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课件(共6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词四首》课件(共62张PPT)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词四首
范仲淹
苏轼
辛弃疾
秋瑾
词的常识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全盛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在宋朝发展到最兴盛。
婉约派
两大流派
豪放派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李煜、柳永、周邦彦。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1.诵读词作,理解画面,把握内容。
2.赏析词句,感悟深层内涵。
3.明确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4.引入习题,巩固复习,提高能力。
学习目标
注音
燕然(yān)       qiānɡ(羌)管
右擎苍(qíng) 锦帽貂裘(qiú)
酒hān(酣) 鬓微霜(bìn)
麾下(huī) pīlì(霹雳)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名臣,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范仲淹被调到延州上任。延州是西夏出入关要害,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任延州知县的时候 。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定的功绩,归家之日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将军和战士不能入寐,每日哀伤落泪,直等到头发花白也难以回归。
参考译文:
赏析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侧重于
下阕则侧重
写 景
抒 情
赏析诗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 的。
此句用了拟人修辞,侧面描写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上阙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
“千嶂里”边塞崇山连绵,让人产生一种无尽的孤寂感。
“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酒是自酿的成色较差的酒。“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这入夜的悠悠羌音、浓浓白霜,更使人惆怅难眠。
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营造出悲伤、凄凉、孤寂、惆怅的感觉
下阙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此处用了“互文”的修辞。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也有对朝廷不重边关的不满。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哀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渔家傲
上阕写景
雁去
边声
孤城
长烟
落日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
景异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 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
思乡报国之情
流泪
借景抒情
(风格:苍凉悲壮)
(风格:沉郁雄浑)
中心思想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走近作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业
1、背诵前两首词
2、扩写: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要求:
描写成一幅苍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日孤城图。150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虽沉醉但胸怀还很开阔,胆略还很豪壮,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来下诏,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那样啊?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豪壮
4、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5、 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 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上阕
叙事
密州出猎的盛况
下阕
抒情
建功立业的豪情
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走近作者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写作背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huī
zhì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译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赏析词句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将军的形象 。“挑灯”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将军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在梦境中他回到军营。这时军营中响起一片号角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将军分给手下烤牛肉,兵士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吃完牛肉的战士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点兵”出征。 “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将士的奋勇杀敌,敌人纷纷落马的激烈战斗场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豪壮的“壮词”也。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和梦境而已。而梦醒后的现实只能让他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课文主旨
满江红
秋瑾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千骑卷平冈  
(3)为报倾城随太守观者 
(4)会挽雕弓如满月  
(5)五十弦翻塞外声  
(6)马作的卢飞快  
(7)赋壮词  
(8)秋容如拭  
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聊:
姑且,暂且
骑:
一人一马的合称
倾城:
形容随观者很多

终将
翻:
演奏
作:
像·····一样
赋:
写作
拭: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浓重的乡愁的句子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着重渲染了战时的肃杀气氛的句子是: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 
抒发作者杀敌卫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3)《破阵子》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是: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 。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马作的卢飞快 , 弓如霹雳弦惊 。
直接表达作者报国情怀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 ”一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
(4)《满江红》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句子是: 身不得 , 男儿列 , 心却比 , 男儿烈 。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
  
缅怀秋瑾
(1877-1907)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写作背景
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苦
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京城之美称
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刚烈。
真诚的心
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1.为篱下,黄花开遍
赏析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主题
]’
本词通过生动流利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出封建束缚,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表达作者匡扶天下,救民水火的凌云壮志。
诗歌鉴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2.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B 【解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
2.答案: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凄凉悲苦”、“愤懑不平”,答对两点就可以)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中“侬”“殊”是什么意思?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侬”:你。“殊”:很,甚。
(2)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 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的淋漓尽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概括词的主旨: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 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1、主旨:通过密州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场面。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和国家共命运的爱国感情。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
要像孙郎(孙权,这是作者自喻)那样子建功立业。
诗歌鉴赏
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比较阅读
【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选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千嶂里     
(2)将军白发征夫泪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至若春和景明 
(5)不以物喜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中“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又指什么
3、《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具体指什么
4、《渔家傲·秋思》和《岳阳楼记》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写景的目的明显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千嶂里     嶂: 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2)将军白发征夫泪 征夫: 出征的士兵 
(3)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美好 
(4)至若春和景明 景: 日光 
(5)不以物喜 以: 因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不能早作回家的打算。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
3、《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具体指什么 《岳阳楼记》中“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又指什么 气候苦寒,边声四起,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渔家傲·秋思》和《岳阳楼记》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写景的目的明显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渔家傲·秋思》中描写的是边塞荒凉的秋景,突出了战事紧急,戒备森严的背景,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岳阳楼记》中分别描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引出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一悲一喜,旨在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