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乡愁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乡愁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乡愁诗人
新课导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代表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仅用了20分钟便写下《乡愁》这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沙画朗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美。
1 读出节奏
2读出重音
3读出感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学生诵读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本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安排的?你是从诗中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时间顺序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现在”对应的是人生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赏读诗歌
2.“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的“乡愁”在诗中是用哪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借物抒情
赏读诗歌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弯”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赏读诗歌
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吗?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赏读诗歌
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
——长大后的夫妻分离
——后来的母子死别
——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
母子之情
夫妻之爱
丧母之哀
恋国之思
赏读诗歌
写法探究
余光中的《乡愁》美在哪里?
1.结构美
3.音乐美
2.对称美
小时候
母子分离
思念母亲
长大后
夫妻分离
依恋妻子
后来啊
母子死别
怀念母亲
现在
游子与大陆分离
眷恋故土
品诗中情
思念亲人
渴望祖国统一
诗人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思念!
《乡愁》续篇
而未来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拓展延伸
诗人将乡愁化作往来的桥梁,将海峡两岸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繁荣,这是余光中对两岸统一的信心。
续诗中情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那时,你们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来攀巍峨高耸的黄山,登气吞山河的长城,赏金碧辉煌的故宫,尝大陆的美食。让我们翘首以待!
成心之愿
走出乡愁
5
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华南理工大学讲学时,曾在千余学生面前亲自朗读了自己为《乡愁》续写的第五段
而未来,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走向以后
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
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明显增多。
1987年底,台湾当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的限制,当年就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第二年,两岸人员往来就达到40余万人次。
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过百万人次。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乡愁
小时候——母子情——邮票
亲人之思

家国之思
长大后——夫妻情——船票
后 来——生死别——坟墓
现 在——家国恋——海峡
结构梳理
仿照余光中的《乡愁》写一段诗。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作业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