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章 阶段检测卷(一)(课件 练习,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第二章 阶段检测卷(一)(课件 练习,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阶段检测卷(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一个种群在自然环境中不能长期保持“J”形增长的原因是 (  )
栖息地面积足够大
处于生育期的个体足够多
存在天敌或竞争者
每个季节都有充足的食物
2.我国大兴安岭的北部的温带针叶林群落中,生长着落叶松、红松和冷杉等优势种,下列不属于优势种特征的是 (  )
优势种个体数量往往很多
优势种生命力强、适应性强
优势种的优势往往持久不变
优势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影响不大
3.(2024·浙江方向性)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
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年龄结构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增长型的种群出生率通常小于死亡率
领域行为属于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
4.如图是某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年龄金字塔底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
种群的年龄组均可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根据性别比例特征,种群可分为雌多于雄、雄多于雌和雌雄相当型
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少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6.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
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受资源、空间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b点时,种群自然增长率最快,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
7.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侵袭前后植被的分布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
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占优势的物种没有发生变化
8.(2024·浙江十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种群呈指数增长时,在单位时间内其增长倍数保持不变
逻辑斯谛增长总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自然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在比较单调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在年间常常表现为周期性波动
内源性因素通过改变环境容纳量影响种群数量
9.(2023·湖丽衢质检)如图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及平均死亡率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资源量通过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影响其数量变化
若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
当资源量为Q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10.(2024·嘉兴质检)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而是具有一定种群特征的群体。右图表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表示提高,“-”表示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甲、乙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丙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丁为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中有些年龄组的个体数量不影响乙
气候、食物和天敌等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甲和乙,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11.(2024·名校协作体联考)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成分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群落中甲、乙2个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大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甲种群的增长为指数增长,乙种群的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
乙种群的数量在200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M点前对应的种群大小,两个种群的出生率都小于死亡率
K点对应种群数量(600左右)为两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2.(2023·江苏南京一中月考改编)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的重要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并未完全消亡
若气候适宜,则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将缩短
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13.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t2~t4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14.(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某种群13年来的种群增长倍数λ(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前4年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
第4年的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多
第11年到第13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
第9年的种群数量既多于第3年,也多于第10年
15.(2024·嘉兴高二诊断)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两种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应设置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
应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预测实验组中竞争优势强的草履虫数目会一直增加
选择的两种草履虫在生活习性和食性等方面应具有较大差异
16.如图为某动物种群中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动的情况,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这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这种数量波动形式属于非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是以多年为一个周期的重复波动
这种波动形式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
17.(2024·A9协作体高二联考)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用鼠药灭鼠的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城市居民区的褐家鼠。但灭鼠3年后,该城市又开始出现大量的褐家鼠。灭鼠后7年内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小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此类型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环境
小鼠的种群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且在转折期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小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种群密度无直接关系
研究种群增长方式可以指导利用和保护资源,防治有害生物
18.(2023·海南卷,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 带 低潮 带 潮下带 上部 潮下带 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19.下列有关群落和优势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外貌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丰富度
群落中的优势种会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草原群落中羊草占据显著优势,过度放牧会影响羊草的优势地位,不利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2分)
20.(12分)将酵母菌分为a、b、c、d四组,在相同容积的培养瓶中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1)(8分)该实验实际上是研究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请分析a组能否沿此趋势无限延伸     。简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趋于降低,其可能的限制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2分)有人在1980年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种鬣蜥做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实验设置 结果
干旱 A组:将大鬣蜥移走 A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
B组:不做处理 —
C组:将小鬣蜥移走 C组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略有增加
湿润 D组:将大鬣蜥移走 D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
E组:不做处理 —
F组:将小鬣蜥移走 F组大鬣蜥存活率与E组差别不大
(1)(4分)如果只在A组与B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再将C组与B组比较后,可以确定两种鬣蜥间是    关系。
(2)(3分)从实验来看,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在湿润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小的是    组。
22.(13分)(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萼花臂尾轮虫(C)和角突臂尾轮虫(A)主要分布于淡水水域,科研人员研究了密度信号对两种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1)(4分)C和A分布区域相同,均以蛋白核小球藻等为食,二者之间存在    关系。体形较小的A所需食物浓度的阈值低,在有限食物资源的情况下,    更易被另一种轮虫排除。
(2)(7分)研究发现在食物很充足的情况下仍能观察到排除现象,推测轮虫的种群增长还受到其他因素(密度信号)干扰。分别取等体积且短时间内培养过不同密度和种类轮虫的培养液,过滤去除原有轮虫后,放入轮虫C,观察C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
实验中对照组用           进行培养。
图中各组种群都呈      增长,9.12(个·mL-1)为对照组的    值。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密度信号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继续研究发现,轮虫A几乎不受自身密度信号的影响,但受到轮虫C密度信号的影响。下列关于不同受密度信号影响存在差异的分析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密度信号可能是某种有毒物质,不同轮虫产生的物质种类不同
B.体型小的轮虫产生的密度信号中有毒物质较少,造成的影响小
C.体型大的轮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摄入有毒物质多,受影响大
23.(13分)为实现生态保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下表中数据是某退耕地随退耕时间的延续,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
退耕时 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样 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3.36 3.52 3.55 3.55
(1)(4分)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由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丰富度是指            。
(2)(4分)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25年到第35年间,该群落已经演替到改善环境下的顶极阶段,能否判断是否形成了森林群落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2分)(2024·嘉兴高二期末)竞争干扰假设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取更多食物;群体警戒假设指随着群体的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导致群体成员的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3分)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体现了种群的        (数量特征)。
(2)(3分)据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设和群体警戒假设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提高白鹤的种群密度,可以在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白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检测卷(一)
1.C
2.D [优势种能够凭借自己的数量和生活力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起决定性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
3.A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增长型的种群出生率通常大于死亡率,C错误;领域行为属于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D错误。]
4.C [年龄金字塔底部代表最年轻的年龄组,A错误;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为三个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但有些昆虫的生殖前期较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B错误;大多数亚非拉国家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少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D错误。]
5.A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竞争加剧,K值不会增加,A符合题意;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值增加,B不符合题意;若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更加适应环境,K值可能增加,C不符合题意;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该新物种捕食该种群的天敌,或者为该种群提供食物,K值可能增加,D不符合题意。]
6.B [由图示曲线可推知,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A错误;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d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D错误。]
7.A [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d段,虽然森林完全烧毁,植被消失,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C错误;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占优势的物种不断地变化,D错误。]
8.A [种群在呈指数增长时,自然增长率是保持不变的;逻辑斯谛增长总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自然增长率是不断下降的;种群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9.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根据单位时间内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计算得到的,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个体特征的统计值,A正确;图中显示,随着资源量的增多,平均出生率逐渐上升,但平均死亡率却没有变化,据此可知资源量是通过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其数量变化,B正确;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据图示可知,当资源量为Q时,平均出生率大于平均死亡率,则种群数量将会增加,可见此时的种群数量并不是K值,D错误。]
10.C [据图可知,甲可以提高种群密度,乙可以降低种群密度,甲、乙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丙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表示性别比例,可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丁为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中的个体数量均可影响死亡率,C错误;气候、食物和天敌等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甲(出生率)和乙(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11.D [逻辑斯谛增长的增长率是一直减小的,指数增长的增长率不变,A错误;乙种群不是逻辑斯谛增长,不知道种群数量在多少时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M点前,甲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乙种群在M点前,增长率小于0,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当种群数量为600左右时,甲、乙种群的增长率均为0,种群数量增加后,增长率<0,会在600上下波动,因此K点对应的种群数量600为环境容纳量,D正确。]
12.A [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物种被替代,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但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并未完全消亡,B正确;若气候适宜,则群落演替的时间会变短,C正确;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能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因此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D正确。]
13.D [由图示可知,δ>1,个体数目增加,种群密度增大;δ=1,个体数目不变,种群密度稳定;δ<1,个体数目减少,种群密度减小。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δ=1,种群密度各自稳定但不相等,A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δ的值相等,但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C错误。]
14.D [前4年间种群的λ值等于1.5,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加,A错误;第4年到第5年,λ在减小,但是仍然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加,所以第4年的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少,B错误;第11年到第12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在下降,C错误。]
15.A [应设置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A正确,B错误;预测实验组中竞争优势强的草履虫数目会先增加然后保持稳定,最后减少,C错误;选择的两种草履虫在生活习性和食性等方面应具有相似性,D错误。]
16.B [据图可知,图示动物种群的数量随年份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属于周期性波动,B错误。]
17.A [小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而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A错误;由图可知,小鼠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即“S”形曲线增长,且在转折期,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B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D正确。]
18.D [可用样方法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二者争夺光照、无机盐等,故海草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分析表格,只有在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5种海草才都有分布,C正确;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在各种潮带中都有分布,说明二者生态位最宽,而海神草在潮下带下部没有分布,D错误。]
19.D [群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B错误;群落中的优势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错误;如果过度放牧,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不利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D正确。]
20. (1)环境因素(或营养物质浓度或代谢废物的浓度或pH变化等合理答案即可) 不能 因为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2)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等
解析  (1)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研究的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的营养条件和培养的温度、pH等。由于培养基提供的营养和培养瓶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停止。(2)由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造成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说明原因是培养基的问题,可能的限制因素是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等。
21.(1)竞争或捕食或竞争和捕食 竞争 (2)在干旱年份,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而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 (3)食物充足,竞争较弱 (4)B
解析 (1)B组是对照组,A组中将大鬣蜥移走,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有可能是两者有共同的资源表现为竞争,也有可能大鬣蜥捕食小鬣蜥;再将C组与B组比较后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略有增加,可以排除大鬣蜥捕食小鬣蜥。(2)从实验来看,在干旱年份,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而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则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3)当处在气候湿润、食物充足的环境下,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对彼此的影响较弱,所以与对照组差别不大。(4)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其中E组处在气候湿润、食物充足的环境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
22.(1)种间竞争 C (2)①未培养过轮虫的培养液 ②逻辑斯谛 K 轮虫C的密度信号抑制了同种轮虫种群增长,且抑制作用与密度信号强度呈正相关,但轮虫A的密度信号对轮虫C种群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3)AB
解析 (1)两种轮虫生态位重叠,因此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A体型较小,且所需食物浓度的阈值低,因而在有限食物资源的情况下,A在竞争中更占优势,所以C更易被排除。
(2)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培养液的种类,因变量为轮虫C的种群密度。①对照组应用未培养过轮虫的培养液培养轮虫C。图中各组种群均呈逻辑斯谛增长,9.12(个·mL-1)为对照组的K值。分析曲线可知,轮虫C的密度信号抑制了同种轮虫种群增长,且抑制作用与密度信号强度呈正相关,但轮虫A的密度信号对轮虫C种群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23.(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 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2)不能 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 (3)分层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析 (1)该地区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2)由于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因此在不知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不能判断其是否形成了森林群落。(3)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4.(1)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幼鹤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或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花更多时间觅食来获取食物,以提供足够的能量)
(3)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觅食;同时,集群型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花费在警戒上的时间减少
(4)环境容纳量(K值)
解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选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体现了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一数量特征。
(2)据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原因是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花更多时间觅食来获取食物提供足够能量。
(3)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更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设和群体警戒假设分析,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同时,集群型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花费在警戒的时间下降。
(4)在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白鹤的环境容纳量,使得K值增大,提高种群的密度。(共51张PPT)
阶段检测卷(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C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一个种群在自然环境中不能长期保持“J”形增长的原因是(  )
A.栖息地面积足够大
B.处于生育期的个体足够多
C.存在天敌或竞争者
D.每个季节都有充足的食物
2.我国大兴安岭的北部的温带针叶林群落中,生长着落叶松、红松和冷杉等优势种,下列不属于优势种特征的是(  )
A.优势种个体数量往往很多
B.优势种生命力强、适应性强
C.优势种的优势往往持久不变
D.优势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影响不大
解析:优势种能够凭借自己的数量和生活力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起决定性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
D
3.(2024·浙江方向性)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
B.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年龄结构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C.增长型的种群出生率通常小于死亡率
D.领域行为属于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
解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
增长型的种群出生率通常大于死亡率,C错误;
领域行为属于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D错误。
A
4.如图是某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C
A.年龄金字塔底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
B.种群的年龄组均可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C.根据性别比例特征,种群可分为雌多于雄、雄多于雌和雌雄相当型
D.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少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解析:年龄金字塔底部代表最年轻的年龄组,A错误;
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为三个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但有些昆虫的生殖前期较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B错误;
大多数亚非拉国家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少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D错误。
A.年龄金字塔底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
B.种群的年龄组均可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C.根据性别比例特征,种群可分为雌多于雄、雄多于雌和雌雄相当型
D.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少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
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解析: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竞争加剧,K值不会增加,A符合题意;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值增加,B不符合题意;
若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更加适应环境,K值可能增加,C不符合题意;
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该新物种捕食该种群的天敌,或者为该种群提供食物,K值可能增加,D不符合题意。
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6.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
B.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受资源、空间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D.b点时,种群自然增长率最快,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
解析:由图示曲线可推知,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A错误;
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d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D错误。
7.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侵袭前后植被的分布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
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占优势的物种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d段,虽然森林完全烧毁,植被消失,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C错误;
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占优势的物种不断地变化,D错误。
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
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占优势的物种没有发生变化
8.(2024·浙江十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呈指数增长时,在单位时间内其增长倍数保持不变
B.逻辑斯谛增长总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自然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C.在比较单调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在年间常常表现为周期性波动
D.内源性因素通过改变环境容纳量影响种群数量
解析:种群在呈指数增长时,自然增长率是保持不变的;逻辑斯谛增长总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自然增长率是不断下降的;种群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A
9.(2023·湖丽衢质检)如图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及平均死亡率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B.资源量通过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影响其数量变化
C.若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
D.当资源量为Q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根据单位时间内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计算得到的,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个体特征的统计值,A正确;
图中显示,随着资源量的增多,平均出生率逐渐上升,但平均死亡率却没有变化,据此可知资源量是通过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其数量变化,B正确;
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
据图示可知,当资源量为Q时,平均出生率大于平均死亡率,则种群数量将会增加,可见此时的种群数量并不是K值,D错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B.资源量通过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影响其数量变化
C.若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
D.当资源量为Q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10.(2024·嘉兴质检)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而是具有一定种群特征的群体。右图表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表示提高,“-”表示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甲、乙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丙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中有些年龄组的个体数量不影响乙
D.气候、食物和天敌等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甲和乙,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解析:据图可知,甲可以提高种群密度,乙可以降低种群密度,甲、乙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
丙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表示性别比例,可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丁为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中的个体数量均可影响死亡率,C错误;
气候、食物和天敌等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甲(出生率)和乙(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A.甲、乙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B.丙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中有些年龄组的个体数量不影响乙
D.气候、食物和天敌等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甲和乙,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11.(2024·名校协作体联考)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成分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群落中甲、乙2个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大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A.甲种群的增长为指数增长,乙种群的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
B.乙种群的数量在200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C.M点前对应的种群大小,两个种群的出生率都小于死亡率
D.K点对应种群数量(600左右)为两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逻辑斯谛增长的增长率是一直减小的,指数增长的增长率不变,A错误;
乙种群不是逻辑斯谛增长,不知道种群数量在多少时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
M点前,甲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乙种群在M点前,增长率小于0,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
当种群数量为600左右时,甲、乙种群的增长率均为0,种群数量增加后,增长率<0,会在600上下波动,因此K点对应的种群数量600为环境容纳量,D正确。
A.甲种群的增长为指数增长,乙种群的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
B.乙种群的数量在200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C.M点前对应的种群大小,两个种群的出生率都小于死亡率
D.K点对应种群数量(600左右)为两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2.(2023·江苏南京一中月考改编)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的重要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并未完全消亡
C.若气候适宜,则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将缩短
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A
解析: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物种被替代,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但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并未完全消亡,B正确;
若气候适宜,则群落演替的时间会变短,C正确;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能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因此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D正确。
13.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由图示可知,δ>1,个体数目增加,种群密度增大;δ=1,个体数目不变,种群密度稳定;δ<1,个体数目减少,种群密度减小。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δ=1,种群密度各自稳定但不相等,A错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δ的值相等,但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C错误。
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14.(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某种群13年来的种群增长倍数λ(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A.前4年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
B.第4年的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多
C.第11年到第13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
D.第9年的种群数量既多于第3年,也多于第10年
解析:前4年间种群的λ值等于1.5,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加,A错误;
第4年到第5年,λ在减小,但是仍然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加,所以第4年的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少,B错误;
第11年到第12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在下降,C错误。
15.(2024·嘉兴高二诊断)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两种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应设置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
B.应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C.预测实验组中竞争优势强的草履虫数目会一直增加
D.选择的两种草履虫在生活习性和食性等方面应具有较大差异
A
解析:应设置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A正确,B错误;
预测实验组中竞争优势强的草履虫数目会先增加然后保持稳定,最后减少,C错误;
选择的两种草履虫在生活习性和食性等方面应具有相似性,D错误。
16.如图为某动物种群中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动的情况,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B
A.这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B.这种数量波动形式属于非周期性波动
C.这种波动是以多年为一个周期的重复波动
D.这种波动形式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
解析:据图可知,图示动物种群的数量随年份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属于周期性波动,B错误。
17.(2024·A9协作体高二联考)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用鼠药灭鼠的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城市居民区的褐家鼠。但灭鼠3年后,该城市又开始出现大量的褐家鼠。灭鼠后7年内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小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此类型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环境
B.小鼠的种群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且在转折期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C.小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种群密度无直接关系
D.研究种群增长方式可以指导利用和保护资源,防治有害生物
解析:小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而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A错误;
由图可知,小鼠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即“S”形曲线增长,且在转折期,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B正确;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
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D正确。
A.小鼠的数量呈现非周期性波动,此类型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环境
B.小鼠的种群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且在转折期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C.小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种群密度无直接关系
D.研究种群增长方式可以指导利用和保护资源,防治有害生物
18.(2023·海南卷,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 带 潮下带 上部 潮下带
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答案 D
解析:可用样方法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
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二者争夺光照、无机盐等,故海草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分析表格,只有在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5种海草才都有分布,C正确;
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在各种潮带中都有分布,说明二者生态位最宽,而海神草在潮下带下部没有分布,D错误。
19.下列有关群落和优势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外貌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B.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丰富度
C.群落中的优势种会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D.草原群落中羊草占据显著优势,过度放牧会影响羊草的优势地位,不利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
D
解析:群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
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B错误;
群落中的优势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错误;
如果过度放牧,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不利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2分)
20.(12分)将酵母菌分为a、b、c、d四组,在相同容积的培养瓶中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1)该实验实际上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请分析a组能否沿此趋势无限延伸?________。简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因素(或营养物质浓度或代谢废物的浓度或pH
变化等合理答案即可)
不能
因为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2)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趋于降低,其可能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等
解析: (1)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研究的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的营养条件和培养的温度、pH等。由于培养基提供的营养和培养瓶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停止。
(2)由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造成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说明原因是培养基的问题,可能的限制因素是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等。
21.(12分)有人在1980年对栖息于岩石地带原来生活在一起的大、小两种鬣蜥做了相互移走的实验。四年实验中,其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者将实验分成六组,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实验设置 结果
干旱 A组:将大鬣蜥移走 A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
B组:不做处理 —
C组:将小鬣蜥移走 C组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略有增加
湿润 D组:将大鬣蜥移走 D组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
E组:不做处理 —
F组:将小鬣蜥移走 F组大鬣蜥存活率与E组差别不大
(1)如果只在A组与B组间比较,在干旱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据此分析,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将C组与B组比较后,可以确定两种鬣蜥间是________关系。
(2)从实验来看,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竞争或捕食或竞争和捕食
竞争
在干旱年份,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而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
(3)在湿润年份,将大鬣蜥移走后,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E组差别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根据实验过程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小的是________组。
食物充足,竞争较弱
B
解析:(1)B组是对照组,A组中将大鬣蜥移走,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B组明显增加,有可能是两者有共同的资源表现为竞争,也有可能大鬣蜥捕食小鬣蜥;再将C组与B组比较后大鬣蜥的存活率比B组略有增加,可以排除大鬣蜥捕食小鬣蜥。
(2)从实验来看,在干旱年份,移走大鬣蜥对小鬣蜥的影响较大,而移走小鬣蜥对大鬣蜥的影响较小,则大鬣蜥的竞争能力强于小鬣蜥。
(3)当处在气候湿润、食物充足的环境下,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对彼此的影响较弱,所以与对照组差别不大。
(4)B、E两组在实验中都起对照作用。其中E组处在气候湿润、食物充足的环境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
22.(13分)(2024·东城区高二期末)萼花臂尾轮虫(C)和角突臂尾轮虫(A)主要分布于淡水水域,科研人员研究了密度信号对两种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1)C和A分布区域相同,均以蛋白核小球藻等为食,二者之间存在__________关系。体形较小的A所需食物浓度的阈值低,在有限食物资源的情况下,________更易被另一种轮虫排除。
(2)研究发现在食物很充足的情况下仍能观察到排除现象,推测轮虫的种群增长还受到其他因素(密度信号)干扰。分别取等体积且短时间内培养过不同密度和种类轮虫的培养液,过滤去除原有轮虫后,放入轮虫C,观察C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
种间竞争
C
①实验中对照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培养。
②图中各组种群都呈____________增长,9.12(个·mL-1)为对照组的________值。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密度信号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培养过轮虫的培养液
逻辑斯谛
K
轮虫C的密度信号抑制了同种轮虫种群增长,且抑制作用与密度信号强度呈正相关,但轮虫A的密度信号对轮虫C种群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3)继续研究发现,轮虫A几乎不受自身密度信号的影响,但受到轮虫C密度信号的影响。下列关于不同受密度信号影响存在差异的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密度信号可能是某种有毒物质,不同轮虫产生的物质种类不同
B.体型小的轮虫产生的密度信号中有毒物质较少,造成的影响小
C.体型大的轮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摄入有毒物质多,受影响大
AB
解析:(1)两种轮虫生态位重叠,因此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A体型较小,且所需食物浓度的阈值低,因而在有限食物资源的情况下,A在竞争中更占优势,所以C更易被排除。
(2)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培养液的种类,因变量为轮虫C的种群密度。①对照组应用未培养过轮虫的培养液培养轮虫C。图中各组种群均呈逻辑斯谛增长,9.12(个·mL-1)为对照组的K值。分析曲线可知,轮虫C的密度信号抑制了同种轮虫种群增长,且抑制作用与密度信号强度呈正相关,但轮虫A的密度信号对轮虫C种群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
23.(13分)为实现生态保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下表中数据是某退耕地随退耕时间的延续,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
退耕时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样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3.36 3.52 3.55 3.55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由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
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25年到第35年间,该群落已经演替到改善环境下的顶极阶段,能否判断是否形成了森林群落?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
分层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析:(1)该地区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2)由于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因此在不知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不能判断其是否形成了森林群落。
(3)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4.(12分)(2024·嘉兴高二期末)竞争干扰假设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取更多食物;群体警戒假设指随着群体的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导致群体成员的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体现了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数量特征)。
(2)据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幼鹤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或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花更多时间觅食来获取食物,以提供足够的能量)
(3)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设和群体警戒假设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高白鹤的种群密度,可以在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白鹤的____________________。
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觅食;同时,集群型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花费在警戒上的时间减少
环境容纳量(K值)
解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选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体现了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一数量特征。
(2)据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原因是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花更多时间觅食来获取食物提供足够能量。
(3)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更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设和群体警戒假设分析,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同时,集群型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花费在警戒的时间下降。
(4)在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白鹤的环境容纳量,使得K值增大,提高种群的密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