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陋室铭》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新课导入
古人常借“居所”表达人生态度,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茅屋、诸葛亮“草堂春睡足”的草庐。今天我们要认识一间“陋室”,它的主人是谁?
新课导入
刘禹锡
洛阳人,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认识作者
刘禹锡
(772—842)
字梦得
唐代诗人
哲学家
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豪
约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被贬和州(今安徽和县)期间。
写作背景
时间
时代背景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矛盾尖锐。刘禹锡早年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发起的 “永贞革新”,试图改革弊政,但因触及权贵利益,革新仅持续半年便失败(805 年)。他先后被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长达 23 年,《陋室铭》即作于其第四次被贬、任职和州通判时。
据《历阳典录》等史料记载,刘禹锡被贬和州时,当地知县因畏惧其政治影响力,故意刁难,三次变更其居所:
初到:知县要求他住城南临江小屋,刘禹锡却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表现出不改初心的旷达。
迁址:知县不满,将其迁至城北,住房面积减半,临近小河。刘禹锡又题“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仍不改志向。
再迁:知县恼怒,最终将其安排到城中仅“三间小屋”的破房,周边荒草丛生。
刘禹锡却在此困境中,提笔写下《陋室铭》,刻于石上,既回应知县的刁难,更借陋室自喻,抒发精神上的富足与不屈。
写作背景
写作契机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要求押韵。
文体知识


课文探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文赏析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标红字有何特点
韵母都为ing
押ing韵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课文赏析
一词多义

往来
①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③ 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 动词,到,往。
① 表示交往的人。
②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古今异义
①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样子。
② 惟吾德馨
古义: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③ 谈笑有鸿儒
古义: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④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乐器。 今义:丝和竹。
⑤ 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 今义:调解。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上:名词作动词,蔓延。
乱:形容词作动词,扰乱。
劳: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劳累。
苔痕上阶绿。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课文赏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名
灵异


品德高尚
爬上
映入
博学的人
没有学问的人
弹奏
佛经
奏乐的声音
官府的公文
使身体劳累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不加装饰的琴
疏通文意:结合加点字,尝试翻译。
课文赏析
疏通文意:结合加点字,尝试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粗俗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文探究
1.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运用类比手法,将山因仙得名、水因龙显灵,类比陋室因主人 “德馨” 而不陋 ,自然顺畅地引出陋室这一核心,强调品德才是关键。这种写法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瞬间抓住读者眼球,勾起探究欲望,还奠定了清新脱俗的基调,彰显出作者超脱的心境与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为全文礼赞陋室蓄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课文探究
2.作者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的?
陋室不陋
环境
交往人物
生活情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环境清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趣脱俗
课文探究
3. 作者借赞美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作者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陋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交往人物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生活情趣高雅,看似在赞美陋室,实则是借陋室来表明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志趣,以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高洁的品格。
托物言志
知识链接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物言志
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
课文探究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运用对偶与拟人修辞。上下句结构、词性对仗工整。
“上”“入” 将苔痕、草色拟人化,仿佛它们有灵,主动爬上台阶、探入帘内,赋予静态景物鲜活生命力,化无声为有声,让画面瞬间灵动,且由阶至帘,层次清晰,拓展空间感。从描绘内容看,碧绿苔痕、青葱草色布满台阶、映入帘内,渲染出一片清幽、宁静又不失雅致的氛围,凸显陋室环境远离喧嚣、古朴自然的特点 。
运用对偶与拟人修辞。上下句结构、词性对仗工整。
课文探究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偶:“谈笑” 对 “往来”,“有” 对 “无”,“鸿儒” 对 “白丁”,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借代:用 “鸿儒” 代指博学的人,用 “白丁” 代指没有学问的人,形象地写出了陋室主人交往对象的特点,以特征代本体,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引发读者的联想。
这两句话通过对偶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陋室主人交往圈子的高雅,从侧面反映出主人的学识渊博和志趣高雅,进而衬托出陋室不陋。
课文探究
6.刘禹锡为什么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
“可以调素琴” 是刘禹锡在陋室中以素琴陶冶情操,追求高雅宁静;“无丝竹之乱耳” 是他摒弃世俗嘈杂的音乐声,远离喧嚣纷扰。二者所指音乐情境不同,一雅一俗,分别体现其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喧嚣的排斥,并不矛盾。
课文探究
7.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文章结尾提及 “南阳诸葛庐” 和 “西蜀子云亭”,是用类比衬托的手法,以诸葛亮和扬雄自况,暗示自己虽居陋室却有高尚品德与远大抱负,从而深化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主题。
课文探究
8.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做结,有什么作用?表明作者怎样的心迹?
文章结尾引用 “何陋之有”,既呼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主题,借孔子权威增强说服力;又表明作者安贫乐道,身处陋室仍坚守品德,展现出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情怀,升华全文主旨。
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类比衬托:以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类比,衬托陋室不陋。
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
巧用修辞: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课文探究
9.本文的写作特色。
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世俗名利的不屑和对精神世界追求的执着。
文章主旨

作业
1.结合刘禹锡生平,写一篇 300 字左右短文,阐述作者借陋室表达的志向与情怀,促使学生深度剖析文本内涵。
作业
2.将《陋室铭》改写成现代文,保留原文主旨,可适当发挥想象丰富细节,锻炼学生语言转换与文字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