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01
从分散走向整体
——人与物种的全球性流动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种的全球性流动
1.人口迁移
15-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特点:
(1)既有主动移民、也有被动移民;
(2)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不发达或者未开发的地区移民;
(3)人口迁移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
(4)由西欧国家主导。
影响:
(1)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2)推动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3)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4)导致世界物种交换和疾病传播。
2.物种交流
物种交换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种的全球性流动
结论1: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物种交流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种的全球性流动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番薯时,就曾提及其救荒作用,认为番薯“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陕西、四川交界的秦岭、大巴山区,在明代还属于尚未完全开发地区,到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在山区遍植玉米,“其后川楚人多,漫山遍野皆包谷”。16世纪初,花生由东南沿海地区传入中国。进入19世纪后,在欧亚非地区,花生在供人们食用的同时,亦迅速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商品。
番薯等农作物成为中下层民众重要的食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推动中国贫瘠地区的开发,为人口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结论2:物种交换促进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
2.物种交流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种的全球性流动
美洲的植被被牛羊扁平的臼齿磨碎……年复一年,加勒比地区变成了澳洲金合欢林、埃塞俄比亚灌木林……
土豆被引进欧洲一个世纪后,欧洲人口总量大概翻了一倍。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梵高:吃马铃薯的人
美洲的马铃薯
欧洲人民的餐桌
结论3:改变了原大洲的动植物分布。
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加。
3.疾病的跨界传播
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欧亚大陆的病菌的,要比在战场上死于欧洲人的枪炮和刀剑下的多得多。……1520年,天花随着一个受感染的来自西班牙属地古巴的奴隶到达墨西哥。由此而产生的天花流行接着杀死了阿兹特克的近一半人口,……到1618年,墨西哥原来2000万左右的人口急剧减少到160万左右。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哥伦布的到来使这颗行星上原本分离的两半球重新相逢,美洲印第安人便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这些潜伏杀手就是疾病。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疾病在西方殖民者征服美洲大陆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充当了殖民帮凶
一、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与物种的全球性流动
结论4: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哥伦布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人口迁移
族群变化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哥伦布大交换
②积极影响:有助于欧洲和亚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消极影响:造成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是欧洲人能迅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宏观: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02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结论5:随着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印度洋贸易
表二 1505年和1518年运回葡萄牙
船只的货物清单 (单位:公斤)
商品名 1505年 1518年
胡椒 桂皮 肉豆蔻 紫胶 红檀木 丝绸 …… 总数 1074003 8789 — 411 — — …… 1121959 2128962
1342
986
66443
27978
2660
……
2242112
表一 1525年葡萄牙轮船在亚洲的分布情况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果阿
欧洲
澳门
( )
白 银
长崎
生丝
白银
生丝、瓷器
果阿
结论6:欧洲商人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葡萄牙人主导着印度洋贸易。
(2)大西洋贸易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A.对非洲:灾难,破坏发展。
B.对欧洲: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对美洲:带动殖民地经济开发,种植园经济兴起。
C.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文明的交融。
①原因:
②影响:
A.美洲劳动力缺乏。
B.欧洲殖民者追求资本原始积累,谋取暴利的驱使;
葡萄牙主导的跨洲贸易
葡萄牙参与中日丝银贸易
西班牙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澳门
生丝、瓷器—白银
马尼拉
丝、棉、瓷—白银
(3)太平洋贸易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西班牙帆船到中国来进行贸易,中国史料记载很多。明末时人记载,"其夷佛郎机也,其国有银山,有夷人铸作;银钱独盛。……若贩吕宋,则单得其银钱。"关于明代流人中国白银的估计,我国学者王裕巽通过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认为明代中国从国外贸易中得到了超过3亿两的白银,具体数字为:从西班牙得到 87750000两,从日本得到 200000000两,从葡萄牙得到 42762750两,总计为330512750两。
——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3)太平洋贸易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白银贸易网络示意图
结论7:太平洋贸易中,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1)地圆学说的证实
——摘编自(美国)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地理大发现是指欧洲人在这一时期(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发现了全世界进人文明时代的各民族均前所未知的大片陆地和水域,开辟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航路和通道,把各大洋、各大洲(南极洲除外)、各地区联系起来,形成、充实和初步完善了反映地球表面基本地理概貌的科学的世界地图。
——张箭《大地的形状、大小与地理大发现》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2.人类认识世界视野和能力的改变
由于知道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互引力,便能了解和预测潮汐(有关天体的准确数学知识,加上发明了报时更为准确的钟表,对航海事业和制图学帮助甚大。古代希腊人已知道测量纬度,即地球上南北两极距离的量度。但是经度,即东西距离的长度,到18世纪才测定出来,因为从这时起,使用天文钟,在已知的时间观察天体,就可以确定经度。因此,在海上驾驶商船和指挥海军舰队,就更有把握了。18世纪的欧洲人,是最早对各大洲与各大洋的形状和大小具有相当准确看法的人,要绘制较好的欧洲各地的当地地图和区域地图也可以办到了。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哥白尼
牛顿
(2)自然科学与地理大发现的相互促进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2.人类认识世界视野和能力的改变
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导致了一个殖民主义时代的来临,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进一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综合实力的增长,从而使西欧基督教社会从亚欧文明地带的僻陋边陲,一跃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中心。这个由西方列强所推动的殖民化过程,也逐渐打破了农耕时代各大文明体系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以一种暴戾的方式开辟了全球化进程。
——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
(1)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3.新航路开辟对各区域文明的影响
果阿
马六甲
澳门
巴西
菲律宾
墨西哥
秘鲁
“教皇子午线”—瓜分世界的开始
(1)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3.新航路开辟对各区域文明的影响
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15~16世纪 西班牙、葡萄牙
17世纪 荷兰(海上马车夫)
英法崛起
18世纪中后期 英国(日不落帝国)
(2)对欧洲的影响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3.新航路开辟对各区域文明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前亚欧之间的贸易情况
新航路开辟后亚欧非美之间的贸易情况
贸易范围---扩大
商品种类---增加
贸易中心---转移




经营方式---创新
经济思想---转变
(2)对欧洲的影响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3.新航路开辟对各区域文明的影响
封建领主
地位下降
商业资产阶级
实力上升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推动社会转型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西欧货币充足,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投机活跃。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却大发横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16世纪的修道士拉斯·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蹒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望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3)对美洲、非洲的影响
种族屠杀
阿兹特克王国的天花感染者
运送黑奴的船只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3.新航路开辟对各区域文明的影响
影响: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16-17世纪中叶晚明时期的中国正处在新航路发现以及新大陆发现后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当时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起步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邻近的国家在保持传统的朝贡贸易(或者说是勘合贸易、贡舶贸易)的同时,民间走私贸易日趋兴旺,而且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以及它们在亚洲美洲的殖民地都卷人与中国的远程贸易之中,使以生丝与丝织品为主的中国商品遍及全球,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是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白银,它源源不断地流人中国。
——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中国的丝绸工业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廉,产量比较丰富,所以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连原来独霸该地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中国蚕丝生产普遍于各地,而以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太湖区域为最重要……海外市场对中国丝与丝绸需求非常大,因而刺激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
——全汉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4)对亚洲·中国的影响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3.新航路开辟对各区域文明的影响
在全球化贸易的背景下,海禁政策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最早来到中国的葡萄牙商人、西班牙商人、荷兰商人,以及一向在中国东南沿海活动的日本商人,他们和中国沿海的商人联合起来进行走私贸易,或者叫做私贩贸易。当时没有海关,不允许民间贸易存在,只能冲破海禁政策的限制,进行走私贸易。这样就出现了官方的海禁和民间反海禁的斗争,民间要冲破海禁政策的束缚。双方较量的结果,朝廷做出让步,在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开放海禁,允许中国的商人出海到东洋和西洋,与外国进行贸易。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转折,从此,私贩贸易转化成为公贩贸易,走私贸易转化成为合法贸易。
——樊树志《晚明: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传教士利玛窦
徐光启
(4)对亚洲·中国的影响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市场与殖民扩张
3.新航路开辟对各区域文明的影响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西欧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
疾病传播
商品的
世界性流动
早期
殖民扩张
推 动
推 动
欧洲主导下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
小结
新航路开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