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专题2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题型1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原则例1 (2021·湖北卷,16改编)某实验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实验结果显示除目的基因条带(引物与模板完全配对)外,还有2条非特异条带(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对)。为了减少反应中非特异条带的产生,以下措施中有效的是( )A.增加模板DNA的量 B.延长热变性的时间C.延长延伸的时间 D.提高退火的温度例2 (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设计引物是PCR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某同学设计的两组引物(只标注了部分碱基序列)。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物Ⅰ与引物Ⅱ因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B.引物Ⅰ′因自身折叠后会出现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C.引物中G+C的含量越高,变性时所需温度就越高D.PCR过程中所使用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均应耐高温题型2 PCR技术中引物的选择原则例3 (2024·A9协作体联盟联考)利用PCR方法克隆水通道蛋白的基因P。基因P的部分序列如下图,请从①~④中选择扩增P基因的合适引物组合(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例4 (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为了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研究者将来自杨树的重金属转运蛋白(HMA3)基因与外源高效启动子连接,导入杨树基因组中。为检测获得的转基因杨树苗中是否含有导入的HMA3基因,同时避免内源HMA3基因的干扰,进行PCR扩增时应选择的引物组合是( )A.①+③ B.①+②C.③+② D.③+④题型3 PCR中有关引物数量的计算规律(假定PCR开始时只有1个模板DNA分子)循环次数 1 2 3 … n产物DNA分子数 2 4 8 … 2n含引物的DNA分子数 2 4 8 … 2n含有引物A(或B)的DNA分子数 1 3 7 … 2n-1同时含有引物A和B的DNA分子数 0 2 6 … 2n-2消耗引物数量 2 6 14 … 2n+1-2两条链等长的DNA分子数 0 0 2 … 2n-2n例5 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与细胞内DNA复制类似,如图所示。图中引物为单链DNA片段,它是子链合成延伸的基础。从理论上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第3轮循环开始,产物中才开始出现双链等长的DNA片段B.第4轮循环产物中,含有引物A的DNA片段占比为15/16C.第5轮循环产物中,同时含引物A和B的DNA片段占比为15/16D.完成前6轮循环,共消耗引物数量为128个例6 RT-PCR是将RNA逆转录(RT)成cDNA(与mRNA互补的DNA单链)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相结合的技术,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Ⅰ获得cDNA的过程与DNA复制过程中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B.图中A、B两种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不同,但参与子链合成的酶均相同C.图中子链的合成均是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从引物的一端开始的D.过程Ⅱ中,若进行6轮循环,则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数量为63个微专题2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例1 D [PCR过程中,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对会形成非特异条带,增加模板DNA的量不会减少反应中非特异条带的产生,A错误;延长热变性的时间,有利于双链DNA解聚为单链,不能减少反应中非特异条带的产生,B错误;延长延伸的时间,有利于合成新的DNA链,但不能减少反应中非特异条带的产生,C错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选择较高的退火温度可减少引物和模板间的非特异性结合,D正确。]例2 D [PCR过程中不使用解旋酶,D错误。]例3 A例4 B例5 D [完成第6轮循环,共产生26个DNA分子片段,共含有27条单链,其中两条旧链不含引物,因此共需引物27-2=126(个),D错误。]例6 D [过程Ⅰ是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的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是逆转录酶,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A—T、C—G、G—C;过程Ⅱ是DNA单链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单链为模板合成DNA单链的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为TaqDNA聚合酶,该过程中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T、G—C、T—A、C—G,A、B、C错误;过程Ⅱ中,若进行6轮循环,最终产生的DNA单链数为26=64(条),新合成的子链数为63条,则进行6轮循环,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数量为63个,D正确。](共13张PPT)微专题2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题型1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原则例1 (2021·湖北卷,16改编)某实验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实验结果显示除目的基因条带(引物与模板完全配对)外,还有2条非特异条带(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对)。为了减少反应中非特异条带的产生,以下措施中有效的是( )A.增加模板DNA的量 B.延长热变性的时间C.延长延伸的时间 D.提高退火的温度D解析:PCR过程中,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对会形成非特异条带,增加模板DNA的量不会减少反应中非特异条带的产生,A错误;延长热变性的时间,有利于双链DNA解聚为单链,不能减少反应中非特异条带的产生,B错误;延长延伸的时间,有利于合成新的DNA链,但不能减少反应中非特异条带的产生,C错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选择较高的退火温度可减少引物和模板间的非特异性结合,D正确。例2 (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设计引物是PCR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某同学设计的两组引物(只标注了部分碱基序列)。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A.引物Ⅰ与引物Ⅱ因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B.引物Ⅰ′因自身折叠后会出现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C.引物中G+C的含量越高,变性时所需温度就越高D.PCR过程中所使用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均应耐高温解析:PCR过程中不使用解旋酶,D错误。题型2 PCR技术中引物的选择原则例3 (2024·A9协作体联盟联考)利用PCR方法克隆水通道蛋白的基因P。基因P的部分序列如下图,请从①~④中选择扩增P基因的合适引物组合( )A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例4 (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为了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研究者将来自杨树的重金属转运蛋白(HMA3)基因与外源高效启动子连接,导入杨树基因组中。为检测获得的转基因杨树苗中是否含有导入的HMA3基因,同时避免内源HMA3基因的干扰,进行PCR扩增时应选择的引物组合是( )BA.①+③ B.①+②C.③+② D.③+④题型3 PCR中有关引物数量的计算规律(假定PCR开始时只有1个模板DNA分子)循环次数 1 2 3 … n产物DNA分子数 2 4 8 … 2n含引物的DNA分子数 2 4 8 … 2n含有引物A(或B)的DNA分子数 1 3 7 … 2n-1同时含有引物A和B的DNA分子数 0 2 6 … 2n-2消耗引物数量 2 6 14 … 2n+1-2两条链等长的DNA分子数 0 0 2 … 2n-2n例5 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其原理与细胞内DNA复制类似,如图所示。图中引物为单链DNA片段,它是子链合成延伸的基础。从理论上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第3轮循环开始,产物中才开始出现双链等长的DNA片段B.第4轮循环产物中,含有引物A的DNA片段占比为15/16C.第5轮循环产物中,同时含引物A和B的DNA片段占比为15/16D.完成前6轮循环,共消耗引物数量为128个解析:完成第6轮循环,共产生26个DNA分子片段,共含有27条单链,其中两条旧链不含引物,因此共需引物27-2=126(个),D错误。D例6 RT-PCR是将RNA逆转录(RT)成cDNA(与mRNA互补的DNA单链)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相结合的技术,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A.过程Ⅰ获得cDNA的过程与DNA复制过程中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B.图中A、B两种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不同,但参与子链合成的酶均相同C.图中子链的合成均是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从引物的一端开始的D.过程Ⅱ中,若进行6轮循环,则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数量为63个解析:过程Ⅰ是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的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是逆转录酶,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A—T、C—G、G—C;过程Ⅱ是DNA单链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单链为模板合成DNA单链的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为TaqDNA聚合酶,该过程中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T、G—C、T—A、C—G,A、B、C错误;过程Ⅱ中,若进行6轮循环,最终产生的DNA单链数为26=64(条),新合成的子链数为63条,则进行6轮循环,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数量为63个,D正确。A.过程Ⅰ获得cDNA的过程与DNA复制过程中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B.图中A、B两种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不同,但参与子链合成的酶均相同C.图中子链的合成均是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从引物的一端开始的D.过程Ⅱ中,若进行6轮循环,则共需要加入引物的数量为63个专题特训2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时间:30分钟分值:36分)选择题:第1~9题,每小题4分,共36分。题型1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原则1.(2024·台州高二期末)数字PCR技术是一种核酸分子绝对定量技术,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应根据目的基因的两端已知序列设计两种引物PCR每一循环包括变性、退火和延伸三个过程PCR结束后有靶分子的反应单位能检测出荧光每个反应单位中都需要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2.RTPCR是将mRNA逆转录获得cDNA的方法和cDNA聚合酶链式反应相结合的技术。某生物兴趣小组为该过程设计了相关引物并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CR过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一般情况下,引物A和B的长度越长,则PCR循环步骤中的退火温度设定就越低PCR的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DNA的分子大小有关实验后发现几乎不能得到扩增产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现了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题型2 PCR技术中引物的选择原则3.(2024·环大罗山联盟)常规PCR只能扩增两引物间的DNA区段,要扩增已知DNA序列两侧的未知DNA序列,可用反向PCR技术。反向PCR技术扩增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酶切阶段,L中不能含有酶切时所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环化阶段,可选用E.coli DNA连接酶或T4 DNA连接酶图中引物,应选择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间不能互补配对PCR扩增,每轮循环前应加入限制酶将环状DNA切割成线状4.(2024·绿谷联盟)PCR技术应用广泛,研究者设计了与目的基因结合的两对引物(引物B和C中都替换了一个碱基),并按如图方式依次进行4次PCR扩增,从而实现对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图中所示的4次PCR都涉及引物的选择,以下有关PCR1、PCR2、PCR3、PCR4选择的引物的组合中错误的是( )注:图中“”为碱基序列变化点。选项 引物A 引物B 引物C 引物DA PCR1 √ √ × ×B PCR2 × × √ √C PCR3 √ × √ ×D PCR4 √ × × √注:√表示选择,×表示不选择。A B C D5.为研究拟南芥植株E基因的功能,科研人员将TDNA插入E基因中,导致其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记为e。为验证某拟南芥植株的基因型,科研人员根据基因E和TDNA的序列,设计了三种引物,引物的结合位置如图所示。已知完整的E基因和TDNA整合后,因片段长度过大,不能完成整个融合基因的PCR扩增。科研人员提取该植株的总DNA,分别用引物“Ⅰ+Ⅲ”组合及“Ⅱ+Ⅲ”组合进行PCR,两种引物组合均能完成扩增。拟南芥植株的基因型为( )Ee EEee EE或Ee题型3 PCR中有关引物数量的计算规律6.利用PCR将某小段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子扩增循环n次,则( )需要已知目的基因的全部序列以便设计引物共需2n-2个引物参与子代DNA分子的合成应向反应体系中加入解旋酶、Taq DNA聚合酶、缓冲液等理论上第4轮循环产物中含两种引物的DNA片段占7/87.为获得Gata3GFP融合基因纯合小鼠,某科研小组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整合到野生型小鼠Gata3基因一端,如图甲所示。实验得到能正常表达两种蛋白质的杂合雌、雄小鼠各1只,交配后获得了4只新生小鼠。为了鉴定4只新生小鼠的基因型,科研人员设计了引物1、引物2和引物3用于PCR扩增,PCR产物电泳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据图分析,PCR扩增时选择的引物组合是引物1和引物3分析图乙可知,4号小鼠为Gata3GFP融合基因纯合小鼠图甲中启动子区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能够驱动GFP基因的转录若用引物1和引物3扩增甲图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环4次后,产物中等长片段所占的比例为3/88.RTPCR是将RNA逆转录(RT)和cDNA的PCR相结合的技术,可利用此技术获取目的基因,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设计扩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时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GC含量高的引物在与模板链结合时,需要更高的温度过程Ⅰ需要加入缓冲液、原料、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和引物A等过程Ⅱ拟对单链cDNA进行n次循环的扩增,理论上需要2n-1个引物B9.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的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引物的同时,加入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时会水解探针并生成荧光分子,即DNA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荧光监测系统随时接收荧光信号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在反应体系中,检测到的荧光信号越强则消耗的引物越多1个DNA分子经过3次循环会得到8个两条链等长的DNA分子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人工设计合成的引物1的碱基序列不能与引物2的互补配对专题特训2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1.D [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要用两种引物才能确保DNA两条链同时被扩增,A正确;PCR技术中的每个循环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B正确;荧光的出现是荧光探针水解导致的,荧光探针首先与模板DNA的相应区段结合(靶分子),随着DNA复制延伸至荧光探针部位,导致荧光探针的水解进而产生荧光,显然每个反应单位有无荧光取决于是否含有靶分子,C正确;PCR技术不需要解旋酶,每个反应单位中都需要加入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D错误。]2.B [PCR过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A正确;一般情况下,引物A和B的长度越长,引物与模板DNA之间的非特异性结合的概率越大,因此需要更高的退火温度,B错误;实验后发现几乎不能得到扩增产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现了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导致子链无法延伸,D正确。]3.D [在酶切阶段,已知序列L中不能含有酶切时所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不然会将已知序列L切断,造成序列识别混乱,A正确;T4 DNA连接酶或E.coli DNA连接酶都可以用来连接黏性末端,因此环化阶段,可选用E.coli DNA连接酶或T4 DNA连接酶,B正确;PCR过程需要两种引物,能分别与目的基因两条链的5′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为保证延伸的是已知序列两侧的未知序列,应该选择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间不能互补配对,C正确;PCR的扩增只需要第一次循环前加入足够的限制酶,并不需要每轮循环前都加入,D错误。]4.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经过4次PCR技术后获得了新的基因,这是一种定点的基因突变技术。通过PCR扩增目的DNA片段时,Taq DNA聚合酶催化子链沿引物的3′端延伸,DNA新链合成的方向为5′→3′,即引物的方向为5′→3′,结合图示PCR1、PCR2的产物可知,PCR1使用的引物为A、B,PCR2使用的引物为C、D,第3次PCR时,两条单链可互为引物,故PCR3不需要使用引物,PCR4结束后得到的是完整的长段DNA,结合引物的方向为5′→3′,因此选用的是A、D两种引物。]5.A [根据题干“已知完整的基因E和T-DNA整合后,因片段长度过大,不能完成整个融合基因的PCR扩增”,且e的产生是T-DNA插入基因E中,因此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EE时,用引物“Ⅱ+Ⅲ”组合可以获得PCR产物,但用引物“Ⅰ+Ⅲ”组合时,不能获得PCR产物;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Ee时,用引物“Ⅱ+Ⅲ”组合和引物“Ⅰ+Ⅲ”组合时,都能获得PCR产物;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ee时,用引物“Ⅱ+Ⅲ”组合不能获得PCR产物,但用引物“Ⅰ+Ⅲ”组合时,能获得PCR产物;即该拟南芥植株的基因型为Ee,A正确。]6.D [只需要已知目的基因两端的序列便可设计引物,A错误;扩增循环n次,需一种引物的数量为2n-1,常规PCR共需两种引物的数量为2×(2n-1)=2n+1-2,B错误;不需向PCR的反应体系中加入解旋酶,C错误;理论上第4轮循环产物中含两种引物的DNA片段占(24-2)/16=7/8,D正确。]7.C [Gata3-GFP融合基因电泳后的DNA片段较大,Gata3基因电泳后的DNA片段较小。用引物1和引物3进行PCR扩增,若小鼠无GFP基因,则无PCR产物。选择引物1和引物2进行扩增,整合GFP基因后,核酸片段变长,没有整合GFP基因时,则片段较小,因此,PCR扩增时选择的引物组合是引物1和引物2,A错误;2号个体只有大片段,所以2号个体是Gata3-GFP融合基因纯合子,4号个体只有小片段,是野生型,B错误;图甲中启动子区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能够驱动Gata3和GFP基因的转录,进而可编码相应的蛋白质,C正确;若用引物1和引物3扩增甲图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环4次后,获得的DNA片段总数为24=16(个),其中等长片段的数目为24-2×4=8(个),可见其所占的比例为1/2,D错误。]8.C [引物是一段能与目的基因互补配对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设计扩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时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A正确;G—C之间有三个氢键,A—T之间有两个氢键,所以GC含量越高的引物,退火温度越高,B正确;过程Ⅰ是逆转录过程,所以需要加入缓冲液、原料、逆转录酶和引物A等,C错误;过程Ⅱ拟对单链cDNA进行n次循环的扩增,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可知,理论上需要2n-1个引物B,D正确。]9.B [当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时会水解探针并生成荧光分子,即DNA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则检测到的荧光信号越强,说明合成的子链越多,消耗的引物就越多,A正确;1个DNA分子经过3次循环得到两条链等长的DNA分子数量为23-2×3=2(个),B错误;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可以与模板DNA的两端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人工设计合成的引物1的碱基序列不能与引物2的互补配对,否则可能引起两种引物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进而不能与模板DNA配对,则不能进行PCR,D正确。](共21张PPT)专题特训2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时间:30分钟 满分:36分)D题型1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原则1.(2024·台州高二期末)数字PCR技术是一种核酸分子绝对定量技术,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应根据目的基因的两端已知序列设计两种引物B.PCR每一循环包括变性、退火和延伸三个过程C.PCR结束后有靶分子的反应单位能检测出荧光D.每个反应单位中都需要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解析: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要用两种引物才能确保DNA两条链同时被扩增,A正确;PCR技术中的每个循环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B正确;荧光的出现是荧光探针水解导致的,荧光探针首先与模板DNA的相应区段结合(靶分子),随着DNA复制延伸至荧光探针部位,导致荧光探针的水解进而产生荧光,显然每个反应单位有无荧光取决于是否含有靶分子,C正确;PCR技术不需要解旋酶,每个反应单位中都需要加入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D错误。A.应根据目的基因的两端已知序列设计两种引物B.PCR每一循环包括变性、退火和延伸三个过程C.PCR结束后有靶分子的反应单位能检测出荧光D.每个反应单位中都需要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2.RT-PCR是将mRNA逆转录获得cDNA的方法和cDNA聚合酶链式反应相结合的技术。某生物兴趣小组为该过程设计了相关引物并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A.PCR过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B.一般情况下,引物A和B的长度越长,则PCR循环步骤中的退火温度设定就越低C.PCR的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DNA的分子大小有关D.实验后发现几乎不能得到扩增产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现了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解析:PCR过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A正确;一般情况下,引物A和B的长度越长,引物与模板DNA之间的非特异性结合的概率越大,因此需要更高的退火温度,B错误;实验后发现几乎不能得到扩增产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现了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导致子链无法延伸,D正确。A.PCR过程主要涉及的酶是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B.一般情况下,引物A和B的长度越长,则PCR循环步骤中的退火温度设定就越低C.PCR的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DNA的分子大小有关D.实验后发现几乎不能得到扩增产物,原因可能是引物B自身出现了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题型2 PCR技术中引物的选择原则3.(2024·环大罗山联盟)常规PCR只能扩增两引物间的DNA区段,要扩增已知DNA序列两侧的未知DNA序列,可用反向PCR技术。反向PCR技术扩增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A.酶切阶段,L中不能含有酶切时所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B.环化阶段,可选用E.coli DNA连接酶或T4 DNA连接酶C.图中引物,应选择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间不能互补配对D.PCR扩增,每轮循环前应加入限制酶将环状DNA切割成线状解析:在酶切阶段,已知序列L中不能含有酶切时所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不然会将已知序列L切断,造成序列识别混乱,A正确;T4 DNA连接酶或E.coli DNA连接酶都可以用来连接黏性末端,因此环化阶段,可选用E.coli DNA连接酶或T4 DNA连接酶,B正确;PCR过程需要两种引物,能分别与目的基因两条链的5′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为保证延伸的是已知序列两侧的未知序列,应该选择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间不能互补配对,C正确;PCR的扩增只需要第一次循环前加入足够的限制酶,并不需要每轮循环前都加入,D错误。A.酶切阶段,L中不能含有酶切时所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B.环化阶段,可选用E.coli DNA连接酶或T4 DNA连接酶C.图中引物,应选择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间不能互补配对D.PCR扩增,每轮循环前应加入限制酶将环状DNA切割成线状4.(2024·绿谷联盟)PCR技术应用广泛,研究者设计了与目的基因结合的两对引物(引物B和C中都替换了一个碱基),并按如图方式依次进行4次PCR扩增,从而实现对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图中所示的4次PCR都涉及引物的选择,以下有关PCR1、PCR2、PCR3、PCR4选择的引物的组合中错误的是( )C注:图中“ ”为碱基序列变化点。注:√表示选择,×表示不选择。选项 引物A 引物B 引物C 引物DA PCR1 √ √ × ×B PCR2 × × √ √C PCR3 √ × √ ×D PCR4 √ × ×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经过4次PCR技术后获得了新的基因,这是一种定点的基因突变技术。通过PCR扩增目的DNA片段时,Taq DNA聚合酶催化子链沿引物的3′端延伸,DNA新链合成的方向为5′→3′,即引物的方向为5′→3′,结合图示PCR1、PCR2的产物可知,PCR1使用的引物为A、B,PCR2使用的引物为C、D,第3次PCR时,两条单链可互为引物,故PCR3不需要使用引物,PCR4结束后得到的是完整的长段DNA,结合引物的方向为5′→3′,因此选用的是A、D两种引物。5.为研究拟南芥植株E基因的功能,科研人员将T-DNA插入E基因中,导致其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记为e。为验证某拟南芥植株的基因型,科研人员根据基因E和T-DNA的序列,设计了三种引物,引物的结合位置如图所示。已知完整的E基因和T-DNA整合后,因片段长度过大,不能完成整个融合基因的PCR扩增。科研人员提取该植株的总DNA,分别用引物“Ⅰ+Ⅲ”组合及“Ⅱ+Ⅲ”组合进行PCR,两种引物组合均能完成扩增。拟南芥植株的基因型为( )AA.Ee B.EEC.ee D.EE或Ee解析:根据题干“已知完整的基因E和T-DNA整合后,因片段长度过大,不能完成整个融合基因的PCR扩增”,且e的产生是T-DNA插入基因E中,因此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EE时,用引物“Ⅱ+Ⅲ”组合可以获得PCR产物,但用引物“Ⅰ+Ⅲ”组合时,不能获得PCR产物;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Ee时,用引物“Ⅱ+Ⅲ”组合和引物“Ⅰ+Ⅲ”组合时,都能获得PCR产物;当拟南芥的基因型为ee时,用引物“Ⅱ+Ⅲ”组合不能获得PCR产物,但用引物“Ⅰ+Ⅲ”组合时,能获得PCR产物;即该拟南芥植株的基因型为Ee,A正确。A.Ee B.EEC.ee D.EE或Ee题型3 PCR中有关引物数量的计算规律6.利用PCR将某小段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子扩增循环n次,则( )A.需要已知目的基因的全部序列以便设计引物B.共需2n-2个引物参与子代DNA分子的合成C.应向反应体系中加入解旋酶、Taq DNA聚合酶、缓冲液等D.理论上第4轮循环产物中含两种引物的DNA片段占7/8D解析:只需要已知目的基因两端的序列便可设计引物,A错误;扩增循环n次,需一种引物的数量为2n-1,常规PCR共需两种引物的数量为2×(2n-1)=2n+1-2,B错误;不需向PCR的反应体系中加入解旋酶,C错误;理论上第4轮循环产物中含两种引物的DNA片段占(24-2)/16=7/8,D正确。7.为获得Gata3-GFP融合基因纯合小鼠,某科研小组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整合到野生型小鼠Gata3基因一端,如图甲所示。实验得到能正常表达两种蛋白质的杂合雌、雄小鼠各1只,交配后获得了4只新生小鼠。为了鉴定4只新生小鼠的基因型,科研人员设计了引物1、引物2和引物3用于PCR扩增,PCR产物电泳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A.据图分析,PCR扩增时选择的引物组合是引物1和引物3B.分析图乙可知,4号小鼠为Gata3-GFP融合基因纯合小鼠C.图甲中启动子区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能够驱动GFP基因的转录D.若用引物1和引物3扩增甲图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环4次后,产物中等长片段所占的比例为3/8解析:Gata3-GFP融合基因电泳后的DNA片段较大,Gata3基因电泳后的DNA片段较小。用引物1和引物3进行PCR扩增,若小鼠无GFP基因,则无PCR产物。选择引物1和引物2进行扩增,整合GFP基因后,核酸片段变长,没有整合GFP基因时,则片段较小,因此,PCR扩增时选择的引物组合是引物1和引物2,A错误;2号个体只有大片段,所以2号个体是Gata3-GFP融合基因纯合子,4号个体只有小片段,是野生型,B错误;图甲中启动子区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能够驱动Gata3和GFP基因的转录,进而可编码相应的蛋白质,C正确;若用引物1和引物3扩增甲图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环4次后,获得的DNA片段总数为24=16(个),其中等长片段的数目为24-2×4=8(个),可见其所占的比例为1/2,D错误。A.据图分析,PCR扩增时选择的引物组合是引物1和引物3B.分析图乙可知,4号小鼠为Gata3-GFP融合基因纯合小鼠C.图甲中启动子区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能够驱动GFP基因的转录D.若用引物1和引物3扩增甲图中插入后的片段,循环4次后,产物中等长片段所占的比例为3/88.RT-PCR是将RNA逆转录(RT)和cDNA的PCR相结合的技术,可利用此技术获取目的基因,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A.设计扩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时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B.GC含量高的引物在与模板链结合时,需要更高的温度C.过程Ⅰ需要加入缓冲液、原料、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和引物A等D.过程Ⅱ拟对单链cDNA进行n次循环的扩增,理论上需要2n-1个引物B解析:引物是一段能与目的基因互补配对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设计扩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时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A正确;G—C之间有三个氢键,A—T之间有两个氢键,所以GC含量越高的引物,退火温度越高,B正确;过程Ⅰ是逆转录过程,所以需要加入缓冲液、原料、逆转录酶和引物A等,C错误;过程Ⅱ拟对单链cDNA进行n次循环的扩增,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可知,理论上需要2n-1个引物B,D正确。A.设计扩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时需已知一段目的基因序列B.GC含量高的引物在与模板链结合时,需要更高的温度C.过程Ⅰ需要加入缓冲液、原料、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和引物A等D.过程Ⅱ拟对单链cDNA进行n次循环的扩增,理论上需要2n-1个引物B9.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的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引物的同时,加入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时会水解探针并生成荧光分子,即DNA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荧光监测系统随时接收荧光信号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A.在反应体系中,检测到的荧光信号越强则消耗的引物越多B.1个DNA分子经过3次循环会得到8个两条链等长的DNA分子C.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人工设计合成的引物1的碱基序列不能与引物2的互补配对解析:当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时会水解探针并生成荧光分子,即DNA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则检测到的荧光信号越强,说明合成的子链越多,消耗的引物就越多,A正确;1个DNA分子经过3次循环得到两条链等长的DNA分子数量为23-2×3=2(个),B错误;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可以与模板DNA的两端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人工设计合成的引物1的碱基序列不能与引物2的互补配对,否则可能引起两种引物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进而不能与模板DNA配对,则不能进行PCR,D正确。A.在反应体系中,检测到的荧光信号越强则消耗的引物越多B.1个DNA分子经过3次循环会得到8个两条链等长的DNA分子C.PCR所用引物1和引物2均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人工设计合成的引物1的碱基序列不能与引物2的互补配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特训2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docx 专题特训2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pptx 微专题2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doc 微专题2 PCR技术中引物的设计、选择与计算.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