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词四首范仲淹苏轼辛弃疾秋瑾词的常识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全盛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在宋朝发展到最兴盛。婉约派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李煜、柳永、周邦彦。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1.诵读词作,理解画面,把握内容。2.赏析词句,感悟深层内涵。3.明确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4.引入习题,巩固复习,提高能力。学习目标注音燕然(yān) qiānɡ(羌)管右擎苍(qíng) 锦帽貂裘(qiú)酒hān(酣) 鬓微霜(bìn)麾下(huī) pīlì(霹雳)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名臣,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被调到延州上任。延州是西夏出入关要害,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任延州知县的时候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定的功绩,归家之日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将军和战士不能入寐,每日哀伤落泪,直等到头发花白也难以回归。参考译文:赏析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上阕侧重于下阕则侧重写 景抒 情赏析诗歌: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A、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 的。此句用了拟人修辞,侧面描写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阙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千嶂里”边塞崇山连绵,让人产生一种无尽的孤寂感。“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酒是自酿的成色较差的酒。“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营造出悲伤、凄凉、孤寂、惆怅的感觉下阙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此处用了“互文”的修辞。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也有对朝廷不重边关的不满。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哀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渔家傲上阕写景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下阕抒情景异家万里- 归无计羌管悠- 霜满地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流泪借景抒情(风格:苍凉悲壮)(风格:沉郁雄浑)中心思想<<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走近作者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业1、背诵前两首词2、扩写: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要求:描写成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150字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理解词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虽沉醉但胸怀还很开阔,胆略还很豪壮,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来下诏,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那样啊?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赏析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开张——豪壮4、表现在哪些诗句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鬓微霜,又何妨!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5、 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 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上阕叙事密州出猎的盛况下阕抒情建功立业的豪情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走近作者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写作背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huīzhì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译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赏析词句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将军的形象 。“挑灯”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将军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在梦境中他回到军营。这时军营中响起一片号角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将军分给手下烤牛肉,兵士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吃完牛肉的战士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点兵”出征。 “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将士的奋勇杀敌,敌人纷纷落马的激烈战斗场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豪壮的“壮词”也。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和梦境而已。而梦醒后的现实只能让他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课文主旨满江红秋瑾(1)老夫聊发少年狂 (2)千骑卷平冈 (3)为报倾城随太守观者 (4)会挽雕弓如满月 (5)五十弦翻塞外声 (6)马作的卢飞快 (7)赋壮词 (8)秋容如拭 解释加点词语意思聊:姑且,暂且骑:一人一马的合称倾城:形容随观者很多会终将翻:演奏作:像·····一样赋:写作拭:擦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浓重的乡愁的句子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着重渲染了战时的肃杀气氛的句子是: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 抒发作者杀敌卫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3)《破阵子》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是: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马作的卢飞快 , 弓如霹雳弦惊 。直接表达作者报国情怀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 ”一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4)《满江红》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句子是: 身不得 , 男儿列 , 心却比 , 男儿烈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 缅怀秋瑾(1877-1907)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写作背景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京城之美称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刚烈。真诚的心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赏析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1.为篱下,黄花开遍赏析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主题]’本词通过生动流利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出封建束缚,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表达作者匡扶天下,救民水火的凌云壮志。诗歌鉴赏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2.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1.B 【解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2.答案: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凄凉悲苦”、“愤懑不平”,答对两点就可以)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 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词中“侬”“殊”是什么意思?(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侬”:你。“殊”:很,甚。(2)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 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的淋漓尽致。《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概括词的主旨: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 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什么?1、主旨:通过密州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场面。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和国家共命运的爱国感情。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是作者自喻)那样子建功立业。诗歌鉴赏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如梦令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比较阅读【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选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千嶂里 (2)将军白发征夫泪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至若春和景明 (5)不以物喜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中“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又指什么 3、《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具体指什么4、《渔家傲·秋思》和《岳阳楼记》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写景的目的明显不同,请作简要分析。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千嶂里 嶂: 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2)将军白发征夫泪 征夫: 出征的士兵 (3)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美好 (4)至若春和景明 景: 日光 (5)不以物喜 以: 因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不能早作回家的打算。(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3、《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具体指什么 《岳阳楼记》中“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又指什么 气候苦寒,边声四起,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渔家傲·秋思》和《岳阳楼记》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写景的目的明显不同,请作简要分析。《渔家傲·秋思》中描写的是边塞荒凉的秋景,突出了战事紧急,戒备森严的背景,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岳阳楼记》中分别描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引出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一悲一喜,旨在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