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6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1.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稳态。2.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3.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具有恢复稳态的能力。概念1 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稳态(阅读教材P85~87,完成填空)1.稳态的概念是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____________的状态。2.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稳态(1)反馈调节的概念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______________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调节。(2)反馈调节的类型3.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4.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具有恢复稳态的能力(1)概念: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__________,保持自身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稳态的失调可能带来生态危机[辨正误](1)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态系统内的负反馈调节。( )(2)当人类活动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引发生态危机。( )(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生活、学习与实践情境)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某草原和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两种调节过程,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是______(填“甲”“乙”或“甲和乙”)。(2)图甲所示的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该调节方式是生态系统________的基础。(3)图乙所示的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下图表示干扰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示意图,据图分析:(1)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填“x”或“y”)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保持稳态能力大小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越__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3)______(填“x”或“y”)可以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稳态能力大小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恢复稳态的能力越______(填“强”或“弱”)。生态系统保持稳态和恢复稳态能力的比较【典例应用】例1 (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反馈调节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反馈通常对生态系统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C.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例2 (2024·台州高二期末)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乙生态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比甲高B.若增大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则C点左移C.甲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可能比乙生态系统简单D.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体现了保持稳态能力的大小概念2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阅读教材P87,完成填空)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辨正误](1)流经生态瓶的总能量是生态瓶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和,因此生态瓶采光宜用直射光。( )(2)在设计生态瓶时,要注意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 )(3)生态瓶切记不要密封,以保证瓶内外空气的流通。( )(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A、B、C、D 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A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瓶 编号 生态系统组成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说明:“+”表示有,“-”表示无。)(1)A瓶最稳定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是什么?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瓶比A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瓶与A瓶相比,O2含量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的6条注意事项:【典例应用】例3 (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设计制作封闭型生态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列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A.应该将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B.应该经常向生态瓶中通气,从而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C.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D.生态瓶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例4 (2024·绿谷联盟高二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3个生态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感悟真题1.(2021·浙江1月选考,7)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2.(2017·浙江11月选考,1)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 )A.沙漠 B.苔原C.草原 D.热带雨林3.(2018·浙江11月选考,29)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等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捕食食物链反映了各种生物之间的________关系。食物链数量的改变与生态系统内生物____________的变化相关,并能影响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2)分别测定所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值,可以分析能量在________之间的流动情况。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分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________的能量两大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变温动物,其主要原因是恒温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6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概念1自主建构1.相对稳定2.(1)最初发生变化3.干扰 保持原状 负反馈调节 多 复杂 强 强 弱 物种的多样性4.(1)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 外来的干扰 (2)结构和功能 一定限度 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和能量辨正误(1)√(2)√(3)√合作探究1.(1)提示:甲(2)提示:负反馈 自我调节(3)提示:正反馈 有一定限度的2.(1)提示:自我调节能力(2)提示:y 弱(3)提示:x 弱典例应用例1 C [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都存在,C错误。]例2 B [若增大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则甲偏离正常运行范围更大,恢复所需时间更长,故C点右移,B错误。]概念2自主建构1.水 分解者2.成分 比例 温度适宜 光线良好 种类 数量辨正误(1)× 提示:生态瓶的采光宜用散射光,以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2)√(3)× 提示:生态瓶瓶口应当封闭,以防止外界因素干扰。合作探究(1)提示: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比例适宜,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2)提示:下降;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3)提示: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4)提示:D瓶中的O2含量少于A瓶;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典例应用例3 D [应该将生态瓶放在散射光下,A错误;生态瓶应该是密闭的,不能通气,B错误;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要适中,C错误。]例4 A [甲瓶与乙瓶的区别是小鱼数量不同,乙瓶与丙瓶的区别是放置的环境不同。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消费者(植食性小鱼)数量过多,氧气供应不足;丙瓶置于黑暗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中生物也会很快死亡;相比之下,乙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感悟真题1.A [退耕还林工程中,从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群落内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群落内的净生产量先大后小,最终趋于稳定,A正确,B错误;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弱,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2.D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而苔原生态系统则是最脆弱和对外力干扰最敏感的生态系统。]3.(1)取食与被取食 种类数 自我调节(2)不同营养级 未同化利用 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解析 (1)捕食食物链中两相邻环节是通过取食和被取食建立关系的。生物种类数会影响食物链的数量,同时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通过分析所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值,可分析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分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未同化利用的能量。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因此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比较小。(共33张PPT)第三章 生态系统课时6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课时概念解析本课时的概念为“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1.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稳态。2.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3.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具有恢复稳态的能力。目录 CONTENTS1.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稳态2.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3.感悟真题自主建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概念图自主建构相对稳定(阅读教材P85~87,完成填空)1.稳态的概念是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____________的状态。2.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稳态(1)反馈调节的概念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调节。最初发生变化(2)反馈调节的类型3.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干扰保持原状负反馈调节多复杂强强弱物种的多样性4.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具有恢复稳态的能力(1)概念: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_______________,保持自身的稳定性。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外来的干扰(2)生态系统稳态的失调可能带来生态危机结构和功能一定限度自我调节能力物质和能量√[辨正误](1)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态系统内的负反馈调节。( )(2)当人类活动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引发生态危机。( )(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生活、学习与实践情境)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某草原和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两种调节过程,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是_________(填“甲”“乙”或“甲和乙”)。甲(2)图甲所示的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该调节方式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的基础。(3)图乙所示的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反馈自我调节正反馈有一定限度的2.(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下图表示干扰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示意图,据图分析:(1)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填“x”或“y”)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保持稳态能力大小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越________(填“强”或“弱”)。(3)________(填“x”或“y”)可以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稳态能力大小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生态系统恢复稳态的能力越________(填“强”或“弱”)。自我调节能力y弱x弱●人造马尾松林与天然混交林相比,受到相同干扰时,人造马尾松林的y值要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天然混交林的y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与天然混交林相比,人造马尾松林的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保持稳态的能力较弱生态系统保持稳态和恢复稳态能力的比较●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时,不能仅仅从营养结构的角度分析,还要看它们所处的环境,环境条件良好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相对较高。●一般地,一个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越强,恢复稳态的能力就越弱,但也有例外:(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与恢复稳态的能力都很强;(2)极地苔原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与恢复稳态的能力都很弱。 【典例应用】C例1 (2024·环大罗山联盟高二联考)反馈调节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反馈通常对生态系统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C.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都存在,C错误。B例2 (2024·台州高二期末)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乙生态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比甲高B.若增大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则C点左移C.甲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可能比乙生态系统简单D.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体现了保持稳态能力的大小解析:若增大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则甲偏离正常运行范围更大,恢复所需时间更长,故C点右移,B错误。水(阅读教材P87,完成填空)1.实验原理分解者2.实验步骤成分比例温度适宜光线良好种类数量×[辨正误](1)流经生态瓶的总能量是生态瓶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和,因此生态瓶采光宜用直射光。( )提示:生态瓶的采光宜用散射光,以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2)在设计生态瓶时,要注意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 )(3)生态瓶切记不要密封,以保证瓶内外空气的流通。( )提示:生态瓶瓶口应当封闭,以防止外界因素干扰。√×(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A、B、C、D 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A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瓶 编号 生态系统组成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说明:“+”表示有,“-”表示无。)(1)A瓶最稳定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比例适宜,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2)B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提示:下降;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3)C瓶比A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什么?提示: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4)D瓶与A瓶相比,O2含量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D瓶中的O2含量少于A瓶;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的6条注意事项:【典例应用】D例3 (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设计制作封闭型生态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列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A.应该将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B.应该经常向生态瓶中通气,从而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C.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D.生态瓶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析:应该将生态瓶放在散射光下,A错误;生态瓶应该是密闭的,不能通气,B错误;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要适中,C错误。A例4 (2024·绿谷联盟高二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3个生态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解析:甲瓶与乙瓶的区别是小鱼数量不同,乙瓶与丙瓶的区别是放置的环境不同。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消费者(植食性小鱼)数量过多,氧气供应不足;丙瓶置于黑暗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中生物也会很快死亡;相比之下,乙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A1.(2021·浙江1月选考,7)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解析:退耕还林工程中,从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群落内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群落内的净生产量先大后小,最终趋于稳定,A正确,B错误;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弱,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D2.(2017·浙江11月选考,1)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 )A.沙漠 B.苔原C.草原 D.热带雨林解析: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而苔原生态系统则是最脆弱和对外力干扰最敏感的生态系统。3.(2018·浙江11月选考,29)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等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捕食食物链反映了各种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___关系。食物链数量的改变与生态系统内生物____________的变化相关,并能影响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2)分别测定所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值,可以分析能量在____________之间的流动情况。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分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______________的能量两大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变温动物,其主要原因是恒温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食与被取食种类数自我调节不同营养级未同化利用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解析:(1)捕食食物链中两相邻环节是通过取食和被取食建立关系的。生物种类数会影响食物链的数量,同时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通过分析所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值,可分析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分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未同化利用的能量。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因此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比较小。课时精练1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选择题:第1~11题,每小题3分,共33分。答案P160【基础对点】题型1 生态系统的稳态和反馈调节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 )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2.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大量捕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属于负反馈调节被污染的水体中鱼类大量死亡,死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机体远离稳态,所以人体的稳态维持不存在正反馈调节3.(2024·温州新力量联盟)反馈调节广泛存在于生命活动过程中以及生态系统中。下列过程没有体现反馈调节的是 ( )寒冷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人感觉到冷并主动添加衣服大量饮水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尿液增加,进而引起体内水分相应减少环境污染导致生物死亡,尸体腐烂加剧污染,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血糖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4.(2024·浙南名校联盟高二联考)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成分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题型2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稳态和恢复稳态的能力5.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人造马尾松林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强 6.(2024·湖州高二期末)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草原生态系统复杂,其中不包括 ( )处于同一级的生物种类较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递至顶级营养级某一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可替代生物种类比草原生态系统多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7.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演替过程中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8.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的定量指标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TS值越大,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题型3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9.(2024·海淀区高二期末)某同学在大饮料瓶中加入了水、水草、泥沙、小鱼、小虾等,制作了一个密闭的生态瓶,模拟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小鱼、小虾及泥沙中的微生物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该生态瓶中的小鱼和小虾等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个营养级制作生态瓶时,加入的生物种类越多该生态系统越稳定10.为探究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四个生物兴趣小组制作了如下四组生态瓶。下列相关评价错误的是 ( )甲组相较于丙、丁生态瓶中各种生物成分更齐全,存活的时间最长甲、乙组生态瓶比较说明光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甲、丙组生态瓶比较说明生产者是联系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关键因素由于生态瓶密闭,所以无须保持通风良好,但要避免阳光直射【综合提升】11.(2024·温州新力量联盟)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利用的氮、磷等污染物汇入周边流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RDS)和常规种植模式(CK)下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模式下水稻生长各时期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K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从长远角度看防治虫害效果较差在灌溉水至分蘖前期中,RDS模式对TN、TP的去除率均小于CK模式RDS模式下氮、磷浓度降低是因为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循环鸭(鱼)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为水稻提供无机盐,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12.(17分)(2024·衢州高二期末)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种植区,在全国棉花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蚜虫是新疆棉花生产中的一类重大害虫,蚜虫体小而软,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为了解新疆棉田不同种类的蚜虫、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之间的食物关系,科研人员调查并绘制了它们之间的部分食物网,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除图中标注外,该棉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 。图中包括该食物网的 条食物链,各种蚜虫所属的食物链类型属于 (填“捕食”或“腐食”)食物链,棉蚜刺茧蜂处于第 个营养级。 (2)(4分)若棉蚜数量大量减少,短期内豆柄瘤蚜茧蜂的数量会 (填“下降”或“上升”),但对亚洲三叉蚜茧蜂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的 能力较强。 (3)(4分)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图中棉蚜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 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分)若要调查棉田中各种蚜虫的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进行调查。人工投放棉蚜刺茧蜂、亚洲三叉蚜茧蜂、豆柄瘤蚜茧蜂等初级寄生蜂能有效防治蚜虫,该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13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1.D [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D [在人体稳态的维持中,包括正反馈(例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等)和负反馈,D错误。]3.A [寒冷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人感觉到冷并主动添加衣物,该过程没有体现反馈调节,故选A。]4.C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图1中缺少分解者、非生物成分,A正确;由分析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乙→甲→丙,B正确;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C错误;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D正确。]5.A [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差。]6.D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自我调节能力无关,故选D。]7.B [盐碱地植被较少,生产者同化量较低,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A正确;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多,食物链不会缩短,而且能量的传递效率与食物链长短无关,B错误;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使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而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盐碱化草地的改造过程,随着群落的演替,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发生了变化,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也就发生了变化,D正确。]8.D [由题干分析可知,图中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稳态能力的定量指标,A正确;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保持稳态的能力越强,B正确;y值的大小反映了保持稳态的能力大小,x值的大小反映了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恢复稳态的能力高低,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越大,保持稳态的能力越弱,恢复稳态的能力越高,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x)越短,因此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C正确;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9.B [该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组成,A错误;小鱼、小虾及泥沙中的微生物作为消费者、分解者参与构成生态系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该生态瓶中的小鱼和小虾等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个营养级,第一个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在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时,添加的生物各组成成分比例要适宜,D错误。]10.D [生态瓶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D错误。]11.B [由题图可知,灌溉水至分蘖前期,RDS模式下的TN和TP浓度低于CK模式,说明RDS模式对TN、TP的去除率均大于CK模式,B错误。]12.(1)分解者 7 捕食 三 (2)下降 自我调节 (3)一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样方 生物防治(共21张PPT)课时精练1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D题型1 生态系统的稳态和反馈调节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解析: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量捕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属于负反馈调节B.被污染的水体中鱼类大量死亡,死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机体远离稳态,所以人体的稳态维持不存在正反馈调节解析:在人体稳态的维持中,包括正反馈(例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等)和负反馈,D错误。D3.(2024·温州新力量联盟)反馈调节广泛存在于生命活动过程中以及生态系统中。下列过程没有体现反馈调节的是( )A.寒冷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人感觉到冷并主动添加衣服B.大量饮水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尿液增加,进而引起体内水分相应减少C.环境污染导致生物死亡,尸体腐烂加剧污染,导致更多生物死亡D.血糖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解析:寒冷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人感觉到冷并主动添加衣物,该过程没有体现反馈调节,故选A。A4.(2024·浙南名校联盟高二联考)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成分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图1中缺少分解者、非生物成分,A正确;由分析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乙→甲→丙,B正确;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C错误;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D正确。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成分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题型2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稳态和恢复稳态的能力5.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强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D.人造马尾松林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强 解析: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差。A6.(2024·湖州高二期末)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草原生态系统复杂,其中不包括( )A.处于同一级的生物种类较多B.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递至顶级营养级C.某一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可替代生物种类比草原生态系统多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解析: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自我调节能力无关,故选D。D7.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A.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B.演替过程中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解析:盐碱地植被较少,生产者同化量较低,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A正确;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多,食物链不会缩短,而且能量的传递效率与食物链长短无关,B错误;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使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而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盐碱化草地的改造过程,随着群落的演替,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发生了变化,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也就发生了变化,D正确。A.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B.演替过程中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盐碱化草地的改造使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8.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C.一般情况下,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D.TS值越大,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图中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稳态能力的定量指标,A正确;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保持稳态的能力越强,B正确;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C.一般情况下,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D.TS值越大,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y值的大小反映了保持稳态的能力大小,x值的大小反映了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恢复稳态的能力高低,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越大,保持稳态的能力越弱,恢复稳态的能力越高,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x)越短,因此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C正确;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C.一般情况下,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D.TS值越大,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题型3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9.(2024·海淀区高二期末)某同学在大饮料瓶中加入了水、水草、泥沙、小鱼、小虾等,制作了一个密闭的生态瓶,模拟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小鱼、小虾及泥沙中的微生物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该生态瓶中的小鱼和小虾等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个营养级D.制作生态瓶时,加入的生物种类越多该生态系统越稳定B解析:该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组成,A错误;小鱼、小虾及泥沙中的微生物作为消费者、分解者参与构成生态系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该生态瓶中的小鱼和小虾等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个营养级,第一个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在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时,添加的生物各组成成分比例要适宜,D错误。10.为探究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四个生物兴趣小组制作了如下四组生态瓶。下列相关评价错误的是( )DA.甲组相较于丙、丁生态瓶中各种生物成分更齐全,存活的时间最长B.甲、乙组生态瓶比较说明光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C.甲、丙组生态瓶比较说明生产者是联系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关键因素D.由于生态瓶密闭,所以无须保持通风良好,但要避免阳光直射解析:生态瓶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D错误。11.(2024·温州新力量联盟)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利用的氮、磷等污染物汇入周边流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RDS)和常规种植模式(CK)下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模式下水稻生长各时期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A.CK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从长远角度看防治虫害效果较差B.在灌溉水至分蘖前期中,RDS模式对TN、TP的去除率均小于CK模式C.RDS模式下氮、磷浓度降低是因为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循环D.鸭(鱼)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为水稻提供无机盐,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解析:由题图可知,灌溉水至分蘖前期,RDS模式下的TN和TP浓度低于CK模式,说明RDS模式对TN、TP的去除率均大于CK模式,B错误。12.(2024·衢州高二期末)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种植区,在全国棉花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蚜虫是新疆棉花生产中的一类重大害虫,蚜虫体小而软,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为了解新疆棉田不同种类的蚜虫、初级寄生蜂、重寄生蜂之间的食物关系,科研人员调查并绘制了它们之间的部分食物网,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除图中标注外,该棉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____________。图中包括该食物网的________条食物链,各种蚜虫所属的食物链类型属于________(填“捕食”或“腐食”)食物链,棉蚜刺茧蜂处于第________个营养级。(2)若棉蚜数量大量减少,短期内豆柄瘤蚜茧蜂的数量会________(填“下降”或“上升”),但对亚洲三叉蚜茧蜂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能力较强。分解者7捕食三下降自我调节(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图中棉蚜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要调查棉田中各种蚜虫的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进行调查。人工投放棉蚜刺茧蜂、亚洲三叉蚜茧蜂、豆柄瘤蚜茧蜂等初级寄生蜂能有效防治蚜虫,该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样方生物防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6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docx 课时6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pptx 课时精练13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docx 课时精练13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