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7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7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衰落;政治分裂
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极一时;农奴制度
政治
经济
思想
基督教会统治一切,强调禁欲苦行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
王权的加强;统一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庄园经济的瓦解,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政治
经济
思想
大学的兴起,世俗教育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走出中世纪,需要披荆斩棘,挣脱一系列束缚.....这样的束缚持续了将近一千年,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那么,这样的束缚是怎样被打破的呢?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不同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时间
14~17世纪
16~17世纪
17~18世纪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发展;
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沉重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地域范围
意大利 欧洲各国
德意志 欧洲各国
英国 法国 欧美 世界
内容
【指导…】
【反对…】
【追求…】
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反对——天主教神学
追求——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宣扬“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资产阶级化的新教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反对 封建专制主义,宗教神学体系
追求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
提出:新制度构想
精神内核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斗争矛头
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教会特权,天主教会(教皇)权威
封建专制制度、宗教神学体系
侧重领域
文学艺术领域
宗教领域
政治领域
斗争形式
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形式;披着宗教的外衣
披着宗教的外衣
摆脱了宗教束缚直接公开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未来构想
追求现世生活追求今生享受
廉价平民教会、民族国家
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影响
冲击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促进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构建奠定基础
教会
一元化
神秘
专制王权的束缚
人的束缚
对知识的束缚
三种束缚
两个特点

教会权威
宗教


迷信思想
专制王权
文艺复兴
解放人性
科学革命
解放人脑
启蒙运动—解放人权
宗教改革—解放人心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封建+教会
阻 碍
束缚思想
解放思想
发展经济
14世纪
17世纪
16世纪
宗教改革
18世纪
19世纪
科学革命
启蒙运动
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
信仰自由
反对神权
解放思想突破束缚
理性主义反对封建
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提供蓝图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单元逻辑
文艺复兴
英、法、美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思想:资产阶级改造价值观、宗教,并规划政治蓝图;
●制度:资产阶级以革命、改革形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断完善,以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阻碍;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经济、思想与制度的联动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壮大;

文艺复兴
宗教
改革
人文主义
反神权
因信称义
反神权
反教权
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反神权
反教权
反王权
中世纪
宗教神学束缚思想
自我精神的不断觉醒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
“人是万物的尺度”
复兴
起源
成熟
湮没
发展
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一脉相承及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
①古希腊时期侧重于哲学领域,强调人的价值。
②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于文艺领域,强调人性自由。
③宗教改革时期侧重于宗教领域,强调宗教信仰的自由。
④启蒙运动时期侧重于政治领域,强调政治自由。
——人文主义发展时期(14—18世纪)
哥白尼“日心说”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世纪七艺
【所有的智慧源于上帝】
神权垄断思想
“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经典服务。
——达米安(1007-1072)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生活
“复”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兴”
——资本主义时代文明
(形式)
(本质)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文艺复兴:是指14—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功。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群星闪耀
薄伽丘
彼特拉克
但丁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 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这场黑死病,被后来很多学者称之为“中世纪中期与晚期的分水岭” ……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百度百科《欧洲中世纪大瘟疫》
一场由瘟疫引发的“欧洲大地震”
重新审视黑死病
——人口和社会的灾难 文化和艺术的催化剂
黑死病于14世纪中叶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这场瘟疫彻底颠覆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死亡的威胁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社会秩序崩溃,加速了14世纪意大利人世界观的转变,人们认识到人的生命比遵教更重要。这种对生命的反思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土壤。
黑死病在欧洲蔓延 1346-1353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e7d195523061f1c05acf76b8f77ad0f5cf4bfee44656fe548320944B98F67CB1985FAB3A9D5F17B3F04517704E6FAFB9B886208504C53F0209CCFCFD7DCBC2FFA7EFB712B888BBDC0AA6CC36F1755313303D7890B86B527EF283536BD00F78452D506777748142E59D7E28653346FC10AF757FD95871D7D0579D3AFD2A31C06E447ABC8A08C203BA
【为什么文艺复兴滥觞于意大利(主要是佛罗伦萨)?】
材料1: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这些工商业城市中,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日益自信……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但是,当时统治文化思想的教会,却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祈求来世幸福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1.背景:
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文化基础:
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深厚;
阶级基础:
新兴贵族、资产阶级的扶持;
中坚力量: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
社会心理:
黑死病的影响,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反思与怀疑;教会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享乐。
外部因素:印刷术、造纸术传入欧洲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思考】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材料2: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利条件。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3:无论是谁,只要不是傻子就都不能否认 ……哪个地方的商业能如佛罗伦萨这般兴旺发达呢?又有哪个地方的才士俊杰比佛罗伦萨更多呢?
——《意大利文艺复兴史上的主要问题》
材料4:活字版印刷术在1477年传到伦敦,在1499年又传到马德里……采用活字版印刷术,即可以大量印书,又可以降低书价,对于普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起了巨大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5: 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使人口减少 1/3,佛罗伦萨也不能幸免…从1300年的人口顶峰的9.5万人暴跌到1340年的3万人。
——王乃耀《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考察》
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
15世纪逐渐 向西欧其他国家扩展
16世纪到达鼎盛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兴起、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神学的束缚获得权力
天主教和封建势力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以及人才结构
文艺复兴
王权相对弱小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追求思想自由
疫病——黑死病
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市民文化
文艺复兴 一个时代的精神
意大利
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兴起
天主教神学占
统治地位
神权至上
表 现
主  张
禁欲苦行
来世幸福
促 进
创造财富
现世享乐
文艺复兴
主 张
现实
追求
矛盾
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实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一场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运动。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2.实质:
拓展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要打着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来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
整个欧洲社会的道德伦理仍以基督教思想为基本准则,许多人文主义者也有着强烈的宗教情怀,他们始终把人与神的关系作为思想和作品的主要命题。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处处显示着人神对话的模式。 ——摘编自周春生《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
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文艺复兴时期新思想传播的特点:
①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共同推动;
②主要在社会上层传播;
③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④呈现出人神共存的局面(新旧交替)
①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
②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与封建神学正面冲突。
③古典文化蕴涵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④神学理论体系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成果为依据。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时间阶段
代表
人物
作品
核心
14世纪
兴起
意大利
“文学三杰”
15世纪
发展
意大利
“美术三杰”
15世纪后期扩展
英国戏剧
但丁
薄伽丘
彼特拉克
《十日谈》
《神曲》
《歌集》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蒙娜丽莎》等
《大卫》等
《西斯廷圣母》等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李尔王》等
3.概况:

e7d195523061f1c05acf76b8f77ad0f5cf4bfee44656fe548320944B98F67CB1985FAB3A9D5F17B3F04517704E6FAFB9B886208504C53F0209CCFCFD7DCBC2FFA7EFB712B888BBDC0AA6CC36F1755313303D7890B86B527EF283536BD00F78452D506777748142E59D7E28653346FC10AF757FD95871D7D0579D3AFD2A31C06E447ABC8A08C203BA
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
我仍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王
——莎士比亚
【何谓“人文主义?”】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意大利版序言)中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
从《神曲》理解文艺复兴
为何获得如此评价?
<但丁邂逅贝雅特丽齐>.Henry Holiday.1883年作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天堂篇(古斯塔夫.多雷插画)
地狱篇与炼狱篇(古斯塔夫.多雷插画)
地狱第一层
坚守传统——浓厚的中世纪色彩
古罗马诗人
维吉尔
“…他们没有犯过罪;虽然他们有优点,这还不够:因为他们没有受过‘洗礼’,那是你所信奉的宗教之门,因为他们生于基督教之前… ”
——【意】但丁.神曲 [M].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7,地狱篇第四歌,第一圈:林菩狱;善良的异教徒
我是古希腊哲学家,为什么我会身处地狱?
我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为何我会在此饱受煎熬?
地狱第八层
批判权威——鲜明的近代特色
“难道你那么快地就餍足了那些财富?为了这些财富你不怕用欺诈手段。夺去美丽的‘圣女’,然后蹂躏她…”
——【意】但丁.神曲 [M].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35-136,地狱篇第十九歌,第八圈:第三断层;买卖圣职的教皇们
人的判断
但丁与他的《神曲》
神的旨意
“你再不用期望我的言语或手势;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正直和健全,不照它的指示行动是一种错误;我现在给你加上冠冕来自作主宰”
——【意】但丁.神曲 [M].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18,炼狱篇第二十七歌,但丁的意志受到火炼






从《神曲》理解文艺复兴
神曲讲述的内容
对爱情的追求
神曲的书写文字
意大利方言书写
地狱一层的未受洗礼的历史伟人
坚定的宗教信仰
地狱八层的教皇
对教会的反对
大量引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传说
融合古典元素
当我有机会看见您那娇媚的面庞,我就把世界上的一切全都遗忘。我失神而又忘情地发出声声叹息,任绵绵细雨般的泪水在脸上流淌;
当然,您那笑脸漾出的甜蜜酒浆,最终会平息我强烈的情火和欲望,我也会摆脱痛苦的爱情折磨,直到目不转睛地看见您而心情舒畅;
当我看见您那美丽的眸子从我身上挪开了它那温情的光芒,我的心骤然变冷,似乎已被冻僵…
——【意】彼得拉克.歌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17,第17首






彼特拉克与他的《歌集》
但丁总体上说仍是以中世纪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彼特拉克不同,他第一个把人的眼光从来世转向现世,他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
——张椿年. 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21
彼特拉克与他的《歌集》






禁欲苦行
憧憬来世
肯定自然欲望
追求现世幸福
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把妇女看作洪水猛兽,吓唬说她们都是祸水,叫“绿鹅” 。谁知儿子却说:
人的自然天性(本能欲望)无法阻挡,批判教会的禁欲主义
“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它们是多么美丽可爱啊!”
感悟:人文精神
《十日谈》:一对父子的故事
请思考:作者通过这则故事主要表达了什么?
1、莎士比亚眼中的人有什么特征?
2、从薄伽丘的《十日谈》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人的追求发生什么转变?
理性、才能、文雅、智慧……
粗俗、质朴
《哈姆雷特》主人公的一段独白: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高雅、精致 (精神长相)
感悟:人文精神
e7d195523061f1c05acf76b8f77ad0f5cf4bfee44656fe548320944B98F67CB1985FAB3A9D5F17B3F04517704E6FAFB9B886208504C53F0209CCFCFD7DCBC2FFA7EFB712B888BBDC0AA6CC36F1755313303D7890B86B527EF283536BD00F78452D506777748142E59D7E28653346FC10AF757FD95871D7D0579D3AFD2A31C06E447ABC8A08C203BA
人生来是有罪的,即原罪。人只有信仰上帝,克制自己的欲望,依靠教会才能实现灵魂的得救。积攒财富是罪恶的,财富是精神的累赘,财富多了,灵魂得救的机会就少了。现世是不值得尊重的,值得尊重的是来世。只有虔诚信仰上帝,按时祷告,向教会捐献财务,让灵魂不断接受洗礼,保持净化,最终灵魂才能升入天堂。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
【中世纪的表情解读】 中世纪雕塑,传达的多是悲苦、罪孽、绝望、麻木、晦涩、呆板、枯暗……众生皆苦,这既是基督教“罪”文化的反映,亦是芸芸众生现实处境的写照。
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
大理石.1499年.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
大理石.1499年.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人性”从“神性”中凸显
作者认为圣母洞悉这一伟大的秘密,因而使她能以庄严伟大的心情对待这一死亡的场面。
——【法】孟德斯鸠.论趣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0
米开朗基罗.大卫.
大理石.1501—1504年.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藏
《大卫》既不是趾高气扬的胜利者,也不是耀武扬威、冷酷好斗的黩武主义者。而是肩负起神圣职责的战士,不得不为生存而战的普通人。
——陈卫和.米开朗基罗艺术中的英雄主义【J】美术研究,1981(10):57
英雄?普通人?
眉头紧皱
目光坚毅
人的意志
人的力量
青筋暴起
人的智慧
武器精巧
人的美感
躯体完美
意志
力量
智慧
美感
理性
意志
力量
智慧
美感
理性
人们争先恐后奔向广场,争取先睹为快,他看到雕像上被人贴了许多纸条……这位坚强的年轻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只见纸条上写着:
“你给我们带来了自尊心!”
“作为佛罗伦萨人,我们感到自豪。”
“人类是最有力量的!”
——中学素质教育阅读丛书.创造美的人们【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10
500多平方米的作画面积
共343个人物
离地19米,仰天作画
否定教皇意图,自行创作
辞退助手,拒绝探视
并不擅长作画
耗时4年5个月
几近失明,身体畸形
米开朗基罗.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
湿壁画.1508—1512年.
超越肉身的痛苦,
诠释凡人的不朽
米开朗基罗.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
湿壁画.1508—1512年.
“人们赞赏山岳的崇高,海水的汹涌,河流的浩荡,海岸的逶迤,星辰的运行,却把自己置于脑后。”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4
2018年8月,第24届世界哲学大学在北京举行,主题由上千位哲学家投票选出的核心议题提炼而成:学以成人
生而为人,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如果命中注定我俩不能结合,我的生命仍将依恋在你的身边,直到夕阳垂暮,天色向晚。——彼特拉克《歌集》
3.精神内核:
人文主义
《庄严的圣母》1290年
《粉红色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
形象生动,色彩明快
感情充沛,展现幸福
神为中心
人为中心
苦修来世
蒙昧主义
忍耐服从
禁锢人性
悲观主义
现世幸福
理性科学
鼓励冒险
探索自然
乐观主义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易错:
文艺复兴反对的是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不反宗教)
布鲁诺
哥白尼
塞万提斯
丢勒
蒙田
伽利略
培根
莎士比亚
4.成就
【拓展】从14-15C意大利传播到16C欧洲其他国家: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材料: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后出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等。
积极——①思想:冲破封建神学对人们束缚,解放思想,传播人文主义;
②政治:天主教权威受到质疑,封建秩序一定程度受到冲击,推动宗教改革;
③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
④文化: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中心地位——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然而,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消极——①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的动荡;
②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③同封建势力和教会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5.影响
1403年至1404年,有学者撰文写道:“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们的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罗伦萨的建筑城墙之内,有着和外部同样辉煌的装饰。”对作者的意图,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
A.称颂佛罗伦萨城市的壮观和美丽 B.赞美居民住宅装饰的完美和辉煌
C.讴歌人的才智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宣扬佛罗伦萨招引学者条件的优厚
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下为欧洲文艺复兴地图。图中某地被誉为“鲜花之城”,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这里也哺育了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的文学大家和创作出“神秘的微笑”等传世名作的艺术巨匠。该地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
( 世纪)
宗教改革
16
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国家为对抗罗马天主教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解放人心---宗教改革(16-17C)
有各诸侯国国徽的神圣罗马帝国双头鹰(1510年)
1.背景:
兜售赎罪券
文艺复兴
天主教会神权统治
罗马教廷长期盘剥
【直接原因】
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
阻碍
推动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迫切需要凝聚民族
要求
“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飞向天堂。”
主张:
天主教统治
马丁路德新教改革
意义
因行称义:道德实践、圣礼、苦修、善功
教会是人和上帝交流的媒介——上帝的仆人
神职人员、教阶制度
拉丁语
繁琐的宗教仪式
因信称义(核心):人的灵魂获救依靠自己的信仰。
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精神独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圣经》至上,直接阅读《圣经》;人人皆为祭司
打击教会的权威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反映资产阶级平等思想
建立民族教会,使用民族语言
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主张建立廉俭教会,教随国定,王权高于教权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原始资金积累的需要
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
解放人心——宗教改革(16-17C)
2.序幕:1517年,德意志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撰写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
上帝
教皇
因行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间接对话得救
旧的天主教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教徒
直接对话得救
上帝
新的路德派
树立教皇、教会的权威
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打破了权威的信仰,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3.(拓展)其他国家宗教改革:
基督教的发展历程
性质: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有着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
加尔文派:瑞士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主导。
英国国教:英格兰君主亨利八世发起。
解放人心——宗教改革(16-17C)
英国国教
瑞士: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教派内容:
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
②废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现行教规;
③规定英语为礼拜用语。
④信仰得救,《圣经》为唯一标准
加尔文教教派内容: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
③简化宗教仪式。
4.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起源
领域
群众
形式
相同点
影响
意大利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
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
德意志
仅社会上层、知识分子
文学艺术
宗教
群众基础广泛的社会改革
1.经济: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动力;
2.政治:都是反封建斗争,冲击封建秩序和教会神权,推动民族国家发展。
3.文化:都传播人文主义,推动文化教育和思想解放,促进自然科学诞生。4.局限:都同封建势力和教会存在密切联系。
1.经济: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动力;
2.政治:都是反封建斗争,冲击封建秩序和教会神权,推动民族国家发展。
3.文化:都传播人文主义,推动文化教育和思想解放,促进自然科学诞生。4.局限:都同封建势力和教会存在密切联系。
解放人心——宗教改革(16-17C)
(2022·全国乙卷,3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2022·重庆高考·12)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1.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人们认识自然界,16-17C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2.成就:天文、物理、光、热、磁、解剖学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三、解放人脑——近代科学的兴起(16-17C)
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和《天体运行论》“日心说”建立新的宇宙观
英国科学家
牛顿和万有引力定律
确立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奠基。
3.意义:①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科学理论);
②确立实验等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③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6——20世纪宗教裁判所颁布的《禁书目录》情况
异端审判所
1633年,通过天文观测证实日心说的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所审问并被判处终身监禁。
{69C7853C-536D-4A76-A0AE-DD22124D55A5}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上半叶
版本数量
4
3
7
6
12
所占比例
12.5%
9.4%
21.8%
18.8%
37.5%
——马健《文化规制论》
科学
真理
宗教权威
艰难斗争
不断打破
3.意义 ①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科学理论);
②确立实验等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③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条件。
三、解放人脑——近代科学的兴起(16-17C)
1738年版《牛顿的哲学原理》一书的封面。其寓意为:“光明”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上。
材料1:他(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摘编自《宋应星评传》
材料2:在长期实验观测、计算和深入思考下以数学公式表达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摘编自《牛顿传》
中(古)——特点:
领域广泛、
重实用轻理论、
重经验轻实验、
世界领先、
主要服务于农业。
西(近)——特点
重理论;
重实验;
重分析;
侧重服务于工业。
VS
三、解放人脑——近代科学的兴起(16-17C)
中西科技对比(特点)
二人共有的科学精神?
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②反权威、批判和怀疑精神;③勇于实践、探索和创新精神。
(2022·广东高考·11)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爱迪生 D.伽利略
(2021·江苏高考·13)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旨在探求诗的正确原则,正如他编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这反应出,在当时英国( )
A.道德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B.牛顿力学体系影响广泛
C.文学创作已转向现实主义 D.生物进化思想深入人心
“光明”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上。
四、解放人权——启蒙运动(17-18C)
启蒙
法文:
光明、智慧
实质:17-18世纪由欧洲资产阶级展开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的黑暗。
1.背景:
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发展→思想进一步解放。
③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核心:理性主义--不依赖外界权威,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17世纪
发源:英国
霍布斯、洛克
18世纪
中心:法国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8世纪后期
高潮: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
亚当斯密、康德
2.进程:
四、解放人权——启蒙运动(17-18C)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主 要 主 张
17世纪
英国
霍布斯
洛克
高潮
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扩张
18世纪后期
英国
亚当?斯密
德国
康德
《论法的精神》;①君主立宪制②三权分立(制衡)
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批判天主教会;②君主立宪制
著作《社会契约论》;
①社会契约;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③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主张民主共和制)
“现代经济学之父”;主张自由竞争。
启蒙思想集大成者;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非工具);民主、自由、平等(要自由也要自律);
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
四、解放人权——启蒙运动(17-18C)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自由的积极意义就是自律,意志自由即意志自律。” ——康德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自由之人。何为自由之人?一个通过教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人;一个通过教育有能力行使权利确保自我尊严的人;一个既能仰望浩瀚星空,顺应自然法则,亦能探寻身为人的崇高理性,为自己立下道德法则的人。是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当这个枷锁内化于心而非外界强加,是“自律”手段而非“束缚”目的。
——整理自康德《教育论》
走向自由:从“意志他律”到“意志自律” ——康德
“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康德
3.内容:核心:构建“理性”王国,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理性王国(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法治)
天赋人权
否定特权
人民主权
否定王权
人权
公民取
代臣民
需法律
维护
法治
取代
人治
社会契约
否定神权
三权分立
防止专制
共性:①都以理性主义为原则,反对君主专制和宗教神权;
②提倡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
③都相信科学和教育的作用;
④都对未来社会提出基本的政治构想。
共性:①都以理性主义为原则,反对君主专制和宗教神权;
②提倡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
③都相信科学和教育的作用;
④都对未来社会提出基本的政治构想。
四、解放人权——启蒙运动(17-18C)
4.影响:对欧洲:经济:①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②进一步解放思想;
政治:③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奠基;
④直接推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对世界: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继承发展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杰斐逊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中华民国成立
4.影响:对欧洲:经济:①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②进一步解放思想;
政治:③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奠基;
④直接推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对世界: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提供精神武器。
局限性: 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民主、自由、平等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四、解放人权——启蒙运动(17-18C)
(2023.6·浙江高考·18)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州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湖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2022·重庆高考·13)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 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问题探究
(1)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在欧洲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启蒙思想家们号召人们用理性的方法思考一切问题,这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地位,对于人们的个性解放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基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启蒙运动的理性只能局限在资产阶级的范围之内,为资产阶级服务。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产生:希腊先哲→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受雅典民主政治影响
湮没:中世纪 →人束缚在宗教神学意识形态下(宗教神学禁欲限制模式)
复兴:文艺复兴(人性苏醒)→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把人从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
发展:宗教改革(信仰觉醒)→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把人从教权控制中解放出来
发展:科学革命(智慧觉醒)→人发现和探索形成科学思维→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成熟:启蒙运动(理性觉醒)→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把人从王权束缚中解放出来
基本脉络:人文精神——神本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类自身及其价值的深刻关怀,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平等以及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人性的解放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神本主义:神本主义是一种将神视为宇宙和社会最高主宰的信仰体系。它认为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源自神,人类必须服从神的意志和安排。在中世纪宗教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神的绝对权威和人的顺从。
人文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或世界观,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它倡导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内在世界和个性发展,提倡自由、平等和理性的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特指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思潮。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性能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核心作用。它认为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社会的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理性主义在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科学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概念解读
相互关系
①人文精神与神本主义: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而神本主义则强调神的主宰地位,将人的价值和意义置于神之下。因此,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②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精神追求,正是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发展。
③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都强调人的价值和理性能力的重要性。然而,人文主义更侧重于人的情感、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追求,而理性主义则更侧重于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世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概念解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