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国家
从自行车到汽车,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跃!每个时代的‘三大件’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你知道这些变迁背后的故事吗?
不同年代的“三大件”
找对路走好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 第27课
新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第27课
目录
CONTENTS
新的政治道路
新的经济道路
新的理论体系
1
2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的道路

新的政治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6 年底,文革结束,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1980 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0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问:为什么文革结束后没有马上改革开放?
【历史穿越者】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请同学们穿越历史,回到会议现场,回顾当时的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内容。
“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政治: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依然在国内占有主要地位。
个人崇拜仍在继续
人民群众庆祝“文革”结束
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为2亿吨,可是20年后的1978年才达到3亿吨,年平均只增加500万吨左右。全国农村有近两亿人口的口粮不足。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经济: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思想: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伟大的历史转折
图为 1977 年 5 月 11 日的《光明日报》头版,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理论准备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延续,继续推行会束缚思想
1、背景
一、新的政治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伟大的历史转折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内容)
工作中心
“左”倾错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转折一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转折二
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
转折三
思想路线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意义: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萧冬连《探路之役》
中共历史上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分别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会议名称 时 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促进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时间 成就 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
1981年6月
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
为新时期加快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
认真落实各项政策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新的经济道路
——改革开放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时间 粮食上缴量 被供应的粮食量
1953-1978 11.97(亿斤) 15.68(亿斤)
购销相抵后,凤阳农民不仅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粒粮食,反而吃进了3.71亿斤。每年到了春荒,凤阳县一些生产队由队长带领,拿着盖上公章的介绍信,打起花鼓,唱着辛酸的歌谣,踏上乞讨的道路。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定点购买
限制种类
限制重量
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
农民生活贫苦
计划经济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改革缘何而起
农村情况?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改革缘何而起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婆婆多,管得严。拿一个省级工厂来说,从厂长到车间主任的任命听主管厅的,……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作为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厂长,却没有任何权力,企业买套设备,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
——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企业无自主权
工人无生产积极性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与世界的差距拉大
城市情况?
1、解放农村——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困苦
②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由集体经营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土地公有制不变
集体经营→分户自主经营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a.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③意义: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2、解放企业——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②内容:
①原因:
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方式 高度集中
所有制 单一公有制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
产权制度 国有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③意义:
增强了企业活力,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扩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企业
—— 解放农民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1:南方谈话——解放思想
1992.10: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7:中共十五大——肯定非公经济地位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启示:
①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③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当时,香港与内地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悬殊,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均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万港币,相差几乎是100倍!
1980
4个经济特区
“特”在哪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①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
②引进外资
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1980
4个经济特区
1984
沿海开放城市
1985
沿海开放区
1988
海南经济特区
1990
开放上海浦东
二、新的经济道路: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思考:中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具有什么特点?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5个城市
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西南开放一系列沿边城市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回顾这些年改革工作,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以图证史——直观感受改革开放
昔日“小渔村”
今日深圳

新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三子目,完成下列表格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的核心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理论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改善民生,公平正义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共同点: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②实事求是 ③与时俱进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开启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征程。关于这份报告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B.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
C.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提出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党章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斗争的需要和党员的情况,定期进行修改。根据以下相关内容,按其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总结24年斗争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②高度强调共产国际在中共组织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③确定集体领导原则,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④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总章程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C
C
本课小结
我们走过的路……
走西方军事强国之路
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之路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路的启示:
1.思路决定出路;
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路;
3.砥砺前行,改革开放一直在路上…
课堂检测
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人认为,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一看法(  )
A.肯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B.主张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C.否定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D.忽视了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的事实
A
D
课堂检测
3.1984年11月,邓小平会见外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A.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 B.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C.奠定了城市改革的基础 D.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C
4、“它凝聚着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对‘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这一关系我们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它是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材料中的“它”应该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
(2022·山东高考·9)图1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D
链接高考
【解析】第一产业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可知第二、第三产业比值明显上升。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转向城市国企改革,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推动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更快发展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因此D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已经全面推行,推动的是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时间和内容都不符,故A项不选。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是全面的,而且当时中国经济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当时还未完全形成,因此B项不选;
D项时间不符。
链接高考
(2022·全国乙卷·31)右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B
(2021·山东高考·9)《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先进
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 稳定 企业 改革
C
链接高考
(2021·全国甲卷高考·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