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赤峰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大量燕国货币出土。据此可知()
A.跨区域长途贸易的兴盛B.华夏文明对周边辐射力增强
C.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D.区域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2.据史料载,秦代都城咸阳的布局是将渭水对应银河,将咸阳宫对应紫微垣,将其他宫室、国家机构对应相应的星座位置;西汉长安城的建设也模仿了紫微垣的形状;清乾隆帝在《皇都篇》中曾写到北京“上应帝车日开阳”,意思是北京城对应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
A.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唯物思想B.反映了和而不同的文明特色
C.蕴含了敬天法祖的价值取向D.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绵延相承
3.汉代画像石(砖)上描绘了大量妇女参与劳动的场景,她们不仅从事农业劳动,还广泛涉足手工业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比如蚕桑业、纺织业和酿酒业。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B.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D.政府对妇女劳动的重视
4.下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养牛官职(部分)。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魏 北齐 北周
驾部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 驾部尚书驾部郎中 驾部郎中 驾部中大夫
太仆 太仆卿 太仆卿 或置或省 太仆卿 太仆卿 太仆卿
牧官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A.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B.汉族政治制度的熏染
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D.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5.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刘晏受命办理漕运,全力着手漕运改革,并受命招引流民,降低关中百姓赋税。漕运疏通之后“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南方漕运路线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
A.唐中央集权面临的危机B.漕运决定了王朝兴衰
C.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中唐经济格局的变迁
6.下表是关于明清时期江西名镇的记载。
景德镇 “豪商大贾,咸聚于此”“其人口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景德镇志》
吴城镇 “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杨周宪《吴城石堤记》
樟树镇 “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熊化《樟树镇记》
铅山镇 “货聚八闵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巨观”。-《铅山县志》
据此可知()
A.明清时期江西已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
B.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推动集镇的兴盛
C.文化的昌盛带动集镇商业贸易的繁荣
D.人口众多、土地肥沃促进集镇的兴起
7.罗伯特·J·布雷伍德在《农业革命》中说道:在3000或4000年这段短短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比以前整整25万年的变化还大。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A.农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B.原始农业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
C.生产分工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转型D.人类文明具有多元和统一性特征
8.埃及古王国末期(距今约4200年)保留了一件房屋买卖的契约:“我支付了酬金,从书吏钱契那里获得了这个房屋。我付给他10萨提(铜钱单位)。”契约里购买的房屋是用价值10萨提的3种日常生活用品支付。这体现出,当时埃及0
A.大宗买卖双方必须要订立契约
B.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货币开始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D.与西亚文明存在着显著差异
9.《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A.拥有较大生产规模B.呈现出政治管理上的独立性
C.自营程度相对较高D.内部生产秩序管理比较严格
10.这种最早始于1852年法国的零售商业企业,以大规模经营日用品为主,从日用品到食品,从工业产品到土特产品,从低档、中档到高档品,综合性强。它又是高度组织化的企业,内部分设商品部或专柜,商品部相对独立,可自己负责商品进货业务。这种形式的出现说明()
A.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形成B.商业经营形式出现新的转变
C.资本原始积累到达新的阶段D.电子商务突破了时空的障碍
11.1921年3月,苏俄政府规定取消作为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办法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实物形式的农业税;完成纳税义务以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由土地耕种者自己全权处理支配。这()
A.体现了农业与工业互补B.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C.加速了外国资本的引进D.有利于城乡经济交流
12.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B.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D.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13.有学者认为,黑死病晚期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物资供应充裕。由于劳动力奇缺,劳工报酬大幅提高,农民和农奴纷纷离开了庄园,部分农奴通过起义来争取自己的自由。这说明,该学者认为黑死病()
A.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B.使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
C.推动文学革命的出现D.冲击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14.20世纪初爆发的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在约6个月内夺去全世界2500万到4000万人的生命,比持续了52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多。这折射出()
A.瘟疫流行改变了世界大战进程B.西班牙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
C.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D.欧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15.下图为新中国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和GDP变化情况图。据此可知()
A.新中国成立后GDP持续稳步增长
B.建国后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保持同向发展
C.加入WTO时我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D.城镇化发展较工业化和GDP发展态势更平稳
16.20世纪30年代,“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开创了“定县模式”(村保健员一乡保健院一县保健院”的三级卫生网),这一“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理念,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由此可知()
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影响较大B.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
C.中医药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创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材料一 宋代官府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不仅将“疫灾”提升为“四大灾害”之首,而且建立了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措施。受官府的重视和引导,宋代社会对瘟疫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认识到医药知识是防治疫病的根本和关键。同时宋代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
-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防治及其特点》
材料二 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
-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材料三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瘟疫防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
材料一: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石
年份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粮食产量 111.6 122.1 175.4 152.6 145.6 148.4 181.2 181.7
增长指数 100 109.4 157.2 136.7 130.5 133.0 162.4 162.8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这种粮食紧缺的态势,1953年上半年在继续发展。1953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20世纪50-70年代,农民种粮靠计划、粮源靠统购、消费靠统销、余缺靠调拨、供应凭票证,国家力争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摘编自高小蒙、向宁《中国农业价格政策分析》等
材料三:种子是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198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颁布,对种子选育和审定、种子生产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到1994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国外,我国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仍然不多,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是当下农业科研最主要的任务。
-摘编自徐豪《种子安全,才有粮食安全》等
(1)概括材料一中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5分)
(2)分析材料二中国家粮食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确保粮食安全做法的认识。(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0分)
材料
-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
据材料,概括英国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城市化进程 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原因。(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
材料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总的说来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尽管各国或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但纵向和横向发展都具有理论上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纵向发展制约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反作用于纵向发展,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
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人类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紧扣论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12分)
赤峰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1 2 3 4 5 6 7 8
D C C A D B A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D B A C D A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答案:(1)特点:宋代官府发挥核心作用;官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应对疫情;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重视医学知识在瘟疫防治中的应用;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运用。(任答三点6分)
(2)原因:皇帝对医学的推崇;长期战乱需要医疗支持;自然灾害频发对医学的要求;医药人才的涌现;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任答两点4分)
(3)变化趋势: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任答两点4分)
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任答两点4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答案:(1)趋势:总体增加。(1分)
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成效;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任答两点4分)
(2)背景:粮食供需关系紧张;“一五”计划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4)
(3)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坚持自力更生,坚持科技创新的农业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答案:阶段性特点:19世纪初到20世纪前期,英国城市进程快速发展。(1分)原因: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成为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同时在工业发达地区,崛起了一大批崭新的工业城市,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铁路、运河等交通运输的发展,让英国的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连成一片,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推动了城市化;海外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进行,英国所开拓的国际市场与经济联系,也吸引着大量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任答两点4分)
阶段性特点:20世纪40年代后,英国城市化进程减缓甚至于出现逆城市化。
(1分)
原因: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任答两点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推动横向发展。
阐述:古代,由于地理隔阂和生产力技术落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文明之间相对隔绝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汉朝国力强大,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使得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逐渐增多。中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障碍逐渐被克服,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结论:综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示例二:
论题:人类历史是一部纵向发展的历史。
阐述: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没有阶级。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如古罗马、古希腊,夏、商、西周等。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引发阶级关系变化,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并在秦朝确立,表现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欧则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动荡,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基本特征。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壮大并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推广和完善。但工业化也带来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十月革命后,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使人类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结论:综上,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总体上不断发展进步,推动人类社会逐步从低级走向高级。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