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单元检测卷(五)(课件 练习,共2份)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单元检测卷(五)(课件 练习,共2份)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卷(五)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场所是(  )
动物园 植物园
自然保护区 天然的热带雨林
2.关于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特创论”和进化论争论的焦点是(  )
生物能否适应环境
生物能否将性状遗传给后代
生物之间是否有亲缘关系以及物种是否会发生改变
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是否为自然选择
3.(2024·杭州周边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的变异的方向
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4.(2024·慈溪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环境条件保持不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变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第5~6题。
从藻类到蓝鲸,地球上的物种纷繁复杂,科学家还不清楚地球上到底生活着多少个物种。据估计,全世界物种数量多达1亿种,而迄今只有约180万种被命名。人类只不过是这亿万物种中的沧海一粟。
5.关于上述如此众多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下列符合进化论的解释的是(  )
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在性状上是相同的
达尔文认为有些物种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来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很快会形成不同的物种
同一物种的种群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可能会形成多个物种
6.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区分不同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三倍体无籽西瓜是人工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新物种
7.下图是使用某种杀虫剂以后,害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效果会越来越差,可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杀虫剂来避免这个问题
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害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
8.(2024·宁波高一检测)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曲线。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下列最可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
A B
C D
9.(2024·嘉兴高一期末)三刺鱼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两种三刺鱼进行数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将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到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对这条溪流中的三刺鱼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增大,湖泊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减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溪流中的三刺鱼实验种群发生了进化
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天然溪流环境使实验种群的基因发生定向变异
与溪流型相比,湖泊型三刺鱼适应溪流环境的能力更强
10.(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一联考)棉属植物中的草棉和中棉染色体组成非常相近,但植株形态有差别。草棉种子的纤维极短,不能用于纺织,而中棉种子的纤维较长。将草棉与中棉进行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草棉和中棉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草棉和中棉的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
人工选择导致棉属植物产生了不同的变异
草棉和中棉种群间难以长期进行基因交流
11.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其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致使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鸟种群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其领地筑巢
从根本上说,若该鸟类没有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就不会进化
该种群中的长尾羽鸟(C类)与短尾羽鸟(A类)不存在生殖隔离
(2023·A9协作体高一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2~13题。
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它们的抗菌机制如表所示。
抗菌药物 抗菌机制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利福平 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
红霉素 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的延伸
12.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的复制。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复制特点为边解旋边复制
复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3.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的耐药性升高,导致治疗效果下降。下列关于抗生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细菌的耐药性是抗生素定向选择的结果
滥用利福平使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增加
生活中要控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清洁用品
14.(2024·温州学考模拟)在一个海岛中,某种海龟有的脚趾是连趾(aa),有的脚趾是分趾(AA、Aa),研究初始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A为20%,a为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连趾和分趾海龟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海龟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
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发生定向变异
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表明海龟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15.某种田鼠,已知等位基因T(长尾)和t(短尾)位于X染色体上,且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将长尾雄鼠与杂合长尾雌鼠杂交得到F1,再让F1相互交配得到F2。在理论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F2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为1∶2
F2中,长尾∶短尾的数量比为5∶1
F2的雌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F2的雄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16.金鱼的体色有透明体色(TT)、普通体色(tt)和半透明体色(Tt)。在一个较大的人工池塘里挑选出一些金鱼(群体A)放到小培育池中进行单独饲养,池塘里还剩下多数金鱼(群体B)。据调查,群体B中透明、普通和半透明体色金鱼所占比例分别为16%、36%和4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人工池塘和小培育池中的金鱼不属于同一个种群
池塘中所有金鱼的体色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群体A和B中金鱼体色的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
群体B中T和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和0.6
17.所有种类的家犬与灰狼属于同一物种——食肉目犬科犬属灰狼种,这是因为家犬都是由灰狼经过漫长的过程驯养而来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灰狼变成家犬的过程属于进化
灰狼与家犬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人工选择为家犬形成提供动力
家犬驯养过程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18.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
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19.(2024·东城区高一期末)某校学生进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两种细菌都产生了对链霉素的抗性,但抗性机制不一定相同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产生多种类型后代
链霉素诱发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抗性基因突变
第1代的两种细菌相比,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更强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2分)
20.(12分)(2024·西城区高一期末)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其在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帕博开创性地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古基因组学,其研究团队从古代尼安德特人(已灭绝人种)标本中提取DNA进行测序,发现了未知的线粒体DNA(mtDNA)序列。比较多个来自不同地区的现代人之间,以及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mt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结果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2分)获得的尼安德特人标本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证据,从标本中提取DNA进行测序,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水平证据。
(2)(5分)测定线粒体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主要反映了________(填“母系”“父系”或“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在尼安德特人和黑猩猩中,与现代人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分)通常将现代人划分为4个人种,即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黑色人种(尼格罗人)和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中的________,而4个人种仍属于同一个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3分)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下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4分)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
(3)(4分)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_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物种。
(4)(3分)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现在对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图所示:
(1)(4分)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6分)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____。
(3)(2分)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___。
23.(12分)图中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的________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2)(2分)由图甲可知,种群1和种群2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
(3)(6分)根据图甲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2中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4.(13分)研究细菌对青霉素耐药性形成的机理,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取培养皿A(A1、A2、A3……),加入普通培养基;取培养皿B(B1、B2、B3……),加入含青霉素的培养基。
步骤2:将适量细菌接种到A1上培养,出现一些菌落。
步骤3:用丝绒包上棉花制成“印章”,在A1轻盖一下,再在B1轻盖一下,将A1的细胞按相同的位置“复制”到B1上培养,B1中出现少量菌落。
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稀释后均匀涂抹在A2培养基上,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反复重复步骤3、4,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且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9分)上述实验中,细菌抗药性的差异是因为某些细菌中存在____________变异,抗药性增强的过程实质上是细菌群体中____________升高的过程。该过程中青霉素起________(填“诱变”或“选择”)作用,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如果B1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若要使实验进行下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检测卷(五)
1.C
2.C [按照“特创论”的说法,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由上帝分别创造的;它们是天生完美的,一经创造出来不会再发生改变;不同物种之间没有亲缘关系。进化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种群可以发生变化,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遗传的力量使它们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3.A [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错误;可遗传的变异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不遗传的变异不能,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D错误。]
4.B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而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生殖隔离一旦产生就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正确;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环境条件保持不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改变,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都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5.D [生物会发生变异,并且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所以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在性状上不都是相同的,A不符合题意;达尔文认为有些物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来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不同的种群,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才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种,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6.D [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间具有生殖隔离,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能交配但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育,不是一个新物种。综上所述,D错误。]
7.B [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抗性基因,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来源于遗传或基因突变等,A正确,B错误;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由于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越来越多,故杀虫剂的效果会越来越差,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虫剂效果更好,C正确;使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害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D正确。]
8.D [由题图可知,这个海岛上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少,但环境条件改变以后,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而短翅的飞不起来,长翅的抗风能力强,短翅个体和长翅个体生存下来的机会较大,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多,中等翅长的个体少,D符合题意。]
9.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据题意可知,一年后,溪流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增大,湖泊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减小,说明溪流中的三刺鱼实验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由题干“两种三刺鱼(湖泊型和溪流型)进行数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可知,这两种类型的三刺鱼能进行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天然溪流环境起选择作用,使实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溪流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增大,湖泊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减小,说明与溪流型相比,湖泊型三刺鱼适应溪流环境的能力较弱,D错误。]
10.C [由题干信息可知,草棉和中棉染色体组成非常相近,二者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A正确;由于“草棉与中棉进行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说明在自然界中草棉和中棉种群间不能长期进行基因交流。因此,中棉和草棉两者的种群基因库出现了明显的差异,B、D正确;人工选择导致棉属植物产生了进化,不同的变异原来就存在,C错误。]
11.A [鸟种群进化的原材料不仅仅来自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还可以来自其他可遗传的变异,如染色体畸变等,A错误。]
12.B [复制特点为边解旋边复制,A正确;复制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B错误;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保留一条母链,合成一条新链,C正确;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D正确。]
13.B [细菌的耐药性是抗生素定向选择的结果,不耐药的被淘汰,A正确;滥用利福平筛选留下了耐药性的细菌,并未使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B错误;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增加,增大了治疗的难度,C正确;生活中要控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清洁用品,否则会引起耐药性细菌比例增大,D正确。]
14.C [根据题意,连趾和分趾海龟是同一个物种,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因而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B正确;变异是多方向的,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表明海龟朝着一定方向进化,D正确。]
15.C [据题意可知,长尾雄鼠的基因型为XTY,杂合长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杂交得到的F1中,雌鼠为1/2XTXT、1/2XTXt,雄鼠为1/2XTY、1/2XtY,产生的雌配子有3/4XT、1/4Xt,雄配子有1/4XT、1/4Xt、1/2Y,因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导致有3/16XTXt和1/16XtXt的受精卵死亡,故F2中雌鼠只有1/2存活,雌雄鼠个体的数量比为1∶2,A正确;因F2中雌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12XTXT∶1/12XTXt,均为长尾,F2雄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6/12XTY(长尾)∶2/12XtY(短尾),故长尾与短尾之比为(3/12+1/12+6/12)∶(2/12)=5∶1,B正确;F2雌鼠中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为(3×2+1)∶1=7∶1,C错误;F2雄鼠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D正确。]
16.B [池塘中所有金鱼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17.D [灰狼培育成家犬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属于进化,A正确;灰狼与家犬属于同一物种,所以能产生可育的后代,B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均是种群进化的动力,都能改变基因的频率,C正确;家犬培育过程中发生了进化,但家犬不一定比灰狼更能适应环境,D错误。]
18.D [ 由题意分析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不同齿形的丽鱼的生存环境不同,食物也存在差异,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C正确;两种齿形的丽鱼可以相互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者为同一物种,D错误。]
19.A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通常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也不会产生染色体畸变,B错误;细菌的抗性基因突变与链霉素无关,C错误;第1代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抑菌圈直径比大肠杆菌大,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比大肠杆菌更强,D错误。]
20.(1)化石 分子
(2)母系 尼安德特人 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差异碱基对的个数少(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mtDNA特定序列的差异最小,相似度最高等同义表达均可)
(3)遗传多样性 4个人种之间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4个人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1)获得的尼安德特人标本属于化石,因此是生物进化的化石证据。从标本中获取DNA测序,是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证据。(2)线粒体DNA来自母本,因此测定线粒体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主要反映了母系的遗传信息。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差异碱基对个数较现代人与黑猩猩少,因此与现代人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是尼安德特人。(3)4个人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中的遗传多样性。
21.(1)南美洲地雀 (2)食物 自然选择 (3)地理 生殖 (4)物种 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 (1)据图可知,这些不同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2)由于各小岛上食物因素不同,对不同地雀的喙进行自然选择,导致不同小岛上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出现一定的差异。(3)各小岛彼此独立,造成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积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物种。(4)13种地雀属于不同的物种,因此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22.(1)96.5% 50.5% (2)上升 下降 (3)上升
解析 (1)由图可知,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乙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95%=50.5%。(2)甲地区中由于aa个体会因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而幼年夭折,a的基因频率会下降,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乙地区流行疟疾,AA基因型易被淘汰,因此AA基因型频率将会下降。(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AA基因型频率将会上升。
23.(1)基因突变 基因频率 (2)是
(3)aa 自然选择
解析 (1)种群1中A′基因出现的最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种群1与种群2之间只有地理隔离,没有生殖隔离,因此属于同一物种。(3)种群2中大部分个体的基因型为Aa和aa,由此可推测基因型为aa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4.(1)抗药性基因 抗药性基因频率 选择 A组培养皿中的菌落没有接触过青霉素,接种在含有青霉素的B组培养皿中也能生长 (2)对A1中的菌落进行人工诱变
解析  (1)细菌抗药性的差异是因为某些细菌中存在抗药性基因变异,细菌抗药性增强的过程实质上是细菌群体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的过程。该过程中青霉素起选择作用,依据是A组培养皿中的菌落没有接触过青霉素,接种在含青霉素的B组培养皿中也能生长。(2)如果B1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要想让实验进行下去,可以对A1中的菌落进行人工诱变。(共49张PPT)
单元检测卷(五)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C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场所是(  )
A.动物园 B.植物园
C.自然保护区 D.天然的热带雨林
2.关于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特创论”和进化论争论的焦点是(  )
A.生物能否适应环境
B.生物能否将性状遗传给后代
C.生物之间是否有亲缘关系以及物种是否会发生改变
D.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是否为自然选择
解析:按照“特创论”的说法,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由上帝分别创造的;它们是天生完美的,一经创造出来不会再发生改变;不同物种之间没有亲缘关系。进化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种群可以发生变化,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遗传的力量使它们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
C
3.(2024·杭州周边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的变异的方向
B.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C.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错误;
可遗传的变异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不遗传的变异不能,C错误;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D错误。
A
4.(2024·慈溪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D.环境条件保持不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变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而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生殖隔离一旦产生就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正确;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
环境条件保持不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改变,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都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B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第5~6小题:
从藻类到蓝鲸,地球上的物种纷繁复杂,科学家还不清楚地球上到底生活着多少个物种。据估计,全世界物种数量多达1亿种,而迄今只有约180万种被命名。人类只不过是这亿万物种中的沧海一粟。
5.关于上述如此众多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下列符合进化论的解释的是(  )
A.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在性状上是相同的
B.达尔文认为有些物种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来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很快会形成不同的物种
D.同一物种的种群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可能会形成多个物种
D
解析:生物会发生变异,并且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所以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在性状上不都是相同的,A不符合题意;
达尔文认为有些物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来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不同的种群,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才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种,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6.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B.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区分不同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三倍体无籽西瓜是人工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新物种
解析: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间具有生殖隔离,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能交配但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育,不是一个新物种。综上所述,D错误。
D
7.下图是使用某种杀虫剂以后,害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B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效果会越来越差,可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杀虫剂来避免这个问题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害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
解析: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抗性基因,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来源于遗传或基因突变等,A正确,B错误;
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由于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越来越多,故杀虫剂的效果会越来越差,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虫剂效果更好,C正确;
使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害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D正确。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效果会越来越差,可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杀虫剂来避免这个问题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害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
8.(2024·宁波高一检测)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曲线。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下列最可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
D
解析:由题图可知,这个海岛上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少,但环境条件改变以后,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而短翅的飞不起来,长翅的抗风能力强,短翅个体和长翅个体生存下来的机会较大,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多,中等翅长的个体少,D符合题意。
9.(2024·嘉兴高一期末)三刺鱼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两种三刺鱼进行数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将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到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对这条溪流中的三刺鱼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增大,湖泊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减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溪流中的三刺鱼实验种群发生了进化
B.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天然溪流环境使实验种群的基因发生定向变异
D.与溪流型相比,湖泊型三刺鱼适应溪流环境的能力更强
A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据题意可知,一年后,溪流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增大,湖泊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减小,说明溪流中的三刺鱼实验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
由题干“两种三刺鱼(湖泊型和溪流型)进行数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可知,这两种类型的三刺鱼能进行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B错误;
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天然溪流环境起选择作用,使实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
溪流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增大,湖泊型标志基因的频率减小,说明与溪流型相比,湖泊型三刺鱼适应溪流环境的能力较弱,D错误。
10.(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一联考)棉属植物中的草棉和中棉染色体组成非常相近,但植株形态有差别。草棉种子的纤维极短,不能用于纺织,而中棉种子的纤维较长。将草棉与中棉进行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棉和中棉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B.草棉和中棉的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
C.人工选择导致棉属植物产生了不同的变异
D.草棉和中棉种群间难以长期进行基因交流
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草棉和中棉染色体组成非常相近,二者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A正确;
由于“草棉与中棉进行人工杂交,子二代大多数植株生活力差,不久就会死亡”,说明在自然界中草棉和中棉种群间不能长期进行基因交流。因此,中棉和草棉两者的种群基因库出现了明显的差异,B、D正确;
人工选择导致棉属植物产生了进化,不同的变异原来就存在,C错误。
11.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其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致使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鸟种群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其领地筑巢
C.从根本上说,若该鸟类没有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就不会进化
D.该种群中的长尾羽鸟(C类)与短尾羽鸟(A类)不存在生殖隔离
A.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鸟种群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其领地筑巢
C.从根本上说,若该鸟类没有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就不会进化
D.该种群中的长尾羽鸟(C类)与短尾羽鸟(A类)不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鸟种群进化的原材料不仅仅来自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还可以来自其他可遗传的变异,如染色体畸变等,A错误。
(2023·A9协作体高一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2~13题。
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它们的抗菌机制如表所示。
B
抗菌药物 抗菌机制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利福平 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
红霉素 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的延伸
12.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的复制。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复制特点为边解旋边复制 B.复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C.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复制特点为边解旋边复制,A正确;
复制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B错误;
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保留一条母链,合成一条新链,C正确;
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D正确。
13.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的耐药性升高,导致治疗效果下降。下列关于抗生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的耐药性是抗生素定向选择的结果
B.滥用利福平使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C.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增加
D.生活中要控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清洁用品
B
解析:细菌的耐药性是抗生素定向选择的结果,不耐药的被淘汰,A正确;
滥用利福平筛选留下了耐药性的细菌,并未使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B错误;
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增加,增大了治疗的难度,C正确;
生活中要控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清洁用品,否则会引起耐药性细菌比例增大,D正确。
14.(2024·温州学考模拟)在一个海岛中,某种海龟有的脚趾是连趾(aa),有的脚趾是分趾(AA、Aa),研究初始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A为20%,a为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连趾和分趾海龟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海龟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
C.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发生定向变异
D.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表明海龟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C
解析:根据题意,连趾和分趾海龟是同一个物种,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因而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B正确;
变异是多方向的,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海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表明海龟朝着一定方向进化,D正确。
15.某种田鼠,已知等位基因T(长尾)和t(短尾)位于X染色体上,且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将长尾雄鼠与杂合长尾雌鼠杂交得到F1,再让F1相互交配得到F2。在理论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F2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为1∶2
B.F2中,长尾∶短尾的数量比为5∶1
C.F2的雌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D.F2的雄性个体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
C
解析:据题意可知,长尾雄鼠的基因型为XTY,杂合长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杂交得到的F1中,雌鼠为1/2XTXT、1/2XTXt,雄鼠为1/2XTY、1/2XtY,产生的雌配子有3/4XT、1/4Xt,雄配子有1/4XT、1/4Xt、1/2Y,因带有Xt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导致有3/16XTXt和1/16XtXt的受精卵死亡,故F2中雌鼠只有1/2存活,雌雄鼠个体的数量比为1∶2,A正确;
因F2中雌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12XTXT∶1/12XTXt,均为长尾,F2雄鼠的基因型及比例为6/12XTY(长尾)∶2/12XtY(短尾),故长尾与短尾之比为(3/12+1/12+6/12)∶(2/12)=5∶1,B正确;
F2雌鼠中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为(3×2+1)∶1=7∶1,C错误;
F2雄鼠中T基因频率∶t基因频率为3∶1,D正确。
16.金鱼的体色有透明体色(TT)、普通体色(tt)和半透明体色(Tt)。在一个较大的人工池塘里挑选出一些金鱼(群体A)放到小培育池中进行单独饲养,池塘里还剩下多数金鱼(群体B)。据调查,群体B中透明、普通和半透明体色金鱼所占比例分别为16%、36%和4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工池塘和小培育池中的金鱼不属于同一个种群
B.池塘中所有金鱼的体色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群体A和B中金鱼体色的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
D.群体B中T和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和0.6
解析:池塘中所有金鱼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B
17.所有种类的家犬与灰狼属于同一物种——食肉目犬科犬属灰狼种,这是因为家犬都是由灰狼经过漫长的过程驯养而来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灰狼变成家犬的过程属于进化 B.灰狼与家犬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C.人工选择为家犬形成提供动力 D.家犬驯养过程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解析:灰狼培育成家犬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属于进化,A正确;
灰狼与家犬属于同一物种,所以能产生可育的后代,B正确;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均是种群进化的动力,都能改变基因的频率,C正确;
家犬培育过程中发生了进化,但家犬不一定比灰狼更能适应环境,D错误。
D
18.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D
解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
不同齿形的丽鱼的生存环境不同,食物也存在差异,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C正确;
两种齿形的丽鱼可以相互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者为同一物种,D错误。
19.(2024·东城区高一期末)某校学生进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实验结果如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两种细菌都产生了对链霉素的抗性,但抗性机制不一定相同
B.细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产生多种类型后代
C.链霉素诱发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抗性基因突变
D.第1代的两种细菌相比,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更强
A.两种细菌都产生了对链霉素的抗性,但抗性机制不一定相同
B.细菌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产生多种类型后代
C.链霉素诱发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抗性基因突变
D.第1代的两种细菌相比,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更强
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通常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也不会产生染色体畸变,B错误;
细菌的抗性基因突变与链霉素无关,C错误;
第1代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抑菌圈直径比大肠杆菌大,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比大肠杆菌更强,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2分)
20.(12分)(2024·西城区高一期末)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其在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帕博开创性地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古基因组学,其研究团队从古代尼安德特人(已灭绝人种)标本中提取DNA进行测序,发现
了未知的线粒体DNA(mtDNA)序列。比较多个来
自不同地区的现代人之间,以及现代人与尼安德
特人、黑猩猩之间mt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
结果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获得的尼安德特人标本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证据,
从标本中提取DNA进行测序,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水平证据。
(2)测定线粒体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主要反映了
________(填“母系”“父系”或“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在尼安德特人和黑猩猩中,与现代人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石
分子
母系
尼安德特人
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差异碱基对的个数少(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mtDNA特定序列的差异最小,相似度最高等同义表达均可)
(3)通常将现代人划分为4个人种,即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黑色人种(尼格罗人)和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中的__________,而4个人种仍属于同一个物种,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传多样性
4个人种之间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4个人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1)获得的尼安德特人标本属于化石,因此是生物进化的化石证据。从标本中获取DNA测序,是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证据。(2)线粒体DNA来自母本,因此测定线粒体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主要反映了母系的遗传信息。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差异碱基对个数较现代人与黑猩猩少,因此与现代人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是尼安德特人。(3)4个人种之间没有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中的遗传多样性。
21.(13分)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下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
是由____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______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
南美洲地雀
食物
自然选择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_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物种。
(4)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还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
生殖
物种
遗传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1)据图可知,这些不同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2)由于各小岛上食物因素不同,对不同地雀的喙进行自然选择,导致不同小岛上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出现一定的差异。(3)各小岛彼此独立,造成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积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物种。(4)13种地雀属于不同的物种,因此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22.(12分)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现在对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图所示: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___。
96.5%
50.5%
上升
下降
上升
解析:(1)由图可知,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乙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95%=50.5%。(2)甲地区中由于aa个体会因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而幼年夭折,a的基因频率会下降,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乙地区流行疟疾,AA基因型易被淘汰,因此AA基因型频率将会下降。(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AA基因型频率将会上升。
23.(12分)图中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2)由图甲可知,种群1和种群2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
(3)根据图甲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2中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_________的结果。
基因突变
基因频率

aa
自然选择
解析:(1)种群1中A′基因出现的最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种群1与种群2之间只有地理隔离,没有生殖隔离,因此属于同一物种。(3)种群2中大部分个体的基因型为Aa和aa,由此可推测基因型为aa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4.(13分)研究细菌对青霉素耐药性形成的机理,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取培养皿A(A1、A2、A3……),加入普通培养基;取培养皿B(B1、B2、 B3……),加入含青霉素的培养基。
步骤2:将适量细菌接种到A1上培养,出现一些菌落。
步骤3:用丝绒包上棉花制成“印章”,在A1轻盖一下,再在B1轻盖一下,将A1的细胞按相同的位置“复制”到B1上培养,B1中出现少量菌落。
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稀释后均匀涂抹在A2培养基上,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反复重复步骤3、4,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且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细菌抗药性的差异是因为某些细菌中存在______________变异,抗药性增强的过程实质上是细菌群体中________________升高的过程。该过程中青霉素起________(填“诱变”或“选择”)作用,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药性基因
抗药性基因频率
选择
A组培养皿中的菌落没有接触过青霉素,接种在含有青霉素的B组培养皿中也能生长
(2)如果B1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若要使实验进行下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A1中的菌落进行人工诱变
解析: (1)细菌抗药性的差异是因为某些细菌中存在抗药性基因变异,细菌抗药性增强的过程实质上是细菌群体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的过程。该过程中青霉素起选择作用,依据是A组培养皿中的菌落没有接触过青霉素,接种在含青霉素的B组培养皿中也能生长。(2)如果B1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要想让实验进行下去,可以对A1中的菌落进行人工诱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