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学习目标
1.结合对外开放与闭关自守的不同行为,了解真理与谬误的含义,感受生活中真理与谬误的斗争,懂得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围绕“对外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议题,坚定为真理而斗争的立场,培育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
2.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明确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
3.结合黑洞研究等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领会认识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理解认识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2)原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3)现象:对同一个确定的 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4)本质: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 、
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 。
客观性
对象
只有一个
平等
[观点辨析]有一种观点认为:“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你对这种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1.从空间上看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真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从时间上看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 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能颠倒过来说成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 错误。
过程
改正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原因。
①主体条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 、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客体条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知识水平
变化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结论。
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原因。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
多次反复
社会实践
(2)结论。
①人类认识是 的。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1)内涵。
认识过程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
的过程。
(2)结论。
①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 。
无限发展
螺旋式上升
超越自身
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拓展】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通过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任务一:认识真理与谬误
材料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面对各方疑虑,习近平主席的宣示掷地有声,这是基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深刻总结的回复,这是同我国发展实际相符合的论断。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迈向民族复兴伟业坚定的正确选择,不会因为任何外部杂音而改变方向、止步不前。
问题探究
(1)结合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的知识,阐释习近平主席的宣示是坚持真理的表现。
答案: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中国将继续坚定地实行对外开放,这是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的。②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迈向民族复兴伟业坚定的正确选择,不会因任何外部杂音而改变方向、止步不前。
(2)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杂音在所难免,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杂音的存在
答案:①谬误是主观同客观不相符的认识。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真理与谬误之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克服谬误,追求和发展真理。
任务二:探究我国对外开放充满自信的依据
材料二 我国在40多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虽经历过艰难险阻,但取得的巨大成就,既是鼓舞士气的成绩单,也是凝聚信心的加油站。我国一系列利好政策继续密集出台,许多外商纷纷表态要加大在华投资。
(3)运用认识发展过程的知识,说明我国对对外开放充满自信的依据。
答案:①认识过程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国在40多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我们更加坚定了对外开放的决心。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许多外商表示要加大在华投资,检验了“中国开放道路”的正确性。
任务三:理解认识的特点
材料三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个“大”,不仅是范围的扩大,更是质量的提升。近些年来,从出台外商投资法,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再到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国的对外开放之路,不断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推动中国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将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提供更为稳固的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中国对外开放提质增效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
(4)从出台外商投资法,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再到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体现了认识发展的什么特点
答案: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一、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核心突破
二、真理和谬误
1.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
2.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三、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比较项 反复性 无限性
区别 内涵 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是指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侧重
点 强调正确认识的形成过程 强调认识是在运动中不断超越自身、向前发展
联系 认识的反复性本身蕴含和体现着认识的无限性,而认识的无限性贯穿着认识的反复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走出常见误区
1.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认识受到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因人而异,并不意味着对一个事物没有真理性认识。
3.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说明真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但不是被推翻。
4.任何认识都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真理性认识也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
5.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下面漫画《我该怎么走 !》(作者:陈景凯)给我们的哲学启迪是
(  )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不确定性 ②人们在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 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④个别、具体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题示范
解析: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①错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辩证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真理,②错误;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个别具体的认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怎么走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实际需要来决定,不能盲目效仿别人,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对如图漫画(作者:吕志华)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
①担心犯错没有必要,错误也是宝贵资源 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犯错误是难免的 ③要勇于试错,反对不做不错的思想 ④要防微杜渐、克服麻痹大意就不会犯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针对训练
解析:担心犯错对于坚守原则底线、防止犯不必要的错误有积极意义,因此不能说担心犯错没有必要,①错误;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人一辈子不可能永不犯错,错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真理转化,②正确;“最大的错误就是经常担心犯错误”批判的不是“担心犯错”而是“经常担心犯错”,即反对害怕犯错、追求不做不错的畏错思想,③正确;“经常担心犯错”并不是防微杜渐,而是一种消极对待错误的错误态度,而防微杜渐、克服麻痹大意也不能保证一定不犯错误,④错误。
答案:C
课堂回眸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解析:这句话说明真理只有一个,谁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谁就发现了真理,可见,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选B项;A、C、D三项观点错误,应排除。
答案:B
2.如图所示,漫画中提到“观点可有不同,但真理只有一个”。这是因为(  )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
B.人们认识真理具有反复性
C.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D.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解析: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B项不是真理只有一个的原因,排除;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项符合题意;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
答案:C
3.黑格尔认为,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和效果是根本不同的。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主体对人生与世界的能动反映具有条件性 ②主体不同必然导致认识结果的不同 ③认识受限于主体自身的实践和人生体验 ④认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具有真理的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和效果是根本不同的,这是因为认识受限于主体自身的实践和人生体验,主体对人生与世界的能动反映具有条件性,①③正确;主体不同,认识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②观点绝对化,排除;认识经过实践检验,或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可能是正确的认识,也可能是谬误,④排除。
答案:B
4.自古以来“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现象比比皆是。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谣言伴随着网络发展衍生出了更为可怕和难以控制的网络谣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网络谣言的产生是因为 (  )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存在偏差 ③认识主体没有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④认识主体没有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属于辩证法角度,①不符合题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可能存在偏差,②错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网络谣言的产生是因为认识主体没有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认识主体没有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思想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是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答案: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达到新高度。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
课时评价作业(十)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23页)
[学考达标]
1.面对网络的发展,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的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C.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D.真理都是具体的
解析: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题干中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  )
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②真理是绝对的,一经建立就不会被推翻 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存在就是合理的,有用就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③正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不会被推翻,②错误;“存在就是合理的,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④错误。
答案:B
3.“真理决不会因为有人不承认它而感到苦恼。”这句话说明真理具有(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条件性 D.反复性
解析:这句话是说真理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B项正确;A、C两项不选;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不具有反复性,D项错误。
答案:B
4.《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条法则:“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这说明(   )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依据 ④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这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④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②不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
答案:B
5.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煤的使用价值的认识经历了“黑色的石头用来垒墙”“能自燃且是重要的燃料”“能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学元素,是重要的化工产品”等的漫长过程。人类对煤的使用价值的认识过程体现了(  )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对同一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D.创新就是推翻真理
解析:人类对煤的使用价值的认识过程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说明认识的发展,没有涉及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
答案:A
6.“真理是在漫长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但不是被推翻,①④错误;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C
7.通过对月壤的分析研究,我国首次掌握了月壤中存在的多种矿物元素。对这些矿物的分析与对比,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月球的演化,从而更进一步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我国对月壤的分析研究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④实践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我国对月壤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③正确;材料未涉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排除;实践是最终的目的,④排除。
答案:B
[能力提升]
8.(2024·广东揭阳)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窑洞对”时语重心长地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材料表明(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实践发展推动认识发展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应该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发展中不断推翻已有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是党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结果,表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随着实践发展,认识运动应该是不断前进的过程,①③符合题意;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②错误;已经确定的真理不能被推翻,“不断推翻已有认识”说法错误,④排除。
答案:B
9.恩格斯曾经说过:“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①认识的差异性,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 ②认识的无限性,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③真理的客观性,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才具有绝对性 ④真理的条件性,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恩格斯的观点表明认识具有无限性,整个人类历史较为年轻,所以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会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也正因为此,表明真理具有条件性,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正确;恩格斯的观点强调了认识的无限性,并未强调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真理的绝对性,③说法欠严谨,排除。
答案:C
10.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该《条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三次修订。此次修订后的《条例》共158条,与上次修订的《条例》相比,新增16条,修改76条。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条例》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转化为纪律要求,在指导思想中增写了“推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等内容。针对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的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等违法行为,《条例》对相应纪律处分规定进行明确,做到执纪执法贯通融合。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治理,但禁而未绝、改头换面等现象仍旧存在。对此,《条例》进一步增强了对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处分规定的针对性。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谈谈应如何看待《条例》的修订。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面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修订和完善《条例》内容,提升全党对从严治党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条例》修订的目的在于以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条例》修订以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引领,使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条例》内容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不断修改、完善、补充。
11.烟花是一场持续千年的中国式浪漫。每逢重大节日庆典,放烟花就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仪式。
早在1 000多年前,炼丹起火启示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随着火药的发明,古老的爆竹迎来了一次次变革。最初人们借用“硝磺爆竹原理”发明了烟花。20世纪以来,氯化钾取代硝酸钾成为烟花的主要原料之一。电子信息技术为烟花表演带来超乎想象的烟花革命。
面对千年流传的烟花爆竹习俗,人们在欣赏瞬间美的同时,也对其带来的环境、安全等问题产生担忧。对于烟花燃放禁令,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认为不能“一刀切”。2023年1月6日,央视网发表了题为《烟花的“禁”与“放”,是时候被正视了》的文章。文章强调:无论是继续“禁燃”,还是适当地“开个口子”,各地政府都应该尽可能和民众解释清楚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依据,回应公共诉求。
对于烟花燃放禁令,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结合材料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的制约。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支持者大多从环保和安全角度出发,反对者从年味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这两种声音都有合理性。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一刀切”的观点是基于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对烟花爆竹的管理也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考虑。
PAGE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