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分值:75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 1-11课。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 )A.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 B.维护了国家统一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皇帝权力2.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皮日休曰:“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大运河( )A.推动了隋朝的对外贸易 B.有利于巩固隋朝的统治C.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3.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B.和平稳定的环境C.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D.贤臣能将的辅助4.马球在我国汉代就已出现,在唐代走向兴盛。唐玄宗曾颁布诏书,指出马球是用兵之技,“今将示于天下”。唐代统治者还常常用马球比赛招待外国使臣。马球运动的兴盛表明( )A.中外交流不断发展 B.唐代尚武轻文风气较盛行C.民族交融日益增强 D.体育与政治军事关系密切5.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6.“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 2022 年 3月 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三星堆遗址现已出土重要文物。下图所示图片是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货币,它们共同反映了唐代 ( )A.货币样式多样 B.中外贸易繁荣C.币制管理混乱 D.外商财力雄厚7.“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C.五代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战乱不已8.下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 人A.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9.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一种益智游戏。考古学家在辽墓中发现了辽代玛瑙双陆棋。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垫在下面的东西)草围棋……”据此可知 ( )A.党项族仿效唐宋制度 B.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10.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创作背景应为 ( )A.北宋签订澶渊之盟 B.北宋与金相约灭辽C.南宋偏安江南一隅 D.蒙古与宋夹击金朝11.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这一现象说明宋辽时期 ( )A.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 B.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密切C.辽与宋一直维持着和平局面 D.边界贸易减少了民族的隔阂12.“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反映了岳飞率领的岳家军( )A.纪律严明 B.战斗力强 C.装备精良 D.团结友爱13.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果给下面的示意图加上一个标题,最为恰当的是( )A.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B.元朝经济飞速发展C.蒙古对外交往频繁 D.各族联合抗击蒙古14.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如果要研究元朝历史,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B.电视剧《忽必烈传奇》C.关于成吉思汗的传说 D.明朝宋濂编写的《元史》15.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地方官员丧失行政权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道大题,其中 16 题 8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5 分,共 45 分)16.“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充分展现了盛唐气象。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盛唐气象”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8分)盛唐气象展板一 [阅读史料——体会先进制度](1)一组同学阅读史料后,制作了下面的读书卡。请按照要求完成空白处内容的填写。(4分)史料一: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史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比喻掌握之中,圈府出面招生,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套)矣。”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唐摭言》 皆可为考试内容……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从史料一分析实行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______ 根据史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1分)(1分) 写出一个与科举制相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1分)展板二 [释读文物——感受盛唐气象](2)二组同学展示了下边一组文物图片,请分别简述其历史价值。(4分)17.革故鼎新·渐臻佳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科举制,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1)材料一中唐朝的两种制度中“在上”指的是什么制度?(1分)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1分)材料二 :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观念,确立了“以文取士”的原则,将“学而优仕”付诸实践,使“以文干禄”(干禄:指求取官职)成为选官主流。——《中国科举制度通史》(2)根据材料二,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进步? (1分) 简述其产生的影响。(2分)材料三: 宋初大将曾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3)材料三中《退将诗》和谚语反映了宋朝的哪一方针?(1分)简要评价这一方针。(2分)材料四: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行政区划的特点(1分),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1分)18.因时制宜·各展其能。阅读材料,探究问题。(12分)材料一: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他的成就,而且由于他接受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他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剑桥中国隋唐史》(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1分) 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列举他的治国举措各一例。(3分)材料二: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朝)旧(制度)。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决心)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阅读材料二,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2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材料三: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中国古代史》(3)材料三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治国举措有何共同作用?(2分)(4)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上述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共同之处。(2分)19.多元融汇·一体同尊。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成长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15分)【时空整合】(1)请把图中空白处补充完整。(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2分)【史论结合】材料一: 对终年流动的契丹牧民来说,它(农业) 材料二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只是一种间或从事的副业。这种情况,从辽初起,就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逐渐改变了。陆续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懂得并 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熟悉了稼穑之事,转向半农半牧了。 ——[元]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密(2)根据材料一,指出辽初社会生产的变化并分析(3)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是如原因(2分) 何“行汉法”的。(2分)【阐述历史】(4)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两个具体历史史实,说明下面材料的观点。(7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战争是支流;“和”是民心所向,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繁荣昌盛的保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0 分。1 2 3 4 5 6 7 8 9 10C C C D D B C A D C11 12 13 14 15B A A A 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道大题,其中 16 题 8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5 分,共 45 分)16.(1)设置进士(1 分) 控制天下士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1 分)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1 分,答出一点即可)蟾宫折桂、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一举成名(1 分,答出一点即可)(2)历史价值:图一:鉴真塑像属于实物史料,鉴真东渡日本后弘扬佛法,主持修建唐招提寺,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塑像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2 分)图二: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展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高超技艺;为研究唐代的音乐、舞蹈、服饰以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的实物史料;体现了中外文化在唐代的交融与交流;证明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包容。(2分)17. (1)制度:三省六部制(1 分)影响: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分)(2)进步: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而非看重门第。(1 分) 影响:科举制度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每点 1 分,答出 2 点即可,共 2 分)(3)方针:崇文抑武(1 分) 评价:积极: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针,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1 分)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低下,增加朝廷财政支出,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1 分)(积极答一点得 1分,消极答一点得 1 分,共 2 分)(4)特点:行政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1 分) 历史作用: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一点即得 1 分)18.(1)治国理念:善于纳谏,善用人才。(1 分) 治国举措: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1 分)经济上: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1 分)思想文化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1 分)(政治、经济、文化各答 1 点,共 3 分)(2)做法: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2 分) 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任意答出一点得 2 分)(3)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基础;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每点 1 分,答出 2 点即可,共 2 分)(4)善于接受意见、爱惜人才;适时改革,要有创新精神;以民为本,善于学习。(每点 1 分,答出 2点即可,共 2 分)19.(1)(2 分)隋唐时期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 分)宋元时期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 分)(2)变化:从单一的游牧生产转变为半牧半农生产。(1 分) 原因: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游牧业经身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辽初政府对于发展农业经支持。(每点 1 分,答出一点即可)(3)辽:实行南北双轨制,设置南北面官,其中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1 分)元朝:经济上,采纳提倡文治,重视农桑;政治上,参照宋朝制度,建立了一央集权的统治机构。(1 分)示例:观点: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才能带来繁荣昌盛论述:北宋,澶州之战后,宋与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宋辽保持着和平局面;西夏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攻打北宋,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结论:和平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才能带来繁荣昌盛,才有利于奠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7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答.pdf 山西省阳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