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庆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命题: 审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仅把每年的5月1日规定为国际劳动节,而且还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除了各界群众参加的庆祝游行,还有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并燃放各种精美的焰火。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B.树立工人阶级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C.用文艺活动丰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 D.探索利用节日发展经济的全新形式2.1951年12月,中共中央规定:“从部门来说,整编要以军事部门为重点;增产要以财经部门和工人农民组织为重点;政府、党派和团体则进行一般的精简……至于节约运动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则是所有各方面都应该当作一个中心任务来进行。”上述规定旨在( )A.平息物价波动以稳定金融市场 B.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C.恢复国民经济以巩固新生政权 D.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3.有学者将新中国外交形成过程中(1949—1954)的特征描述为: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受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内向性(即其决策受国内政治的影响)和过渡性(即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以下外交政策或原则最符合“过渡性”特征的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1962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1961年已经精简职工870万人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精简职工1000万人以上。这一决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B.国家调整政策以恢复经济C.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D.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5.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共中央做出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这些举措( )A.调整了工农业发展比例 B.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C.扭转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D.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6.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统一分配。2002年3月,国务院明确指出: “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 业机制。这一变化( )A.保障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C.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 D.完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7.从1999年至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492.1亿澳门元增加到4 403.16亿澳门元,增长近8倍。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由 113 000澳门元跃升至666 893澳门元,增长近5倍。澳门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A. “一国两制”的制度性保障 B.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C.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建设 D.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8.图反映了1977——2009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据此可推知( )A.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曲折发展B.中国入世推动了经济稳步增长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推动了经济稳步增长D.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着快速增长9.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主要得益于( )A.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B.经济体制改革C.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 D.深入开展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10下表摘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反映出( )时间 地方 外交活动2018年 青岛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2018年 北京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9年 北京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21年 长沙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2021 年 北京 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A. “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践行B.中国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C.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积极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D.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11.如图所示,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各文明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与史实相符的是( )A.①处形成了贵贱分明的种姓制度B.②处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C.③处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D.④处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12.波斯帝国对那些被征服地区或曾经反叛的臣民实行整体迁移政策,罗马帝国也实行过类似手段,不过方向相反,将罗马公民或退役士兵安置在某些战略要地建立城市。统治者这一措施意在( )A.同化当地风俗文化 B.促进人民友好交往C.合理推动人口迁移 D.加强地区文明交融13.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抑或是文化上,都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诸如贵族与国王的对抗、乡村与城市的对立、灵界与世俗的对峙等。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古典文明、日耳曼传统、基督教的融合C.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D.封君封臣与庄园农奴制度的兴起与发展14.11世纪时的西欧,人们对于国王的认知是:国王虽然没有被教会授予神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士;但是国王并不是纯粹的俗人,而是也一定程度上“分享”了教士的性质,国王甚至拥有用手触摸即可治愈疾病的能力。这样的一种认知( )A.巩固了教权的优势地位 B.带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C.蕴含着王权加强的契机 D.推动王权与教权的结合15.下表是7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阿拉伯( )人物 概 况贵族群体 模仿拜占庭帝国统治方式,将土地占为私有,收取地租,成为大地主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 杀死哈里发阿里,自称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并废除哈里发选举制和“共和政体”。 实行世袭制,建立东方式的君主专制政体A.减缓了对外扩张进程 B.国家政权封建化趋势明显C.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 D.宗教政治影响力不断衰弱16.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年),将军和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作为将军的家臣,尊称为“御家人”。将军对御家人赐予官职和土地并保护其既得权益。1232年,幕府又制定“贞永式目”五十一条,作为幕府施政和统制御家人的基本法规。据此可知,该制度( )A.反映律令制国家成熟 B.维护土地公有制原则C.为庄园制经济的产物 D.有利于天皇中央集权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后来,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酉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同时,他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并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材料二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 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的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看法。(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仅有132个城市,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0.6%,而且城市的功能残缺,结构不合理。1949年至1958年,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这一时期,为改变西部城市发展的落后状况,中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开始向内地倾斜。1959年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的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限制,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被进一步强化。城市户口、农业户口、市民、农民的界限更加分明,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到限制。另外从1961年到1962年,精简、下放2600万城市人口到农村,以及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进一步阻滞了城市化的进程。材料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改革开放给城市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关于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建议。1994年前后,中国的“民工大潮”汹涌澎湃,大批农民工加入到城市的建设中。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军、狄江华《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探析》(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以下是当代中国四个历史时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高频词统计柱状图:根据材料,分别给当代中国四个历史时期确立一个发展主题,并选其中一个进行解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安庆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5 A C D B D 6-10 B A D B D 11-16 C A B C B C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措施: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耐金夺爵;十三州刺史制;迁徙豪强到关中。(任答3点6分)意义: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基本结束了汉初以来的诸侯王割据的局面)限制和打击地方的豪强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2)特点: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对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重视法律的作用;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6分)(3)看法:国家治理模式应与现实国情、历史背景、民族愿望相吻合;要彼此尊重不同国家之间的治理模式差异,互相学习,求同存异;国家治理须坚持德法并治加强多元化的政治管理体制;国家治理要尊重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4分)18.(1)特点:起步晚,水平较低;城市化发展进程缓慢;具有明显的计划性(或受政府政策影响)。(6分)(2) 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发展由东部向西部推进;全国总体稳定快速发展。(4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内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实行对外开放并不断深化,促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较快发展;进行西部大开发。(6分)19.主题(8分)1978——1992年: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1993—2002年: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003—2012年: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2013—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解释(8分)以“1978——1992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为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第一要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巨大,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持续推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的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所以“经济”成为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