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回顾】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
议会重新召开(1640)
为了筹措军费
召开议会征税
三级会议召开(1789)
为解决财政的危机
开会讨论征税问题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都与 问题有关?
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
英垄断北美茶叶贸易并征印花税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征税
目 录
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课程标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的确立
01
美国独立战争与共和制的确立和发展
02
法国大革命及其曲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03
资本主义的扩展——俄、意、德、日
04
C
ONTENS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革命前英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资产阶级成为最富有阶级。……新贵族作为一个阶级,是在16世纪初亨利八世国王进行宗教改革时形成的。……新贵族有贵族的头衔,享有贵族的特权,但其经营方式则是资本主义的,故在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范畴。
1625年,(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在财政问题上与议会产生矛盾。1628年,国王召开议会,企图解决财政困难……次年,国王解散议会,实行独裁,大量出售专利权,征收新税……激起社会不满。
1215年《大宪章》规定:若不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审批,(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命我等群起而攻之和肆行讨伐。”
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
②英国王权专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③“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进程
革命爆发
共和国
王朝复辟
《权利法案》
两次内战
军事独裁
“光荣革命”
1640
1642-1649
1660
1688
1689
《王位继承法》
1701
1649-1653
1653-1659
政体间的反复较量
(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妥协性)
《权利法案》:
限制国王权力
第一条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第四条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皆为非法。
第六条 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保障议会的权力和自由
第八条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第九条 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受到弹劾或询问。
第十三条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立法权
征税权
军事权
选举自由
言论自由
集会自由
《权利法案》:
通过这场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钱人)与封建势力(有权人)妥协的结果。
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光荣革命还留下深刻的历史遗产: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以后……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议会至上”原则被确立,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②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王位继承法》:
巩固革命成果,防止天主教势力复辟
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但是根据法律,英国王位的继承不是自动的,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按照本法可以继承王位、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
当今国王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安妮公主(詹姆斯二世次女,威廉三世小姨子,玛丽二世妹妹)继承,安妮公主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孙女、已故波希米王后的女儿、汉诺威(德国)选帝侯索菲亚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后裔继承。
贵族院议员及平民院议员本身及其后代,应当以全国人民的名义,在当今国王陛下公主殿下和安娜死后并且无后嗣时,按照本法关于王位继承的限制规定,坚决拥护和保卫索菲亚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后裔,并竭力以生命和财产对任何企图反对者加以摈斥。
——《王位继承法》
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下院大选中获胜的
多数党领袖
首相
(政府首脑)
对议会负责
责任内阁
(政府)
组织内阁
内阁与首相共进退
对议会集体负责
国王
形式任命
统而不治
掌握行政、影响立法
监督内阁
国家权力中心




拥有立法权、财政权、行政监督权、军权等
选民
下院
议会
上院
(世袭)
形式任命
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体形式。
特点:
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是国家权力中心。
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力,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首相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3.英国的两党制——最先确立和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托利党
1832年议会改革
辉格党
保守党
自由党
保守党
工党
土地贵族
国教僧侣
新贵族
城市商人
金融家
20世纪初
贵族
其他阶层
工商业
资产阶级
1.北美独立战争及美国的诞生
(1)背景
材料一 从殖民地建立开始,殖民地经济就成为了英国经济的一部分。英国所关注的是保证北美殖民地供应英国所需要的基本原材料,并消费英国制造的货物,因此殖民地的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南部盛行种植园经济,大规模栽种烟草、稻谷和蓝靛等经济作物;中部殖民地则大量种植小麦,享有面包殖民地的美誉;而北部则大力发展渔业和毛皮贸易。与此同时,殖民地工商业也开始萌芽和成长,造船业成为殖民地的工业龙头,它还带动了冶金、机械、油漆、制缆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食品、纺织品等手工行业也悄然兴起。在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商业贸易尤其活跃,波士顿、费城、纽约成为著名的工商业中心。
——纪录片《世界通史》解说词
①北美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1.北美独立战争及美国的诞生
(1)背景
材料二 英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公布了“糖税法”、“驻兵法”、“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其目的是为了将英国繁重的税收负担转嫁到美利坚殖民地居民身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禁止北美人民制造任何纺织品,不允许把当地生的毛皮制成帽子, 必须先把毛皮出售给英国,在英国制成帽子后再运销到北美。所有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印花税法》
材料四 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予人的权利。英国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是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权利。
——杰斐逊《英属美洲权利综论》
北美13块殖民地示意图
②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③启蒙思想的影响
1.北美独立战争及美国的诞生
(2)进程: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建立被统治者同意和授予的政府。
——《独立宣言》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的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意义:“双重性质”、“示范意义”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基于追求自由、自治、法治、人民主权等启蒙运动的政治文化精神,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北美英属十三个殖民地结成了同盟,创建了邦联制体制。1776年《独立宣言》规定独立后的美国实行邦联制。
《邦联条款》第二条明确宣布“各邦国保留其主权、自由和独立“,第三条将邦联称之为“坚定的友爱同盟”(a firm league of friendship)
一些州已开始和外国进行谈判;已有九个州组建了自己的陆军,有的州还拥有自己的海军;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硬币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州及全国的纸币,所有钱币迅速贬值。
——美国新闻署编《美国历史概况》
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权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谢司起义(1786-1787)目无法纪等。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背景
弊端:松散,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无权,亟需加强中央集权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787年5月,美国12个州(罗德岛拒绝参加)的55名代表来到费城为新生的美国制定宪法,召开了为期116天的制宪会议,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先是有人迟到,后是有人早退,最后又有3人拒绝签字)。制宪会议内部矛盾重重、派系纷争,……出现了严重分歧。
——刘瑜《民主的细节》



参加会议的各州代表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熟悉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核心人物是36岁的弗吉尼亚代表麦迪逊,他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①“三权分立”原则:
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
②联邦制原则:
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③共和制原则:
规定总统和国会参众议员,都由选举产生,都有规定的任期。
(1)主要内容
正是在这种民主共和主义政治文化的引导下,《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正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以及联邦政府内部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历史意义与局限:
①进步: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使美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发挥了保卫国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职能。
一、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除非实际遭受入侵,或者遇到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形时,不得从事战争。
二、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和另外一州或任何外国缔结任何协议或契约。
三、各州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四、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对进口货物或出口货物征收任何税款,但为了执行该州的检查法律而有绝对的必要时,不在此限;任何州对于进出口货物所征的税,其净收益应归合众国国库使用。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历史意义与局限:
②局限: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
宪法第一条第2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
注:宪法中所称的“人”是“man”不包“woman”,而“其他人”(other persons)实际上指黑人和奴隶。
杰斐逊总统(美国第三任总统1801-1809)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3.美国共和制的发展——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1)背景:经济发展,南北矛盾重重,斗争激烈
◎美国的领土扩张
①领土扩张——西进运动
从美国国旗演变看美国的领土扩张:
《独立宣言》发表时
1878年(20颗星)
建国时(13颗星)
1960年至今(50颗星)
3.美国共和制的发展——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1)背景:经济发展,南北矛盾重重,斗争激烈
◎美国南北战争形势图
②南北矛盾: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新州属性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
资本主义工商业
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缺工业原料
缺销售市场
要提高关税
缺自由劳动力
输出棉花、工业原料
输出工业品
要降低关税
占有大量劳动力
3.美国共和制的发展——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2)进程:
①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②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最终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
③1865年,内战结束。
◎林肯
材料一 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
——《宅地法》
材料二 自1863年元旦起,废除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美国共和制的发展——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3)历史意义与局限:
①意义: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随后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②局限:黑人仍备受歧视。
在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近年来,美国种族歧视丑闻迭起。1992年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司机罗德尼·金引发了洛杉矶大规模的种族冲突;1995年美国百万黑人在首都华盛顿举行大游行,提出了增进黑人团结,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1999年黑人迪亚洛在纽约被4名白人警察枪杀再次引发了抗议浪潮。种族歧视问题成为美国“人权记录”中最不光彩的一页。
4.美国的两党制——驴象之争
形成
最终形成于
19世纪
基础
驴——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
象——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
特点
分权制衡的
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党
Democratic
1854年
共和党
Republican
1828年
本质: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1.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1)背景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故乡法国,直到拿破仑登台后才由一个开明专制君主统治。因而,法国是一个极其无能且不公正,以致统治机构摇摇欲坠地陷于停顿状态的国家。正是政府的这种停顿状态,使野心勃勃、心怀不满的资产阶级有机会成功地夺取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启蒙思想也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材料二 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他们都是统治阶级;第三等级主要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组成,属被统治阶级。前两个等级占总人口的2%,但是,他们拥有约35%的土地,并享有政府保护人的大部分好处。
1.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2)进程
①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群众蜂拥攻入巴黎的第一座监狱——巴士底狱(被用作监狱的王室古堡)。虽然这一事件本身没什么实际作用,因为巴士底狱这时已很少被使用,实际效果只是救出了狱中的少数人,但它在平民心目中则是压迫的象征,此时这一象征被摧毁了。这标志着巴黎的民众首次改变了革命的进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很大程度上是和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激进性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如果不是特权等级和王权极力反对第三等级关于权利平等的要求,并为此不惜调动军队准备动武,1789年6月17日国民议会的成立、6月20日的网球场宣誓、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的民众起义等一系列事件就不可能发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2)进程
②颁布《人权宣言》
1789年8月,议会颁布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即《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就人们的权利而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国家实质上是所有主权的来源……法律是公众的意志的表达……自由存在于作任何不损害别人的事情的权力中。
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显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确定和先前规定的损失赔偿是公正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应当被剥夺这种权利。
——《人权宣言》
法治
保护私有财产
社会契约
自由平等
1.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2)进程
③1791年宪法:1791年,议会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坚定不移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损害权利平等的那些制度。今后不得再有贵族、爵位、世袭荣衔、等级差别、封建制度、世袭制特权,也不得有从上述制度中产生的任何头衔、称号和特权。
主权…属于国民,任何一部分人民或任何个人皆不得擅自行使之。
立法权委托给…立法议会。国王不能解散立法议会。
国王是王国全部行政权力的最高首脑。
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在任何情况下不得由立法议会或国王行使。
只有法律拥有最高权威,国王仅能依据法律治理国家。
——《1791年宪法》
主权在民
分权制衡
法治
君主立宪制
1.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2)进程
④拿破仑帝国(1799-1815)
恩格斯说,这部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整个这种完全改变了的秩序。”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法国民法典》
拿破仑在所有被他征服的地区都贯彻了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也就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3)历史意义与局限
①意义: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法国大革命也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②局限:拿破仑实行帝制,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给其带来了沉重灾难。
2.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是共和制、多党制的典型代表。
七月革命
二月革命
普法战争
1.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
材料一 18世纪俄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续发展。但这时……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在俄国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另一方面农奴主为谋取暴利,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农奴制发达使投入工业的资金不足。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俄国资本主义难以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各国。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农奴反抗农奴制的暴动不断增多,1826-1861年共发生1186次。……这些暴动反映了俄国人民群众对农奴制的极端痛恨,反映出农民要以革命手段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愿望。
材料三 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和腐朽。……战争的失败使农奴制俄国的一切矛盾表面化,尖锐化了。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克里木战争的战败
1.俄国1861年改革
(2)内容:
①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
②其他改革: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还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一般公民权,即农民有权拥有个人的财产,他们可以自由迁徙、婚配、从事工商业活动、缔结合同、进行诉讼等,地主应承认农民的人身和人格自由,不允许买卖和交换农民。
——选编自《农民改革法令》
亚历山大二世
1.俄国1861年改革
(3)历史意义与局限: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0多万农民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机器被广泛采用,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发展。
材料二 农民无偿得到土地和从贵族地主的奴役下获得解放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谓赎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地主对农民肆意掠夺的过程。据各省不完全的统计,这些地区有3326.8万俄亩土地,按1854年到1865年市价计算,份地的地价为5.44亿卢布,而实际上份地的赎买价格为8.67亿卢布,这样,地主所得到的赎金超过市价59%,多达3.23亿卢布。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纪录片《世界通史》解说词
①意义: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性质),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局限: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意大利的统一
19世纪中期
1861年
1870年
处于分裂状态
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先后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
实现了国家统一
3.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铁血宰相”俾斯麦
(2)武力统一:三次王朝战争
(3)帝国成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大多数人决议能够解决……而是通过铁和血。
——俾斯麦
4.德意志帝国宪法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积极: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局限: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4.德意志帝国宪法
4.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
材料一 幕府拥有约占全国领土1/4的直辖领地,其余土地则分封给260余个大名作领地。……在幕藩统治下,日本实行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居民被划分为士、农、工、商4个等级。……自18世纪后半期起,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从1633年起,德川幕府曾5次发布“锁国令”,使日本成为闭关自守的国家。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事件,迫使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后又同英、法、俄、荷等国签订类似不平等条约,被迫打开了国门,被给予列强诸多权力。
材料三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两个半世纪内总共发生农民起义2600余次,而1854-1867年间就占319次。
——以上材料均选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幕藩体制衰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社会矛盾尖锐
4.日本明治维新
(2)内容:
材料一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所以日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
——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建议书》(1874.5)
材料二 德国国情和军事体制更加适合我国,因此我们要全面学习其军事。
——山县有朋
幕府封建统治 明治维新及宪法
政治 幕藩体制(割据) 等级身份制 废藩置县
近代天皇制
四民平等
经济 领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
统一地税
殖产兴业
军事 世袭武士 征兵制
(义务兵役制)
文化 汉学,儒家文化 文明开化
对外 闭关锁国 脱亚入欧
4.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
(3)历史意义与局限:
明治维新和宪法的确立,使日本走上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但其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概念归纳
1.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就是打倒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资产阶级革命的客观任务就是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通过革命道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国家在历史上只占少数,多数国家是经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过渡的。但在17、18世纪还没有国家是经由改革完成过渡的。
2.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概念深化
1.结合本课所学并结合教材,请你从理论依据、建立方式、建立过程、政体类型、体现原则五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
(1)理论依据: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是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
(2)建立方式:以英国为代表,先激进(资产阶级革命)后温和(“光荣革命”);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方式;以俄日为代表,采取了温和的改革方式。
(3)建立过程: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政体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形式。
(5)体现原则: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政治体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概念深化
2.结合本课所学并结合教材,谈一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1)进步性:
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
(2)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课堂总结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与君主立宪的确立
美国独立战争与共
和制的确立和发展
法国大革命及其曲
折反复的共和之路
资本主义的扩展—
—俄、意、德、日
概念深化: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提、进程、历史意义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的两党制——最先确立和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北美独立战争及美国的诞生:背景、进程、历史意义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与局限
美国共和制的发展——美国内战(南北战争):背景、进程、历史意义与局限
美国的两党制——驴象之争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背景、进程、历史意义与局限
法国共和制的初步确立
法国的多党制(典型代表)
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与局限
意大利的统一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日本明治维新: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与局限
概念解释: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