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交流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交融
源远流长的
中华文化
源流
丰富多样的
世界文化
多样
战争与文化交锋
交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
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史料阅读1】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东西方交往的“方式”:
商路贸易
人口迁徙
战争
商贸与文明
选必三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深入理解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商品贸易与交流扩展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第一篇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本课结构
一、古商路的兴起与发展
二、古商路上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
三、古商路的新发展
丝路的概念
1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由德国人李希霍芬首先提出来的。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被称为丝国,大量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运往西亚欧洲各国,这条路就被称为“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一、古商路的兴起与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
在欧亚大陆,除了丝绸之路外,还存在着“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下图中的商路⑤(  )
A.8世纪以后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此路传入欧洲
B.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
C.明初郑和下西洋意味着此商路到达交通的顶峰
D.唐朝中期以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C
①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广义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与海上丝绸之路一起,并成了广义的丝绸之路。其中包括哪些呢?同学能说出它们各自主要商品和承担的意义吗?
陆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联系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建立广泛联系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沿此商路进行
民族迁徙

瓷器
茶马
丝路的发展阶段
2
【史料阅读2】从时间上看,可上溯到先秦,自西汉形成,经东汉发展,魏晋曲折,到唐代兴盛,下及宋元,直到明代初期,此后衰落,但清代的陆路和海路丝绸之路时有恢复和发展,至近代丝绸之路仍有不可忽略的发展。
——王健《从“丝绸之路”概念演变到“近代丝绸之路”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一、古商路的兴起与发展
①形成于西汉:张骞通西域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助推“文化体系汇流”的是(  )
A.张骞“凿空” B.文成和亲 C.鉴真东渡 D.西学东渐
A
时间
目的
结果
意义
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有意的外交(没达到目的)
无意的“凿空”(意外收获)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定时空:西域是指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49页思考点:如何理解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凿空”:开辟凿通。
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但没有形成固定线路。张骞通西域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也有一定道理。
52页学思之窗《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yuān dú,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问题:张骞提出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探险计划:从四川经过印度到大夏
原因:张骞在西域的大夏见到了四川地区的特产,了解到是从印度贩运而来的; 他认为从长安到大夏,路途远险,羌人对待汉人不友好;往北则为匈奴控制,也很危险;从四川经印度到大夏,路途近且不受羌人的干扰。这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②兴盛于隋唐
唐朝胡商牵骆驼俑
商队运送丝绸前往西域
骆驼和胡人作为一组密不可分的遗物在隋唐时代突然盛行,他们出现在墓葬随葬品中(如图)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
A.匠人们高超的技艺 B.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
C.丝绸之路商贸繁荣 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
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 )
A.主要对华通商国家发生了变化 B.四大发明已传到世界各地
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 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D
③转折于宋元:丝绸之路的变化
课本53页:“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物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的原因
【史料阅读4】自唐代以后,中国瓷器兴起迅速,风靡国际市场,其影响很快超越丝绸而成为世界性商品。大量的中国瓷器也就沿着这条著名之路与丝绸一起运往西方,宋人的航海技术大有进步。而陶瓷海运较陆运更安全,较少损坏,运载量也大。陶瓷逐渐成为丝绸以外大宗向外运销的物品。宋代政权建立以后,中国陶瓷对外销售有所增加。宋王朝比较重视海外贸易,设市舶司,将大量陶瓷从港口运往亚非各地。
——摘编自苏振兴《略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陶瓷》
【史料阅读3】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③转折于宋元:丝绸之路的变化
东西方海路联系日益活跃的冲击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北方战乱、政权对立、社会动荡;
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的原因
政府重视,鼓励外贸,制定事舶管理制度;
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




④衰落:明清以后
【史料阅读5】 就基本层面而言,宋元以前的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变方向。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摘编自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铁器
丝绸
瓷器
漆器
中 国
西

中 国
西

(一)物质技术交流层面
贸易互惠之路
物种传播之路
汗血马
香料
宝石
玻璃
棉花
苜蓿
葡萄
胡豆
胡瓜
胡桃
中 国
西

科技交流之路
养蚕缫丝\中医药
四大发明
天文学、历法、数学、医药、建筑技术……
二、古商路上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



【史料阅读6】中国瓷器气孔率少、吸水率低,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能保证食物的卫生清洁,非常适合盛装食品。……为了适合欧洲人生活方式,景德镇传统瓷器逐步西化,出现了欧式的剃须盘、梳妆用具、痰孟等卫生便具。
﹣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史料阅读7】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碑的装饰品。考古学家在上述地区以及中国南部沿海沉船中发现的历代瓷器不计其数。由于社会需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因为原料和烧窑技术的限制,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选必三第53页
53页历史纵横 福斯塔特遗址
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 及 首 都 开 罗 南 郊, 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 经 过 20 世 纪 的 多 次发掘,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 12 000 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

思考:根据图片、史料分析华瓷外销的影响?
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
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
对中国:中国陶瓷的大规模对外输出,刺激中国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对被传入地区:改变被传入地区百姓的生活、生产方式。推动被传入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对双方:促进中外物质、技术交流。
文明交流具有怎样的特征?
双向性、互惠性
(二)精神文化交流层面
乐舞融汇之路
胡 旋

外族的

旋转
一舞胡旋入长安
胡旋女 ,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白居易《胡旋女》
◎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舞
二、古商路上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
佛教文化
唐鉴真和尚
伊斯兰文化
基督教文化
清真寺
圣祖耶稣
中华文化发展的面貌乃至方向都在多元文化的冲撞、交流与融合中发生重大改变。
弘扬佛法、促进交流



【史料阅读8】在思想和文学方面,佛教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印度寓言、童话,对中国古代志怪、传奇文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代高僧守温仿古代印度梵语体系,制定汉语三十个字母,为汉语音韵学的重建奠定了基础。——王欣《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明交往》
【史料阅读9】佛教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论,而且延续至今仍有众多的信众在身体力行地践行。佛教对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更是大家所公认的,佛教的理事学说、心性思想和修持模式等成为理学的重要来源。佛教的禅宗和儒家的理学,就是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互动而产生的两大文化成果。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磨合,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这种发展同步,佛教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一曹永萍、赵宪军:《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思考:根据史料阅读8和9分析佛教东传产生怎样的响?
(二)精神文化交流层面
宗教文化传播之路
佛教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三)民族国家层面
【史料阅读10】仅隔一两代,这些胡人的子孙就开始以诗书为业,倾心科第,甚至以礼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认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汉人,其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李鸿宾《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
【史料阅读11】昔者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竞为之。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胡人汉化
汉人胡化
民族融合之路
【史料阅读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宗教文化
传播之路
物种传
播之路
贸易互
惠之路
乐舞融汇
之路
民族融合
之路
科技交流
之路
友谊之路
文明
交流
印度
文明
文明
共存
中华
文明
文明
碰撞
文明
共享
文明
互鉴
文明
互通
基督教
文明
儒家
文明
佛教
文明
多元
一体
以文明交流超越
文明隔阂
以文明互鉴超越
文明冲突
以文明共存超越
文明优越
——习近平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
文明姿态
“一带一路”路线图
丝绸之路路线图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通”途
历史时空的穿梭
丝路文明的回归
三、古商路的新发展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2017年5月14日)
三、古商路的新发展
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美与共”



丝绸之路以丝绸的独特性来高度概括这条商路上所发生的一切东西方物质、技术乃至精神文化的交流,中国自始至终在这条商道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丝绸将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丝绸属于中国,但丝绸之路属于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丝绸之路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也早已超出了李希霍芬等人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目前中国对丝绸之路的认知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一带一路"的提出,是21世纪丝绸之路的中国表达,是中国对丝绸之路认识的超越,更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丝绸之路精神的发扬光大。
从丝绸之路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发生的变化:
变化:由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
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跨大洋的贸易,全球性的海贸大通
第二篇
商品贸易与交流扩展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