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万州三中高2023级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唐代前期,私驿和私人旅店很发达,这些私驿可供旅客住宿、存货、交易,还有可供客商租赁的马驴和车船等。它们大多分布在交通要冲、干道旁和县郭、村乡、码头及港口附近。史载,长安、洛阳、扬州、广州以及东南沿海交通要冲处还有外商经营的私驿。据此可知,当时()
A.政治稳定促进了商业发展 B.商业活动空间限制被打破
C.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渐增强 D.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繁荣
2.明中后期,烟草传入福建等地,到清中叶田地“种烟者十之七八,种稻者十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见烟不见禾”的景象。由此可见,当时该地( )
A.农耕经济逐渐衰退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繁荣
C.集镇专业化程度高 D.传统种植结构发生改变
3.13世纪时期的西欧,贵族是纳税主体;14-16世纪,贵族承担的赋税减少,而市民承担的赋税增多;17世纪,国家的税收主要由市民阶层来承担。这反映出( )
A.市民自治与王权相联合 B.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高
C.社会经济呈现转型特征 D.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4.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棉纱厂主纷纷出资在紧靠工厂的河流上新建水利工程。1776年,在扩建棉纱厂的过程中,工厂主专门在邦萨尔河上修了一座水闸。1779年,工厂主特意斥巨资在泰晤士河上开挖了一条通向厂房的引水渠。这一现象缘于()
A.英伦三岛干旱少雨 B.机器生产蓬勃发展
C.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5.根据数据统计,英国仅仅在1801-1841年间,人口为5000-9999人的城市数量从58个增加到156个,人口为10000-49999人的城市从50个增加到95个,而50000-99999人的大城市也从7个增加到16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B.乡村人口的转移
C.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基础设施的发展
6.19世纪70年代,西欧和美国都采用了金本位制。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B.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C.早期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 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瓦解
7.明朝时玉米传入中国。时人王世懋说“煮食之味”不如芡实,因而各地传种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在清初仍无明显变化。清中叶后玉米种植兴起,······“价视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据此可推断玉米得以大规模推广的原因()
A.玉米的加工技术得到提升 B.人们的饮食文化发生转变
C.人口与土地矛盾更加尖锐 D.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
8.表2所示为“六五”至“九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规划要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
表2
时期 时间 政策要点
“六五” 1981-1985年 医疗卫生城乡兼顾、中西结合;发展健康、科学医药工业
“七五” 1986-1990年 加强重点医院建设;发展中医事业及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八五” 1991-1995年 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健全预防保健机构
“九五” 1996-2000年 熏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医疗保健制度
A.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主导 B.持续发展并不断的完善
C.逐渐向系统化医疗制度迈进 D.已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9.下图所示为1650-1780年糖对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民饮食中热量的贡献率变化情况(单位:%)。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 B.阿姆斯特丹城市化的推进
C.价格革命的深入开展 D.全球贸易体系的不断发展
10.20世纪初,会计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1918年,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成立,后会计事务所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相继出现且快速发展。1946年仅上海一地就有会计师事务所近百家,会计师近千人。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A.金融体系趋于完善 B.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
C.地域经济差异明显 D.列强侵略催生新商业经营方式
11.下图是17到18世纪中国每公斤白银购买大米数量的折线图。图中说明了当时()
A.自然灾害导致米价上涨 B.荒地开垦导致米价下跌
C.货币短缺导致白银升值 D.大量白银进入中国市场
1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主要原因是()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C.北方战乱使灾害频发 D.南方的政局较为稳定
13.北宋医家王惟一总结前人经验,主持设计制造了两具针灸铜人。铜人作为针灸教学的标准化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一具被放在朝廷医官院供医者观摩练习;另一具被放置在京城大相国寺供人们参观学习。由此可知,制造针灸铜人()
A.保障了民众的身体健康 B.有利于医疗知识的传播
C.革新了疫病防治的手段 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4.先秦时期的村落,村民相对集中地聚居在“集村”中。至战国秦汉时期,在“集村”外又出现了一些“散村”,一些农民开始摆脱“集村”,开垦荒地,另辟居处。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宗法制度的瓦解
C.争霸战争的结束 D.国家政策的引导
15.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人工智能(替代AI)“复活”至亲,曾经只属于电影银幕中的科幻想象,公众号浙睿talk如今却在现实世界中初现端倪。如今,电商平台上有不少提供替代AI“复活”服务的商家,逐渐形成一条产业链。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是全球首个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框架。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唐时期都将粮食视为国家管控的战略物资,以国有官营的方式统一管理粮食调运、中转、分配。汉唐用以储备粮谷的官方和民间仓廪种类繁多,形成了仓、廪、庾、囷、窖等十余种仓储类型,形成了以常平仓、正仓、太仓、军仓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贮”和以义仓、社仓为代表的民间“分散存放”现象。皇家仓廪因其重要性与规模性,承担了更为广泛的赈济职责;而民间系统则有效弥补了在官方难以维系时的不足,显示出对于百姓生活的保障属性。
-摘编自韩国河、王祖远《汉唐时期储粮制度和方式之变迁》
材料二
中国粮食进口历史悠久,北宋真宗时期曾经输入占城稻3万石,用作改良稻种。清代康乾之际,清政府鼓励商人从东南亚输入米谷。鸦片战争后,据海关统计,1867-1947年的81年中,78年有粮食进口,其中大米、小麦、面粉分别进口约6.607亿、1.568亿、1.391亿担,三项合计共约9.0266亿担。81年中只有1917、1919、1920三年粮食贸易出超,分别约出超26万担、750万担和1190万担,其余78年分别共约入超6.02亿担、1.104亿担、1.127亿担,三项合计共约入超8.2517亿担。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
-摘自新华社《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政府管控粮食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粮食进出口现象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意义。综合材料一、二、三,说明粮食生产与国家治理的关系。(7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进行经济侵略。19世纪中叶起,一些进步之士认识到自办银行的重要性,认为自办银行可以“杜洋商之挟持”“挽外溢以足国”。甲午战争后,金融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批民办企业需要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和存汇等服务。诸多因素下,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建立。1905年后,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等官办与私营银行渐次开立。本国银行成立后,票号官款汇兑和埠际汇款等业务逐渐被分流,票号的经营日渐艰难。辛亥革命后,为了振兴实业,政府陆续推行了一系列发展银行业、健全银行制度的则例、法令。
-摘编自周建波、曾江《银行、票号兴替与清末民初金融变革》等
材料二
中国通商银行在清廷内部倾轧争吵和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觊觎中艰难筹办,它的内部规章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定,设有洋大班和华大班、洋账房和华账房。通商银行成立时,资本额定500万两,先收半数250万两,剩余部分于1898年收足。通商银行的资本构成中,盛宣怀所掌握的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的投资额占银行实收资本的42.9%,私人投资占资本额的57.1%,其中盛宣怀名下包括他本人和其他宫僚如李鸿章、王文韶等的投资额为73万两。各地分行的分董或经理,不是各地的候补道台,就是豪绅、退职官僚,他们视银行为衙门,宫气十足。
-摘编自李银芬《盛宣怀与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中国本土银行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通商银行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马克思认为,生产工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并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认为劳动工具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阐明了劳动工具的制作与改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改变着物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对劳动工具的一系列阐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找到了破解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金钥匙。
-摘编自黄云明、张家赫《马克思劳动哲学视域中的劳动工具思想》
根据材料中整体或部分观点,围绕“生产工具”自拟一具体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万州三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年级
3月份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B A A C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B A D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25分)
(1)政府重视,统一管理;广设仓、廪等储粮设施;建立起官方与民间相互辅助的储粮体系;管控粮食重视赈灾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2)特征:进口粮食作物种类增加;粮食进口总量大;粮食进出口整体呈入超状态。(每点2分,共6分)
原因:世界联系加强,市场上流通的粮食类型增加;传统小农经济的制约;近代中国政局动荡,影响粮食生产;农业科技落后,粮食产能低下;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列强倾销粮食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3)意义:提升了粮食自给率,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总分不超过5分)
关系:粮食安全生产关乎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的改善有利于粮食生产;守住耕地红线;国家要重视农业科技投入;要维护农民利益等。(任答1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共2分)
17.【答案】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民族工业的金融需求;政府政策的支持。(6分,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金融业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6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创办艰难;官商合力兴办,私人资本占比高;仿照西方管理模式;内部存在浓厚的官僚习气;属于全国性的金融机构。(6分,言之成理即可)
18.【答案】
示例1:
论题:生产工具的革新(改进)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
阐释: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与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息息相关。从历史角度看,生产工具的演变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原始社会时期石器由打制到磨制的改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把人类社会推进到阶级社会。从中国先秦时期开始,铁犁牛耕的使用和逐步推广,不仅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进入工业时代,蒸汽机、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的一次次飞跃,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与“信息时代”,推动世界各地联系愈加紧密,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结论:总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生产力的每一次跃升都促进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化,而每次新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也都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阐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使用,使中国进入辉煌的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并逐渐推广,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加速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汉代翻车的发明与革新以及唐代筒车的出现,增强了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宋代“苏湖熟,天下足”和明清时“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总之,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既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创造了延绵五千多年的灿烂的中华文明。(12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