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练习一、单选题1.进入“汽车社会”以来,一些“不被人重视”的不文明驾驶行为成为威胁交通参与者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不算事”的交通行为为祸甚烈。这告诉我们(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②量变与质变互为前提和基础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泰山半腰有段平路叫“快活三里”,游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挑山工在“快活三里”不歇脚蕴含的辩证思维是( )①只有保持事物场所的不断变更才能引起质变②事物实现质态的飞跃依赖于持续的量的积累③保持定力、注重量变才能为质变开辟新的道路④持之以恒的量的积累是事物发生质变的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国学大师王国维总结过求学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透过王国维的三重求学境界,我们可以领悟到( )A.量变比质变重要B.有了求学过程中的量变才可能有求学的质变C.量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D.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4.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喊出了积贫积弱年代中国青年的梦想。跨越百年,体育之于人民、之于国家,有了更恢宏的图景,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这要求( )①学生担起民族复兴重任,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②学校树立全面育人理念,积极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客观条件③家长遵循成长成才规律,在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④国家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推动“文明精神”向“野蛮体魄”的价值转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夏季、冬季的上午9点,晴天、雨天的上午9点;星期二、星期六的上午9点……有一只“聪明”的火鸡,通过以上记录得出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给我喂食。某年圣诞节,火鸡等到上午9点的时候,主人不但没给它喂食,而是把它宰了!可怜的火鸡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临终前为有此遭遇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或然的②运用简单枚举法去提高结论的可靠性③运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办事情④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依然把改革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下列关于这三次“三中全会”论述正确的是(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的有效匹配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成功地推动了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④三次中国共产党的“三中全会”体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自2003年首飞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最初的单一载人飞行到如今的多次空间任务,展示了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此次任务,除了将宇航员送往天宫,成为长时间驻留的关键一步外,还将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为后续的深空探索打下基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表明( )①要以统一性的观念把握航天事业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②航天事业发展的飞跃性与连续性中包含着间断性和渐进性③神舟十九号的发射成功实现了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④要在综合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的指导下分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外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度空间,也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我国在推动航天事业发展方面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我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战略( )①用事实佐证了人类终有一天可以穷尽对太空的认识②表明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科学把握事物发展过程③反映了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④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我国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表展示了我国近期取得的部分科技成就。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1 南开大学携手香港城市大学,成功研制出薄膜铌酸锂光子毫米波雷达芯片,在毫米波雷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 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3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柔性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让钙钛矿与铜铟镓硒这两种材料叠在一起,使得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3.4%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科技创新的发展是间断性与飞跃性的有机统一③科研团队顽强拼搏,促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④科学家的思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国际版,是国内发展理念在国际战略中的反映。这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价值观”的关系是属种关系②“全球治理观”和“五大发展理念”在外延上是一致的关系③“国内发展理念在国际战略中的反映”,“反映”为反对称关系④“逐步获得共识”说明要把握好发展中渐进性与飞跃性的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24年5月8日10时12分,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嫦娥六号沿用嫦娥五号的采集方式,且首次尝试从月球背面采集样品并返回,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揭示月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过程。这反映了( )①科学实验将帮助人们更加接近月球的真相②采集方式是检验航天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③新事物建立在对旧事物部分肯定的基础上④航天事业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一个池塘的荷花,第一天开一朵,第二天开两朵,第三天开四朵……到第30天正好开满整个池塘,那么开满半个池塘是多少天?不是第15天,也不是第20天,而是接近尾声的第29天,从开满半个池塘到整个池塘只需要1天时间,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荷花效应。这告诉我们( )①成功需要沉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前期的积累固然重要,而最后阶段的坚持显得尤为关键③事物发展过程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④事物发展最终通过质变来实现,质变比量变更能推动事物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月球到底是什么样的,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描述到今天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我国人民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探月工程,继2020年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采样并顺利返回地球之后,2024年6月,我国嫦娥六号顺利完成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样品采集任务并成功返回地面。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古人以想象性形象性语言揭示出月球的根本性质和规律②嫦娥六号对嫦娥五号的肯定具有比否定更为丰富的内容③科技工作者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④通过渐进性连续性积累,实现探月工程质的飞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山东省启动农村新旧动能转换,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旧动能退出过慢、挤占新动能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防止旧动能退出过快,新动能无法接续造成负面影响。材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要注重新动能的积蓄②事物变化超出度的范围方可达到质与量的统一③渐进性过程的中断实现旧动能到新动能的飞跃④要坚持“得中”思维,稳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一劝学箴言体现了( )①事物的量变比质变更重要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质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④事物变化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设立“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环境的改善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用了将近半个世纪,到2024年底,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沙漠锁边。治理荒漠化,既需要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更需要久久为功、坚持打持久战。锁边工程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草方格固沙法。1957年某日,宁夏中卫市固沙林场的职工们在沙地上用麦草扎出了“人定胜天”等字样,风暴过后,只有方形的字留了下来。受此启发,研究人员在多次试验后发现,1米×1米的草格子是最好的固沙方法,草方格技术得以成型。从此以后,该技术得以代代坚持、推广和完善。几十年间,许多地方还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生物、光伏治沙等技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治理方案,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结合材料,运用理解质量互变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创造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的。18.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2021年-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31年-2045年,快速降低碳排放,2046年-2060年,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想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需要提早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因此,“十四五”时期对整个目标至关重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如何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19.“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青春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优秀基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仅28岁。从那时起,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从质与量的角度,谈谈日积月累地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与成就人生精彩之间的关系。20.“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历经20余年,经过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该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知识,说明开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原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A B D A C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B C D1.B【详解】①③:进入“汽车社会”以来,一些“不被人重视”的不文明驾驶行为成为威胁交通参与者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不算事”的交通行为为祸甚烈,这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③符合题意。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②错误。④: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C【详解】②④:挑山工一般不在“快活三里”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可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事物的质变依赖于持续的量的积累,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④正确。①:保持事物场所的不断变更会引起事物的量变,而不是质变,①错误。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错误。故本题选C。3.B【详解】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强调量变重要,但是发展必须通过质变实现,因此强调服变,所以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不能说哪个更重要,A错误。B:王国维总结的求学三重境界,一层比一层高,表明求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有了求学过程中的量变才可能有求学的质变,B符合题意。C: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C错误。D:材料强调通过量的积累才可能实现质的变化,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4.A【详解】①②:材料强调体育之于人民、之于国家非常重要,这要求学生担起民族复兴重任,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树立全面育人理念,积极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客观条件,①②正确。③: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在“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说法错误,③排除。④: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原意是“文明精神”与“野蛮体魄”并重,而非单向转化,④排除。故本题选A。5.B【详解】①:“每天上午9点”是一个不可穷尽的象,因而只能进行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或然的,而火鸡却把它作为一个完全归纳推理,因而“为有此遭遇而感到深深的遗憾”,①符合题意。③:火鸡之所以没有心理准备、“感到深深的遗憾”,究其原因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三个不同的时间状态,不能从“过去”或“现在”的真,必然推出“将来”的真,因而火鸡绝不能从以前“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给我喂食”推出以后“主人仍然在上午9点给我喂食”的结论,启示我们要运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办事情,③符合题意。②:简单枚举法 本身无法突破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或然性局限 ,可靠性提升的关键在于突破简单枚举的模式,而非依赖简单枚举法本身,②排除。④:质量互变规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选B。6.D【详解】①: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匹配,同理应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有效匹配表述错误,①排除。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②符合题意。③: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成功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于2024年,③错误。④:从开启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体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7.A【详解】①:从最初的单一载人飞行到现在的多次空间任务,展示了我国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体现了航天事业在量上的积累和质上的飞跃,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①符合题意。②: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②错误。③:神舟十九号的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是长时间驻留太空的关键一步,其进行的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为后续的深空探索打下基础,体现了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实现了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③符合题意。④: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且材料未体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④错误。故本题选A。8.C【详解】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对太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能穷尽对太空的认识,①错误。②:我国制定三步走战略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体现了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科学把握事物发展过程,②正确。③: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③错误。④:我国航天事业从第一步到第三步逐步推进,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二者关系,④正确。故本题选C。9.A【详解】①:材料中我国在雷达芯片、核聚变装置、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取得突破,体现了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未知,印证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可知论),①正确。③:我国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个科技成就均强调科研团队(如南开大学、西湖大学团队等)的拼搏努力,促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③正确。②:科技创新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有机统一,②错误。④:科学家的思维具有能动创造性,但“直接现实性”属于实践的特征,思维本身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④错误。故本题选A。10.D【详解】①:属种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中, 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材料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价值观”的关系是种属关系,①错误。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全球治理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 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秉持的全球治理观 的内容。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球治理观”和“五大发展理念”在外延上不一致的,②错误。③:反对称关系是指A对B有某种关系,反过来B对A无某种关系,“国内发展理念在国际战略中的反映”,“反映”为反对称关系,③正确。④:“逐步获得共识”体现发展的渐进性(量变积累),但共识的最终形成可能伴随飞跃性(质变)。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需把握两者关系,“逐步获得共识”说明要把握好发展中渐进性与飞跃性的关系,④正确。故本题选D。11.B【详解】①:材料中“将进一步揭示月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过程”,说明科学实验将帮助人们更加接近月球的真相,①正确。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采集方式并不是检验航天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②错误。③:嫦娥六号将沿用嫦娥五号的采集方式,二者并不是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③错误。④:探月工程的发展体现量的积累,嫦娥六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事物的质变,说明航天事业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选B。12.C【详解】②③:开满半个池塘是多少天?不是第15天,也不是第20天,而是接近尾声的第29天,从开满半个池塘到整个池塘只需要1天时间,这告诉我们前期的积累固然重要,而最后阶段的坚持显得尤为关键,事物发展过程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②③符合题意。①: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①排除。④:事物发展从量变开始,最终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和量变对事物发展都重要,④错误。故本题选C。13.D【详解】①:古人以想象性形象性语言揭示出月球的现象的、外部的特征和联系,故①表述错误。②:嫦娥六号对嫦娥五号的否定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故②表述错误。③④: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我国人民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探月工程,2020年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采样并顺利返回地球之后,2024年嫦娥六号顺利完成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样品采集任务并成功返回地面。这一事实反映出科技工作者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通过渐进性连续性积累,实现探月工程质的飞跃,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4.B【详解】①:材料强调新旧动能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明确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注重新动能的积蓄,①正确。②:事物变化超出度的范围,会破坏质与量的统一性,②错误。③: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强调质变的重要性,而材料强调的是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③排除。④:一方面要防止旧动能退出过慢、挤占新动能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防止旧动能退出过快,新动能无法接续造成负面影响,表明要坚持“得中”思维,稳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④正确。故本题选B。15.C【详解】①:量变和质变二者不可分割,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①说法错误。②④:题干劝学箴言的大意是“勤于学习就像春天的禾苗一样,看不到它增高,实际上它每天在长高;放下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看不到它变薄,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这体现了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也说明事物变化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③: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6.D【详解】①④: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设立“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环境的人为恶化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过程,环境的改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①④正确。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既不是发展,也不是不可逆的,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②说法错误。③:环境的改善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17.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几十年间,治沙人坚持了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既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又久久为功、坚持打持久战,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分析】背景素材:我国治沙创造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考点考查:理解质量互变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注意作答主体为我国,需要调用理解质量互变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治理荒漠化,既需要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可联系教材知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分析;关键词②:治理荒漠化,更需要久久为功、坚持打持久战→可联系教材知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分析;关键词③:几十年间,许多地方还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生物、光伏治沙等技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治理方案等→可联系教材知识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及其方法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8.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是事物发展中渐进性与连续性的过程,而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我国政府重视量的积累,久久为功,重视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分阶段持续推进,以实现碳中和目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这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我国政府只有抓住“十四五”时期这一关键时期,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③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包含的。我国在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启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征程。【分析】背景素材: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考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可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角度,说明我们要重视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分阶段持续推进,以实现碳中和目标。有效信息②:想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需要提早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因此,“十四五”时期对整个目标至关重要→可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只有抓住“十四五”时期这一关键时期,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效信息③:2031年~2045年,快速降低碳排放,2046年~2060年,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可从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角度,说明我国在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启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征程。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9.“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这是在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进而造就精彩的人生。【分析】背景素材:青年的价值取向考点考查:质与量的相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分析说明类试题,考查质与量的相关知识,可运用教材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可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的意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0.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②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科研成果为新的工程的研究提供了经验;相关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储备为新的工程的开启提供了条件。探源工程的进行和取得的成果将带动相关研究深入进行,有力地推动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分析】背景素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点考查:量变和质变关系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考查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相关知识,可运用教材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历经20余年,经过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该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可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说明“夏商周断代工程”为新的工程的开启提供了条件。关键词②: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可联系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开始新的量变,说明探源工程的进行和取得的成果将带动相关研究深入进行,有力地推动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