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第8课时 军神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制】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第8课时 军神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课题:护国战争, 赞军神之坚---军神
内容分析:《军神》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刘伯承眼睛受了重伤后,为了不影响脑神经,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并且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文章通过对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精准描写,展现出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和他为了革命事业不顾个人安危的伟大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描写方法,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人物。 思维能力:了解习作的描写方法,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审美创造: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人物具体的特点。
重、难点: 理解描写人物神态、 情绪变化的词句, 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子任务之三:护国战争, 赞军神之坚 学习情境: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穿越时空,协助AI沃克医生完成了刘伯承将军的手术。这节课,沃克医生又给我们发来了新的任务邀请!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从沃克医生的角度去理解刘伯承将军的伟大。准备好,我们的任务马上开始! 活动流程: 活动一:初识军人本色 活动二:聚焦军神形象 活动三:深悟军神精神 活动四:延展园地练习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初识军人本色
1.提出问题,引导自学:沃克医生是怎样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 出示:“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预设:上文写到“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这说明沃克医生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的。 2.补充资料,理解“这么重的伤势”。 过渡:浏览全文,用波浪线分别画出能够表现刘伯承和沃克医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填入鱼骨图相应的位置。 3.刘伯承的军人身份被沃克医生看穿后,他是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4.关注细节,加深理解:句子中刘伯承的神态值得琢磨,他本想隐藏身份,却被沃克医生看穿了,面对这种情形,刘伯承不是大吃一惊,而是“微微一笑”,从中你体会到刘伯承怎样的内心呢? 预设:从这里可以看出刘伯承十分从容、镇定,也很有气度。 5.通过刘伯承的神态和语言,你觉得他此时内心在想些什么? 预设:刘伯承可能在想:这位医生不简单,居然能看出我军人的身份,正如他所说,他当过军医,有丰富的经验,看来瞒不了他,我就不和他争了吧。 正是因为内心有这样的活动,刘伯承才既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你觉得刘伯承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呢?试着读读这句话。 <1>学生试读,教师范读。 <2>师总结:朗读时把握“微微一笑”时的从容,同时要读得诚恳而坚定,表现出作为军人的刘伯承的镇定、沉着,读出他内心的平和。 7.提出问题:沃克医生认为刘伯承是一位军人,后来他对刘伯承的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出示: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预设:“从军人到军神”。 8. 什么样的军人才被称为军神?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看看那场手术中的刘伯承。 9.观看视频了解刘伯承。 从课文7~10自然段中,找到原因。 朗读课文句子。 结合资料感受这伤势。 读片段找出表现刘伯承和沃克医生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填写鱼骨图。 用合适的语气朗读句子。 深入文本了解军神。 关注句子。 观看视频。
活动意图:借助任务单,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在不知不觉中把握课文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
活动二:聚焦军神形象
1.创设情境:如果你来拍电影《军神》,你会选择关于刘伯承的哪些描写作为特写镜头呢? 2.请学生分享看法。 3.关于“紧抓床单”这一特写镜头: (1)引导学生找出这一段动作描写中哪些词语触动人心,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这些动作描写体现出刘伯承正在极力忍受剧烈的疼痛,从中能体会到刘伯承强大的意志力。 (2)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了解刘伯承忍受了怎样的痛苦? 预设:拒绝使用麻药,摘除坏死眼球,割掉烂肉息肉。 (3)交流:句子中有一处细节——“一声不吭”,痛得紧紧抓住白床单时,刘伯承一声不吭;痛得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时,刘伯承还是一声不吭;痛得把崭新的白床单抓破时,刘伯承依然一声不吭。你觉得这时他心里在想什么? 预设:刘伯承可能在想:忍住,忍住,我必须忍住,我一定可以忍住,一刀,两刀,三刀…… (4)虽然我们特写的只是一双手,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怎样的军神? 预设:一位意志顽强、无比坚强、坚不可摧、拥有钢铁意志的军神…… (5)相机过渡播放电影片段,请学生谈感受,结合革命电影片段。 (6)请学生给电影画面配音 4.过渡:除了手部特写,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留意到还有一处描写,在电影中也以特写镜头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也充分体现着刘伯承超乎常人的意志力。 5.关于“勉力一笑”的特写镜头:引导学生理解手术后的这一笑体现着刘伯承坚不可摧的意志力和无比强大的内心。 ①这一笑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军神? 预设:经历剧痛还可以谈笑风生的军神;经历剧痛还可以轻松对话的军神;承受非人的疼痛,竟然还可以清醒地数刀数的军神。 6.引入“配画外音”任务,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找到描写刘伯承的特写镜头。 看片段体会军神意志。 学生交流,展示成果 看视频。 特写镜头配音活动。
活动意图:了解刘伯承,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活动三:深悟军神精神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回顾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圈画出来。 问题预设: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 刘伯承保持清醒的大脑做什么? 开始,刘伯承为什么谎称自己叫“刘大川”? …… 课件出示: 刘伯承曾经说过:“孙膑失去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只要有清醒的大脑,仍然能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2.教师引读,深化理解刘伯承的光辉形象:对于喜欢思考,善用计谋的刘伯承而言,有清醒的头脑,意味着可以继续思考,可以继续用谋略来打胜仗。这是多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啊!所以沃克医生才会如此称赞道—— 课件出示: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3.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齐读沃克医生高度评价刘伯承的语句。 4.刘伯承用清醒的大脑干了什么? 5.教师小结: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他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他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就是刘伯承,中国的——“军神”。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读一读,通过“抓住”、“暴起”、“汗如雨下”、“使劲”等词语表现出病人的痛苦,读出刘伯承的坚强,在朗读中表达出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读出刘伯承的坚强,在朗读中表达出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感受人物品质。
活动四:延展园地练习
1.读一读,找相同。 读一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都写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 2.比一比,悟效果。 (1)删去“平时的表现”部分,与原句进行比较,说说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1:写沃克医生“一向从容镇定”,更能凸显他此时的震撼,以及对病人的心疼与担忧。 预设2:有了“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这句话,更能凸显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之大。 (2)小结:运用对比手法,可以使语言更有感染力。 3.说一说,学运用。 (1)选择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仿照例句说一说。小组交流,互相点评。 (2)集体交流,评议。 读课文句子。 对比句子:第一句中的“一向从容镇定”与“这次双手有些颤抖”“汗珠滚滚”形成对比,突出地表现了沃克医生的紧张。 第二句写“我”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能一笑而过与这件事让“我”无法释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说明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影响很大,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交流评议情景句子。 仿写句子。
活动意图: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训练学生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作业:必做作业: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描写(至少运用3种描写方法) 选做作业:选一篇关于描写人物的文章进行赏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