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科学观念:认识风化及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知道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道土壤中存在生物,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科学思维:读图归纳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成熟土壤的层次结构。能设计实验验证土壤中有水、空气、有机物和无机盐。探究实践: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温度影响岩石风化,风化是岩石的破碎。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态度责任:土壤是生命的摇篮,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一、土壤的形成1. 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在长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岩石受风化和侵蚀作用破碎为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碎屑。2. 风化是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现象。侵蚀是风、水、冰或重力等作用破坏岩石、搬运岩石碎屑物的过程。风化和侵蚀共同持续作用,地表的岩石碎屑物不断积累。有机物在这些碎屑物中逐渐积累,形成营养物质,历经漫长的过程,这些混合物最终形成土壤。3.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岩石风化的两种基本类型。4. 岩石遭受物理风化时,会破裂成越来越小的碎屑,每块碎屑保持原有的物质性质。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压力和生物活动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5.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化学风化所产生的碎屑物质的组成不同于原来的岩石。6. 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最靠近基岩的母质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质基础;靠近地表的表层则积累了更多来自地表植被的有机质,岩石碎屑被进一步分解为黏土和无机物;淀积层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二、土壤的成分7. 矿物质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矿物质颗粒之间有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8. 除了需要空气和水等无机物外,很多土壤生物的生存还需要有机物来提供营养。。9.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同时也丰富了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和硫等元素,使土壤更为肥沃。10. 土壤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微生物、水和空气等组成。土壤中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固体约占土壤体积的50%,其中矿物质颗粒一般约占土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任务点一:土壤的形成思考与讨论:岩石形成土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岩石特性、气候(如风、流水温度等)、地形、生物活动等因素有关。◆任务点二:土壤的成分1. 思考与讨论:蚯蚓是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下雨时蚯蚓常从土壤中钻出到地面,请分析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主要是依靠湿润的体表来完成气体交换。下雨天时土壤里的空气含量减少,它必须到地面上来满足呼吸所需的空气。2. 探索活动:1.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称取50 克,然后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什么现象?土壤变黑,有焦味,有机物碳化分解而燃烧。2.待土壤冷却后,再用天平称得其质量为 克。从土壤的成分分析,你认为土壤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机物燃烧生成CO2和水,散失到空气中。3. 探索活动:1.取适量土壤样品放入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2.静置一段时间,取上部土壤浸出液约10 mL,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4.2-7所示。观察蒸发皿中的残留物。白色晶体。1.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A.最低等生物出现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C.森林和草地出现D.低等动物的出现【答案】B【分析】地衣能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是生物地衣对环境的影响。【详解】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选项C正确。【点睛】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关键。2.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滴少许土壤浸出液,将玻璃板放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液体消失并留下了少许白色粉末,此实验用于证明土壤中存在( )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有机物【答案】C【分析】土壤溶液中溶解着多种无机盐,可通过实验给予验证。【详解】在洁净玻璃板滴加少许土壤浸出液,将玻璃板放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液体完全消失,在土壤浸出液处液体消失后留下了少许白色粉未,这些被烧后留下的白色粉末是无机盐,烧掉的是有机物。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答案】D【分析】此题考查土壤的形成。【详解】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气候长期作用才形成的土壤。D描述错误。故选D。4.将一定量燃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A.有机物 B.无机盐C.砂粒 D.腐殖质【答案】B【详解】水分蒸发后,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状残留物,其原因是浸出液中含有溶于水的无机盐,有机物、砂粒、腐殖质一般是不溶于水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5.小科很喜欢做研究,对于小红带回的一块“红土”和一块“黑土”很好奇,“红土”与“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它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他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答案】B【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详解】由图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与铁块对比,可知小科是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故B符合题意。【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6.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在土壤中生活,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答案】D【分析】蚯蚓以枯叶、朽根和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排出的粪便又是植物生长的最好有机肥料。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或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其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无机盐,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还可以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详解】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腐烂有机物为食,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蚯蚓的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腐烂有机物为食。7.王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这一过程与自然界哪一现象的原理是一致的(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C.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成溶洞【答案】C【详解】水结成冰,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根据=可知体积变大。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一部分岩石被冲刷到海水中了,质量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由于热胀冷缩不均匀导致破裂,故B不符合题意;C.冬天,岩石缝隙中的雨水结冰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使岩石碎裂,故C符合题意;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成溶洞,这是化学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8.为了测定某菜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兰和小浦分别取了长、宽、厚都是4cm的土块,各自展开以下实验:小兰: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加入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小浦: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加水至土壤刚好浸没(操作方法与小兰相同),如图乙所示。记录加入水的体积为V3。(1)根据实验目的,小兰实验步骤中操作“?”处应该是 。(2)根据小兰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3)小浦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浦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答案】(1)改用滴管滴加水(2) 100% 偏大(3)不合理,这样会改变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详解】(1)根据实验目的,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测得数据更准确,因此,小兰实验步骤中操作“?”处应该是改用滴管滴加水。(2)[1][2]根据小兰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00%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使得测量的水的体积增大,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偏大。(3)小浦的方案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1.“秸秆还田”是指在农田里将打碎的秸秆与土壤混合,有利于提高植物的产量。下列关于“秸秆还田”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A.可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 B.可为植物提供无机盐C.可为植物提供有机物 D.可使土壤疏松通气【答案】C【分析】秸秆还田,是利用秸秆而进行还田的措施,为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但若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僵苗)等不良现象。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详解】A.秸秆中含有大量土壤动物所需的养分,富含有机质,可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A正确。BD.秸秆粉碎还田后,经微生物作用,腐烂分解,为土壤增加有机质和无机盐养分,保墒、保水,增加土壤透气性,改善土壤板结现象,BD正确。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不是秸秆还田提供的,C错误。故选C。2.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答案】B【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解答即可。【详解】A.生命的起源初期,地球上并没有土壤,A正确。B.肥料包括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农家肥料具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久、能够改良土壤等优点,但农家肥料的养分含量低、肥效缓慢;化学肥料的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及储运方便等优点,但化学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因此施肥时,要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另外化肥施用过多还会造成“烧苗”现象,B错误。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C正确。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D正确。【点睛】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A.保证土壤中存在生物B.防止有机质流失C.使有机物能快速燃烧D.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答案】D【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详解】有机物能够燃烧,加热干燥土壤时,土壤质量减小,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如果使用新鲜土壤,则土壤中的水分 会蒸发,会对实验产生干扰。因此,在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的干扰。使用干燥的土壤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水滴石穿”向我们形象地叙述了土壤形成阶段中的一种方式。以下解释你认为正确的是( )A.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的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B.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C.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矿物质埋入土壤中形成的D.岩石在水的冲击下可以风化变成小碎块【答案】D【分析】根据风化作用,进行分析解答。【详解】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滴石穿”就是岩石在水的冲击下经分化变成小碎块,实质是一种分化作用。故D正确。故选D。5.2019年1月4日,“玉兔二号”登录月球背面。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答案】B【分析】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表的作用下形成的。【详解】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 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3.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 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故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B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6.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的实验中,其操作或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要略向下倾斜B.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时,用于制取土壤浸出液的水必须是蒸馏水C.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时,向盛有土壤的烧杯中加水,有气泡冒出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时,所采用的土壤必须是新鲜湿润的土壤【答案】D【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A.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A正确。B.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时,用于溶解矿物质的水必须是蒸馏水,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B正确。C.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时,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当向盛有土壤的烧杯内加水时,看到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C正确。D.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热水分会蒸发,因此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时,所采用的土壤必须是新鲜干燥的土壤,D错误。故选D。7.小金同学想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并想测定其含量,查阅文献后得知,有机物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1)用天平称取少量新鲜土壤,记录质量为M1;(2)把他们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灼烧,如图所示;(3)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土壤上,观察发现有 现象;(4)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土壤上,观察发现有 现象;(5)待土壤冷却后测得质量为M2,小金认为有机物的质量就是M1-M2,同桌小明则认为该方案考虑不周,需要对其中一个步骤进行修改,请写出修改的内容 。【答案】 小烧杯上有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新鲜土壤换成干燥土壤【分析】该探究实验主要依据的是质量守定律以及有机物可以燃烧的特点,通过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来测得有机物的含量。【详解】(3)干冷的烧杯倒扣在土壤上面的时候,因为加热和燃烧会出现水蒸气,遇到烧杯会液化成水滴,故答案为小烧杯上有水珠。(4)土壤中存在有机物,燃烧必然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会让其变浑浊,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实验过程中务必要注意保持变量的唯一性,如果使用新鲜的土壤,土壤中一定存在水分,那么最后减少的质量就包括了这一部分,很明显会影响最后结果的判断,所以不是很周到,故答案为将新鲜土壤换成干燥土壤。【点睛】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和控制变量法的精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科学观念:认识风化及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知道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道土壤中存在生物,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科学思维:读图归纳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成熟土壤的层次结构。能设计实验验证土壤中有水、空气、有机物和无机盐。探究实践: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温度影响岩石风化,风化是岩石的破碎。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态度责任:土壤是生命的摇篮,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一、土壤的形成1. 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在长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岩石受和 作用破碎为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碎屑。2. 是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现象。 是风、水、冰或重力等作用破坏岩石、搬运岩石碎屑物的过程。风化和侵蚀共同持续作用,地表的岩石碎屑物不断积累。有机物在这些碎屑物中逐渐积累,形成 ,历经漫长的过程,这些混合物最终形成 。3. 风化和 风化是岩石风化的两种基本类型。4. 岩石遭受物理风化时,会破裂成越来越小的碎屑,每块碎屑保持原有的 性质。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压力和生物活动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5.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 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化学风化所产生的碎屑物质的组成 于原来的岩石。6. 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 层。最靠近基岩的母质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土壤的 ;靠近地表的表层则积累了更多来自地表植被的 ,岩石碎屑被进一步分解为 和 ; 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二、土壤的成分7. 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矿物质颗粒之间有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8. 除了需要空气和水等无机物外,很多土壤生物的生存还需要 来提供营养。。9. 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同时也丰富了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和硫等元素,使土壤更为肥沃。10. 土壤由 、 、 、 和 等组成。土壤中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固体约占土壤体积的 %,其中矿物质颗粒一般约占土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任务点一:土壤的形成思考与讨论:岩石形成土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任务点二:土壤的成分1. 思考与讨论:蚯蚓是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下雨时蚯蚓常从土壤中钻出到地面,请分析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2. 探索活动:1.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称取50 克,然后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什么现象? 。2.待土壤冷却后,再用天平称得其质量为 克。从土壤的成分分析,你认为土壤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探索活动:1.取适量土壤样品放入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2.静置一段时间,取上部土壤浸出液约10 mL,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4.2-7所示。观察蒸发皿中的残留物。 。1.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的出现2.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滴少许土壤浸出液,将玻璃板放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液体消失并留下了少许白色粉末,此实验用于证明土壤中存在( )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有机物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4.将一定量燃烧过的土壤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A.有机物 B.无机盐C.砂粒 D.腐殖质5.小科很喜欢做研究,对于小红带回的一块“红土”和一块“黑土”很好奇,“红土”与“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它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他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6.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在土壤中生活,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7.王敏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这一过程与自然界哪一现象的原理是一致的(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C.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成溶洞8.为了测定某菜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兰和小浦分别取了长、宽、厚都是4cm的土块,各自展开以下实验:小兰: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加入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小浦: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加水至土壤刚好浸没(操作方法与小兰相同),如图乙所示。记录加入水的体积为V3。(1)根据实验目的,小兰实验步骤中操作“?”处应该是 。(2)根据小兰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3)小浦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浦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1.“秸秆还田”是指在农田里将打碎的秸秆与土壤混合,有利于提高植物的产量。下列关于“秸秆还田”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A.可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 B.可为植物提供无机盐C.可为植物提供有机物 D.可使土壤疏松通气2.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3.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A.保证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机质流失C.使有机物能快速燃烧 D.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4.“水滴石穿”向我们形象地叙述了土壤形成阶段中的一种方式。以下解释你认为正确的是( )A.地壳表面的矿物质都是在水的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B.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C.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矿物质埋入土壤中形成的D.岩石在水的冲击下可以风化变成小碎块5.2019年1月4日,“玉兔二号”登录月球背面。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6.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的实验中,其操作或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要略向下倾斜B.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时,用于制取土壤浸出液的水必须是蒸馏水C.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时,向盛有土壤的烧杯中加水,有气泡冒出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时,所采用的土壤必须是新鲜湿润的土壤7.小金同学想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并想测定其含量,查阅文献后得知,有机物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1)用天平称取少量新鲜土壤,记录质量为M1;(2)把他们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灼烧,如图所示;(3)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土壤上,观察发现有 现象;(4)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土壤上,观察发现有 现象;(5)待土壤冷却后测得质量为M2,小金认为有机物的质量就是M1-M2,同桌小明则认为该方案考虑不周,需要对其中一个步骤进行修改,请写出修改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1课时)学案(原卷版).docx 【核心素养】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1课时)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