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5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5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课程标准:
目录
壹 .戊戌维新运动
贰 .义和团运动
叁 .八国联军侵华
肆 .民族危机加深
第一章节
戊戌维新运动
维新变法的背景
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维新变法的背景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维新变法的背景
“试观泰西各国,……类皆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中国则不然,民之所欲,上未必知之而与之也;民之所恶,上未必察之而勿之施也” ——王韬
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必须进行政治改革!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的背景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维新变法的背景
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重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维新变法的背景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①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
②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封建势力强大。
维新变法的过程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公车上书
时间
地点
1895年春
北京
代表
目的
结果
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考试的举人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失败。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的过程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报》
《国闻报》
维新变法的过程
名称 时期 地点 创办人
《时务报》 1896年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1897年 天津 严复
《知新报》 1897年 澳门 康广仁
《湘报》 1898年 湖南 谭嗣同
宣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启发人们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性,为戊戌变法的到来奠定基础。
维新变法的过程
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述中国数千年来学术之渊源,历代得失,涉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
谭嗣同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
开办学堂
主要宣传变法图强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维新变法的过程
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维新变法的过程
戊戌变法的高潮
——百日维新
1.时间:
2.目的:
3.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
君主立宪制度
1898年6月11日,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
维新变法的过程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触动了顽固
派的利益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内容
维新变法的过程
(3)结果:
②康、梁出逃;“戊戌六君子”;
③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
中南海瀛台
维新变法的过程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袁世凯的出卖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
维新变法的过程
影响:
①爱国性:冲击了封建制度,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进步性: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启蒙性: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章节
义和团运动
肆月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编》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编》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獗。……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因而酿成巨案。该国主教只听教民一面之词,并不问开恤之由,小则勒索赔偿,大则多端要挟,必使我委由迁就而后已。
……民教争讼中,清政府“袒教抑民”导致民冤不伸。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根本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
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民愤
义和团运动的过程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挙、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挙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898兴起于山东冠县,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兴起
义和团运动的过程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过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 斥,又具有盲目 排外的落后性。
进步性:
局限性:
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灭洋
扶清
义和团运动的过程
发展
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北京和天津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心脏。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顶峰,他们到处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中国人民的反帝怒火,在北方大半个中国熊熊燃烧起来。
义和团运动的过程
皇太后┅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 决计不将义和团巢除。 ┅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
——《拳乱纪闻》
义和团运动初期,山东冠县义和拳、平原县义和拳和清朝官兵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和战斗。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因此对义和团采取剿杀的政策。
变化原因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镇压 招抚 剿灭
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第三章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肆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由于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于是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6月20日 ,义和团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开 始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经八国联军及列强驻天津领事授权,西摩尔于1900年6月10日凌晨,率2000兵力以保护北京使馆为名自塘沽下舰,兵锋直指北京,对中国不宣而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廊坊阻击战
天津
北京
乘火车
在廊坊一带遭到义和团阻击,狼狈逃回
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包围,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西摩尔不得不改变计划,从水路进京。沿途又遭义和团的袭击,伤亡惨重。直至后来得援兵救助才狼狈逃回天津。事后,西摩尔心有余悸的说:“如果义和团也拥有西式枪炮,那么我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不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廊坊大战的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攻占大沽炮台
外国军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大沽炮台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再加上接到了关于列强要慈禧归政给光绪帝的谎报,气急败坏的慈禧太后遂对外宣战。
攻陷大沽炮台
攻占天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东南互保
影响:
①清政府已逐渐丧失对一些地方大员的控制;
②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日渐尖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天津保卫战
天津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
联军付出伤亡900余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
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攻陷大沽炮台
攻占天津
攻占北京
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
维新变法的过程
8月14日,第一枚炮弹飞向北京,联军开始了总攻。
联军攻陷北京
中国军队使用着极其简陋的武器顽强阻击。在据城而守的中国军人中,有一位姓舒的士兵阵亡了,他有一个1岁多的儿子,他的儿子长大成人后为自己取笔名为老舍,并在自传中直白地写下了童年最深的记忆——我们恨八国联军!
1900年8月15日,慈禧太后挟光绪仓皇出逃。
维新变法的过程
义和团运动的结果
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进步性
局限性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①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②无法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
第四章节
民族危机加深
肆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受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在军事上失去了自主权。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体现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但这种转变深深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影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 )
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 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
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
B
2.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矣。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A
课堂检测:
4.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B.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C.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
D.英法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圆明园文明遗产
B
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 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B
1.“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所蕴涵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c )
A.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
D.儒家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解析】由“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可知该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
2.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
A.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民主
C.争取国家独立 D.实现个人自由
【解析】严复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小己自由”即民主权利,不是迫切必行的,由于异族入侵,所以“国群自由”即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是最迫切需要维护的,主张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民主权利的内容,是“小己自由”,故排除。
C
3.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维新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维新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故选C项。其他选项均不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讲的。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