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检测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模块检测卷(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2024·金华十校联盟高一联考)野生远东豹由于被猎杀而数量骤减,这直接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群落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2024·嘉兴高一基础测试)核糖体图谱技术可以使科研人员准确地了解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的移动情况。该技术所研究的过程是中心法则中的(  )
逆转录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3.(2024·绿谷联盟高一联考)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2性状分离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①② ③④
②③⑤ ①③
4.(2024·绿谷联盟高一联考)苯巴比妥是一种镇静剂及安眠药,2017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2B类致癌物清单中。研究发现,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促进细胞增生和抑制细胞凋亡,使病灶中有基因损伤的细胞存活下来,从而促进肿瘤形成。在正常情况下,抑癌基因可以修复基因损伤的细胞,抑制癌变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抑制某些异常细胞的清除
抑癌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
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使细胞周期变长
细胞凋亡严格受基因调控,同时也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5.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能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领悟减数分裂的意义。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模拟活动中两条颜色相同的染色体代表同源染色体
模拟活动只能体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无法体验染色体数量变化
模拟活动可以解释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
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3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2024·台州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6~7题。
人类Hunter综合征是一种X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溶酶体中缺乏降解黏多糖的酶而使黏多糖在细胞中积累,导致细胞的损伤。某对健康的夫妇生育了一双子女皆患有此病。儿子的染色体组成正常,而女儿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
6.下列关于人类Hunter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这种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
人群中该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该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
该致病基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7.关于材料中所示患病家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父亲有丝分裂异常造成女儿性染色体异常
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是1/2
儿子和女儿的致病基因均来自母亲
母亲细胞中溶酶体能合成降解黏多糖的酶
8.(2024·浙南名校联盟高一联考)下列不能体现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具有平行关系的是(  )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9.(2024·精诚联盟高一联考)果蝇的长翅、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若让幼虫在正常环境(25 ℃)中培养,则含有显性基因的幼虫发育为显性性状的成体,不含显性基因的幼虫发育为隐性性状的成体;若让幼虫在35 ℃环境中培养,则均发育为隐性性状的成体。现让两只长翅果蝇杂交得到F1幼虫,将F1幼虫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25 ℃环境中培养,乙组在35 ℃环境中培养。其中甲组成体果蝇长翅∶残翅=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长翅为显性性状,残翅为隐性性状
果蝇翅形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F1成体果蝇中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共有2种
甲组F1长翅果蝇中杂合子比例为2/3
10.“假设—推理”法(“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是(  )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则测交后代中两种性状比接近1∶1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接近1∶2∶1
(2024·S9联盟高一联考)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第11~12题。
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瑞典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斯万特·帕博通过对指骨碎片进行DNA测序,发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被命名为Denisova。Denisova体内的EPAS1基因,赋予了个体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优势,在现在的藏族人中很常见。
11.DNA测序是一种研究基因结构的重要技术,在古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应用广泛。下列关于该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测定古人类与现代人的DNA序列,可以分析比较二者的亲缘关系
对人类基因组测序,无需完成体细胞全部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测定
DNA测序可破解出人类各种遗传病的病因,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健康
古化石细胞的DNA碎片化及易受其他生物DNA的污染等增加DNA测序的难度
12.EPAS1基因普遍存在于Denisova人和现在的藏族人体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EPAS1基因是古人类经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定向诱导突变产生的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的持续选择,使EPAS1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在气候条件相似的高海拔地区,人群中EPAS1的基因频率均相同
由EPAS1基因的存在状况,可判断现在的藏族人是由Denisova人进化而来的
13.(2024·A9协作体高一联考)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如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NA分子复制过程无需耗能
复制起始时间越早,复制泡越大
这一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
这种复制方式降低了复制效率
14.(2024·湖州高一期末)某些消化道肿瘤细胞中含有一些翻译功能的环状RNA(circRNA)。它们的核苷酸数目不是3的整倍数,也不含终止密码子,核糖体可在circRNA上“不中断”的进行循环翻译,需要时通过一定的机制及时终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circRNA中的每个碱基都参与构成密码子
circRNA上的每个密码子都能结合相应的tRNA
同一circRNA可以翻译出很多种蛋白质
circRNA可以作为某些肿瘤检测的标记物
15.(2024·山水联盟高一联考)RNA病毒分为单链RNA和双链RNA,其中病毒RNA合成mRNA的方式可表示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正链RNA(+RNA)病毒,该病毒重新合成+RNA的过程可用图中①②过程表示
HIV是逆转录RNA单链病毒,其中逆转录过程可用图中⑦⑥表示
过程①所需的嘌呤比例与过程②所需的嘌呤比例相同
①②⑤过程均需要RNA聚合酶
16.(2024·绍兴高一期末)如图是人类某些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根据图谱作出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图谱②肯定是显性遗传病
图谱①一般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图谱③一定不是细胞质遗传病
图谱④一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7.(2024·宁波高一期末)细胞色素c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中,生物学家对比了不同物种中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对比物种 细胞色素c中氨基 酸残基的置换百分比
哺乳类中两个不同目的动物 5~10
鸟类与哺乳类 8~12
两栖类与鸟类 14~18
鱼类与陆生脊椎动物 18~22
昆虫与脊椎动物 27~34
藻类与动物 57
细胞色素c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氨基酸序列的不同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
编码细胞色素c的基因之间的区别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
该研究为不同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18.(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一联考)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编号为16A的区段(含有多个基因)与复眼的表型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见复眼小眼数的变异属于(  )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增添
染色体数目的个别增加
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替换
19.(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一联考)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Hh能合成正常的血红蛋白,在氧含量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贫血症状,同时能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使该类型个体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图1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某家族系谱图,对该家系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Hh基因的相关片段分离形成两种条带,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若对5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则其在图2中出现两种条带的概率为1
图1中的5号与9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
在疟疾高发区,HH个体可能大量死于疟疾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2分)
20.(12分)(2024·浙南名校联盟高一联考)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行为和数量等特征是区分细胞分裂时期的重要依据。某个动物的部分细胞分裂图如下,其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
(1)(2分)细胞甲中含有________个核DNA,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
(2)(5分)细胞乙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时带有基因D和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细胞丙处于________期,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细胞丁中基因A和基因B的关系是________,细胞丁分裂完成后可产生________种子细胞。
21.(12分)(2024·A9协作体联盟高一联考)肺炎按病因分类,主要有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图一表示某种肺炎链球菌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二表示中心法则,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4分)图一中物质②的名称是________,合成③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
(2)(6分)图一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填“向右”或“向左”),据图一分析,肺炎链球菌基因表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2分)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病毒RNA与核糖体结合,合成RNA复制酶,从而产生新的病毒RNA,再与蛋白质结合,组装成大量的新的病毒。请问流感病毒增殖过程中会出现图二中的________(填字母)过程。
22.(13分)(2024·S9协作体高一联考)油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不同品种的油菜由甘蓝、黑芥和芸薹杂交、选育而成。杂交、选育不同品种油菜的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发生其他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注:A、B、C分别表示不同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三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0、8、9。
(1)(4分)甘蓝与芸薹杂交,得到的F1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获得甘蓝型油菜(AACC)。经过杂交、纯化培育的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其染色体数目分别为________。
(2)(6分)芥菜型油菜具有耐旱、耐瘠薄、黄籽、油酸含量高等特性。将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获得杂种F1,F1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将F1连续与甘蓝型油菜回交,最终选育获得黄籽、油酸含量达68.52%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该育种过程遵循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________,回交的主要目的是保留________的优良遗传性状。
(3)(3分)埃塞俄比亚芥具有耐热、抗倒伏、抗白锈病等优良的农艺性状,也存在产量低、低油酸、高硫苷等不良的农艺性状。为改良埃塞俄比亚芥的品质,提出一种可行的育种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2024·百校联盟高一联考)mi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能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RNA,其大小约20~25个核苷酸。研究发现,miRNA只在特定的组织和发育阶段表达,在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图1为目的基因表达及miRNA发挥作用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3分)目的基因表达过程包括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过程,它们都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三点)。
(2)(2分)目的基因表达过程中,其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如下表,则图2中的tRNA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
5′—GCT—3′ 丝氨酸
5′—TGC—3′ 丙氨酸
5′—TCG—3′ 精氨酸
5′—CGT—3′ 苏氨酸
(3)(5分)据图1,miRNA调控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测miRNA在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细胞发生分化,生物体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4)(2分)研究发现,miRNA不仅能调控基因的表达,还能在DNA编码不变的情况下传代,对基因组进行调整,使后代表现同样的表型,这属于________现象,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3分)(2024·绍兴高一期末)某雌雄异株(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植物,其花色由深至浅依次为紫色、深红色、红色、粉色和白色,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每个显性基因对颜色的加深具有累加效应,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三种纯合植株,甲(红花雄株)、乙(紫花雌株)、丙(白花雄株)进行杂交实验,其全部子代表型及比例统计结果如下表,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交换。
组别 亲本 (P) 子一代 (F1) 组一F1雄株×组二 F1雌株→子二代(F2)
1/2雌株 1/2雄株
组一 甲× 乙 1/2雌株 深红花 紫花∶深红花∶红花=1∶2∶1 深红花∶红花∶粉花=1∶2∶1
1/2雄株 深红花
组二 乙× 丙 1/2雌株 红花
1/2雄株 红花
(1)(5分)花色基因A/a、B/b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亲本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2分)现对F2某红花雄株进行基因型测定,其测交子代有1/4为红花雌株。用遗传图解表示该测交过程。
(4)(4分)该植物的果味由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控制。甜果雌株乙与无果雄株甲、甜果雌株乙与无果雄株丙杂交得到的F1中,雌株均结甜果,雄株均不结果。将两组的F1分别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雌株均为甜果∶涩果=3∶1,雄株均不结果。甜果和无果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对相对性状,F1雌株全为甜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组一F1的甜果植株和组二F1的无果植株随机授粉,理论上子代中红花甜果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模块检测卷(二)
1.B [远东豹被猎杀,直接使这些个体内的基因消失,降低了遗传多样性,B正确。]
2.D [核糖体沿着信使RNA移动,读取密码子,合成肽链。即以信使RNA为模板,各种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遗传信息从RNA流向蛋白质,为遗传信息的翻译,D正确。]
3.D [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是1∶1,①正确;F2性状分离比为3∶1,②错误;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是1∶1,③正确;亲本杂交后代的表型只有一种,④错误;孟德尔没有做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实验,⑤错误;故选D。]
4.C [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促进细胞增生和抑制细胞凋亡,所以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抑制某些异常细胞的清除,A正确;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突变均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B正确;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促进细胞增生,因此会使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
5.C [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应用不同颜色表示,A错误;模拟活动既能体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也能体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B错误;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一种颜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另一种颜色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D错误。]
6.A [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而人类Hunter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某对健康的夫妇生育了一双子女皆患有此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人类Hunter综合征是一种X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特点之一是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B、C正确。]
7.C [父亲有丝分裂异常如果不发生在精原细胞则对后代性染色体没有影响,A错误;设相关基因为A、a,母亲的基因型为XAXa,父亲的基因型为XAY,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是1/4,B错误;儿子的基因型为XaY,女儿患病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O,可知女儿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aO,儿子和女儿的致病基因(Xa)均来自母亲,C正确;溶酶体不能合成降解黏多糖的酶,核糖体能合成降解黏多糖的酶,D错误。]
8.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不能体现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A符合题意。]
9.C [由题意可知,F1甲组长翅(A_)∶残翅(aa)=3∶1,说明果蝇翅形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长翅为显性,残翅为隐形,A、B正确;F1成体果蝇中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共有3种,即AA、Aa、aa,其中AA、Aa在35 ℃条件下培养发育为残翅,C错误;甲组表型符合分离定律, F1长翅(1/3AA、2/3Aa)果蝇中杂合子Aa比例为2/3,D正确。 ]
10.C [由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属于作出假说,A错误;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这属于作出假说,B错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这属于“演绎”过程,C正确;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接近1∶2∶1,属于假说的内容,D错误。]
11.C [测定古人类与现代人的DNA序列,可以分析比较二者的亲缘关系,序列越相近,亲缘关系越近,A正确;对人类基因组测序,无需完成体细胞全部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测定,只需要测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XY),B正确;DNA测序不可以破解出人类各种遗传病的发病原因,如有些遗传病是染色体畸变造成的,C错误;古化石细胞的DNA碎片化及易受其他生物DNA的污染等因素都会增加DNA测序的难度,D正确。]
12.B [基因的突变是不定向的,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仅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定向,高海拔环境对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EPAS1基因有利于生存,在后代中被保留,使得EPAS1基因的频率定向改变,B正确;不同的人群中基因型不同,EPAS1基因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藏族地区海拔高, EPAS1基因在现在的藏族人中很常见,但不能判断现在的藏族人是由Denisova人进化而来的,D错误。]
13.B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复制起始时间越早,复制时间越长,复制泡越大,B正确;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此外在细胞质也可发生,C错误;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具有多个复制起点,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提高了复制效率,D错误。]
14.A [每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circRNA的核苷酸数目不是3的整倍数,因此并非每个碱基都参与构成密码子,A错误;circRNA不含终止密码子,所以每个密码子都能结合相应的tRNA,B正确;核糖体可在circRNA上“不中断”的进行循环翻译,需要时通过一定的机制及时终止,终止位置可以不同,所以同一circRNA可以翻译出很多种蛋白质,C正确;肿瘤细胞中含有circRNA,据此可以作为某些肿瘤检测的标记物,D正确。]
15.C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正链RNA(+RNA)病毒,由图可知,该病毒重新合成+RNA的过程可用图中①②表示,A正确;HIV是逆转录RNA单链病毒,其中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可用图中⑦⑥表示,B正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过程①所需的嘌呤比例与过程②所需的嘧啶比例相同,C错误;①②⑤过程的产物均是RNA,均需要RNA聚合酶,D正确。]
16.D [图谱②中双亲有病,女儿正常,为“有中生无”,所以肯定是显性遗传病,A正确;图谱①中双亲正常,后代女儿患病,为“无中生有”,一般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图谱③中母亲正常,儿子有病,所以不可能是细胞质遗传病,C正确;图谱④中母亲有病,父亲正常,儿子有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细胞质遗传病,D错误。]
17.D [不同生物所含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不同,A错误;由表可知,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B错误;编码细胞色素c的基因之间的区别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C错误;细胞色素c属于生物大分子,比较不同生物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为不同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D正确。]
18.A [分析题图,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编号为16A的区段(含有多个基因)与复眼的表型有关,复眼小眼数的变异均是染色体上16A区段增多导致,该过程基因的数目增多,所以均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A符合题意。]
19.C [分析图1可知,1号和2号正常,但他们的女儿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由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号表现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因此其为杂合子,则在图2中出现两种条带的概率为1,B正确;据图1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号基因型为Hh,6号基因型也为Hh,故9号基因型为H_(即1/3HH、2/3Hh),故5号和9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题意显示,杂合子Hh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在氧含量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贫血症状,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故在疟疾高发区,HH个体可能易死于疟疾,D正确。]
20.(1)8 甲、乙、丁 (2)基因突变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两极 (4)非等位基因 4
解析 (1)图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中有8个染色体,8个核DNA;甲是有丝分裂后期、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2)乙细胞中Dd的产生是基因突变,因为另一极中只有D;图乙是初级卵母细胞,可产生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3)丙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A和B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为丁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 故可产生4种子细胞。
21.(1)解旋酶 核糖核苷酸 (2)向右 边转录、边翻译 (3)d、e
解析 (1)图中②为解旋酶,能够打开DNA双链,①为DNA聚合酶,正在合成新的DNA链,③是转录出的RNA,合成它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2)图一中③上有四个核糖体,左侧的核糖体上肽链最短,右侧核糖体上肽链最长,故核糖体移动方向为从左向右。图一是肺炎链球菌细胞内发生的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过程,由图一可知,其在基因表达时转录、翻译同时进行。(3)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病毒RNA与核糖体结合,合成RNA复制酶,从而产生新的病毒RNA,再与蛋白质结合,组装成大量的新的病毒。由此可知流感病毒是RNA自我复制病毒,其可以进行RNA复制和翻译,即d、e。
22.(1)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 36、34
(2)AABC 基因重组 甘蓝型油菜 (3)将埃塞俄比亚芥与具有优良性状的其他品种的油菜杂交再进行回交,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或将埃塞俄比亚芥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或通过转基因技术调控代谢途径)(合理即可)
解析 (1)甘蓝与芸薹直接杂交,得到的F1(AC)不含同源染色体,需要经过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处理才能获得甘蓝型油菜(AACC)。经过杂交、纯化培育的芥菜型油菜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埃塞俄比亚芥的染色体组成为BBCC,A、B、C分别表示不同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三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0、8、9。因此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6、34。 (2)将甘蓝型油菜(AACC)与芥菜型油菜(AABB)杂交获得杂种F1,F1的染色体组成是(AABC)。将F1连续与甘蓝型油菜回交,最终选育获得黄籽、油酸含量达68.52%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该育种过程遵循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回交的主要目的是保留甘蓝型油菜的优良遗传性状。(3)为改良埃塞俄比亚芥的品质,可以利用诱变育种,即将埃塞俄比亚芥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转基因技术能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所以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调控代谢途径;或者将埃塞俄比亚芥与具有优良性状的其他品种的油菜杂交再进行回交,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23.(1)①、② 酶的参与、消耗能量、有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 (2)精氨酸 (3)通过与目的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使核糖体无法结合到mRNA上,从而抑制翻译过程 在特定的组织和发育阶段,通过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或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实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表观遗传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
解析 (1)基因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即图中的①、②。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消耗能量、有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2)图2中tRNA的反密码子是3′—GCU—5′,则mRNA中对应的密码子是5′—CGA—3′,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为3′—GCT—5′,所以图2所示tRNA携带的氨基酸是精氨酸。(3)根据图1,miRNA通过与目的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使核糖体无法结合到mRNA上,从而抑制翻译过程,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分化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推测在生物特定的组织和发育阶段,细胞中的miRNA通过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或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实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从而使细胞发生分化,生物体表现出相应的性状。(4)表观遗传是指亲代传递给后代的DNA序列没有改变,亲代在生活中由于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引起的身体状况变化,也会通过某种遗传途径遗传给下一代,即父母的生活经历可以通过DNA序列以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因此miRNA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属于表观遗传现象。
24.(1)自由组合 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AAXbY 3
(3)
(4)不是 甜果是显性性状,且乙植株是显性纯合子(DD) 3/32
解析 (1)组一F1雄株与组二F1雌株杂交,子二代雌株和雄株花色表型及比例不同,说明与性别有关,判断基因B/b存在于X染色体上,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花色基因A/a、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组一:甲×乙,子代雌雄全表现为深红花,甲的基因型为AAXbY,乙的基因型为AAXBXB,组二中,丙的基因型为aaXbY,组一F1雄株基因型为AAXBY,组二F1雌株基因型为AaXBX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3)由于测交子代有1/4为红花雌株,可确定红花雄株的基因型为AaXBY,测交过程的遗传图解如答案所示。(4)果味中的甜果和涩果是一对相对性状,甜果和无果不是一对相对性状,该二倍体植物为雌雄异株植物,雄株不结果,但存在控制果味的基因。甜果是显性性状,且乙植株是显性纯合子,F1雌株全为甜果。组一F1中的甜果植株基因型为AADdXBXb,组二F1中的无果植株基因型为AaDdXBY,杂交产生甜果的概率是3/4,雌株才能有甜果,用分离定律的方式求解:Aa和AA杂交,子代1/2的AA,1/2的Aa,XBY和XBXb杂交,子代XBXb、XBXB、XbY、XBY各占1/4,其中红花雌株为AaXBXb,因此红花雌株概率是1/2×1/4=1/8。所以红花甜果植株所占的比例是1/8×3/4=3/32。(共56张PPT)
模块检测卷(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B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2024·金华十校联盟高一联考)野生远东豹由于被猎杀而数量骤减,这直接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群落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远东豹被猎杀,直接使这些个体内的基因消失,降低了遗传多样性,B正确。
2.(2024·嘉兴高一基础测试)核糖体图谱技术可以使科研人员准确地了解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的移动情况。该技术所研究的过程是中心法则中的(  )
A.逆转录 B.DNA复制
C.转录 D.翻译
解析:核糖体沿着信使RNA移动,读取密码子,合成肽链。即以信使RNA为模板,各种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遗传信息从RNA流向蛋白质,为遗传信息的翻译,D正确。
D
3.(2024·绿谷联盟高一联考)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2性状分离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
解析: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是1∶1,①正确;F2性状分离比为3∶1,②错误;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是1∶1,③正确;亲本杂交后代的表型只有一种,④错误;孟德尔没有做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实验,⑤错误;故选D。
D
4.(2024·绿谷联盟高一联考)苯巴比妥是一种镇静剂及安眠药,2017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2B类致癌物清单中。研究发现,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促进细胞增生和抑制细胞凋亡,使病灶中有基因损伤的细胞存活下来,从而促进肿瘤形成。在正常情况下,抑癌基因可以修复基因损伤的细胞,抑制癌变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抑制某些异常细胞的清除
B.抑癌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
C.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使细胞周期变长
D.细胞凋亡严格受基因调控,同时也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C
解析: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促进细胞增生和抑制细胞凋亡,所以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抑制某些异常细胞的清除,A正确;
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突变均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B正确;
长期使用苯巴比妥会促进细胞增生,因此会使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
5.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能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领悟减数分裂的意义。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模拟活动中两条颜色相同的染色体代表同源染色体
B.模拟活动只能体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无法体验染色体数量变化
C.模拟活动可以解释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
D.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3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C
解析: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应用不同颜色表示,A错误;
模拟活动既能体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也能体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B错误;
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一种颜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另一种颜色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D错误。
(2024·台州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6~7小题:
人类Hunter综合征是一种X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溶酶体中缺乏降解黏多糖的酶而使黏多糖在细胞中积累,导致细胞的损伤。某对健康的夫妇生育了一双子女皆患有此病。儿子的染色体组成正常,而女儿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
6.下列关于人类Hunter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
B.人群中该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C.该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
D.该致病基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A
解析: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而人类Hunter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某对健康的夫妇生育了一双子女皆患有此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人类Hunter综合征是一种X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特点之一是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B、C正确。
7.关于材料中所示患病家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父亲有丝分裂异常造成女儿性染色体异常
B.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是1/2
C.儿子和女儿的致病基因均来自母亲
D.母亲细胞中溶酶体能合成降解黏多糖的酶
C
解析:父亲有丝分裂异常如果不发生在精原细胞则对后代性染色体没有影响,A错误;
设相关基因为A、a,母亲的基因型为XAXa,父亲的基因型为XAY,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是1/4,B错误;
儿子的基因型为XaY,女儿患病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O,可知女儿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aO,儿子和女儿的致病基因(Xa)均来自母亲,C正确;
溶酶体不能合成降解黏多糖的酶,核糖体能合成降解黏多糖的酶,D错误。
8.(2024·浙南名校联盟高一联考)下列不能体现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具有平行关系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C.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解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不能体现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A符合题意。
A
9.(2024·精诚联盟高一联考)果蝇的长翅、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若让幼虫在正常环境(25 ℃)中培养,则含有显性基因的幼虫发育为显性性状的成体,不含显性基因的幼虫发育为隐性性状的成体;若让幼虫在35 ℃环境中培养,则均发育为隐性性状的成体。现让两只长翅果蝇杂交得到F1幼虫,将F1幼虫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25 ℃环境中培养,乙组在35 ℃环境中培养。其中甲组成体果蝇长翅∶残翅=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翅为显性性状,残翅为隐性性状
B.果蝇翅形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C.F1成体果蝇中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共有2种
D.甲组F1长翅果蝇中杂合子比例为2/3
C
解析:由题意可知,F1甲组长翅(A_)∶残翅(aa)=3∶1,说明果蝇翅形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长翅为显性,残翅为隐形,A、B正确;
F1成体果蝇中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共有3种,即AA、Aa、aa,其中AA、Aa在35 ℃条件下培养发育为残翅,C错误;
甲组表型符合分离定律, F1长翅(1/3AA、2/3Aa)果蝇中杂合子Aa比例为2/3,D正确。
10.“假设—推理”法(“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则测交后代中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接近1∶2∶1
C
解析:由杂交实验推测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属于作出假说,A错误;
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这属于作出假说,B错误;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这属于“演绎”过程,C正确;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接近1∶2∶1,属于假说的内容,D错误。
(2024·S9联盟高一联考)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第11~12小题:
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瑞典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斯万特·帕博通过对指骨碎片进行DNA测序,发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古人类,被命名为Denisova。Denisova体内的EPAS1基因,赋予了个体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优势,在现在的藏族人中很常见。
11.DNA测序是一种研究基因结构的重要技术,在古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应用广泛。下列关于该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测定古人类与现代人的DNA序列,可以分析比较二者的亲缘关系
B.对人类基因组测序,无需完成体细胞全部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测定
C.DNA测序可破解出人类各种遗传病的病因,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健康
D.古化石细胞的DNA碎片化及易受其他生物DNA的污染等增加DNA测序的难度
C
解析:测定古人类与现代人的DNA序列,可以分析比较二者的亲缘关系,序列越相近,亲缘关系越近,A正确;
对人类基因组测序,无需完成体细胞全部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测定,只需要测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XY),B正确;
DNA测序不可以破解出人类各种遗传病的发病原因,如有些遗传病是染色体畸变造成的,C错误;
古化石细胞的DNA碎片化及易受其他生物DNA的污染等因素都会增加DNA测序的难度,D正确。
12.EPAS1基因普遍存在于Denisova人和现在的藏族人体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EPAS1基因是古人类经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定向诱导突变产生的
B.高海拔环境对人类的持续选择,使EPAS1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在气候条件相似的高海拔地区,人群中EPAS1的基因频率均相同
D.由EPAS1基因的存在状况,可判断现在的藏族人是由Denisova人进化而来的
B
解析:基因的突变是不定向的,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仅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定向,高海拔环境对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EPAS1基因有利于生存,在后代中被保留,使得EPAS1基因的频率定向改变,B正确;
不同的人群中基因型不同,EPAS1基因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
藏族地区海拔高, EPAS1基因在现在的藏族人中很常见,但不能判断现在的藏族人是由Denisova人进化而来的,D错误。
13.(2024·A9协作体高一联考)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如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A.DNA分子复制过程无需耗能
B.复制起始时间越早,复制泡越大
C.这一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
D.这种复制方式降低了复制效率
解析: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复制起始时间越早,复制时间越长,复制泡越大,B正确;
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此外在细胞质也可发生,C错误;
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具有多个复制起点,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提高了复制效率,D错误。
A.DNA分子复制过程无需耗能
B.复制起始时间越早,复制泡越大
C.这一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
D.这种复制方式降低了复制效率
14.(2024·湖州高一期末)某些消化道肿瘤细胞中含有一些翻译功能的环状RNA(circRNA)。它们的核苷酸数目不是3的整倍数,也不含终止密码子,核糖体可在circRNA上“不中断”的进行循环翻译,需要时通过一定的机制及时终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ircRNA中的每个碱基都参与构成密码子
B.circRNA上的每个密码子都能结合相应的tRNA
C.同一circRNA可以翻译出很多种蛋白质
D.circRNA可以作为某些肿瘤检测的标记物
A
解析:每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circRNA的核苷酸数目不是3的整倍数,因此并非每个碱基都参与构成密码子,A错误;
circRNA不含终止密码子,所以每个密码子都能结合相应的tRNA,B正确;
核糖体可在circRNA上“不中断”的进行循环翻译,需要时通过一定的机制及时终止,终止位置可以不同,所以同一circRNA可以翻译出很多种蛋白质,C正确;
肿瘤细胞中含有circRNA,据此可以作为某些肿瘤检测的标记物,D正确。
15.(2024·山水联盟高一联考)RNA病毒分为单链RNA和双链RNA,其中病毒RNA合成mRNA的方式可表示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A.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正链RNA(+RNA)病毒,该病毒重新合成+RNA的过程可用图中①②过程表示
B.HIV是逆转录RNA单链病毒,其中逆转录过程可用图中⑦⑥表示
C.过程①所需的嘌呤比例与过程②所需的嘌呤比例相同
D.①②⑤过程均需要RNA聚合酶
A.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正链RNA(+RNA)病毒,该病毒重新合成+RNA的过程可用图中①②过程表示
B.HIV是逆转录RNA单链病毒,其中逆转录过程可用图中⑦⑥表示
C.过程①所需的嘌呤比例与过程②所需的嘌呤比例相同
D.①②⑤过程均需要RNA聚合酶
解析: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正链RNA(+RNA)病毒,由图可知,该病毒重新合成+RNA的过程可用图中①②表示,A正确;
HIV是逆转录RNA单链病毒,其中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该过程可用图中⑦⑥表示,B正确;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过程①所需的嘌呤比例与过程②所需的嘧啶比例相同,C错误;
①②⑤过程的产物均是RNA,均需要RNA聚合酶,D正确。
16.(2024·绍兴高一期末)如图是人类某些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根据图谱作出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D
A.图谱②肯定是显性遗传病
B.图谱①一般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图谱③一定不是细胞质遗传病
D.图谱④一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图谱②肯定是显性遗传病
B.图谱①一般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图谱③一定不是细胞质遗传病
D.图谱④一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析:图谱②中双亲有病,女儿正常,为“有中生无”,所以肯定是显性遗传病,A正确;
图谱①中双亲正常,后代女儿患病,为“无中生有”,一般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图谱③中母亲正常,儿子有病,所以不可能是细胞质遗传病,C正确;
图谱④中母亲有病,父亲正常,儿子有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细胞质遗传病,D错误。
17.(2024·宁波高一期末)细胞色素c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中,生物学家对比了不同物种中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对比物种 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残基的置换百分比
哺乳类中两个不同目的动物 5~10
鸟类与哺乳类 8~12
两栖类与鸟类 14~18
鱼类与陆生脊椎动物 18~22
昆虫与脊椎动物 27~34
藻类与动物 57
A.细胞色素c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氨基酸序列的不同
B.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
C.编码细胞色素c的基因之间的区别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
D.该研究为不同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解析:不同生物所含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不同,A错误;
由表可知,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B错误;
编码细胞色素c的基因之间的区别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C错误;
细胞色素c属于生物大分子,比较不同生物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为不同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D正确。
18.(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一联考)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编号为16A的区段(含有多个基因)与复眼的表型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见复眼小眼数的变异属于(  )
A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B.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增添
C.染色体数目的个别增加
D.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替换
解析:分析题图,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编号为16A的区段(含有多个基因)与复眼的表型有关,复眼小眼数的变异均是染色体上16A区段增多导致,该过程基因的数目增多,所以均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A符合题意。
19.(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一联考)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Hh能合成正常的血红蛋白,在氧含量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贫血症状,同时能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使该类型个体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图1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某家族系谱图,对该家系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Hh基因的相关片段分离形成两种条带,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A.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对5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则其在图2中出现两种条带的概率为1
C.图1中的5号与9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
D.在疟疾高发区,HH个体可能大量死于疟疾
解析:分析图1可知,1号和2号正常,但他们的女儿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由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号表现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因此其为杂合子,则在图2中出现两种条带的概率为1,B正确;
据图1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号基因型为Hh,6号基因型也为Hh,故9号基因型为H_(即1/3HH、2/3Hh),故5号和9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
题意显示,杂合子Hh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在氧含量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贫血症状,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故在疟疾高发区,HH个体可能易死于疟疾,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2分)
20.(12分)(2024·浙南名校联盟高一联考)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行为和数量等特征是区分细胞分裂时期的重要依据。某个动物的部分细胞分裂图如下,其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
(1)细胞甲中含有____个核DNA,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
(2)细胞乙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时带有基因D和d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丙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期,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丁中基因A和基因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细胞丁分裂完成后可产生________种子细胞。
8
甲、乙、丁
基因突变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两极
非等位基因
4
解析:(1)图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中有8个染色体,8个核DNA;甲是有丝分裂后期、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2)乙细胞中Dd的产生是基因突变,因为另一极中只有D;图乙是初级卵母细胞,可产生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3)丙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由于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A和B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为丁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 故可产生4种子细胞。
21.(12分)(2024·A9协作体联盟高一联考)肺炎按病因分类,主要有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图一表示某种肺炎链球菌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二表示中心法则,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解旋酶
(1)图一中物质②的名称是________,合成③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____。
(2)图一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填“向右”或“向左”),据图一分析,肺炎链球菌基因表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核糖核苷酸
向右
边转录、边翻译
(3)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病毒RNA与核糖体结合,合成RNA复制酶,从而产生新的病毒RNA,再与蛋白质结合,组装成大量的新的病毒。请问流感病毒增殖过程中会出现图二中的________(填字母)过程。
d、e
解析:(1)图中②为解旋酶,能够打开DNA双链,①为DNA聚合酶,正在合成新的DNA链,③是转录出的RNA,合成它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2)图一中③上有四个核糖体,左侧的核糖体上肽链最短,右侧核糖体上肽链最长,故核糖体移动方向为从左向右。图一是肺炎链球菌细胞内发生的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过程,由图一可知,其在基因表达时转录、翻译同时进行。(3)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病毒RNA与核糖体结合,合成RNA复制酶,从而产生新的病毒RNA,再与蛋白质结合,组装成大量的新的病毒。由此可知流感病毒是RNA自我复制病毒,其可以进行RNA复制和翻译,即d、e。
22.(13分)(2024·S9协作体高一联考)油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不同品种的油菜由甘蓝、黑芥和芸薹杂交、选育而成。杂交、选育不同品种油菜的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发生其他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注:A、B、C分别表示不同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三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0、8、9。
(1)甘蓝与芸薹杂交,得到的F1需要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后才能获得
甘蓝型油菜(AACC)。经过杂交、纯化
培育的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其
染色体数目分别为________。
(2)芥菜型油菜具有耐旱、耐瘠薄、黄籽、油酸含量高等特性。将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获得杂种F1,F1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将F1连续与甘蓝型油菜回交,最终选育获得黄籽、油酸含量达68.52%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该育种过程遵循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________,回交的主要目的是保留___________的优良遗传性状。
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
36、34
AABC
基因重组
甘蓝型油菜
(3)埃塞俄比亚芥具有耐热、抗倒伏、抗白锈病等优良的农艺性状,也存在产量低、低油酸、高硫苷等不良的农艺性状。为改良埃塞俄比亚芥的品质,提出一种可行的育种思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埃塞俄比亚芥与具有优良性状的其他品种的油菜杂交再进行回交,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或将埃塞俄比亚芥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或通过转基因技术调控代谢途径)(合理即可)
解析:(1)甘蓝与芸薹直接杂交,得到的F1(AC)不含同源染色体,需要经过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处理才能获得甘蓝型油菜(AACC)。经过杂交、纯化培育的芥菜型油菜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埃塞俄比亚芥的染色体组成为BBCC,A、B、C分别表示不同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三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0、8、9。因此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6、34。 (2)将甘蓝型油菜(AACC)与芥菜型油菜(AABB)杂交获得杂种F1,F1的染色体组成是(AABC)。将F1连续与甘蓝型油菜回交,最终选育获得黄籽、油酸含量达68.52%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该育种过程遵循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回交的主要目的是保留甘蓝型油菜的优良遗传性状。(3)为改良埃塞俄比亚芥的品质,可以利用诱变育种,即将埃塞俄比亚芥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转基因技术能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所以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调控代谢途径;或者将埃塞俄比亚芥与具有优良性状的其他品种的油菜杂交再进行回交,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23.(12分)(2024·百校联盟高一联考)mi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能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RNA,其大小约20~25个核苷酸。研究发现,miRNA只在特定的组织和发育阶段表达,在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图1为目的基因表达及miRNA发挥作用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目的基因表达过程包括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过程,它们都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点)。
①、②
酶的参与、消耗能量、有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
(2)目的基因表达过程中,其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如下表,则图2中的tRNA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
5′—GCT—3′ 丝氨酸
5′—TGC—3′ 丙氨酸
5′—TCG—3′ 精氨酸
5′—CGT—3′ 苏氨酸
精氨酸
(3)据图1,miRNA调控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miRNA在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细胞发生分化,生物体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4)研究发现,miRNA不仅能调控基因的表达,还能在DNA编码不变的情况下传代,对基因组进行调整,使后代表现同样的表型,这属于__________现象,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与目的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使核糖体无法结合到mRNA上,从而抑制翻译过程
表观遗传
在特定的组织和发育阶段,通过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或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实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
解析:(1)基因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即图中的①、②。转录和翻译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消耗能量、有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2)图2中tRNA的反密码子是3′—GCU—5′,则mRNA中对应的密码子是5′—CGA—3′,对应的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为3′—GCT—5′,所以图2所示tRNA携带的氨基酸是精氨酸。(3)根据图1,miRNA通过与目的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使核糖体无法结合到mRNA上,从而抑制翻译过程,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分化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推测在生物特定的组织和发育阶段,细胞中的miRNA通过关闭某些基因的表达或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实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从而使细胞发生分化,生物体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4)表观遗传是指亲代传递给后代的DNA序列没有改变,亲代在生活中由于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引起的身体状况变化,也会通过某种遗传途径遗传给下一代,即父母的生活经历可以通过DNA序列以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因此miRNA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属于表观遗传现象。
24.(13分)(2024·绍兴高一期末)某雌雄异株(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植物,其花色由深至浅依次为紫色、深红色、红色、粉色和白色,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每个显性基因对颜色的加深具有累加效应,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三种纯合植株,甲(红花雄株)、乙(紫花雌株)、丙(白花雄株)进行杂交实验,其全部子代表型及比例统计结果如下表,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交换。
组别 亲本 (P) 子一代 (F1) 组一F1雄株×组二 F1雌株→子二代(F2) 1/2雌株 1/2雄株
组一 甲×乙 1/2雌株 深红花 紫花∶深红花∶红花=1∶2∶1 深红花∶红花∶粉花=1∶2∶1
1/2雄株 深红花 组二 乙×丙 1/2雌株 红花 1/2雄株 红花 (1)花色基因A/a、B/b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本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现对F2某红花雄株进行基因型测定,其测交子代有1/4为红花雌株。用遗传图解表示该测交过程。
自由组合
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AAXbY
3
答案 
(4)该植物的果味由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控制。甜果雌株乙与无果雄株甲、甜果雌株乙与无果雄株丙杂交得到的F1中,雌株均结甜果,雄株均不结果。将两组的F1分别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雌株均为甜果∶涩果=3∶1,雄株均不结果。甜果和无果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对相对性状,F1雌株全为甜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组一F1的甜果植株和组二F1的无果植株随机授粉,理论上子代中红花甜果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不是
甜果是显性性状,且乙植株是显性纯合子(DD)
3/32
解析:(1)组一F1雄株与组二F1雌株杂交,子二代雌株和雄株花色表型及比例不同,说明与性别有关,判断基因B/b存在于X染色体上,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花色基因A/a、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组一:甲×乙,子代雌雄全表现为深红花,甲的基因型为AAXbY,乙的基因型为AAXBXB,组二中,丙的基因型为aaXbY,组一F1雄株基因型为AAXBY,组二F1雌株基因型为AaXBX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3)由于测交子代有1/4为红花雌株,可确定红花雄株的基因型为AaXBY,测交过程的遗传图解如答案所示。
(4)果味中的甜果和涩果是一对相对性状,甜果和无果不是一对相对性状,该二倍体植物为雌雄异株植物,雄株不结果,但存在控制果味的基因。甜果是显性性状,且乙植株是显性纯合子,F1雌株全为甜果。组一F1中的甜果植株基因型为AADdXBXb,组二F1中的无果植株基因型为AaDdXBY,杂交产生甜果的概率是3/4,雌株才能有甜果,用分离定律的方式求解:Aa和AA杂交,子代1/2的AA,1/2的Aa,XBY和XBXb杂交,子代XBXb、XBXB、XbY、XBY各占1/4,其中红花雌株为AaXBXb,因此红花雌株概率是1/2×1/4=1/8。所以红花甜果植株所占的比例是1/8×3/4=3/3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