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课件 学案 练习,共4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课时2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和证据的支持:
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4.荒漠化不断扩大。5.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
概念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阅读教材P98~103,完成填空)
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
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4.荒漠化不断扩大
5.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
[辨正误]
(1)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是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2)臭氧减少不会危及水生生物。(  )
(3)酸雨不仅会伤害陆地植物,而且会杀死水生生物。(  )
(4)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只有人为因素。(  )
(5)乱扔废电池可直接导致土壤及水体污染。(  )
(生活、学习与实践情境)降落到建筑物表面的酸雨会造成石料的剥落。下图为一座石雕像1908年和1969年的照片,通过比较可清楚地看出酸雨对雕塑的腐蚀作用。
(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雨除了腐蚀建筑物,对植物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
①酸雨pH过低,破坏了植物的酶系统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②酸雨可以增加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
③不同植物对酸雨的耐受力不同,细胞壁厚的植物更占优势
④质膜有选择透过性,所以酸雨中的物质不会对细胞内部造成损伤。
(3)治理酸雨,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水体富营养化
2.主要污染及防治措施
【典例应用】
例1 (2024·湖州期末)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干扰而引起全球变暖
B.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利昂、哈龙等气体是引起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是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
例2 (2024·金丽衢高二联考)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氧量降低
D.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降低危害
概念2 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阅读教材P4和P103,完成填空)
1.实验原理
2.材料用具
显微镜、烧杯、试管、塞氏盘、pH计、氨氮分析仪、比色皿、总磷分析仪等
3.实验步骤
(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2023年,一项有关我国某省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该省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三类物质;该省的水资源污染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用水污染;该省的土壤污染主要是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化肥污染等。
(1)大气污染物中的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能会造成哪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体污染可能会带来哪些主要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同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应用】
例3 为了解学校周边水体污染状况,某学习小组对学校附近的一个淡水区域进行水质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后,都要清洗实验用品
B.暴雨对水体中的溶氧量、水温、pH无明显影响
C.水质测定的项目包括细菌含量、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等
D.水体改良措施需考虑水域周边环境及动植物分布和数量
例4 下列关于水体污染和水质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生物病原体不属于水体污染物
B.化肥污染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C.不能以温度为测量项目进行水体调查
D.调查取样应取同一水域的水样
感悟真题
1.(2023·浙江6月选考,2)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
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2.(2023·浙江1月选考,1)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3.(2021·浙江6月选考,1)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
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
C.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4.(2020·浙江7月选考,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5.(2019·浙江4月选考,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课时2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概念1
自主建构
1.上升 长波辐射 上升 煤、石油和天然气 北 盐碱
2.氯氟烃 皮肤癌 食物链 氟利昂 哈龙
3.5.6 酸 pH 煤炭和石油 二氧化硫
4.土地 干旱 自然资源
5.土壤 化肥 滞后 分类 自净 
辨正误
(1)√
(2)× 提示:臭氧减少也会危及水生生物。
(3)√
(4)× 提示:自然因素,如干旱、地表松散物质、大风吹扬等,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
(5)√
合作探究
(1)提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
(2)提示:①。
(3)提示:①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②开发无污染新能源;③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典例应用
例1 C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会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A正确;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C错误。]
例2 D [发生赤潮会导致大量呈红色的藻类爆发式繁殖,进而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正确;藻类爆发式繁殖是由于水体内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赤潮发生时由于水体中需氧微生物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藻类植物及浮游动物等大量繁殖进行需氧呼吸,所以水中的溶氧量降低,C正确;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水体污染导致赤潮现象发生,赤潮导致水体污染加重属于正反馈调节,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导致危害更严重,D错误。]
概念2
自主建构
1.全球变暖 荒漠化 自然资源
3.调查方案
合作探究
(1)提示:酸雨。
(2)提示: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②危害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3)提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有差异,人口激增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也有差异。
典例应用
例3 B [暴雨使得水中溶氧量急速降低,水体上下层温差变大,水质变化快,B错误。]
例4 B [微生物病原体属于水体污染物,A错误;水质调查的测量项目包括温度、溶解氧及细菌含量等,C错误;调查取样应取不同水域的水样,D错误。]
感悟真题
1.A [减少“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具体措施有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等。因此答案为A。]
2.A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增加CO2的排放,不利于达成此目标。]
3.C [臭氧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短波辐射,包括紫外线和X射线,A正确;臭氧减少会导致更多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增加人类皮肤癌发病率,B正确;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了氟利昂、哈龙等含氯氟烃类气体,C错误。]
4.A [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破坏臭氧层,A正确。]
5.B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可以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人类活动对野生生物的灭绝会产生影响,B错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措施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C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严重干扰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D正确。](共30张PPT)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课时2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课时概念解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和证据的支持:
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4.荒漠化不断扩大。5.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
目录 CONTENTS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3.感悟真题
自主建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课时概念图
自主建构
上升
(阅读教材P98~103,完成填空)
1.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
长波辐射
上升
煤、石油和天然气

盐碱
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氯氟烃
皮肤癌
食物链
氟利昂
哈龙
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5.6

pH
煤炭和石油
二氧化硫
4.荒漠化不断扩大
土地
干旱
自然资源
5.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
土壤
化肥
滞后
分类
自净

[辨正误]
(1)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是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2)臭氧减少不会危及水生生物。( )
提示:臭氧减少也会危及水生生物。
(3)酸雨不仅会伤害陆地植物,而且会杀死水生生物。( )
(4)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只有人为因素。( )
提示:自然因素,如干旱、地表松散物质、大风吹扬等,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
(5)乱扔废电池可直接导致土壤及水体污染。( )
×

×

(生活、学习与实践情境)降落到建筑物表面的酸雨会造成石料的剥落。下图为一座石雕像1908年和1969年的照片,通过比较可清楚地看出酸雨对雕塑的腐蚀作用。
(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
(2)酸雨除了腐蚀建筑物,对植物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
①酸雨pH过低,破坏了植物的酶系统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②酸雨可以增加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
③不同植物对酸雨的耐受力不同,细胞壁厚的植物更占优势
④质膜有选择透过性,所以酸雨中的物质不会对细胞内部造成损伤。

(3)治理酸雨,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提示:①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②开发无污染新能源;③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1.水体富营养化
2.主要污染及防治措施
【典例应用】
C
例1 (2024·湖州期末)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干扰而引起全球变暖
B.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利昂、哈龙等气体是引起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是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
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会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A正确;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C错误。
D
例2 (2024·金丽衢高二联考)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氧量降低
D.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降低危害
解析:发生赤潮会导致大量呈红色的藻类爆发式繁殖,进而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正确;
藻类爆发式繁殖是由于水体内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
赤潮发生时由于水体中需氧微生物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藻类植物及浮游动物等大量繁殖进行需氧呼吸,所以水中的溶氧量降低,C正确;
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水体污染导致赤潮现象发生,赤潮导致水体污染加重属于正反馈调节,赤潮发生后生态系统发生正反馈调节导致危害更严重,D错误。
全球变暖
(阅读教材P4和P103,完成填空)
1.实验原理
荒漠化
自然资源
2.材料用具
显微镜、烧杯、试管、塞氏盘、pH计、氨氮分析仪、比色皿、总磷分析仪等
3.实验步骤

查方案
(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2023年,一项有关我国某省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该省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三类物质;该省的水资源污染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用水污染;该省的土壤污染主要是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化肥污染等。
(1)大气污染物中的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能会造成哪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酸雨。
(2)水体污染可能会带来哪些主要的危害?
提示: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②危害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3)不同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有差异,人口激增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也有差异。
●针对该省土壤污染的状况,请你给该省提出一些控制土壤污染的建议。
提示:①综合治理“工业三废”;②控制劣质农药、化肥的使用;③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等。   
【典例应用】
B
例3 为了解学校周边水体污染状况,某学习小组对学校附近的一个淡水区域进行水质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后,都要清洗实验用品
B.暴雨对水体中的溶氧量、水温、pH无明显影响
C.水质测定的项目包括细菌含量、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等
D.水体改良措施需考虑水域周边环境及动植物分布和数量
解析:暴雨使得水中溶氧量急速降低,水体上下层温差变大,水质变化快,B错误。
B
例4 下列关于水体污染和水质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生物病原体不属于水体污染物
B.化肥污染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C.不能以温度为测量项目进行水体调查
D.调查取样应取同一水域的水样
解析:微生物病原体属于水体污染物,A错误;
水质调查的测量项目包括温度、溶解氧及细菌含量等,C错误;
调查取样应取不同水域的水样,D错误。
A
1.(2023·浙江6月选考,2)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
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
解析:减少“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具体措施有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等。因此答案为A。
A
2.(2023·浙江1月选考,1)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解析: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增加CO2的排放,不利于达成此目标。
C
3.(2021·浙江6月选考,1)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
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
C.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解析:臭氧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短波辐射,包括紫外线和X射线,A正确;
臭氧减少会导致更多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增加人类皮肤癌发病率,B正确;
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了氟利昂、哈龙等含氯氟烃类气体,C错误。
A
4.(2020·浙江7月选考,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解析: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破坏臭氧层,A正确。
B
5.(2019·浙江4月选考,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解析: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可以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
人类活动对野生生物的灭绝会产生影响,B错误;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措施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C正确;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严重干扰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D正确。课时精练15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
【基础对点】
题型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2024·衢州期末)大气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大气中CO2和SO2增多会导致酸雨
大气中的CO2不是捕获热能的唯一气体
大气层中的臭氧对人体有致癌和杀伤作用
温室效应使大气含碳量远高于海洋含碳量
2.(2024·舟山期末)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  )
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减少会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3.酸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4.(2024·浙南名校联盟联考)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简称为工业“三废”,需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三废”对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有严重影响
将废渣填埋处理是目前消除污染物的最佳手段
将废气净化处理后排放,对防治酸雨有积极作用
可建立相应生态工程对废水实施减量、回收再利用
5.(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焚烧秸秆会直接导致土壤污染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农药和化肥
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控制土壤污染的一项措施
6.(2024·浙北G2联盟高二联考)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目前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仍在增加
CO2、S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实现
实现碳中和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温上升
7.(2024·9+1联盟联考)下列关于人类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大量使用化肥是水土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含碳化合物的排放
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哈龙等物质会破坏臭氧层
8.(2024·七彩阳光联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大气层中能捕获热能的气体就是温室气体
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排放到水体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会造成富营养化
9.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那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导致北极积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  )
CO2的排放量减少使全球气候变暖
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
夏季北极气温骤然上升
10.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能捕获热能的特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导致全球气温逐步上升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全球气温变暖
11.酸雨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燃油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引起酸雨的原因之一
酸雨会杀死水生生物,对陆生生物没有影响
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会影响人体健康
将煤、石油中的硫和氮去除可以有效防治酸雨
题型2 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情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1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3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和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4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且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池塘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  )
3、1、4、2 3、1、2、4
4、2、1、3 2、4、3、1
13.(2024·绍兴期末调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调查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通过对生物食性的调查,可确定各物种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地位
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
“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中,每次取黄豆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黄豆
在调查水体污染问题时,可用塞氏盘(一种黑白相间的圆铁盘)测定水质透明度
【综合提升】
14.下图是地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阶段2和3表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CO2浓度
阶段5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的形式传递
15.(15分)某地一条河流常年被生活废水污染。生活废水的水质、水量不均, 有机物N、P含量高。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态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一个面积为 33 m×20 m 的人工实验湿地(见下图)。
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并暂时封闭出水口。一段时间后检测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结果见下表。
参数 入口处 平均值 出口处 平均值 国家排 放标准
总氮(mg·L-1) 25 9 15
总磷(mg·L-1) 2.4 0.8 1.0
*BOD (mg·L-1) 60 8 20
粪便类大肠杆菌 (细菌数目100 mL) 1.0×107 1.9×105 100~500
*BOD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可间接反映出水质中有机物含量
请回答问题:
(1)(4分)组成该人工实验湿地的主要生物类群包括        ,其中所有芦苇构成一个种群。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 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的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属于     。
(2)(4分)据表分析,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污水中氮、磷总量均呈现   趋势。引起这种变化主要原因与研究人员      的措施有关。
(3)(2分)污水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BOD值的变化表明水体中__________。
(4)(2分)为减少水体中 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选择其中 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 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 吸收量/(g·m-2 ) 单位水体面积P 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上表数据,投放      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的最佳效果。
(5)(3分)为保持该湿地现有的净化能力并使水质进一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请提出还能完善该治理方案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15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B [大气中CO2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SO2增多会导致酸雨,A错误;大气中的CO2不是捕获热能的唯一气体,捕获热能的气体还包括甲烷(CH4)、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B正确;大气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C错误;温室效应没有使大气含碳量远高于海洋含碳量,D错误。]
2.C [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等,保护地球上的人类与动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不影响热带疾病的传播,A错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B错误;温室效应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
3.A [经过模拟酸雨处理,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正确;据题可知,酸雨对楝树的株高影响较大,对樟树的株高影响较小,据此无法判断酸雨对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种树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D错误。]
4.B [将废渣填埋处理会导致污染物渗进土壤和水体,污染土壤和水体,且不能消除污染物,B错误。]
5.B [焚烧秸秆使地表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最终破坏土壤结构,不会直接导致土壤污染,B错误。]
6.B [目前由于温室气体的产生量大于消耗量,因此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仍在增加,A正确;SO2引起酸雨,不是全球气候变暖,B错误;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少大气中CO2,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实现,C正确;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CO2,其作用占全部温室气体作用的50%以上,实现碳中和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温上升,D正确。]
7.C [大量使用化肥,会经雨水冲洗等途径进入水体,因此是水土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A正确;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B正确;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C错误。]
8.B [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这些含酸的微粒随着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B错误;氟利昂会使臭氧减少,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C正确;排放到水体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富含N、P等元素,进入水体后使藻类等大量繁殖,导致富营养化现象,D正确。]
9.B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大气捕获的太阳能更多,导致全球变暖,积雪融化。]
10.C [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大气中含有过多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才导致全球气温逐步上升,C错误。]
11.B [酸雨不仅会杀死水生生物,而且还能伤害陆地生物,如农作物和各种树木,B错误。]
12.B
13.C [通过对生物食性的调查,可确定各物种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地位,食物链体现的是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A正确;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B正确;“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中,只有第二次取黄豆前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黄豆,C错误;在调查水体污染问题时,可用塞氏盘(一种黑白相间的圆铁盘)测定水质透明度,D正确。]
14.D [阶段2和阶段3由于植物登陆和出现森林,CO2浓度降低,说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 CO2 浓度,A正确;阶段5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CO2浓度有所回升,表明 CO2 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B正确;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暖,C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传递,D错误。]
15.(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2)下降 引种多种水生植物 (3)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4)浮水植物a、沉水植物c (5)①适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坏大肠杆菌的生物到湿地水体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缓流区面积、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
解析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类群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属于生产者。(2)由第一个表格可以看出,N、P的含量都在下降。引起这种变化主要原因与研究人员引种多种水生植物的措施有关。(3)BOD值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该值越高,表明有机物的含量越高,污染越严重。污水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BOD值下降,表明水体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气。(4)由第二个表格可以看出,三种水生植物相比,浮水植物a吸收N的能力最强,沉水植物c吸收P的能力最强,所以投放a、c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的最佳效果。(5)虽然引入水生植物后总氮、总磷、有机物的值都在下降,但是大肠杆菌的数目仍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因此需要控制大肠杆菌的数目。为保持该湿地现有的净化能力并使水质进一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以采取①适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坏大肠杆菌的生物,如草履虫、噬菌体等到湿地水体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缓流区面积、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等。(共29张PPT)
课时精练15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B
题型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2024·衢州期末)大气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中CO2和SO2增多会导致酸雨
B.大气中的CO2不是捕获热能的唯一气体
C.大气层中的臭氧对人体有致癌和杀伤作用
D.温室效应使大气含碳量远高于海洋含碳量
解析:大气中CO2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SO2增多会导致酸雨,A错误;
大气中的CO2不是捕获热能的唯一气体,捕获热能的气体还包括甲烷(CH4)、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B正确;
大气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C错误;
温室效应没有使大气含碳量远高于海洋含碳量,D错误。
2.(2024·舟山期末)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减少会使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B.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C.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D.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
解析:臭氧层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有关,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等,保护地球上的人类与动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不影响热带疾病的传播,A错误;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B错误;
温室效应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
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
3.酸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A
解析:经过模拟酸雨处理,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正确;
据题可知,酸雨对楝树的株高影响较大,对樟树的株高影响较小,据此无法判断酸雨对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
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种树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D错误。
4.(2024·浙南名校联盟联考)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简称为工业“三废”,需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以减少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废”对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有严重影响
B.将废渣填埋处理是目前消除污染物的最佳手段
C.将废气净化处理后排放,对防治酸雨有积极作用
D.可建立相应生态工程对废水实施减量、回收再利用
解析:将废渣填埋处理会导致污染物渗进土壤和水体,污染土壤和水体,且不能消除污染物,B错误。
B
5.(2024·精诚联盟高二联考)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B.焚烧秸秆会直接导致土壤污染
C.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农药和化肥
D.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控制土壤污染的一项措施
解析:焚烧秸秆使地表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最终破坏土壤结构,不会直接导致土壤污染,B错误。
B
6.(2024·浙北G2联盟高二联考)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仍在增加
B.CO2、S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C.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实现
D.实现碳中和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温上升
B
解析:目前由于温室气体的产生量大于消耗量,因此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仍在增加,A正确;
SO2引起酸雨,不是全球气候变暖,B错误;
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少大气中CO2,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实现,C正确;
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CO2,其作用占全部温室气体作用的50%以上,实现碳中和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温上升,D正确。
7.(2024·9+1联盟联考)下列关于人类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是水土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B.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含碳化合物的排放
D.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哈龙等物质会破坏臭氧层
解析:大量使用化肥,会经雨水冲洗等途径进入水体,因此是水土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A正确;
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B正确;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C错误。
C
8.(2024·七彩阳光联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气层中能捕获热能的气体就是温室气体
B.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排放到水体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会造成富营养化
B
解析: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这些含酸的微粒随着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B错误;
氟利昂会使臭氧减少,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C正确;
排放到水体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富含N、P等元素,进入水体后使藻类等大量繁殖,导致富营养化现象,D正确。
9.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那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导致北极积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
A.CO2的排放量减少使全球气候变暖
B.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
C.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
D.夏季北极气温骤然上升
解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大气捕获的太阳能更多,导致全球变暖,积雪融化。
B
10.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能捕获热能的特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B.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C.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导致全球气温逐步上升
D.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全球气温变暖
解析: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大气中含有过多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才导致全球气温逐步上升,C错误。
C
11.酸雨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燃油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引起酸雨的原因之一
B.酸雨会杀死水生生物,对陆生生物没有影响
C.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会影响人体健康
D.将煤、石油中的硫和氮去除可以有效防治酸雨
解析:酸雨不仅会杀死水生生物,而且还能伤害陆地生物,如农作物和各种树木,B错误。
B
题型2 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情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1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3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和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4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且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池塘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
A.3、1、4、2 B.3、1、2、4 C.4、2、1、3 D.2、4、3、1
B
13.(2024·绍兴期末调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调查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生物食性的调查,可确定各物种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地位
B.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
C.“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中,每次取黄豆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黄豆
D.在调查水体污染问题时,可用塞氏盘(一种黑白相间的圆铁盘)测定水质透
明度
C
解析:通过对生物食性的调查,可确定各物种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地位,食物链体现的是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A正确;
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B正确;
“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中,只有第二次取黄豆前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黄豆,C错误;
在调查水体污染问题时,可用塞氏盘(一种黑白相间的圆铁盘)测定水质透明度,D正确。
14.下图是地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阶段2和3表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CO2浓度
B.阶段5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C.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的形式传递
解析:阶段2和阶段3由于植物登陆和出现森林,CO2浓度降低,说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 CO2 浓度,A正确;
阶段5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CO2浓度有所回升,表明 CO2 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B正确;
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暖,C正确;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传递,D错误。
A.阶段2和3表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CO2浓度
B.阶段5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C.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CO2的形式传递
15.某地一条河流常年被生活废水污染。生活废水的水质、水量不均, 有机物N、P含量高。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态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一个面积为 33 m×20 m 的人工实验湿地(见图)。
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并暂时封闭出水口。一段时间后检测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结果见下表。
参数 入口处平均值 出口处平均值 国家排放标准
总氮(mg·L-1) 25 9 15
总磷(mg·L-1) 2.4 0.8 1.0
*BOD (mg·L-1) 60 8 20
粪便类大肠杆菌(细菌数目100 mL) 1.0×107 1.9×105 100~500
*BOD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
耗的氧气量,可间接反映出水质中有机物含量
请回答问题:
(1)组成该人工实验湿地的主要生物类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所有芦苇构成一个种群。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 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的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属于 ________。
(2)据表分析,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污水中氮、磷总量均呈现________趋势。引起这种变化主要原因与研究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有关。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下降
引种多种水生植物
(3)污水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BOD值的变化表明水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减少水体中 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选择其中 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 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 吸收量/(g·m-2 ) 单位水体面积P
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结合上表数据,投放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的最佳效果。
(5)为保持该湿地现有的净化能力并使水质进一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请提出还能完善该治理方案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水植物a、沉水植物c
①适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坏大肠杆菌的生物到湿地水体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缓流区面积、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
解析:(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类群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属于生产者。
(2)由第一个表格可以看出,N、P的含量都在下降。引起这种变化主要原因与研究人员引种多种水生植物的措施有关。
(3)BOD值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该值越高,表明有机物的含量越高,污染越严重。污水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BOD值下降,表明水体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了大量的氧气。
(5)虽然引入水生植物后总氮、总磷、有机物的值都在下降,
但是大肠杆菌的数目仍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因此需要控制
大肠杆菌的数目。为保持该湿地现有的净化能力并使水质进一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以采取①适量投放可取食或破坏大肠杆菌的生物,如草履虫、噬菌体等到湿地水体中;②可增加出水口前的缓流区面积、降低流速、增加水生植物密度等。
(4)由第二个表格可以看出,三种水生植物相比,浮水植物a吸收N的能力最强,沉水植物c吸收P的能力最强,所以投放a、c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的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