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学习目标
1.搜集各民族文化之间、中外文化之间交流、借鉴的资料,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及包容性,培养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2.结合教材,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表现,认同中华文化的重大意义,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
3.结合辩证否定观的知识,理解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原则,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认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身体力行,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的形成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 创造得来的。
(2)中华文化是我国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 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 的格局。
自强不息
各民族
世界各国文化
多元一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②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 ,不断增强其
,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拓展】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有益成果
包容性
2.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 、重民本、 、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 、敬业乐群、扶危济困、 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 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特点与意义
(1)特点: 、博大精深。
讲仁爱
守诚信
自强不息
见义勇为
向上向善
源远流长
(2)意义:
①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 、突出的 、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 。
②对周边国家和 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

连续性
创新性
和平性
世界文明
文化软实力
1.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要求:
①“ 、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同时“推陈出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 地予以继承。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①不忘 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 。
取其精华
批判
革故鼎新
本来
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③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 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能够激发民族 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 意识。
(2)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 。
(3)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 。
文化血脉
自信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有益借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某中学兴趣小组决定举行一次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探究
任务一:分析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经过百余年的持续努力,考古工作者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粟黍农作最早驯化后,在仰韶文化时期就迅速传播至整个黄河流域,而后向西传播至河西走廊,远至中亚等地。与此同时,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经河西走廊也传播到黄河流域。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史前时代东西方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影响中华文化的进程。第一次是公元1世纪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与儒、道文化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第二次是16世纪末,特别是19世纪中叶西方文化的传入,被史学界称为“西学东渐”。这两次外来文化的传入,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任务二: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三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世纪坛序
材料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如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以文化自信的豪迈情怀拥抱世界,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3)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答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同时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任务三: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对于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重要的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同时,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
(4)结合材料五,你认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答案: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任务四: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材料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动着“和”的基因,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历来尊重他国文化,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借鉴。中华民族反对暴力与战争,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博施众利”“正其义不谋其利”,秉持正确义利观,主张互利共赢,坚持将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相统一;新时代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材料七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主张人与万物平等,构建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价值参考。
(5)材料六、材料七分别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
答案:材料六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七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一、辨析“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比较项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侧重点 强调纵向时间上的久远,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强调横向内容上的丰富,侧重于从静态上、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 表现为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表现为中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联系 ①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
核心突破
二、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三、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为什么: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怎么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广州早茶文化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一盅两件”“扣指谢茶”等饮茶习俗。早些年,老茶楼里服务员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现在,顾客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轻松完成下单和结账;有的茶楼也推出了新式茶点,并引进了各式各样的西式糕点,吸引了更多顾客前来品尝。由此可见(  )
①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 ②善于推陈出新,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③融汇各种文化特质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题示范
解析:现在顾客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轻松完成下单和结账,有的茶楼也推出了新式茶点,并引进了各式各样的西式糕点,吸引了更多顾客前来品尝,体现了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创新使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①②正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错误;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但不起决定作用,④错误。
答案:A
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②箸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针对训练
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①②说法错误。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可见,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课堂回眸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③④正确;①“决定”说法错误;②夸大了“中国元素”的作用。
答案:D
2.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有过以下两种态度:“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与“全盘抛弃、彻底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  )
A.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B.否定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C.否定了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D.否定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解析:不管是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还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抛弃”,都没有采取科学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所在,C项是守旧主义错误所在,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3.近年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借助创意驱动、科技赋能,以时尚视觉艺术表达在全国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这启示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  )
①彻底改造,依法取缔 ②大力弘扬,全面继承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③④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彻底改造,也不能全面继承,且依法取缔的是腐朽文化,大力弘扬的是优秀文化,①②错误。
答案:D
4.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中华文化(  )
A.蕴含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B.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C.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惠民利民
D.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解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民族团结,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D
5.春节前后,某国“欢乐春节”活动丰富多彩、好戏连台。该国各城市的“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日”“中国非遗展演”等活动火热开展,节目传递出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等理念受到当地民众的赞扬。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  )
A.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为解决当代世界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同存异等理念受到当地民众欢迎,体现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A项正确;B项“具体方法”说法错误,提供的是有益借鉴;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文化自身创新发展的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
6.《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21世纪,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然熠熠生辉。今天,我们更要结合时代内涵扬其精华,让远古的思想再一次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要发挥其作用,同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诸如“道法自然”“无为无执”等理论用在生命修养上是大智慧,但用于解决现实的、时代性的问题便不契合,这需要我们辩证地区分不同层面来看待。
分析材料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课时评价作业(十八)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42页)
[学考达标]
1.中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外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品尝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我们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               
A.相互尊重、日渐趋同
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解析:A项中“日渐趋同”错误;B、D两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题干材料启示我们应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近年来,某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目标,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该地做法的文化意义是(  )
①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②开创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局面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文化发展 ④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该地做法有利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①④符合题意;题中做法并没有开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局面,②错误;对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错误。
答案:B
3.布鞋,在我国有着3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穿屦或履,当时男女鞋饰没有明显的差别。到殷商时,初步建立了礼制,已出现各种鞋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传统的手工、绣花布鞋深受中国百姓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鞋厂的开办使布鞋进入鼎盛时期。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B.布鞋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时代性强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解析:布鞋有着3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充分证明了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A项入选;文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B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
答案:A
[能力提升]
4.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醒狮也成为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醒狮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  )
①丰富文化生活,增强精神力量 ②传承中华文化,联结民族情感 ③团结海外华人,促进祖国统一 ④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这说明醒狮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丰富文化生活,增强精神力量,①正确;“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醒狮也成为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可见,醒狮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传承中华文化,联结民族情感,②符合题意;促进祖国统一不属于文化价值,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特征,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龙凤纹样是中国各民族融合多种元素共同创造形成的传统纹样,富含瑞气呈祥、国泰民安、和谐康宁、如意和美等寓意,至今仍广泛体现于中华民族服装、建筑、器具等纹饰中,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千年传承的龙凤纹样(  )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 ②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③推动了中国传统纹饰的研究保护与修复还原 ④诠释出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源远流长的道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龙凤纹样是中国各民族融合多种元素共同创造形成的传统纹样,富含瑞气呈祥、国泰民安、和谐康宁、如意和美等寓意,这说明千年传承的龙凤纹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①正确;龙凤纹样至今仍广泛体现于中华民族服装、建筑、器具等纹饰中,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这说明千年传承的龙凤纹样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传统纹饰的研究保护与修复还原,③排除;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但并不是文化的根本价值,④说法错误。
答案:A
6.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参与主体增多,总的势头良好。比如从重视传统节日,到传承家风家训,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某文化类电视节目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近年来,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经引起诗界热议。
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保护格律诗词这一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有利于发挥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展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③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我们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题中做法有利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7.材料一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影响了历代中国人。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等风俗,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
答案: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的当代价值。
答案:①材料中讲到的“贵和”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材料中提到的“正气”,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PAGE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