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标·新中考·复习测试卷6【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内容要求】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①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硬度、弹性、磁性、导热性、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②知道质量的定义,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理解密度所反映的物质属性,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③知道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能影响物质的性质。2.1 物质的三态变化①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并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知道物态变化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并能将其应用于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②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对于书写纸,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可燃 C.不溶于水 D.易撕碎2.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用高梁酿造高梁酒 B.干冰用于食品冷藏保鲜C.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3.从2019年5月20日起,用普朗克常数定义质量的单位--千克,以代替工作了100多年的国际千克原器(如图)。下列有关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积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千克B.实验室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质量C.千克原器因生锈而质量减小,故不宜作为标准D.物体的质量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4.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A.湖水结冰 B.雾气消散 C.露珠形成 D.冰雪消融 5.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B.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C.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D.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6.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55℃时(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7.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是因为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A. B. C. D.8.如图所示水的三态变化的粒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状态甲时,其体积和形状不随容器改变而改变 B.状态乙是水蒸气C.蒸发是由状态丙转变成状态乙的现象 D.由状态乙转变成状态甲时,需要吸收热量9.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它的沸点是80℃ C.它不是晶体,熔化所用的时间大约是36minB.30min时它是液态 D.它在第10min~20min过程中不吸收热量(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10.为使电子器件正常工作,常用热管进行降温.如图所示热管一端为蒸发端,受热时,液态介质吸收热量迅速挥发,蒸气流向冷凝端;在冷凝端,气态介质释放热量,重新凝结成液体流回蒸发端.如此循环,热量就由热管一端传至另外一端。在蒸发端和冷凝端介质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为( )A.升华和凝华 B.汽化和液化 C.熔化和凝固 D.液化和汽化11.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观察和研究无法穷尽所有事实,因此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常会出错。下列归纳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结论A 植物由细胞构成;动物由细胞构成 生物都由细胞构成B 氯化钠能溶于水;氯化镁能溶于水 盐酸盐都能溶于水C 冰有熔点;钨有熔点 晶体都有熔点D 水能灭火;液态二氧化碳也能灭火 液体都能灭火12.小明同学在复习时,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在他的笔记本中有部分是这样整理的: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可以用手取砝码,用手移动游码;②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③1千克的铁比1千克的木头重;④谱线“红移”说明星系在离我们而去;⑤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请你来帮他检查一下,以上的结论中归纳有错误的是(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13.如图是研究气压对水沸点的影响实验。待烧瓶中的水停止沸腾后,再用大号注射器抽出烧瓶里的空气,发现烧瓶内的水又重新沸腾。对上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抽气后,水的温度上升 B.两次沸腾瓶内水的沸点相同C.两次沸腾瓶内气体压强相同 D.重新沸腾时瓶内水的沸点低14.如图所示,用力将一个气球压入水中的过程(气球不会漏气且不会爆裂)中,球内气体的质量和密度变化情况及杯中水的相关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球内气体质量变大、密度变大,杯中水的质量不变B.球内气体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杯中水的密度不变C.球内气体质量变小、密度不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D.球内气体质量不变、密度变大,杯中水面高度增加15.小敏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记录得到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出的图像如图所示,则量杯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A.20克,1.0×103千克/米3B.60克,0.8×103千克/米3C.60克,1.0×103千克/米3D.20克,0.8×103千克/米3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6.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定该物质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17.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请回答: (1)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________的气温较高。(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________图。(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降低”)。18.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 (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第18题图) (第19题图)19.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是用来研究气体液化。(1)如图甲所示,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时,再推动活塞,可以观察到注射器中有乙醚液体出现,这个实验说明 可以使气体液化。(2)如图乙所示水蒸气遇到凉铁板会液化成水,这是通过_____的方式使水蒸气液化的。20.如图所示,用于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装置。(1)关于碘锤加热方式,一是将碘锤放在热水中,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碘的熔点是113.7℃,所以选择 (填“将碘锤放在热水中”或“用酒精灯加热”)方案较好。(2)停止加热,观察到紫色蒸气慢慢消失,又有黑色碘颗粒出现在碘锤内壁,这一过程中物质发生了______现象。(3)此实验可以说明碘的物态变化与________有关。21.如图中甲、乙所示分别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和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1)图甲可知,A、B、C、D四种物质中,密度最大的是 ;120gD物质的体积是______。(2)图乙中斜线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体的 。22.气体的密度容易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为了测量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一: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步骤二:往烧瓶中装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并将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测出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1克;步骤三:取一个集气瓶,用记号笔在适当的位置做标记,将水注入集气瓶到标记处,用量筒测出这些水的体积为V0毫升。再将集气瓶灌满水倒扣在水槽中等待收集;步骤四:打开活塞,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同时开始收集气体。调节集气瓶在水中的上下位置,当集气瓶内、外的液面相平且刚好达到标记处时(如图),暂停反应;步骤五:重复步骤四,再收集9瓶气体;步骤六:称出反应后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2克。(1)小明通过该实验,测得氧气的密度是 克/毫升。(2)如果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不良,将对测得的密度值 (填“偏大”或“偏小”)。(3)步骤四中,控制集气瓶内、外液面相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40分)23.雪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王同学在上学的路上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甲 乙(1)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 0.5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有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法,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 (选填“A”或“B”或“C”)。(当时的室温大约是 8℃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2)分析曲线图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 (选填“是”或“不是”)晶体。(3)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 (选填“提高”或 “降低”)冰的熔点, 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 (选填“高”或“低”)的温度下熔化。24.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个粗大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________。(2)关于冰熔化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②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只改变冰块的厚度进行实验,金属丝都能割穿冰块。这说明猜想1是________的。③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法 。25.某小组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甲 乙(1)向试管中放入500g冰,应选用颗粒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2)根据冰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冰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AB这段时间内,该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小组成员发现冰从开始加热至开始熔化,酒精灯内共消耗了3.5g酒精,若加热的效率为10%,则酒精的热值是 J/kg[C水=4.2×103J/(kg℃)](3)若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实验后将烧杯中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象,最合理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 。26.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测量食用油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1)天平调好后,将盛有食用油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中添加砝码并拨动游码,天平平衡时,游码位置和所加砝码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是 g。(2)将烧杯中食用油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倒出的食用油体积为 mL。(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为41.0g,则该食用油的密度= kg/m3。(4)若将食用油倒入量筒时,量筒壁上沾上了少量食用油,则食用油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大”“小”或“不变”)。27.科学实验课上完成了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后,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挑战下空气密度的测量,经过小组合作,实验如下:【设计实验方案】(1)用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质量为81.8g。(2)将如图甲所示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内。(3)如图乙所示,当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4)如图丙所示,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甲 乙 丙【获取事实与证据】请你根据实验步骤,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用于记录对应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数据,计算得到所测空气的密度是 。【评价与交流】该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而测得的结果与此有一定的差距,请你帮助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四、综合题(共35分)28.下图为小敏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过程:甲 乙 丙(1)图甲为小敏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的偏转情况,则他接下来的做法应该是向 (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2)图乙为小敏用天平称量小木块质量的过程,请指出图中的两处错误:错误一: ;错误二: 。(3)图丙是小敏按图乙方法测量小木块质量时,天平平衡后,最终使用砝码和移动游码的情况,则小敏所称小木块的实际质量应为 。29.塑料瓶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物品,空塑料瓶可以做许多物理小实验。在安全情况下,小明用高压打气筒往封闭空塑料瓶内打入空气,如图所示。随着瓶内气压增加,气体内能增大,这是通过 式改变瓶内气体内能。当气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瓶盖飞出,这一过程与内燃机 冲程的能量转化情况相同:瓶盖飞出的同时,瓶口冒“白雾”,其物态变化是 ,瓶内气体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0.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是我们科学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1)老师给了一种物质,请小敏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小敏探究后作出了熔解图像如图一。根据图像小敏认为这种物质是______。(填“晶体”或者“非晶体”)(2)小敏继续探究甲乙丙三种物质,在加热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二所示。由图小敏获得以下信息:甲和丙肯定不是同种物质,她的依据是:______。甲的质量比乙的质量小,他的依据是:______。(3)小敏又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三中a线所示。实验时觉得加热时间太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改进了实验:她提高了水的初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请在图三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31.石墨烯是目前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作为电导体,它有着和铜一样出色的导电性;作为热导体,它比目前任何其他材料的导热效果都好,而且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利用石墨烯,科学家能够研发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质的新材料。比如,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因此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制造触摸屏、发光板,甚至太阳能电池。如果和其他材料混合,石墨烯还可用于制造更耐热、更结实的电导体,从而使新材料更薄、更轻、更富有弹性,从柔性电子产品到智能服装,从超轻型飞机材料到防弹衣,甚至未来的太空电梯都可以以石墨烯为原料.因此,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1)这种新材料属于 (填“导体”或“绝缘体”)(2)根据石墨烯的性质,你认为石墨烯不适合用来制成 。A.高压输电线 B.冲击钻的钻头 C.保温隔热材料 D.电饭锅的锅胆(3)最近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引入由多层石墨烯制成的交替散热通道,解决了在交通信号灯和电动汽车中使用半导体材料散热的难题,这是利用石墨烯的 。A.透光性好 B.硬度大 C.导热性好 D.导电性强32.小明去某古镇旅游时发现,米酒是当地的一种特产。小店卖米酒和卖酱油都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但量取相同质量的米酒时所用的器具比量取酱油的要大一点,如图所示。(1)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 。(2)小明在古镇买了一瓶米酒。回家后,按图所示A→B→C的顺序进行了实验,测出了米酒的密度。由图所示数据求得米酒的密度是多少?(精确到0.01×103kg/m3)(3)按照小明的实验方案测出的米酒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 。如何改进他的实验方案可使测出的米酒密度更准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测试卷6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BDAC 6-10DDABB 11-15CBDDA二、填空题16.晶体 80 大于17.(1)乙 (2)A (3)不变18.固体 凝华 放热19.(1)压缩体积 (2)降温20.(1)将碘锤放在热水中 (2)凝华 (3)温度21.(1)A 200 (2)质量22.(1) (2)使瓶内外气压相等 (3)偏大三、实验与探究题23.(1)C (2)是 (3)降低 低24.(1)熔化 (2)属丝挂在冰块上,温度应该相同 (3)错误 (4)控制重物质量相同,用较粗的金属线拴住重物挂在冰块上,看看冰块是否被割穿25.(1)较小 (2)固液共存 3×107 (3)不会 A26.(1)73.4 (2)40 (3)0.81×103 (4)大放气前皮球质量m1/g 放气前皮球质量m2/g 气体体积/cm3 密度(kg/m3)27.(1)(2)1.4kg/m3 (3)没有调节杯内外液面相平;皮球漏气;放气时有气体泄漏;放气排水时空气超过量杯的最大测量值;皮球内充足气,压强大,密度大;(合理即可)四、综合题28.(1)右(2)右手拿取砝码 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反 (3)76.629.做功 做功 液化 变小30.(1)晶体 (2)熔点不同 甲乙是同一物质,质量大的熔化时吸热多 (3)图略31.(1)导体 (2)C (3)C32.(1)酱油的密度大于米酒的密度,质量相同时,米酒的体积大(2)0.97×103 kg/m3(3)偏大 可按B→C→A的顺序进行实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测试卷6答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16. ; 。17. (1) ; (2) (3) 。18. ; 。19.(1) ; (2) ;20. (1) ; (2) ;(3) 。21. (1) ; (2) 。22.(1) (2) (3)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1) ;(2) ;(3) 。24.(1) ;(2) ; ;。25.(1) ;(2) ;(3) 。26.(1) ; (2) ;(3) (4) 。27.(1)(2) ;(3) 。四、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35分)28.(1) ;(2) ;(3) 。29. 。30.(1) ;(2) ;(3)31.(1) ;(2) (3) 。32.(1) ;(2)(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测试卷6 参考答案.docx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测试卷6 答题卷.docx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测试卷6--物质的特性.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