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相关历史文献,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高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政治认同。2.结合重大科学实验活动的过程及其影响,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培养科学精神。3.结合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征,培养奋斗精神;结合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征,培养创造精神;结合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培养协作精神和公共参与素养。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2)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内涵上: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能动现象本质认识与实践形式上: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水平上: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阶段。②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提醒】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挫折。初级高级依赖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 为对象内涵要素实践特性作为一种 、 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直接现实性2.实践(1)含义。(2)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 活动。科学实验【提醒】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 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②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运动规律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提醒】孤立的活动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1.实践是认识的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拓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却有两种: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对于整个人类来讲,任何认识都来自实践,不是来自自己的亲身实践,就是来自别人的实践;对于个人来说,并非所有认识都要亲自去获得。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 ,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动力主观世界唯一标准(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3)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思考小测]在数学中,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运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道理举例说明这一点。提示:如球队参与比赛的胜场次数不能为分数;人们的消费支出不能为负数等。现实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拓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改造世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了本框知识后,某校高二(1)班决定开展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知道科学实验属于实践活动材料一 某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他的同事,采用3D生物打印策略,打印出一个左心室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型的功能,观察到了心律失常相关的电生理行为和心室收缩现象。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说明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科学实验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它通过一定的手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科学实验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动机,通过科研人员分工协作和接续奋斗,在实践中证实或证伪某一结论,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任务二:探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二 有学者说:“我们的研究团队已经证明了,我们可以采用心脏的细胞和胶原蛋白来打印出部分心脏,这是拥有真正心脏功能的部分,比如一个心脏瓣膜或者一个跳动的心室。”(2)某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心律失常相关的电生理行为和心室收缩现象”与证明了“我们可以采用心脏的细胞和胶原蛋白来打印出部分心脏”分别是认识的何种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前者属于感性认识,主要特点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后者属于理性认识,主要特点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作为探究规律的实践活动,是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重要手段。任务三: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材料三 对于3D生物打印领域来说,与之前采用其他材料作出的突破相比,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悬浮水凝胶技术(以下简称“FRESH技术”)的发现是真正令人感到兴奋的。因为它可以用胶原支架打印出大规模的人体器官。对于FRESH技术,其不仅限于胶原蛋白的3D打印,纤维蛋白、藻酸盐、透明质酸等多种软性凝胶均可采用该技术来实现3D打印,这就为组织工程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适用性广泛的平台。着眼于未来,FRESH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能得以应用,从伤口修复到器官生物工程,横跨多个方向。(4)结合材料畅想3D生物打印技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应用场景,分享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认识。答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D生物打印技术可以创建出拥有复杂功能的组织结构,并能将其进一步嵌入活细胞或复杂的血管系统中,可以开辟疾病治疗的重要途径,服务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美好生活。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核心突破二、准确理解实践的概念1.揭示其内涵(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称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那些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如学生的学习、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3)实践是连接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注意其外延(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2)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三、实践的特点特点 理解 侧重点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表现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不管是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认为认识来源于人脑或书本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侧重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由此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了两点:一是原因,这是由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的特点决定的;二是“唯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标准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伟大的科学家善于从宽广的自然领域中得到美的启示。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海森堡建立矩阵力学的过程中,他们无不透过美的外表,观察到自然深处和谐的秩序,体悟到无所不在的规律的力量,并把揭示这种规律视为神圣的使命。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审美活动在科学原理的建构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没有确定的界限 ③把握世界秩序性和统一性是科学探索的崇高目标 ④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题示范解析:审美活动在科学原理的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始终居于主导地位,①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有确定的界限,②错误;伟大的科学家无不透过美的外表,观察到自然深处和谐的秩序,体悟到无所不在的规律的力量,并把揭示这种规律视为神圣的使命,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把握世界秩序性和统一性是科学探索的崇高目标,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③④正确。答案:D(2024·广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领衔的8家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揭示了农作物耐盐碱机制,为主要作物的耐盐碱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科研团队进行的田间实验表明,AT1基因的利用不仅能够使高粱籽粒产量和全株生物量增加,还可用于改善主要禾本科作物水稻、小麦、小米和玉米等的耐盐碱性。这表明( )①人们在探究农作物耐盐碱实践中,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田间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 ③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事物间新的具体联系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该认识为盐碱地利用提供新思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针对训练解析:人们通过田间实验来揭示农作物的耐盐碱机制,这体现了在探究农作物耐盐碱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①正确;实践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即把人的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存在的东西,②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③排除;材料中提到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农作物的耐盐碱机制,还为盐碱地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即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④正确。答案:B课堂回眸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的黑洞位于代号为M87的星系内,距离地球5 500万光年之远,照片是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从强引力场的角度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由此可见( )①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人类意识可以改造浩瀚的宇宙万物 ③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④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具有可知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表明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具有可知性,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③④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②夸大了意识的作用,错误。答案:D2.杜威认为,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在于( )A.否认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否认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否认了实践具有社会性解析: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社会性等,A、C、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B3.2023年6月,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的脉冲星双星系统,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演化的理论。对脉冲星的观测研究,有助于揭示更多宇宙奥秘。这一发现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④航天实验能够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的脉冲星双星系统,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演化的理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①符合题意;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演化的理论,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③不符合题意;新的认识工具“中国天眼”能够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航天实验属于实践活动,④错误。答案:A4.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解析:新兴职业的出现和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这表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强调的是实践的特点,不符合题意;C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不符合题意。答案:D5.人工智能机器人“AI医生”能“读图”识别影像,能“认字”读懂病例,甚至像医生一样“思考”,还能通过自身“学习”大量病例和医学知识来完成初步诊断,出具诊断报告,给出治疗建议。人工智能医疗正从前沿技术转变为现实应用。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 )①“AI医生”的实践活动能够缓解我国医疗人力资源紧张的现状 ②“AI医生”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有助于提高人类医疗水平 ③“AI医生”受到广泛关注说明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需要 ④“AI医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其诊断结果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AI医生”只是人类的工具,不能进行实践活动,①说法错误;事物的价值是由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属性两方面决定的,③说法错误;人工智能机器人“AI医生”能“读图”识别影像,能“认字”读懂病例,甚至可以出具诊断报告,给出治疗建议等,这说明了“AI医生”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有助于提高人类医疗水平,②正确;“AI医生”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其诊断结果仍然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④正确。答案:C6.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融合的不断加速,人类遇到了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都不能有效解决。交叉学科是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通过深入交融,创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展示出一种新的认识论,构架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新的更丰富的知识范畴。2021年,由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量子信息科学,首次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阐述交叉学科产生的原因。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②交叉学科在人类解决重大发展问题的实践中产生,多学科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能够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科技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课时评价作业(九)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20页)[学考达标]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产物。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是一种感性认识 ③是一种理性认识 ④来源于社会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①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②错误,③正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认识是实践的产物,④正确。答案:D2.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 )①实践活动是主体、客体和手段三者的有机统一 ②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决定了实践条件的提高 ③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离不开实践的手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是主体、客体和手段的有机统一,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离不开实践的手段,①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条件的提高决定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②错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错误。答案:B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并强调了“五个必由之路”。这“五个必由之路”是我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走好“必由之路”是对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最好致敬,更是赢得未来、创造新的伟业的关键所在。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对象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④要立足关键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材料中指出“五个必由之路”是我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正确;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②错误且不符合题意;走好“必由之路”是赢得未来、创造新的伟业的关键所在,这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③正确;要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④错误。答案:A4.2023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通过对谷子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变异和群体结构分析,组装了我国谷子第一个高质量图基因组,系统阐明了谷子起源及驯化改良的过程,并创制了谷子图基因组精准高效的育种方法,为培育谷子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这一研究过程体现了( )①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获得的理性认识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直接的 ②认识和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水平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 ③人们能够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和自身内在需要去改造事物 ④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物质条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探索世界的奥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理性认识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①错误;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表明认识和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水平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说明人们能够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和自身内在需要去改造事物,②③正确;材料不涉及实践提供新的物质条件,也就不涉及“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物质条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探索世界的奥妙”,④不符合题意。答案:C5.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公布的报告指出,机器人会通过不断试错,记住那些能帮助它们完成某一任务的符号单词和信号,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自己的循环神经网络中,从而学会了彼此合作和交流。随着研究人员提出的任务不断加码,语言也不断进化,最终,机器人学会了通过用不同的单词组成句子彼此交流,从而协同工作。这一研究表明 ( )①通过科技手段使机器人具有了主观能动性 ②机器人在其实践活动中增强了自身学习能力 ③对人的思维模拟使机器人具有了交流功能 ④实践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机器人不具有主观能动性,①说法错误;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②说法错误;机器人学会了通过用不同的单词组成句子彼此交流,从而协同工作,这一研究表明实践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对人的思维模拟使机器人具有了交流功能,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D6.“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下列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题干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①“要躬行”、④“实干”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符合题意;②论述的是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性,③强调勤奋、思考的重要性,都不符合题意。答案:B7.(2024·广东江门)唐宋之际,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制瓷原料有差异,南方多青瓷,北方多白瓷,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形成。宋室南迁后,那些身怀绝技的北方工匠随之南下来到景德镇,加入实力原本就已雄厚的制瓷大军。景德镇瓷业渐渐南北融汇,集行业大成。这体现了(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实践的水平会有不同 ③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④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创造出全新的物质生活资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题意强调景德镇瓷业能最终集行业大成,这一过程是客观的,是地理环境、制瓷原料、制瓷工匠等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其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唐宋之际和宋室南迁后,景德镇的制瓷水平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实践的水平会有不同,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不符合题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表述错误。答案:A[能力提升]8.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作者:丰荣景)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过沟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解析:漫画中一个人采取行动跨过去了,还有两个人在讨论过沟的方案。据此可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D项与漫画寓意相符,应选;A项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B项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项强调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均与漫画寓意不符。答案:D9.中核集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团队对嫦娥五号月球土壤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研究,准确测定了月壤样品中40多种元素的含量,而且分析出元素间存在明显关联规律。此研究成果对于加深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识以及我国后续对月球进行探测与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①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变成现实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材料未涉及人类意识的产生,①不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观念变成现实,②错误;中核集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团队对嫦娥五号月球土壤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研究,准确测定了月壤样品中40多种元素的含量,而且分析出元素间存在明显关联规律,表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③正确;此研究成果对于加深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识以及我国后续对月球进行探测与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正确。答案:D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从“有没有”发展为“好不好”。在这一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砥砺奋进,创造出大量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其中既有如《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一样“破壁出圈”的红色正剧,也不乏《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反映时代气象、讴歌奋斗精神的影视佳作。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扎根生活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离开社会实践,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扎根生活才能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才能为文艺创作提供更丰富的资源。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文化作品。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1.(2024·广东江门)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随着神舟十八号乘组进入空间站,我国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太空养鱼”开始实施,这将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科研从0到1的突破。科学家为此次来到太空之家的4条斑马鱼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型水生生态系统,以开展太空环境对脊椎动物生长发育、生态系统运行与物质循环的影响研究,验证在未来的深空探索中人类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的可能性。斑马鱼与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高达87%,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斑马鱼在太空环境中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深入了解脊椎动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适应机制,为人类航天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对于理解人类生命科学、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说明太空养鱼实验的重要价值。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②适应了我国未来深空探索实践活动的需要,填补了我国科研领域空白,深入了解脊椎动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适应机制,获得对生命发展规律认识上的跃升,验证未来人类在太空中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的可能性,为促进人类生命科学的进步、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PAGE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