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知识回顾: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政治上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经济上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思想上 “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社会生活上 西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中国近代史是以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为主线交织的历史,鸦片战争在带来了中国的殖民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总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社会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
②革命性质和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侵略和反封建双重任务;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
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鸦片战争十年后爆发,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半殖民地半封建
反侵略反封建
抗争与探索
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痛定思痛,路在何方?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知识重构:时空时序(1840-1912)1858年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C末八国联军侵华1900--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地主阶级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空定位 目 录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 太平天国运动
二、地主阶级的自救
——洋务运动
三、列强侵略的加剧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瓜分中国的狂潮

探索出路
农民阶级的探索
—— 太平天国运动
思考:农民阶级天国梦因何而起,缘何而灭,对当时清政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背景(原因)
1845年4月23日,敬穆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自洋布洋棉入口后,“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1800-1850年间,中国的气候异常…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同时,全国涝灾、雹灾和雪灾比以往100年明显增多…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
2.根本原因:清政府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1.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加剧。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洪秀全(1814—1864)出身农家,四次科考失败。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
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
4.个人原因:洪秀全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特点:拜上帝教是混杂着基督教义、农民平均主义、儒家大同思想的宗教组织 。
作用:能够快速吸引教众。
(二)过程(1851——1864年)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颁布纲领
天京变乱
天京陷落
1864年
1856年
1856年
1853年
1851年
1851年
1853年
金田起义
全盛时期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纲领
1859年
《资政新篇》
太平军北伐、西征巩固政权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初步建立政权
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大事记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
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
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
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
(2)评价:
①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
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②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
实际,无法实现。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没有超越封建经济范畴。
(三)纲领性的文件——1.《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①土地:平均分配土地,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
有制,追求社会财富平均;
②产品 :实行绝对平均的分配制度
——圣库制度
(三)纲领性的文件——2.《资政新篇》
(2)评价:①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②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
愿望和要求,未能真正实施。
“《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改革。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官,建立议员,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1)核心: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三)天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前期) 《资政新篇》(后期)
内容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政治:依法治国,官员由人民选举;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化:开设新式学堂,开展新式教育;
外交: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各国通商交流。
性质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纲领 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评价
结果
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①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②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材料: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大兴土木,将两江总督府扩建为豪华壮丽的天王府,还从民间挑选嫔妃。其他诸王也竞相效尤,冠冕服饰,仪卫舆马,无不奢华。太平天国还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
——“马工程”:《中国近代史》
(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领导集团的内讧和腐败;②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④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等)
2、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天王府模型
天国第一宅男 十几年几乎不出天王府一步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发展到18个省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①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
材料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此时的清廷正规军八旗和绿营经多年养尊处优,战斗力低下,节节败退,导致朝廷无兵可用。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地方组织团练。地方团练发展为地方军队——湘军和淮军。此后,以湘淮军为中心的地方军事政治集团逐渐形成并发展。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材料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慢慢崛起……这些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撑腰,慈裕太后自然不敢轻视,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汉族官僚势力崛起
财权和兵权逐渐地落到了地方督抚手中,朝廷的权力也慢慢只剩下了任官命将一项(这一项权力后来也受到侵蚀)……兵要自己调,勇要自己募,饷要自己筹。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宁
地方督抚权力强化,中央权力下移
②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材料五: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产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发起了以学习外国制造机器技术仿造武器为主要内容、以自强雪耻为基本宗旨的洋务运动。
③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催生了洋务运动
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保举名额和官职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政府不断放觉限制,使得各地督扫无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地方军事集团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开始出现统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A
太平天国于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 民族危机加重
C. 中外势力勾结
D. 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B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D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探索失败,接下来谁主沉浮?
A

地主自救
地主阶级的自救 ——洋务运动
思考: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势力面对千年大变局,他们又做出什么样的探索?
曾国藩(湘)
李鸿章(淮)
恭亲王奕
左宗棠(湘)
张之洞
①内忧外患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解决内忧外患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1.背景
二、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2.目的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
外患:两次鸦片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②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师夷长技以自强”
3.口号
结合教材及图片,归纳洋务运动的内容。
领域 成果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崇厚 天津机器局
李鸿章 开平煤矿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李鸿章 上海机器织布局
京师同文馆等,派遣留学生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①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性质:官督商办
性质:官办
②近代民用工业
(求富)
③建立新式海军
④创办新式教育
4.内容
材料:“……(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1、进步性: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③教育: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④军事:加强了海防。
失败根本原因: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
2、局限性:初衷不是改变封建制度,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失败是必然的。(只学器物,不学制度失败是必然)
5.结果
甲午战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最终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6.评价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知识拓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思想上
经济上
政治上
外交上
教育上
军事上
局限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开启中国思想近代化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创办近代工业,培养了科技人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开启了经济近代化
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中国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外交近代化
创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创办近代海军,形成北洋、南洋、福建水师,开启中国军事现代化
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决定了其只能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897年《知新报》记载,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火药弹炮、钢铁诸器……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这反映了甲午战后
A .洋务企业有了显著发展 B .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
C .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 D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动向
A
C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洋务企业依然有发展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
A.生产技术和新的思想文化 B.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
C.资本主义和新的工业企业 D.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制度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B
B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实现国家富强,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侵略加剧
三十年洋务,竟毁于甲午一役!
泱泱之大国,竟败于弹丸东夷!
思考:在中国人探索出路的同时,我们又遇到怎样的危机,对当时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形势示意图
1858《瑷珲条约》割占
1860《北京条约》割占
1860《北京条约》和1864年割占
1864阿古柏侵入新疆
1879日本吞并琉球
1874日本侵入台湾
外患不断,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1858法国开始侵略越南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辨之者。
——李鸿章
重新疆者,所以保满蒙,保满蒙者,所以卫京师……西北无虞,东南自固。
——左宗棠
海防
塞防
1.边疆危机(19世纪60-90年代)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梳理19世纪60-90年代的边疆危机。
区域 事件 经过 结果
西北
西南 东南
东部 沿海 略
新疆叛乱
1864新疆爆发反清起义。
1865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5年左宗棠发兵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左宗棠收复新疆大部
1884年,新疆设行省
1883中法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884福建水师覆没,福州船政局被毁
1884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法军。
1885镇南关大捷
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
1885法国占领越南,西南门户洞开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世纪末的一张滑稽世界地图
①世界形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材料1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材料2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②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实行对外扩张(根本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材料4: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材料3: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为纲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清朝政治十分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军队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烈……
材料5:甲午战争为朝鲜而战,就是因为朝鲜离北京太近,这就是地缘政治,朝鲜在中国手里面,就是中国国防的外围。
③中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
⑤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1)背景:
①世界形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②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实行对外扩张(根本原因)
③中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
⑤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1)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形式图(1894年7月-1895年4月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日本进攻辽东、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1月,旅顺大屠杀
①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②李鸿章“避战保船”③北洋舰队失去制海权
爆发:丰岛海战 1894.7
平壤战役 1894.9.15
不宣而战
黄海海战:1894.9.17
弃城而逃
避战自保
辽东战役:1894.10
威海卫战役:1895.1-1895.2
临阵脱逃
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2)过程:
内容 影响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3(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承认朝鲜独立
领土主权严重丧失,刺激列强瓜分野心
加剧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义发展
宗藩体系解体,清朝国际地位下降
马关条约签署场景
1895年,日本马关
资本输出: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和贷款、修铁路、开矿、办厂、设银行(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民族意识被激发唤醒,社会救亡图存运动不断高涨,
《马关条约》开了端,接着就是割地狂潮和投资竞争,中国被瓜分的危机更加迫切了。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成政变记》
(4)影响: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入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宁勿动”,“保舰勿失”,即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2)外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
②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③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支持
(1)内因:①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②奉行“避战保船”政策,贻误战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P100思考点)
(5)失败原因
2.金冲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关于“新的起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甲午战争造成了中国宗藩体系解体
C.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甲午战争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C
1.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表明
A.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国家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
4.中国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反之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一变化说明清王朝(  )
A.坚决维护了领土主权 B.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D.疆域意识渐趋近代化
D
3.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
A.洋务运动实践了师夷长技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B
6.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台,新疆形势严峻,清廷发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李鸿章基于防范日本的重要性,强调海防建设优先,一部分官员认为塞防更急,左宗棠则提出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意见,最终为清廷所采纳。这场讨论表明,清政府( )
A.改革与守旧势力斗争激烈 B.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强硬
C.洋务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D.近代国家安全意识萌发
D
5.1893年,有报纸报道长江流域的现状“许多贫苦的男女都被迫放弃了纺织”、“成千上万的船夫和岸上的伙伴失了业,沿长江的许多旧式帆船码头都不需要了”、“真是一个大灾难”,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江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长江流域经济濒临崩溃
C.列强经济侵略深入内地 D.洋务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C
3、反割台斗争,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
《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表示“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反对日本割占台湾。
台湾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中弹跌倒时,仍然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与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①表现: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②意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刘永福

民危加深
思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我们又遇到怎样的危机?
民族危机的加深
——瓜分中国的狂潮
分三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日 本
清政府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策划
干涉
俄国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法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德国
支持
干涉
《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在对华侵略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
1.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瓜分中国的狂潮表现:
①政治上: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②经济上: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抢夺路权、
工矿利权(资本输出)。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背景:1899年,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提出“门户开放”,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门户开放政策(补充)
影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美国的势力插足到中国来。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国家出路
的探索与
列强侵略加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课程小结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思考:面对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又有哪些仁人志士救亡图存?请预习下一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