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快班)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快班)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分布在北温带地区,对此黑格尔评价说:“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这反映出人类早期文明
A.地理环境是其决定因素B.呈现出同一性特点
C.农业产生是其前提条件D.扩展的方式是武力
2.据《摩奴法典》记载:“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杀一个刹帝利,应该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一个首陀罗,只需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这些规定反映出古代印度
A.宗教融入法律维护种姓秩序
B.法律条文凸显鲜明种姓色彩
C.种姓地位左右社会财富分配
D.法律制定基于平等社会理念
3.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时期开始在钱币上印刻皇帝及重要的皇室成员的形象。皇帝也支持帝国东部行省这样印刻钱币,但并未做出具体统一的规定。东部行省除使用帝国发行的钱币外,还自行打造各式各样的铜币,不同的钱币之间可以进行兑换。这说明罗马帝国
A.将帝国权威与地方自治相结合B.币制混乱导致了帝国走向衰亡
C.精神基础是融合的东西方文化D.金融政策的依据是公民权扩大
4.有学者指出,日耳曼人的传统制度、罗马法、基督教思想是构成西欧文明的三大元素。日耳曼传统制度发端于欧洲北部,罗马法来白被征服的罗马帝国,基督教则源于东方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教。材料表明
A.西欧地区发展水平十分落后B.文明发展需要保持适度开放
C.西欧文明是上古文明的重现D.历史传统决定文明发展走向
5.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领主享有的“领主权”是一种涉及内容广泛的特权:征发劳役和军役、征收实物或货币、征收招待费以及市场税,禁用权、垄断产品专卖权,以及司法审判权、委派官吏治理城市等。领主对待其领地上的城市和市民,就像对待其庄园和庄园里的农奴一样。据此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A.居民缺乏人身自由权B.具有较强的封建属性
C.成为领主的主要财源D.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
6.中世纪初期,法兰克王国自由小农受租税、劳役和自然灾害的压力,以“委身”的方式投托于教俗大封建主门下,并从其手中领得“恩地”耕种,承担地租和劳役,不得离开土地。这表明当时法兰克王国
A.封建大地产的发展B.封建主和教会矛盾激化
C.财政收入获得保障D.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7.1519年,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派麦哲伦远航,是为了去香料群岛宣示主权,因为当时这个群岛在对手葡萄牙的手上。为激励麦哲伦航行,西班牙国王对他作出承诺:他将获得其中两个岛屿作为私人领地,还可获得岛上收益的百分之五。据此可知
A.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B.葡西争夺助力新航路的开辟
C.追求财富是开辟新航路的动因D.殖民扩张已扩展到全球范围
8.16世纪,英国政府打出“海洋自由”旗号,强调海洋不可占有。17世纪初,英国政府转而主张海洋可被占有,并宣称英国拥有周边海域的主权。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A.殖民霸主的确立B.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国际地位的提高D.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
9.下面是对世界史某一时期的描述。符合以上描述的时期是
①食物价格上涨反而驱使农场主囤积谷物,面包师将锯末等渗入面粉制成面包,缩小了面包大小,使得人们在上涨的价格面前更为恐慌。
②“地主和资本家则越过越好,资本的收益与商品价格的增长保持了同步。”
③“增强有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A.15-17世纪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D.二战后期
10.有西方学者认为,存在着两种关于印第安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文本:一种是精英主义的文本,由起义的领导者用西班牙语书写;另外一种是下层起义者的文本,这种文本不是以书面形式而是以口头形式存在,更能反映庶民的本意。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A.第一种文本仅能代表精英立场
B.第二种文本贴合历史真实情况
C.兼采两种文本有利于形成互证
D.历史研究需要回避既定的立场
11.18世纪后期,女性衣帽商们成为巴黎服饰时尚的重要推动者。她们运用自己的天赋,不断推出引领时尚的新样式。作为一个地位偏低的社会阶层,以女性为主的时尚商人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到了衔接贵族与平民文化,促使服饰时尚大众化的历史作用。这说明
A.时尚商人助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B.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巨大变化
C.女性在社会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D.启蒙思想随革命进程而广泛传播
12.1809年,英国改革家萨缪尔·罗米利认为:“从他即位伊始到北美独立战争结束,乔治三世(1760-1811年在位)是有史以来最不受欢迎的国王之一;但现在他是最受欢迎的,虽然此时政府的特征或精神并无丝毫变化。”“乔治三世形象的转变”是基于
A.启蒙思想的影响B.国际形势的变化
C.殖民扩张的结果D.君主立宪的完善
13.据统计,从1715年到1789年,法国宗教书籍从时代之初占出版书籍总量的近1/2,降至18世纪80年代的1/10,填补它空出份额的是代表世俗文化的科学和艺术类书籍。这种趋势表明
A.启蒙运动重塑思想文化格局B.工业革命引发知识结构变革
C.宗教改革改变出版行业份额D.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宗教思想
14.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多重制衡机制,不是因为国父们服膺民主原则,恰恰相反,他们对民主的核心原则(多数原则)存在一种政治和哲学的担心。说到底就是,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们拒绝信任人民。材料体现美国宪法
A.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威B.兼具阶级性与务实性
C.强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D.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1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英国现行工厂法的制定,是社会对其生产过程自发形式的第一次有意识、有计划的反作用,是大工业的必然产物,而不是议会设想出来的。“它们是作为现代生产方式的自然规律从现存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论断揭示了
A.经济危机频发的原因B.剩余价值的真正秘密
C.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D.法律变革的内驱动力
16.克里奥尔人指的是拉美的土生白人。17世纪后期,西班牙王室采取卖官鬻爵的办法收敛钱财。购买这些殖民地官职的就是富裕起来的克里奥尔人,到18世纪中期,他们在殖民地法官中占四成,还在市镇议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地区意识也日益增强。据此可知
A.西班牙与殖民地的联系加强B.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隐藏着危机
C.拉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土生白人掌握了拉美的自治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5世纪之前,欧洲的蔗糖主要来自地中海东部地区,产量有限且价格昂贵,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享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和非洲的广阔土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16世纪以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先后在美洲建立甘蔗种植园,使得蔗糖产量大幅增加,价格逐渐下降,普通民众也能消费得起。到18世纪,蔗糖在欧洲的消费量迅速增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味剂。
-摘编自(美)西德尼·明茨《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砂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码头,并在当地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通过市场、集市、商店和流动商贩,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这时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糖的征服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蔗糖在欧洲发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英国农民拥有大量分散的条田,农民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段拥有耕地的使用权,其他时间段里的这些条田的使用权则属于同一村社的所有农民,这就是所谓的“敞田制”。有学者指出,敞田制强调的就是一个“敞”字,可以理解为“敞开“敞晾”,也就是说休耕时的田地必须是对全体农民们“敞开”的。在这个时节,农人们不分你我,大家都可以在田野上放养牛羊、捡拾落穗,乡邻间亲密地像家人一样。拾取落穗对于乡村中那些劳动能力不足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敞田中的拾穗权、放牧权的规定在很多乡村的习惯法或村民自治规定中都处于首要位置。
-摘编自孙立田《中古英国敞田制的运作及经济社会效应》
材料二16世纪以来,敞田制难以适应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诸多因素的冲击下衰败。多数学者认为,敞田制是在1865-1875年这十年最后绝迹的。1878年,英国圈地调查委员会正式宣布敞田制的终结。至此,敞田制完成了它的使命,农民不再完全依附于土地,工厂成为他们新的选择,土地也不再是农民自给自足的工具,转而变成了资本生产的场地。
-摘编自邱谊萌《16-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中世纪敞田制所蕴含的优良传统。(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英国敞田制衰亡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葡属巴西的殖民地经济大体经历了红木时期、蔗糖时期、黄金时期等几种不同的产品生产周期。在征服初期,主要出口被称为“巴西木”的贵重红木,而后在沿海地区开始种植甘蔗,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园和制糖业。1532年在维森特建立起第一家制糖厂。而后又发展起烟草、棉花、可可、咖啡等种植园,大量使用奴隶劳动。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米纳斯吉纳斯州等地发现了金矿,掀起一股“淘金热”。后来由于黄金和金刚石矿趋于枯竭,甘蔗等农作物再度成为巴西经济中的主要产品。
对拉丁美洲各国来说,独立使他们可以在比过去有利的条件下重新确定同西方工业国家的关系。首先,由于独立战争的胜利,消除了以前殖民地关系中那种沉重的财政负担。其次,虽然由于各自国家的资本不足,大部分的商业和工矿业受制于英国和美国,但他们毕竟拥有了比殖民统治时期稍具活力的工业和经济,从而可以更加充分地让自己国家的经济融合到日益扩大的国际经济关系之中。但从独立战争到1850年前后,拉丁美洲的经济从总体来说是停滞的,甚至在有些领域还出现了倒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属巴西殖民地经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拉丁美洲的经济从总体来说是停滞的”进行解释。(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世纪的西欧人文与科学被共同压制在基督教的束缚之内沦为神学的仆从。直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科学和人文又走向了统一,启蒙精神重树了科学的权威,科学也成为宣扬启蒙精神的利器。然而到了19世纪,自然科学逐渐形成压倒性局势,甚至这一时期被称为“科学时代”。随着科技异化带来的“工具性”“单向度”等问题,人们意识到了科学孤立发展的种种弊端。缺乏人文精神融入的自然科学是盲目的,近代科技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冲突。
-摘编自张云龙、马淑欣《论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勾连-基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视角》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B B A C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B D B
17.(1)变化:蔗糖产量大幅增加,价格逐渐下降;消费群体从贵族和富人扩大到普通民众。(任答2点即可)
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甘蔗种植园,扩大了蔗糖的生产规模。(任答2点即可)
(2)影响: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促进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增强世界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对非洲黑奴的压迫,是对人权的严重践踏;对美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等。(任答2点即可)
18.(1)传统:协商共享;平等互助;开放包容;照顾弱者;乡村自治。(6)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6)
19.(1)特点:经济结构的单一性;经济缺乏独立性,沦为宗主国的附庸;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以开采贵金属作为经济重点。
(2)解释:拉美各国在独立后实际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极大制约了其经济发展。从内部因素看,拉美各国独立后普遍实行考迪罗体制,维护大地产制,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外部因素看,拉美各国独立后,英美等国加紧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美国奉行“门罗主义”,进一步控制了拉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由此可见,独立后的拉美经济总体上是停滞的,仍然面临着民族民主的革命任务。
20.示例一观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得益彰。论证: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率先在意大利发生,然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和艺术、小说、美术等形式来表达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文艺复兴运动后期,自然科学首先是天文学得到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基础;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科学摆脱了神学束缚,为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启蒙运动大力弘扬民主和科学,科学成为宣扬启蒙精神的利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使教会许多说教不攻自破,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自然科学理性思维方式深刻影响到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自然科学的理性精神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倡导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科学和人文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观点: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导。论证: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则强调客观性、实证性和逻辑性,追求真理和知识,以发现和创新为特点。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是把“双刃剑”,既会造福人类,但科技的异化也会危害到人类。两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生态的严重破坏、贫富分化、城市病、人们的精神危机等严重的问题,导致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人文精神是约束科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的缰绳,保证其不脱离为人类造福的根本目的。人文主义者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有利于修补科技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所带来的弊端。科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可能会用于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二战后,在反战人士和爱好和平国家的努力下,大国达成了《核不扩散条约》《京都议定书》等。总之,缺乏人文精神融入的自然科学是盲目的,在科技异化的背景之下,坚持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地位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预防人们陷入唯科学主义的误区,指引技术朝着造福人类的轨道向“善”发展,是确保人类在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