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1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群落的概念及其内部物种组成的特点”,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1.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群落。2.群落中的不同物种往往有不同的生态位,其中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概念1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优势种(阅读教材P24~28,完成填空)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_内聚集在一定______________内的所有生物____________的集合体。提醒:群落就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总和。2.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3.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和分布都有所不同。②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__________________的多寡。(2)实验步骤4.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辨正误](1)土壤中的全部小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 )(3)优势种通常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 )(科学实验与探究情境)某校的6个生物课外小组展开了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结果如下表: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结果调查项 林地 农田 草地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蚂蚁 5只 2只 0 2只 1只 0蚯蚓 2条 1条 1条 1条 0 0蜗牛 0 1保 0 1只 1只 2只蜈蚣 1条 0 1条 0 0 1条鼠妇 0 0 2只 1只 0 1只未鉴定 3种 5种 1种 3种 2种 1种合计种数 6 8 4 7 4 4合计数量 11 9 5 8 4 5(1)表中哪个调查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3、4组土壤小动物合计数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土壤动物的分离过程中,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对土壤动物的种类鉴定时,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应借助什么仪器进行观察、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应用】例1 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C.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很高D.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高例2 下图为“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甲装置取样时,应将其插入距地表0~25 cm的表层土壤中B.乙装置插上电源进行烘烤时每隔0.5 h观察土样C.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分离D.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关于物种丰富度调查的三点注意(1)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而调查陆生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2)利用样方法调查陆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常需要确定群落最小样方面积,以保证调查中包含本群落的所有物种;(3)调查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过程中,对采集到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装置进行烘烤的目的是为了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概念2 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阅读教材P28~31,完成填空)1.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2.竞争排斥原理3.生态位分化[辨正误](1)自然群落中,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发生生态位分化。( )(2)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科学实验与探究情境)1934年,俄罗斯生态学家高斯选择生态位相近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下图曲线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以何种方式增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混合培养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请分析影响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排斥掉大草履虫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生态位角度解释为何两种草履虫出现竞争排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四种常见种间关系的比较2.标准捕食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典例应用】例3 (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生态学家高斯选用数量相等、形态和习性接近的两种草履虫(不能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需要对两种草履虫逐个计数B.图中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变化与单独培养时相同C.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草履虫为典型的捕食关系D.双小核草履虫是影响大草履虫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例4 (2024·七彩阳光联盟)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食物的利用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C.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D.曲线不重叠时,可通过扩大生态位使资源充分利用感悟真题1.(2021·全国乙卷,30)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该林场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树高 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510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________。(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1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概念1自主建构1.时间 空间 种群2.物种 物种的数量3.(1)①种类 数量 ②物种数目 (2)植被 3~5 土壤取样器 镊子 干漏斗分离 肉眼 体视显微镜4.决定 多 强 适应 持久不变 决定 栎 杨 落叶松辨正误(1)× 提示:一个群落应包括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全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总和。(2)√(3)√合作探究(1)提示:林地。(2)提示:选择的样地虽然都为农田,但土壤含水量、通气性及其他非生物因素等不同。(3)提示:干漏斗分离法。(4)提示: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典例应用例1 B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并不单指动物的数目,A、C错误,B正确;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低,D错误。]例2 B [干漏斗分离装置插上电源进行烘烤时,应每隔1 h观察土样,B错误;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C正确;由于酒精可将收集的土壤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故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概念2自主建构1.位置 功能 食物 天敌 不同 重叠 生态位分化2.竞争 激烈 弱3.重叠 自然选择 食物 分布 活动 时间 竞争辨正误(1)√(2)× 提示: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它们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合作探究(1)提示:逻辑斯谛增长。(2)提示: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其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死亡。(3)提示: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快、竞争力强,在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下将竞争力弱的大草履虫排除了。(4)提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种间竞争。(5)提示: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相似,当生活于同一空间时,竞争共同食物资源,生态位存在重叠,竞争激烈,结果出现竞争排斥。典例应用例3 D [实验中对两种草履虫逐个计数是比较困难的,应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错误;图中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变化与单独培养时的增长曲线类型都是“S”形,但K值不同,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更低,B错误;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草履虫为典型的竞争关系,C错误;结合曲线图分析可知,双小核草履虫是影响大草履虫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D正确。]例4 C [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正确;d越小,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仅从食物关系来看,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处于共同的区域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产生竞争关系,例如竞争生存空间等,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C错误;曲线不重叠时,表明有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可通过扩大生态位使资源充分利用,D正确。]感悟真题1.(1)两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直至消亡 (2)时间或位置(答出1点即可)(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中,若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便可共存解析 (1)本实验的目的为验证“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同学选择的动物应数量相同,属于不同物种,且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竞争排斥是在受资源限制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需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由题干信息可知,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故其中一个种群个体最终会全部死亡,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2)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对取食的种子存在差异,从而降低了竞争强度,如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对于同一棵树上不同位置的种子的选择不同、取食时间不同等。(3)综合(1)(2)小题的实验和研究,可以发现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或是种群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最终在生存空间、利用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生态位的改变)而达到共存。2.(1)随机取样 2 055株/公顷 (2)竞争 石栎 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由表中数据可得出马尾松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石栎为增长型;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对光的竞争中喜光的马尾松不占优势,而耐阴的石栎占优势解析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马尾松的种群密度的计算:先算所有样方的种群数量平均值=(80+81+81+84+85)/5=82.2(株),再算每公顷的种群数量即种群密度=82.2/0.04=2 055(株/公顷)。(2)马尾松与石栎会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二者为竞争关系。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由表中数据可得出马尾松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年幼个体少),石栎为增长型;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对光的竞争中喜光的马尾松不占优势,而耐阴的石栎占优势,因此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石栎。(共39张PPT)第二章 群落课时1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课时概念解析本课时的概念为“群落的概念及其内部物种组成的特点”,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1.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群落。2.群落中的不同物种往往有不同的生态位,其中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目录 CONTENTS1.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优势种2.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3.感悟真题自主建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概念图自主建构时间(阅读教材P24~28,完成填空)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一定______内聚集在一定______内的所有生物______的集合体。提醒:群落就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总和。空间种群2.丰富度调查反映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物种的数量3.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__和分布都有所不同。②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____________的多寡。种类数量物种数目(2)实验步骤植被3~5土壤取样器镊子干漏斗分离肉眼体视显微镜4.优势种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决定多强适应持久不变决定栎杨落叶松×[辨正误](1)土壤中的全部小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提示:一个群落应包括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全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总和。(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 )(3)优势种通常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 )√√(科学实验与探究情境)某校的6个生物课外小组展开了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结果如下表: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结果调查项 林地 农田 草地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蚂蚁 5只 2只 0 2只 1只 0蚯蚓 2条 1条 1条 1条 0 0蜗牛 0 1保 0 1只 1只 2只蜈蚣 1条 0 1条 0 0 1条鼠妇 0 0 2只 1只 0 1只未鉴定 3种 5种 1种 3种 2种 1种合计种数 6 8 4 7 4 4合计数量 11 9 5 8 4 5(1)表中哪个调查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大?提示:林地。(2)第3、4组土壤小动物合计数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选择的样地虽然都为农田,但土壤含水量、通气性及其他非生物因素等不同。(3)在土壤动物的分离过程中,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提示:干漏斗分离法。(4)在对土壤动物的种类鉴定时,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应借助什么仪器进行观察、识别?提示: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典例应用】B例1 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C.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很高D.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高解析: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并不单指动物的数目,A、C错误,B正确;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低,D错误。B例2 下图为“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甲装置取样时,应将其插入距地表0~25 cm的表层土壤中B.乙装置插上电源进行烘烤时每隔0.5 h观察土样C.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分离D.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干漏斗分离装置插上电源进行烘烤时,应每隔1 h观察土样,B错误;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C正确;由于酒精可将收集的土壤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故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A.使用甲装置取样时,应将其插入距地表0~25 cm的表层土壤中B.乙装置插上电源进行烘烤时每隔0.5 h观察土样C.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分离D.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关于物种丰富度调查的三点注意(1)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而调查陆生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2)利用样方法调查陆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常需要确定群落最小样方面积,以保证调查中包含本群落的所有物种;(3)调查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过程中,对采集到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装置进行烘烤的目的是为了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位置(阅读教材P28~31,完成填空)1.物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功能食物天敌不同重叠生态位分化2.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激烈弱3.生态位分化重叠自然选择食物分布活动时间竞争[辨正误](1)自然群落中,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发生生态位分化。( )(2)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提示: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它们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科学实验与探究情境)1934年,俄罗斯生态学家高斯选择生态位相近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下图曲线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以何种方式增长?提示:逻辑斯谛增长。(2)混合培养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请分析影响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其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死亡。(3)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排斥掉大草履虫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快、竞争力强,在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下将竞争力弱的大草履虫排除了。(4)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种间竞争。(5)从生态位角度解释为何两种草履虫出现竞争排斥?提示: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相似,当生活于同一空间时,竞争共同食物资源,生态位存在重叠,竞争激烈,结果出现竞争排斥。●生态位存在重叠的两个物种之间并非都出现大小草履虫样的竞争排斥,许多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之间通常会通过生态位的分化而实现“共存”。请列举出生态位分化的三种主要方式。提示:①改变食物种类,形成不同食性;②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③错开活动时间等。 1.四种常见种间关系的比较2.标准捕食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特殊捕食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判断思路:先将特殊捕食曲线转换为标准捕食曲线,再进行判断。●规律总结:【典例应用】D例3 (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生态学家高斯选用数量相等、形态和习性接近的两种草履虫(不能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需要对两种草履虫逐个计数B.图中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变化与单独培养时相同C.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草履虫为典型的捕食关系D.双小核草履虫是影响大草履虫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解析:实验中对两种草履虫逐个计数是比较困难的,应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错误;图中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变化与单独培养时的增长曲线类型都是“S”形,但K值不同,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更低,B错误;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草履虫为典型的竞争关系,C错误;结合曲线图分析可知,双小核草履虫是影响大草履虫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D正确。A.实验中需要对两种草履虫逐个计数B.图中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变化与单独培养时相同C.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草履虫为典型的捕食关系D.双小核草履虫是影响大草履虫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C例4 (2024·七彩阳光联盟)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食物的利用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C.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D.曲线不重叠时,可通过扩大生态位使资源充分利用解析: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正确;d越小,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仅从食物关系来看,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处于共同的区域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产生竞争关系,例如竞争生存空间等,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C错误;曲线不重叠时,表明有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可通过扩大生态位使资源充分利用,D正确。A.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C.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D.曲线不重叠时,可通过扩大生态位使资源充分利用1.(2021·全国乙卷,30)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两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有限的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直至消亡(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或位置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中,若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便可共存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为验证“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同学选择的动物应数量相同,属于不同物种,且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竞争排斥是在受资源限制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需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由题干信息可知,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故其中一个种群个体最终会全部死亡,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2)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对取食的种子存在差异,从而降低了竞争强度,如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对于同一棵树上不同位置的种子的选择不同、取食时间不同等。(3)综合(1)(2)小题的实验和研究,可以发现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或是种群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最终在生存空间、利用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生态位的改变)而达到共存。2.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该林场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树高 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510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机取样2 055株/公顷竞争石栎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由表中数据可得出马尾松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石栎为增长型;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对光的竞争中喜光的马尾松不占优势,而耐阴的石栎占优势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马尾松的种群密度的计算:先算所有样方的种群数量平均值=(80+81+81+84+85)/5=82.2(株),再算每公顷的种群数量即种群密度=82.2/0.04=2 055(株/公顷)。(2)马尾松与石栎会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二者为竞争关系。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由表中数据可得出马尾松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年幼个体少),石栎为增长型;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对光的竞争中喜光的马尾松不占优势,而耐阴的石栎占优势,因此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石栎。课时精练4不同种群组成群落(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选择题:第1~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基础对点】题型1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优势种1.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是固定不变的2.下列关于实验“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不同群落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从图上可以看出,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研究热带雨林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统计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增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第1 层 第2 层 第3 层 第1 层 第2 层 第3 层人工广 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题型2 生态位、竞争排斥与生态位分化5.(2024·朝阳区高二期末)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栎树林中几种鸟类的生态位时发现,林鸽主要生活在树冠层,以栎树等高大乔木的核果和种子为食;煤山雀、大山雀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主要觅食昆虫;鹪鹩主要生活在草本层,取食毒蛾、天牛和椿象等昆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如果两种鸟的食性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如果两种鸟类的生态位相近,则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不同鸟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同,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6.(2024·绍兴高二期末)生态位是指群落中的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产生生态位重叠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保持不变的生态位重叠越大,种群间的生态相似性越小不同食性的种群,其生态位是不可能有部分重叠的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的物种有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共同生存下来7.(2024·七彩阳光联盟高二联考)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态位表示某个个体在种群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黄鹂主要生活在林冠层,林冠层就是黄鹂的生态位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食性和栖息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相同8.(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生态位宽度是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指标,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就越大。某学者对大兴安岭某处不同发育阶段的落叶松生态位宽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落叶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落叶松的生态位宽度与树龄呈负相关幼龄组生态位宽度比成龄组小与其株高有关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三个种群9.(2024·绿谷联盟高二联考)生态位能够体现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自然群落中,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发生生态位分化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也需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10.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图a图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淘汰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淘汰的危险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综合提升】11.(10分)(2024·七彩阳光联盟高二联考)我国沙鲁里山分布着种类丰富的大型食肉动物,为更好的实施生态保护,研究人员对该地的食肉动物展开了调查。(1)(2分)在对样地某种食肉动物的种群密度展开调查时,研究人员发现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加之部分大型食肉动物十分危险且数量稀少,常用的 法并不适合此处的研究。 (2)(4分)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动物粪便蕴藏着很多信息,对900多份粪便样品逐一进行DNA分析,发现不同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似的食性,每一个捕食者还具有独特的食性,说明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4分)为研究食肉动物的进食规律,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图中几种捕食者的体重与其猎物体重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总体上呈 的关系,这表明动物可以在猎物的体重上进行食性分离,从而 种间竞争,实现共存共处。 课时精练4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1.A [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称为物种丰富度,并不是生物数目的多少,A错误;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气候变化而减少,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B正确;不同群落中物种数目不同,造成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C正确;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2.C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用肉眼观察,二是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B错误;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3.A [根据曲线图分析,物种数越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增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几乎不再增多,D错误。]4.D [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的结论,A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第1层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错误。]5.A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取决于它所栖息的场所,而且取决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动物所吃,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故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A错误;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近,说明重叠部分较多,则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B正确;生态位与环境条件有关,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不同鸟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6.D [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处在动态变化中,A错误;生态位重叠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相似性越大,B错误;不同食性的种群可能存在共同的栖息空间或天敌,因而其生态位可能出现部分重叠的现象,C错误;自然界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生态位分化,可能共同生存下来,D正确。]7.C [生态位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A错误;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取决于它所栖息的场所,而且取决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动物所吃,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因此不能说林冠层是黄鹂的生态位,B错误;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取决于它所栖息的场所,而且取决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动物所吃,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因此食性和栖息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D错误。]8.C [从题图可知,落叶松老龄组少,成龄组和幼龄组多,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错误;由题图可知,老龄组和幼龄组的生态位宽度值都比成龄组小,随落叶松的个体发育,其生态位宽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并非是生态位宽度与树龄呈负相关,B错误;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幼龄组生态位宽度比成龄组小很可能与其株高有关,C正确;研究中的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一个种群,D错误。]9.B [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部分相同,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B错误;生态位的研究包括一个物种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C正确。]10.B [图a中3个物种自身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则种内竞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用资源部分较多,则种间竞争较激烈,A错误,B正确;在图b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淘汰的危险,C错误;图a中不同物种共用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图b中物种1、2、3共用资源比较多,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较激烈,D错误。]11.(1)标志重捕 (2)栖息场所 不完全相同/有差异/有重叠 (3)正相关 减弱解析 (1)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但该肉食动物十分危险且数量稀少,生活区域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因此不适宜选用标志重捕法。(2)研究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场所、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同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似的食性,每一个捕食者还具有独特的食性,说明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存在差异/有重叠。(3)题图显示捕食者体重与其猎物体重之间总体上呈正相关的关系,这表明动物可以在猎物的体重上进行食性分离,从而减弱种间竞争,实现共存共处。(共23张PPT)课时精练4不同种群组成群落(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A题型1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优势种1.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C.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D.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解析: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称为物种丰富度,并不是生物数目的多少,A错误;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气候变化而减少,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B正确;不同群落中物种数目不同,造成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C正确;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判断一个群落中的优势种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 B.在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C.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 D.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解析:在群落中作用最大,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是群落中优势种最重要的指标,A正确;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有可能是寄生生物,不一定是优势种,B错误;群落中个体体积最大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C错误;群落中繁殖和传播能力最强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例如,细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能力强,但不一定是优势种,D错误。A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2.下列关于实验“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用肉眼观察,二是用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B错误;土壤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C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3.不同群落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A.从图上可以看出,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B.研究热带雨林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统计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增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解析:根据曲线图分析,物种数越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增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几乎不再增多,D错误。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A.从图上可以看出,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B.研究热带雨林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统计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增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答案 D解析: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的结论,A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第1层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错误。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题型2 生态位、竞争排斥与生态位分化5.(2024·朝阳区高二期末)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栎树林中几种鸟类的生态位时发现,林鸽主要生活在树冠层,以栎树等高大乔木的核果和种子为食;煤山雀、大山雀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主要觅食昆虫;鹪鹩主要生活在草本层,取食毒蛾、天牛和椿象等昆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两种鸟的食性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B.如果两种鸟类的生态位相近,则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C.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D.不同鸟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同,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A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解析: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取决于它所栖息的场所,而且取决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动物所吃,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故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A错误;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近,说明重叠部分较多,则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B正确;生态位与环境条件有关,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鸟类的生态位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不同鸟类占据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6.(2024·绍兴高二期末)生态位是指群落中的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产生生态位重叠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保持不变的B.生态位重叠越大,种群间的生态相似性越小C.不同食性的种群,其生态位是不可能有部分重叠的D.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的物种有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共同生存下来D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解析: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处在动态变化中,A错误;生态位重叠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相似性越大,B错误;不同食性的种群可能存在共同的栖息空间或天敌,因而其生态位可能出现部分重叠的现象,C错误;自然界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生态位分化,可能共同生存下来,D正确。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7.(2024·七彩阳光联盟高二联考)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位表示某个个体在种群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B.黄鹂主要生活在林冠层,林冠层就是黄鹂的生态位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食性和栖息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相同C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解析:生态位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A错误;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取决于它所栖息的场所,而且取决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动物所吃,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因此不能说林冠层是黄鹂的生态位,B错误;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取决于它所栖息的场所,而且取决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动物所吃,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因此食性和栖息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D错误。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8.(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生态位宽度是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指标,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就越大。某学者对大兴安岭某处不同发育阶段的落叶松生态位宽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C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A.落叶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B.落叶松的生态位宽度与树龄呈负相关C.幼龄组生态位宽度比成龄组小与其株高有关D.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三个种群解析:从题图可知,落叶松老龄组少,成龄组和幼龄组多,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错误;由题图可知,老龄组和幼龄组的生态位宽度值都比成龄组小,随落叶松的个体发育,其生态位宽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并非是生态位宽度与树龄呈负相关,B错误;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幼龄组生态位宽度比成龄组小很可能与其株高有关,C正确;研究中的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一个种群,D错误。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A.落叶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B.落叶松的生态位宽度与树龄呈负相关C.幼龄组生态位宽度比成龄组小与其株高有关D.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三个种群9.(2024·绿谷联盟高二联考)生态位能够体现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群落中,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发生生态位分化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C.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也需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解析: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部分相同,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B错误;生态位的研究包括一个物种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C正确。B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10.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B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图a图b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淘汰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淘汰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图a中3个物种自身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则种内竞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用资源部分较多,则种间竞争较激烈,A错误,B正确;在图b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淘汰的危险,C错误;图a中不同物种共用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图b中物种1、2、3共用资源比较多,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较激烈,D错误。基础对点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淘汰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淘汰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11.(2024·七彩阳光联盟高二联考)我国沙鲁里山分布着种类丰富的大型食肉动物,为更好的实施生态保护,研究人员对该地的食肉动物展开了调查。(1)在对样地某种食肉动物的种群密度展开调查时,研究人员发现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加之部分大型食肉动物十分危险且数量稀少,常用的________法并不适合此处的研究。(2)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动物粪便蕴藏着很多信息,对900多份粪便样品逐一进行DNA分析,发现不同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似的食性,每一个捕食者还具有独特的食性,说明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提升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标志重捕栖息场所不完全相同/有差异/有重叠(3)为研究食肉动物的进食规律,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图中几种捕食者的体重与其猎物体重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总体上呈________的关系,这表明动物可以在猎物的体重上进行食性分离,从而________种间竞争,实现共存共处。综合提升01类题02030405060708091011正相关减弱解析:(1)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但该肉食动物十分危险且数量稀少,生活区域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因此不适宜选用标志重捕法。(2)研究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场所、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同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似的食性,每一个捕食者还具有独特的食性,说明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存在差异/有重叠。(3)题图显示捕食者体重与其猎物体重之间总体上呈正相关的关系,这表明动物可以在猎物的体重上进行食性分离,从而减弱种间竞争,实现共存共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1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docx 课时1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pptx 课时精练4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docx 课时精练4 不同种群组成群落.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