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一政治选必三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件(共6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编版高一政治选必三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件(共60张ppt)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二框
逻辑

思维
选必三
思考:这其中体现了何种逻辑思维问题呢 正确的逻辑思维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据报道,美国圣路易斯警方调查两名男子在列车站台攻击保安致其重伤案件,数月没有突破。此后,警方利用面部识别工具,锁定加特林。而且,受害保安脑部受伤,记忆受损,而办案警察在请他辨认嫌疑人时,涉嫌诱导他推翻第一印象判断而指认加特林。受害者的指认加上人工智能识别成为加特林被捕的仅有证据。由于辩护律师在法庭上指认警方所用影像证据过于模糊,几乎无法看清嫌疑人面容,加特林最终才洗清罪名。不过,他因冤案被关了16个月。
据悉,加特林一事,在美国并不是个案
导入新课
美国警方靠面部识别抓人造成的冤案
总议题:正确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议题
从美国警方仅凭AI面部识别工具乱抓人中理解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从美国对待巴以冲突的态度不一致中领悟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
2
从正确运用逻辑思维预测成绩中,体会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3
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逻辑思维规则
辩证思维方法
思维
意识
理性认识
广义
狭义
逻辑学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广义
狭义
方法
运用
狭义逻辑学
本册主线
《逻辑与思维》
本册主线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
构建全册知识体系
逻辑与思维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单元: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的运用
总论
逻辑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的两种必要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全书的逻辑起点
以问题为导向
全书逻辑框架的大思路
形成“一总+二分+运用”的逻辑结构
一总
二分
运用
第一单元知识体系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的含义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基本形态
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逻辑“的多种含义
”逻辑“的不同用法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政治意义
科学思维的含义
科学思维的特征
PART 01
议题一:从美国警方仅凭AI面部识别工具乱抓人中理解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13日公布历时8个月的调查发现称美国已有75家警察局确认在办案时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的面部识别工具。然而,其中12个州的15家警察局仅凭这项证据确定嫌疑人,已造成至少8人无辜被抓。
据报道,美国多地警方规定,办案需将人工智能算法得出的结果与其他证据交叉印证。但在上述8起冤案中,办案警察屡屡违规,其中包括:在6起案件中未核查不在场证明或过度依赖有问题的证人证词;在5起案件中未能收集关键证据:在3起案中忽视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在2起案中无视与算法结果矛盾的其他证据。
在这75家在办案时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的面部识别工具的警察局中,40家提供了案例记录,但17家未具体说明如何比对算法给出结果,另外23家中,近三分之二仅凭借算法结果逮捕嫌疑人,缺乏其他证据加以佐证。
美国警方仅凭AI面部识别工具乱抓人
议学情境一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美国警方仅凭AI面部识别工具乱抓人,犯了何种逻辑错误
议学问题
议学提示
美国的这一做法违反了同一律。在这些冤案中,警方对于“确定嫌疑人的标准”这一概念未能保持同一,正常应是多种证据交叉印证,但他们却只依赖人工智能算法结果,而忽视其他关键证据,如不在场证明体貌特征、指纹和DNA等导致错抓无辜人员。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议学小结
(1)常用公式:“A是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你这么大声的读,影响到别人了!
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都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影响“别人”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概念”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
“判断”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判断断定了什么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3、同一律的要求
议学小结
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4、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
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
它是由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
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
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
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
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
议学小结
PART 02
议题二:从美国对待巴以冲突的态度不一致中领悟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议学情境一
美国对待巴以冲突的态度不一致
议学情境二
1月16日,在美国、卡塔尔等国的斡旋下,以色列与哈马斯就加沙地带停火和交换被扣押人员达成协议,该协议将于1月19日生效。而在此之前,美国对待巴以冲突的态度经常不一致。自巴以开战一年多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就巴以冲突相关决议草案投反对票或弃权票,一方面声称要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向以色列c5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包括武器弹药、情报支持等另一方面又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表示“关切”,呼吁以色列避免平民伤亡,采用谈判的方式解决冲突。
美国对待巴以冲突的态度不一致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在巴以冲突持续的一年多里,美国对待巴以冲突时前后不一致的态度,犯了何种逻辑错误
议学问题
议学提示:美国的这一做法违反了矛盾律。方面为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又呼吁以色列避免平民伤亡前后态度相矛盾。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严禁触碰!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议学小结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基本和内容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议学小结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矛盾律的要求
议学小结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这个论断自相矛盾吗?
议学情境三
这个论断不是自相矛盾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①可以解读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是针对不同对象而言的;
②可以解读为人类在其存续的历史长河中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在其存续的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③可以解读为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指潜能),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现实认识能力又总是有限的,无限是相对于有限来讲的,有限是相对于无限来讲的。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议学提示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议学小结
小试牛刀: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提示: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PART 03
议题三:从正确运用逻辑思维预测成绩中,体会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某校举行期中考试,四位政治老师对A、B、C三位同学的政治考试成绩进行了预测:
甲老师:A同学的政治考试成绩优秀,
乙老师:C同学政治考试成绩不优秀
丙老师:A同学的政治考试成绩不优秀
丁老师:C同学政治考试成绩优秀,A、B两位同学中有人成绩不优秀。
考试结果显示,只有一位老师的预测为真。
正确运用逻辑思维预测成绩
议学情境四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普莱斯的回答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议学问题
A、B、C三位同学的成绩都优秀。推导过程:用老师与丙老师的结论成矛盾关系,而根据题意,只有一位老师的预测为真,根据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可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此甲老师与丙老师的结论必为一真一假,乙老师和丁老师的结论都为假由乙老师的结论为假可知:C同学政治学科考试成绩为优秀。由丁老师的结论为假、C同学成绩为优秀可知:A、B两位同学中没有人成绩不优秀因此三位同学的成绩都为优秀。
议学提示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议学小结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议学小结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3、排中律的要求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
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议学小结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突破提升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突破提升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而是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突破提升
比较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联系: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比较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突破提升
比较矛盾律与排中律
联系: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自相矛盾”(“两可”)
矛盾律
比较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
含义不同
错误不同
要求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作用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两不可”
排中律
含义不同
错误不同
要求不同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作用不同
突破提升
思考:小明的逻辑思维存在什么问题?
小明是个非常调皮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课不守纪律,故意气老师,下面是他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老师:小明你都上学多长时间了,怎么还这么不懂规矩,不遵守课堂纪律!
小明:我刚刚上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哪里能懂什么规矩?
老师:那你说应不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小明:遵守课堂纪律不好,不遵守也不好。
老师:我怎么就和你说不明白了呢!你看你做的的作业,5一3=1?“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
小明:“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
模棱两可,违反了排中律
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调皮的小明
小试牛刀
矛盾律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基本内容
适用范围
公式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自相矛盾(两可)
逻辑错误
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要求
排中律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两不可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基本内容
适用范围
公式
逻辑错误
要求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则
逻辑错误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同一律
本框小结
本框小结
①逻辑学是以逻辑规律与规则为首要研究对象的,同时逻辑学也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的方法,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②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是生活的逻辑”。
与“规律”同义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的多种含义
范围
举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要遵守逻辑规律与规则)
范围
举例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违背了逻辑规律与规则)
范围
举例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范围
举例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1.高一新生在选物理还是选历史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下列是四个同学的观点。大辉:我不选历史类;杨葱:胡云选物理类;王俊:杨葱选历史类;胡云:我不选物理类。其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据此推断一定选择历史类的是( )
A.大辉
B.杨葱
C.王俊
D.胡云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ABCD: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杨葱与胡云的说法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根据题意说真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真话者要么杨葱要么胡云。因此,王俊和大辉的说法都是假的,大辉说我不选历史类是假的,因此大辉选了历史类,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2.特朗普声称出于美国“经济安全需要”和“保护自由世界”的考虑,要购买格陵兰岛,并表示不排除使用武力或经济胁迫手段。特朗普的言论( )
A.违反了同一律,因为他对购买格陵兰岛的理由和手段表述前后不一致
B.从思维形态上看,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单元进行的形象思维
C.违反了矛盾律,既说“购买”又说“不排除武力或经济胁迫”, 自相矛盾
D.违反了排中律,在“购买”与“武力或经济胁迫”之间态度不明确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A:同一律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材料没有体现违反同一律,并且前后自相矛盾属于违背矛盾律,A不选。
B:从思维形态上看,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是抽象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B不选。
C: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融贯一致,出现自相矛盾,既说“购买”又说“不排除武力或经济胁迫”, C入选。
D: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要求,排中律是指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材料没有体现,D不选。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3.甲对乙说:“你很美。”乙说:“我小时候头发黄黄的,不美;以后老了,满头白发,也不美。”在这里,乙( )
①思维表达不明确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思维不融贯一致
④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乙对于自己不同阶段外貌的描述是明确的,并非思维表达不明确,①错误。
②④:甲说的“你很美”是针对当下的乙进行评价,而乙把“美”的概念偷换成了自己小时候和未来老了的状态,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②④正确。
③:乙的回答主要是在概念上出现问题,并非思维不融贯一致(思维不融贯一致更多指前后观点矛盾冲突等情况),③错误。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4.某天,甲到饮品店买奶茶,他问售货员:“请问你们的会员卡怎么办理?”售货员说:“满32免费办理。”他说:“那算了吧,我今年才28。”下列与甲违背的逻辑思维要求相同的是( )
①小明说:“我比你游得快。”小王说:“你再快能有奥运冠军快?”
②小文问:“你怎么看在城市里燃放烟花爆竹?”小刚答:“我趴窗户边看。”
③李某说:“据我所知,关于田某的消息都是假的。”又说:“我这个消息是真的。”
④张三说:“体育好,在于天赋。”李四反驳道:“体育好,不在于天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售货员所说的“满32”是指消费金额“满32”,但甲却将其理解为年龄“满32”,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①:小王将关于自己与小明谁游得快的讨论转移到了小明与奥运冠军谁游得快上,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①符合题目要求。
②:小文问的“你怎么看在城市里燃放烟花爆竹”,显然是询问对这件事的看法,而小刚答的“我趴窗户边看”则说的是如何观看,小刚偷换了多义词“看”的意思,属于偷换概念,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②符合题目要求。
③:李某说自己的消息是真的,则其所说“关于田某的消息都是假的”应该为真,但李某所说的话也是关于田某的消息,故“关于田某的消息都是假的”与“我这个消息是真的”不可能同真,李某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③不符合题目要求。
④:张三与李四围绕“体育好,是否在于天赋”的话题,发表意见,没有违背逻辑规则,④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5.某仓库失窃,警方对犯罪嫌疑人张某、王某进行调查。甲、乙、丙、丁四人对调查结果进行猜测:
甲:张某和王某都作了案。
乙:他们当中一定有人作了案。丙:他们当中一定有人没作案。
丁:张某没作案。
最后结果显示这四个人的猜测中只有一个不正确。那么,猜测错的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ABCD:甲和丁的猜测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又由“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不正确”这一条件,可知猜测错的人一定是甲或丁,乙和丙猜测都正确。假设甲的猜测正确,那么乙和丙猜测都错误,这与“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不正确”这一条件不符,因此,甲的猜测错误,丁的猜测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6.某校正进行校园歌手大赛,甲、乙、丙、丁四人进入决赛角逐冠军。观众小明、小红、小华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小明说:“冠军在甲和乙中产生”;小红说:“冠军不是丙就是丁”;小华说:“丙不会获得冠军”。比赛结束后,人们发现这三人中只有一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冠军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ABCD:从材料可知,甲、乙、丙、丁四人中必有一人是冠军,观众小明、小红、小华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这三人中只有一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根据排中律,小明和小红的观点相互矛盾,可推出小明和小红的预测中必有一人为真,则小华的预测是错误的,则冠军是丙,C正确,ABD排除。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7.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势力明显上升。某些国家频频对来自中国的正常贸易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理由是中国倾销过剩产能,是不正当贸易行为,却对本国大量出口到中国的商品认为是正当贸易,甚至给予出口补贴。这些国家关于出口贸易的“双标”认知( )
A.违反了矛盾律 B.违反了排中律
C.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D.符合思维的概括性要求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A: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某些国家认为中国出口商品是不正当贸易行为,他们把商品出口到中国是正当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双标认知违反了矛盾律,A正确。
B: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这些国家以双重标准对待本国和中国的出口贸易,没有违反排中律,B排除。
C:辩证思维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材料中这些国家的“双标”认知未体现辩证思维,C排除。
D:材料并没有体现思维的概括性,D排除。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8.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下列表述违背这一要求的是( )
①他的数学成绩,不能说及格了,也不能说不及格
②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③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
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及格”和“不及格”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该表述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违背了思维明确性要求,①不选。
②:“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和“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②正确。
③:“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和“有几步还挺有趣”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③不选。
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从不同方面对人的价值的描述,不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④不选。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9.某班在筹备2025年元旦晚会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讨论文艺节目的报名情况。甲说:“丙报名参加了文艺节目。”乙说:“如果丙报名了,我就不报了。”丙说:“我班有人没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丁说:“我们班所有人都报名参加了。”已知只有一人说假话,可推出的结论是( )
A.说假话的是甲,乙也报名参加了文艺节目
B.说假话的是乙,丁也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
C.说假话的是丙,全班都报名参加文艺节目
D.说假话的是丁,乙没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AB:丁说“我们班都报名参加了文艺节目”和丙说“我班有人没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相矛盾。已知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说假话的在丁和丙之间,可见甲和乙说的都是真话,AB说法错误。
CD:因为甲和乙说的都是真话,由此可以推论丙报名参加了文艺节目,乙没报。综上所述,说假话的是丁,乙没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D符合题意,C排除。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10.关于某读书小组的6名学生,有以下判断:①6名学生都是男生;②6名学生中没有男生;③小组长是男生。上述三个判断只有一个判断是真的,请问下列哪项为真( )
A.6个都是男生
B.6个都是女生
C.只有一个女生
D.只有一个男生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ABCD:材料中,判断①“6名学生都是男生”和判断②“6名学生中没有男生”是相互矛盾的关系。根据排中律,其中“必有一真”,并且题目中明确表示“上述三个判断只有一个判断是真的”,所以真话就在①和②之中;那么判断③“小组长是男生”必然是假的。即小组长不是男生,也就是小组长是女生。由此可知,②“6名学生中没有男生”是真的,①“6名学生都是男生”是假的。既然②为真,那就意味着6名学生都是女生。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