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驿路梨花》同步课件(共53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驿路梨花》同步课件(共53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驿路梨花
彭荆风
新课导入
陆游有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是梨花的美景引起了诗人的诗兴;而作家彭荆风在哀牢山的大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也看到了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美景,而且深受感动。他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驿路梨花》。
1、运用略读的方法阅读课文,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小说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标题的妙处。
学习目标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
代表作品《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者简介
点击播放《彭荆风与彭鸽子》视频
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知识链接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知识链接
点击观看《红河哈尼风光》视频
预习检查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寨( ) 撵( ) 扛( ) 驿路( )
迷茫( ) 陡峭( ) 露宿( ) 竹篾( )
简陋( ) 悠闲( ) 修葺( ) 晶莹( )
折损( ) 菌子( ) 喷香( ) 恍惚( )
香气四溢( )蕈( ) 荆棘( )着急( )
zhài
niǎn
kánɡ

mánɡ
qiào
lù sù
miè
lòu
yōu

yínɡ
jùn
zhé
pèn
huǎng hū

xùn
jīng jí
zháo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露宿
( )整宿
( )星宿
宿

( )折损
( )折腾
( )折本

( )喷香
( )喷泉
( )菌子
( )细菌


xiǔ
xiù
zhé
zhē
shé
pèn
pēn
jùn
jūn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形近字
莹(yíng)晶莹
萤(yíng )萤火虫
荧(yíng )荧光
暮(mù)暮色
募(mù)募捐
幕(mù)夜幕
篾(miè)竹篾
蔑(miè)蔑视
瑶(yáo)瑶族
谣(yáo )谣言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根据预习,请解释课文中的词语。
恍惚:
香气四溢:
修葺:
折损:
迷茫:
陡峭:
简陋:
不真切,不清楚。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损失。文中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形容简单而鄙陋。
整体感知
任务二:略读课文·梳理情节探讨主人
本单元要学习略读。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略读方法提示,略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事?
略读方法提示
(1)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不纠缠细枝末叶;
(2)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遇到生字词或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
(2)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3)每分钟400字左右,要边读边勾画关键信息。
整体感知
任务二:略读课文·梳理情节探讨主人
略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事?
人物 事件
“我”和老余
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瑶族老人
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过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
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
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整体感知
任务二:略读课文·梳理情节探讨主人
这些人物,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
修葺小屋
瑶族老人
送粮修屋
解放军
搭盖小屋
梨花
照料小屋
哈尼小姑娘
照看小屋
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别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故事。比较这两种顺序,思考本文记叙顺序的特点。
课文记叙的顺序:
“我”和老余
发现小茅屋
1
2
瑶族老人为
小茅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3
4
一哈尼小姑娘们照看小茅屋
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
5
6
姐姐梨花照
料小茅屋
姐姐出嫁后,梨花妹妹照
管小茅屋
7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小茅屋修盖、维护的顺序:
“我”和老余
发现小茅屋
1
2
瑶族老人为
小茅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3
4
一哈尼小姑娘们照看小茅屋
5
6
姐姐梨花照
料小茅屋
姐姐出嫁后,梨花妹妹照
管小茅屋
7
课文记叙的顺序:
1
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
2
3
4
5
7
作者并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平铺直叙,而是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顺序展开叙述。
6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文中是如何介绍梨花和解放军的,用到了什么叙述方法?
通过瑶族老人的叙述,交代了梨花照料小茅屋的的故事;通过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讲述,交代了梨花出嫁后姑娘们接过照料任务、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的故事。这采用的是插叙手法。
补充资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知识链接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课文的叙述顺序有何妙处?
小茅屋建造及延续过程,长达十余年,而作者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叙事主线,再采用插叙的写法,将所有情节巧妙浓缩在“一晚一晨”的时间里,使叙事更加紧凑、更能凸显文章主题。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韵味更浓,本篇小说就是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知识卡片
悬念是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如本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课文6、7、8自然段: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简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白木门板上却写着两“请进!”二字。自然心生疑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这是第一个悬念,领起了全文。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课文12、13自然段: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而误会的消除又引出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是谁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课文23、24自然段: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的讲述,引起了第二次误会:认为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课文28、29、30、31自然段: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哈尼小姑娘说茅屋是解放军盖的,到此第二次误会消除,引出第三个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课文32自然段: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很受感动,决心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谁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建造小茅屋?
第一次误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第二次误会
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
解开误会
插叙1:瑶族老人讲述自己得到哈尼小姑娘帮助的事。
插叙2:梨花妹妹讲述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茅屋的事。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
合作探究
任务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构思特点
作者这样不断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两个插叙的表达效果:作者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作者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插叙的运用,使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叙述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02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任务四:圈画语句·批注梨花含义作用
这篇小说中处处有“梨花”。细读课文,勾画涉及“梨花”的语句,体会“梨花的含义和作用,并作批注。
语句 批注
(1)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第3自然段)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2)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4自然段)
合作探究
任务四:圈画语句·批注梨花含义作用
这篇小说中处处有“梨花”。细读课文,勾画涉及“梨花”的语句,体会“梨花的含义和作用,并作批注。
语句 批注
(3)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第6自然段)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合作探究
任务四:圈画语句·批注梨花含义作用
这篇小说中处处有“梨花”。细读课文,勾画涉及“梨花”的语句,体会“梨花的含义和作用,并作批注。
语句 批注
(4)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第24自然段)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5)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第26自然段)
合作探究
任务四:圈画语句·批注梨花含义作用
这篇小说中处处有“梨花”。细读课文,勾画涉及“梨花”的语句,体会“梨花的含义和作用,并作批注。
语句 批注
(6)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27自然段)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出一种景与人相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合作探究
任务四:圈画语句·批注梨花含义作用
这篇小说中处处有“梨花”。细读课文,勾画涉及“梨花”的语句,体会“梨花的含义和作用,并作批注。
语句 批注
(7)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7自然段)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体现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合作探究
任务四:圈画语句·批注梨花含义作用
这篇小说中处处有“梨花”。细读课文,勾画涉及“梨花”的语句,体会“梨花的含义和作用,并作批注。
驿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
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合作探究
任务四:圈画语句·批注梨花含义作用
结合全文及结尾段,说说作者以“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驿路
(指过往行人行走的道路)
“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
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



合作探究
任务四:圈画语句·批注梨花含义作用
结合全文,说说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何作用?
“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比喻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境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
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
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
驿路梨花处处开。
合作探究
任务四:圈画语句·批注梨花含义作用
课 堂 小 结
“梨花”的不同含义:
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
梨花姑娘:纯洁、美丽。
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梨花”的作用:
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
虚实映衬,以花喻人;
反复点题,升华中心。
合作探究
任务五:传续精神·分享当代梨花故事
学习到现在,你能总结一下本文的主题思想吗?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合作探究
任务五:传续精神·分享当代梨花故事
结合下面资料链接和本文的学习你还能体悟到些什么?
资料链接
我写《驿路梨花》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这是我坐了七年监狱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破坏无疑,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我对雷锋精神是这样理解的,它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社会中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
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他们并不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 ——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七年监狱生活,可以说让作者饱受生活的辛酸,可是即使经历了这些黑暗的时期,作者还能够心怀感恩之心、发现真善美、倡导新风尚。云南给了作者重新开始的勇气,也给了作者重新出发的力量!这部作品是作者新生活的开端,更代表着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美好的向往。
合作探究
任务五:传续精神·分享当代梨花故事
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今天我们依然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你还知道哪些现代“雷锋·梨花”的故事呢
拓展延伸
雷锋语录
1.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2.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3.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4.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结合平时积累和学习,说说你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了解。
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板书设计
“我”和
老余
瑶族
老人
梨花
姐妹
解放军
更多人
雷锋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本文设置了三次悬念、两次误会。
悬念一:“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猜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误会一:碰见瑶族老人,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
悬念二:瑶族老人解释自己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误会二:遇上一群哈尼小姑娘,以为其中一个是梨花且是小茅屋的主人。
悬念三:哈尼小姑娘告知房子是解放军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这个房子呢?
释疑:解放军淋雨露宿,学雷锋精神,建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第4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中的梨花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 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第6段,“一弯新月……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好的意境。
第24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中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第27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实映衬,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与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第37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体现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