1945
二战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自 由 主 义
重 商 主义
凯 恩 斯 主 义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
二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
商业资本主义
生产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
分 散 走 向 整 体
贸易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联系
冷战
两极格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全球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