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博观约取 提纲举要”基于单元整合与设计的《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分析展示解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课程标准解读提炼单元要义深化立德树人单元主题阐释厘清编写思路把握教学逻辑单元结构梳理单元内容分析立足基本学情提升课堂效果课时设计展示一、课程标准解读(一)宏观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1.指导:唯物史观2.载体:人物、事件、现象3.线索:古→今(时间)、分散→整体(空间)、低级→高级(社会形态)4.方法:史料实证5.核心、落脚:人类(文明多元、平等)、发展(时、空、形态)、问题与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人类文明的过去、当下、未来(我们的世界观)一、课程标准解读(二)中观一、课程标准解读(二)中观一、课程标准解读(三)微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19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0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基本史实1.工业革命(核心史实)2.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达标要求1.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体系、社会生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双极引擎二、单元主题阐释释义:以“技术动能”与“思想势能”为两极的驱动系统,揭示两次工业革命(物质扩张)与马克思主义(制度批判)如何互为动力源,在对抗与共生中重塑现代文明进程。双极引擎的运作逻辑:1.技术动能(工业革命)动力输出:蒸汽机、电力、流水线等技术突破释放生产力,催生资本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物质财富呈指数级增长。社会代价:阶级分化、劳工异化、生态剥削,形成“进步叙事”下的结构性矛盾。2.思想势能(马克思主义)动力转化:将技术革命的矛盾转化为理论批判,提出剩余价值论与阶级斗争学说,构建社会公平的替代性蓝图。反向牵引:通过工人运动与制度改良(如八小时工作制、福利国家),倒逼技术文明嵌入伦理维度。结论:双极引擎的非对称共生,定义了现代文明的演进法则——没有无批判的进步,亦无无根基的理想。双极引擎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显著,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一个充满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的世界悄然降临。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危机频发,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适时而生,这一盏理论的明灯将照亮人类探寻公正理想国的崎岖道路。(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土壤,马克思主义反向塑造工业化路径。)二、单元主题阐释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欧美两次工业革命从第一国际到巴黎公社国际工人运动发展从空想蓝图到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世界体系到社会生活工业革命深远影响三、单元结构梳理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双极引擎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上)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与成就;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工业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涵;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与措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下)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 (下)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 社会变化 工业革命后教育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与贫富加剧 (上)第21课 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人物经历介绍;《共产党宣言》内容;巴黎公社革命简介 初高教材对比增加了生产技术进步对于工业革命的重要历史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表现工业革命背景与过程增加了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革;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变化;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工业革命的影响增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及其历史评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初高教材对比高中历史新教材增加的内容1.初中历史重点学习的内容避免重复,拓展视野,关注效率,强化思维基础:课前预习,课中表格归纳,课后习题落实侧重:第1课时: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第2课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任务驱动、问题情境、纵横联系)2.与政治课交叉较多的内容以梳理时空线索、史料实证等方式解读理论3.重大史实之间联系较紧密以工业革命为核心,将知识关联成体系4.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分析其背景,辩证理解其意义。四、课时设计展示(1)教材整合思路5.课时及内容安排(2课时)第1课时核心内容:工业革命。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内容。重点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略讲的知识:工业革命的进程,以图片史料的方式,进行课堂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2课时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略讲的知识:第一国际、巴黎公社,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框架下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具体史实较多,引导整体归纳+辩证分析,形成结构性的认识。四、课时设计展示(1)教材整合思路四、课时设计展示6、唯物史观素养落地(1)教材整合思路四、课时设计展示(2)基于“双极引擎”单元主题下的课时设计①课时主题表达四、课时设计展示(2)基于“双极引擎”单元主题下的课时设计②课时结构梳理四、课时设计展示(2)基于“双极引擎”单元主题下的课时设计(3)素养落地设计——①指向素养的问题链设计四、课时设计展示(3)素养落地设计——②指向素养的史料呈现四、课时设计展示(3)素养落地设计——③指向素养的深度思考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和解放四、课时设计展示(3)素养落地设计——④指向素养的习题设计四、课时设计展示3.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D.工业化强化了性别分工D4.19世纪的英国工厂规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职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这表明A.工人权利缺乏保障B.使用童工现象普遍C.工厂制度效率低下D.工人工资明显减少A材料 1866年,英国一年内1102个人在马路上丧命,促使铁路工程师J.P.Knight提出改良措施,试图管理控制城市交通。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之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1914年,美国多地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的交通问题。随着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①工业革命;②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增加;③交通运输工具和种类增加,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行人安全问题日益显著。恳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