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年级下册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著名小说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的作品,创作于1981年。文章列举多个事例论证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的科学精神,在研究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地思考解决问题。有“见微知著”的探索意识和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答案,发现真理。
课文中列举了三个科学家探究真理过程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叙述顺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几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真理”是什么?从“问号”是怎么到“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并行阅读三个事例,在事例论据中找到共性,从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议论文的篇幅较少,主要安排在高年级。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读懂课文,且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愿意自由表达独特的感受。但是对于议论文的文本阅读仍然有一定的困难,主要对议论的方法和文章的结构理解不够充分。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来阅读议论文。
让学生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
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思维能力: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审美创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是怎么样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2.运用多种方式读懂课文中列举的事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聚焦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1.关联“辩日”,导入新课。
导入:在刚刚学过的《两小日辩日》中,两个孩子的观点都不对, 我们是怎么知道他们的“太阳说”不科学的。
当时孔子不能决断的事情,两千多年后,我们在课堂上就能轻松判断。这个真理证明的过程是这样轻而易举吗?结合《两小儿辩日》说说自己的看法。
2.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们今天掌握的真理从两个小孩的讨论经历了千百年的探究,才得出了结论。
【设计意图】《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两个孩子辩论的过程。充分运用单元中的学习资源引发新的思考。从中感受辩论的氛围,把课文当作事例分析这个辩论的过程中可学习及发现的问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
1.引导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找出发现真理的关键点。
2.结合课文中提炼的这些关键词语,用一句话说说真理诞生的过程。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解决质疑、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理解关键词语。
结合“追根求源”“锲而不舍”“见微知著”的意思,说说这几个词语的含义和发现真理有什么关系。
(1)预设: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后不断追根溯源,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2)预设:这三个词语都是在说发现真理所必要的条件,要勇于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发现微小的现象,就要思考它的本质和发展,还要有恒心,有毅力。
小结:课文在题目就亮明了观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阐述了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4.梳理课文结构。
预设:
1、2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4、5自然段分别用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
6、7自然段阐述结论。
再读课文,结合刚才的交流,梳理课文的写作顺序。
板书:
提出观点
事例说明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开头和结尾呼应的关联,了解文章的结构,梳理写作特点。突显证明观点最主要的部分是“论据”,从而聚焦3-5自然段的学习。
环节三:对比阅读,引入深度阅读
1.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我们运用了表格的方式梳理了他们辩斗的过程,对比两篇课文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2.由于两个孩子阐述的理由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所以“孔子不能决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叙述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作业:用学习《两小儿辩日》的方法,试着用表格来梳理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关联《两小儿辩日》的内容,找到两篇文章的相同点,从主题和学习方法上引导本课的深入阅读。
第2课时
环节一:自主阅读,设计阅读表格
1.通过自主阅读,说说课文中三个事例的相同点,边读边批注。
预设:
(1)三个事例都有具体的人物;
(2)都是从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了疑问;
(3)都是有了疑问,进行不断地探究;
(4)在不断探索中得出了结论,取得了成就……
2.指导学生阅读3-5自然段的内容,提炼关键点,设计阅读记录表。
大家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和课下的阅读,交流了三个事例的相同点,如果设计一个阅读记录表,怎样设计?小组交流,设计表格。
3.默读课文,概括语言填写表格。
人物
(提出问题) -!
(研究过程) !
(发现) 成就
波义耳 使紫罗兰变色
的 物 质 是 什
么 进行了许多实验 石蕊地衣 石蕊试纸
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
的凸出部分和
非洲西海岸的
凹陷部分吻合
是巧合吗 阅 读 大 量 文
献,搜集古生
物证据。 欧洲大陆与美
洲大陆本来连
在一起。 大陆漂流
学说
阿瑟林
斯基 为什么睡觉时
眼珠会转动
和 做 梦 有 关
吗 反复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快
速转动,脑电
波发生变化,
进 入 做 梦 阶段。 为心理学
研究做梦
提供重要
依据。
环节二:深度阅读论据部分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引用华罗庚的话思考问题。
1.三位科学家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他们都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现象,提出的问题。都是在偶然中发现,因为他们的思考,把偶然变成了机遇。
2.他们的研究过程课文中描述得很简单,结合表格中提炼的内容,发现相同之处了吗?
预设:
都是经过了“反复”“大量”的实验或调查研究。说明这个研究的过程可能是艰难的、长期的,还会遇到多次的失败等。这就是华罗庚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结合课文的事例再说说对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
【设计意图】结合引用的名言做依据说明真理产生过程需要的条件。
环节三:扩展阅读
运用本课的学习议论文的方法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章《詹天佑》,边读边批注并交流文章通过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观点。
预设:
观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事例:
第2、3自然段詹天佑勇于承担任务;
第4自然段詹天佑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以严 肃的工作态度勘测线路;
第5、6自然段詹天佑大胆创新,设计“人”字形线路。
【设计意图】结合阅读资源和前面的学习综合运用知识,自主阅读,通过批注和合作讨论等方式巩固理解文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要说明的观点。
环节四:小练笔,读写结合
1.仿照课文的写法,有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1)总结课文和《詹天佑》的写作特点,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2)小组交流,聚焦自己想说明的一个观点。
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虚心使人进步;或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道理。
2.作业:确定一个观点,写一篇小练笔,做到观点明确,有具体的事例做说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在课文学习中习得阅读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拓展文章运用方法,再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方法表达观点。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事例说明
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