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世界近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现代史
整体发展的世界
多元分散的世界
命运与共的世界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

国际秩序的
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史线索?
巨大灾难:从一战到二战。
模式创新:从苏联到德日到美国。
民族解放:从民族到民主。
实力易位:从欧洲到美国。
秩序重构:从凡—华到雅尔塔。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俄罗斯总统普京
帝国主义政策下,战争将世界重新洗牌,
新的国际秩序在人类命运的浩劫中诞生。
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普、奥、俄为首的战胜国形成欧洲大国均势。暂时维持了欧洲封建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并展开对弱小民族国家压迫。
危险的“欧洲均势”状态,正面临战争洗牌……
(均势只是某一个阶段的状态,任何一国发展都在打破“均势”。)
维也纳体系
(欧洲中心)
1917年,在比利时伊普尔附近一个巨大的弹坑,足足有75码宽。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单元主题: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新中心
新力量
新道路
新规范、新价值

战前的“失衡”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战中的“失控”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的“失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目录
CONTENTS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战前的“失衡”
结合课本内容第一子目p84-85页,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何而战?
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
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从定义上看
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
从起因上看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从进程来看
帝国主义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而进行了长期且残酷的争夺,显示出一战的侵略性质。
从结果来看
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瓜分和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战前的“失衡”
1914.7.28
8.1
8.3
8.4
8.6
8.10
8.12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日、美、中等三十三国先后参战
德国对俄宣战
德国向法国宣战
英法向德国宣战
英、法向奥匈帝国宣战
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法对奥匈帝国宣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①客观性: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形成世界大战。
③现实性:完成工业革命的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思考: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够演变为世界性战争?

战中的“失控”

战中的“失控”——过程
问题:观看视频,了解战争的进程,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什么内容?
简要过程(1914.7.28——1918.11.11)
三个阶段+三条战线+美国参战+俄国革命=战争历程
东线 西线 南线
交战双方 德、奥—俄 英、法—德 奥—俄
第一阶段 1914 马恩河战役中英法联军获胜;德国的施里芬计划破产(速战速决) 第二阶段 1915-1916 凡尔登战役(绞肉机;毒气、飞机)、索姆河战役(坦克)、日德兰海战;德国的窘境 第三阶段 1917-1918 苏俄退出“一战”;德国推出“无限制潜艇战”政策;中美参战(1917);奥匈帝国投降;德国战败 第一次大规模投入使用的除了马克沁机枪、重型火炮、坦克、飞机、毒气弹、铁丝网以外,还有迷彩服,航空侦察、潜艇、声纳等先进探测技术;带来的后果就是战争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杀人也变得更加高效,战争的胜利更加依赖于装备和后勤了。

战中的“失控”——过程

战后的“失和”——影响
一战德国潜艇
一战英军的坦克
妇女生产军火
妇女在军队服役
英、法、美、意、日将德国踩在脚下
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尸体
材料: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由此产生。
小组探究:结合课本p89以及以下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政治:
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
国际格局的演变
社会:
妇女地位提高,战后女权运动兴起。
历史: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科技:
推动科技发展
思想:
观念的改变,反对战争,要求和平;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战后的“失和”——影响:秩序重建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对于国际秩序的判断可分为三个层次:从性质上判断秩序的有无,从程度上判断秩序的稳定情况和从价值上判断秩序是否公平正义。
——间学通、何颍著:《国际关系分析(第二版)》
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1919年巴黎和会
签订《凡尔赛和约》等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知识,试从以下角度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战胜国与战败国
2.战胜国中的强国之间
3.战胜国中的强国与弱国
4.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5.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战后的“失和”——影响:秩序重建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3.限制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
4.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5.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6.国联的成立;
(课本p87至89页)
《五头怪兽图》 这幅1921年刊登于德国一杂志上的漫画将英、法、美、日、意绘作五头怪兽,他们的猎物正是德国。
1.战胜国与战败国

战后的“失和”——影响:秩序重建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巴黎的人民手挽手走在大街上游行庆祝。
德国复仇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
凡尔赛体系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②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
③裁减军备
④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⑤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2.战胜国中的强国之间

战后的“失和”——影响:秩序重建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提出“门户开放”
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主张削弱德国,
剥夺其殖民地,
让其支付战争赔款,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
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各国各有目的,矛盾尖锐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新秩序
3.战胜国中的强国与弱国

战后的“失和”——影响:秩序重建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①拆散英日同盟;②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③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④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
《五国海军条约》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即《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等。
美国是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4.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战后的“失和”——影响:秩序重建
材料: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国际联盟盟约》
国联总部:日内瓦万国宫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原则:全体一致
实质: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仍带有殖民统治的烙印,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将会继续。
战胜国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视为落后的国家,认为它们还不能获得独立而需要将它们委任给英法等先进国帮助它们进行统治。盟约对委任统治的性质没有作出统规定,而是根据被委任统治地区的发展程度由英、法等战胜国作出安排。
这是对旧有殖民体系进行调整,实行委任统治制度,但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这也列强体现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图。
5.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战后的“失和”——影响:秩序重建
冲突
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西方资本主义与苏俄
苏俄被排斥在体系之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法国元帅福煦
靠凡尔赛体系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你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消极
①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②未能根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①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积极
无数欧洲人抱着为国而战的正义信念投入战争,遭遇的却是无谓牺牲、互放毒气等屠杀。
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牌 ——用欧洲一代人的生命做代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战死人数
一战后欧洲
一战前欧洲
四大帝国解体: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
影响: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②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③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④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20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一战结束百年纪念日,多国政要罕见齐聚法国凯旋门守望和平
百年来,世界不曾忘记……
结 束 语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21年后,希特勒与日本天皇再启战端。二战,在全球波及面更广,伤亡更大。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的枪炮声,无疑在向世人宣告:和平仍远未到来。
然而,趟过“血路”的世界,找到和平了吗
1、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据此可知帝国主义
A.与殖民地矛盾尖锐
B.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激烈
C.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课堂检测
C
2.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民经常将“一战”看作欧洲国家之间的内部战争,是一群自称为高级社会的傲慢的人彼此诋毁、互相残杀的血腥场景。从战场返回的居民加深了这一印象。他们尤其不愿再做顺从的臣民。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B.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原有认知
C.促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观念形成
D.由欧洲内部矛盾引发且具有残酷性
课堂检测
A
课堂检测
A
3.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国际联盟( )
1922年 国际联盟签发南森护照给予无国籍难民,该护照得到52个国家的承认
1932年2月2日 国际联盟组织日内瓦裁军会议
1935年6月 在国际联盟和周边国家的调停下,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双方实现停火
A.发挥了一定作用 B.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C.关注亚非拉国家 D.竭力阻止法西斯侵略
4.有学者研究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在美国鼓励下采取了“联美制日”的方针。然而 美国与英、法、意各国之间的分歧以及日本与英、法之间的秘密协定,导致美国在山东问题上作出让步,进而导致中国外交失败。该学者把中国外交的失败归结于( )
A.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野心
B.列强之间的利益争夺与妥协
C.欧洲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课堂检测
B
感谢聆听 ,
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