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2.2.1 分子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科粤2024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上课伊始,在教室前方喷香水,提问学生:“同学们,闻到什么气味了?为什么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也能很快闻到香水味呢?” 引导学生思考气味传播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展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的诗句,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在远处就闻到梅花的香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分子。 (二)物质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8 分钟) 展示资料:利用 PPT 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图像和通过移走硅原子写出的汉字 “中国”,以及水分子的结构模型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讲解:以水为例,说明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并介绍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如一滴水(约 0.05mL)中大约有 1.7×10 个水分子,让学生通过数据感受分子的微小。 (三)分子的性质(25 分钟) 实验 1:氨分子的扩散 实验步骤:在两个小烧杯中,一个加入浓氨水,另一个加入酚酞试液。用一个大烧杯将两个小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现象: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变红。 讲解: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拓展: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分子运动的现象,如闻到饭菜的香味、湿衣服晾干等。 实验 2: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在两个相同的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然后同时向两个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红墨水扩散得更快。 讲解: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 3: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化 实验步骤:分别量取 50mL 水和 50mL 酒精,将它们小心地倒入一个大烧杯中,混合均匀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现象: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mL。 讲解: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相互穿插渗透,进入彼此的间隔中,所以总体积减小。 举例: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展示图片:展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图片,让学生观察分子间间隔的不同,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本质。 (四)从微观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10 分钟) 展示模型:利用分子模型展示纯净物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氮气(由氮分子构成)和混合物空气(由氧分子、氮分子等多种分子构成)的微观结构。 讲解: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分子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举例:让学生判断一些常见物质,如二氧化碳、糖水、铁粉等,从微观角度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五)分子的概念(8 分钟) 回顾实验:以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为例,展示该反应的微观动画。 讲解: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由此引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强调 “化学性质”“最小粒子” 的含义。 对比:将分子与原子进行简单对比,说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性质、从微观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分子的概念。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七)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关于分子性质的选择题、从微观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填空题等。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 2.2.1 分子 物质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质量和体积小 分子的性质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 从微观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 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微观概念理解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同时加强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庄子》中记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质能无限地分吗?对于物质构成的问题,许多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现代科学家已经证实: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分子。导入新课思考: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小毛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讲授新知分子是什么一观察活动【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毛巾上,抖开毛巾,绕教室一周。现象:能闻到香水的香味。观察活动【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毛巾上,抖开毛巾,绕教室一周。解释:许多物质由叫作分子的微观粒子构成。在本实验中,所用的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多种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所以,当香水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香水的气味。物理变化分子是真实存在的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银原子的图像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某种有机物分子的图像【实验2-3】在玻璃管的两端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棉花团,塞紧胶塞。蘸有浓盐酸蘸有浓氨水实验:浓盐酸与浓氨水反应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现象:玻璃管内产生大量的白烟思考:为什么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棉花团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气中生成浓浓的白烟?蘸有浓盐酸蘸有浓氨水解释:盐酸中挥发出来的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空中相遇,并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到空中,形成白烟。氯化铵的生成过程氨气 + 氯化氢 氯化铵(NH3) (HCl) (NH4Cl)化学变化问题 实验2-2 实验2-3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无改变?无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无有讨论:以上两个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与同学讨论并填写下表。讨论:用分子的观点重新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宏观微观没有生成新物质生成了新物质分子没有改变分子改变用分子的观点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宏观角度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微观角度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纯净物,如果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混合物。例:如图是表示分子的示意图,其中“ ”和“ ”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混合物的是 。ABCDABDC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仍然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化学性质跟原物质不同的新物质。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不同的分子一定会构成各不相同的物质。长话短说此外,分子有没有共同的一些性质呢?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相当于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事实 1分子的特性二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 kg,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如果 10 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 3 万多年才能数完。结论1: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事实 2实验:氨分子的扩散烧杯 A 烧杯 B现象解释溶液变成红色溶液不变色烧杯 B 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 A 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结论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烧杯A烧杯B烧杯A烧杯B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结论3:分子间存在间隔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物质的三态与分子间隔的关系你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吗?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分子大小没有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同种物质:气态分子间的间隔>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固态分子间的间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两小一动一间隔”)知识点1 分子是什么1. 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观粒子C. 分子是肉眼能够直接看见的D. 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A123456789返回2. 用分子的观点填空。(1)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中含有 种分子,混合物中含有 分子。(2)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当二氧化碳变成干冰时, 没有发生改变。一 两种或两种以上 二氧化碳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123456789(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从微观角度看,冰水共存物是由 构成的。①75%的医用酒精 ②冰水共存物③人体呼出的气体② ①③ 水分子 123456789返回知识点2 分子的性质3. [情境题][2023·温州]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上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B )BA. 质量变大【点拨】液体膨胀,分子数量、质量均不变,分子间隔变大,B正确。B. 间隔变大C. 数量变多D. 引力变大123456789返回【点拨】液体膨胀,分子数量、质量均不变,分子间隔变4. [学科素养 科学思维][2023·广安]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观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C )A. 将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变小B. 端午粽子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C. 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分子种类发生改变D.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123456789【点拨】将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是因为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A合理;端午粽子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向四周扩散,B合理;夏天汽车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气体体积膨胀,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C不合理;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相同,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D合理。123456789【点方法】解释宏观现象时常用到分子的四条性质,即小、动(不断运动)、间隔、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找准具体的问题对应哪条性质。注意体积的改变一般是分子间的间隔改变,而不是分子体积的改变。【答案】 C123456789返回5. 将描述分子特点的句子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升高时运动加快②分子很小③分子间有间隔,温度或压强发生变化时,分子间的间隔大小随之发生变化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123456789(1)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发得快,说明 。(2)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 。(3)糖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 。(4)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干,说明 。(5)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 。① ③ ② ① ④ 123456789返回纠易错 对分子的认识不到位6. 下列有关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B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 水结冰时,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D. 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123456789【点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A错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B正确;水结冰时,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C错误;干冰升华,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D错误。【答案】 B123456789返回7. [2023·东营期中]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A. 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②B. 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③C. 水分子的大小:①<②D. 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123456789【点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题图中①表示冰,②表示水,③表示水蒸气。变化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②,A正确;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③,B错误;加热过程中,水分子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水分子的大小:①=②,C错误;②→③的过程中,水变成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水发生了物理变化,D错误。【答案】 A123456789返回8. 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甲)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照条件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123456789(1)根据图甲所示,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A. 光照条件下,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B.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 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D. 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123456789【点拨】光照条件下,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A正确;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正确;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不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错误;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化学性质不变,D正确。【答案】 C 123456789分子什么是分子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课堂小结谢谢观看!(共33张PPT)2.2.2原子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科粤2024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通过 PPT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模型,提问学生:“这些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引导学生回顾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知识。 让学生简述分子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对原子的探究。 (二)原子的概念(10 分钟) 动画演示:播放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动画,让学生观察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在动画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两两结合形成氢分子,氧原子两两结合形成氧分子。 分析讲解:结合动画,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由此引出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强调 “化学变化” 和 “最小粒子” 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性。 举例说明:列举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让学生分析反应过程中原子的变化,巩固对原子概念的理解。 (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5 分钟) 对比分析:借助 PPT 从构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能否直接构成物质等方面,对分子和原子进行对比。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模型演示: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模型,现场演示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如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反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同行为。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总结归纳: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原子的结构(15 分钟) 发现史介绍:利用 PPT 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从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到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再到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以及玻尔的原子模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结构讲解:讲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通过数据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动画展示:播放原子结构的动画,展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情况,帮助学生构建原子结构的空间想象。 分析计算: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氧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8 个中子,核外有 8 个电子,由于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让学生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原子的结构等。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六)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关于原子概念的选择题、分子和原子区别与联系的填空题、原子结构的简答题等。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 2.2.2 原子 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都可直接构成物质。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原子结构和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时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增加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那么分子本身怎样构成?分子能不能再进行分割呢?如果能分,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导入新课到了近代,科学家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发展出近代原子学说,并逐渐认清了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古代哲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设想的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分割的微粒。现在,让我们通过化学变化的实际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讲授新知原子是什么一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化,试管内壁上出现银光闪闪的液体,并能收集到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氧化汞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氧化汞 汞 + 氧气HgO Hg O2加热讨论与交流:1.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氧化汞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构成氧化汞分子的汞原子和氧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反应生成的物质——氧气和汞分别是由什么微观粒子构成的?氧化汞的分解动画尝试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分解+组合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氧化汞分子。图中共有 个氧化汞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单个的汞原子和氧原子。图中共有 个汞原子和 个氧原子。由很多的汞原子直接构成汞。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构成了氧气+222HgO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为汞原子和氧原子。换句话说,氧化汞分子是由汞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由此可见:分子由原子构成。(2)有的物质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3)汞原子和氧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变化,只是组合方式发生改变,它们重新组合后构成新的物质。氯化氢(HCl)氯气(Cl2)氢气(H2)+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ClHClClHHClH+归纳与总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当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也在不断地运动着,且原子的体积很非常小。用Spectra 300型球差校正透射电镜拍摄的硅原子图像如果把一个水分子与一只乒乓球相比较,相当于拿一滴水与地球相比较。讨论:分子和原子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原子分子物质构成、在化学变化中重新组合在化学变化中分裂成构成构成分子 原子基本 性质 定义本质 区别 联系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体积小、质量小、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学过前面的内容后,你知道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了吗?请填写下表。空气中的物质 构成该物质的分子 构成该分子的原子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蒸气(H2O)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等】 它们由相应的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N2NO2OCO2COH2OHO知识点1 原子的概念、性质1. [2023·巴彦淖尔期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移动原子,如图所示为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下列有关硅原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C )A. 原子之间有间隔B. 原子是客观存在的C. 原子是最小的微观粒子D. 硅原子可以构成硅这种物质C【点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离开化学变化这个前提,原子还能再分。123456789101112返回2. 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观粒子”的依据是( D )A. 原子的质量很小B.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观粒子C. 原子的体积很小D.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D123456789101112返回知识点2 原子与物质的关系3. [2023·抚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C )A. 氨气 B. 氮气C. 汞 D. 五氧化二磷【点拨】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C正确。C123456789101112返回知识点3 化学变化的实质4. (多选)[2022·长沙]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C. 在这个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D.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不能由原子构成123456789101112【点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A、B正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C不正确;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D不正确。【答案】 AB【点方法】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此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123456789101112返回5. [2023·渭南期中改编]如图甲、乙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分子之间有间隔 【点拨】图甲中降温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了,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123456789101112(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甲、图乙变化的本质区别: 。分子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 【点拨】由微观粒子的变化可知,图甲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图乙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123456789101112(3)由图乙可知: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 ,一定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 。原子 分子【点拨】由微观粒子的变化和图乙可知,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原子,一定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分子。123456789101112(4)图乙中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由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分子 【点拨】图乙中反应后的物质是水,水是由分子构成的。123456789101112返回纠易错 混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6. [2024·汕头期中改编]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B.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C.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D. 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123456789101112【点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A错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B错误;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地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体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D错误。【答案】 C【点易错】 分子、原子关系的其他易错点:(1)误认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只有一种;(2)误认为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3)误认为分子不仅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也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123456789101112返回7. [2023·邵阳]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C )ABCCD【点拨】A、B、D中都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C中含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123456789101112返回8.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B )A. 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 体温计内水银柱上升,说明原子受热变大C. 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123456789101112【点拨】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A正确;体温计内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错误;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正确;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D正确。【答案】 B123456789101112返回9. [科技创新][2023·烟台期中]我国首次捕捉高分辨率的“剪接体”分子结构,并阐述其基本分子机制。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BA.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B.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C. “剪接体”分子是保持“剪接体”化学性质的最小微观粒子D. 分子、原子都很小,都在不断地运动【点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B错误。123456789101112返回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课堂小结谢谢观看!(共32张PPT)2.2.3原子的结构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科粤2024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通过 PPT 展示原子结构的简单示意图,提问学生:“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基本构成知识。 让学生简述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为本节课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做好铺垫。 (二)原子的构成(10 分钟) 回顾与深化:结合 PPT,再次讲解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数据展示:展示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和相对质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 电量分析: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氧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带 8 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 8 个电子,带 8 个单位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组织学生讨论其他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加深对原子电量关系的理解。 数量关系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原子不显电性的特点,推导质子数、电子数和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即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电子数。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15 分钟) 引入概念:利用动画展示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高速运动,讲解由于电子的能量不同,它们在核外分层运动,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排布规律讲解:结合图片和 PPT,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 2 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详细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和各部分的含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画出 1 - 18 号元素中部分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四)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10 分钟) 分类对比:将 1 - 18 号元素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进行分类,展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各类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分析归纳: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氦为 2),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 4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总结规律:得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结论。 (五)离子的形成(15 分钟) 动画演示:播放钠与氯气反应的微观动画,展示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构成氯化钠的过程。 概念讲解:结合动画,讲解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符号书写:以钠离子(Na )、氯离子(Cl )为例,讲解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和电性,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电荷数为 1 时,省略不写。 练习巩固:让学生写出常见离子的符号,如镁离子、氧离子、钙离子等,并判断离子的种类,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离子的形成。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关于原子构成的选择题、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分析题、离子符号书写的填空题等。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 2.2.3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电子数 核外电子的排布 分层排布规律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离子的形成 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符号的书写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的相关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增加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加强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用Spectra 300型球差校正透射电镜拍摄的硅原子图像原子非常非常小,那么它是不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观粒子呢?原子内部有什么奥秘呢?为了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导入新课1808年 道尔顿道尔顿模型1904年 汤姆孙汤姆孙模型1913年 玻尔玻尔模型1911年 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云模型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带正电不带电带电中子质子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讲授新知原子的构成一碳原子的结构动画++++++-电子---电子中 子质 子原子核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粒子种类 电性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 不带电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观察下表,你有什么发现?1.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2.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由于质子(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原子中各微粒电性-++-核外电子质子中子观察下表,你有什么发现?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0 1氦 2 2 2碳 6 6 6氮 7 7 7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中子数 氧 8 8 8钠 11 12 11氯 17 18 17铁 26 30 26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2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中子3观察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你有什么发现?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为了形象说明,通常用电子层表示。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二电子层:离核远近:能量高低: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低 高近 远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作最外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只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 2 个。电子层原子核钠原子的结构(11个电子)第一层(2个)第二层(8个)第三层(1个)如何直观、形象地表示电子的分层排布呢?2.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核电核数电子层该电子层上电子数钠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种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结构是 否稳定 推测原 子性质 得失电子稀有气体 原子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8个(He为2个)比较稳定一般少于4个一般多于4个不稳定不稳定易失电子易得电子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稳定不稳定不稳定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名师点金1.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由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 构成原子的各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关系: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大,都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3)体积关系: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3. 相对原子质量= = ;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点1 原子的结构1. [情境题][2023·太原期中]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阿秒光脉冲有关,阿秒光脉冲可用于测量原子和分子内部的电子运动。在这些微观粒子中,带负电荷的是( C )A. 分子 B. 原子C. 电子 D. 原子核C1234567891011返回2. [2024·苏州一模]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 同种原子不能构成不同种分子B.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 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D.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1234567891011【点拨】同种原子能构成不同种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O2)和臭氧分子(O3),A错误;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正确;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的原因是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错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D错误。【答案】 B1234567891011返回知识点2 原子中各微观粒子间的数量关系3. [2024·泰州模拟]高铁上装有烟雾传感器,主体是放有镅(Am)的电离室,这种镅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5个质子和14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A. 95 B. 146C. 241 D. 51【点拨】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推测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5。A1234567891011返回知识点3 相对原子质量4. [2023·重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 A )A. 张青莲 B. 袁隆平C. 侯德榜 D. 道尔顿A1234567891011返回5. (1)某原子的核外有26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56,则其核内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2)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种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结果保留整数)。26 30 16 1234567891011返回纠易错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6. 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微观粒子数目: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 8 8 8钾 19 20 191234567891011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B. 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 原子只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1234567891011【点拨】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并非所有原子核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核不含中子,所以有的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有的原子只由质子和电子构成,B、C错误;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A错误,D正确。【点易错】 认识原子结构常见的两个误区:(1)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2)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中没有中子。【答案】 D1234567891011返回7. [科技应用][2024·济南期末改编]在医学工作中,14C主要用于“14C呼气试验”,可以用来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14C表示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A. 该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4B. 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gC. 该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8D. 该碳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1234567891011【点拨】14C表示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该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A错误;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6+8=14,单位为“1”,省略不写,B错误;核电荷数=质子数,故该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6,C错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正确。【答案】 D1234567891011返回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层排布电子层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结构课堂小结谢谢观看!(共39张PPT)2.2.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科粤2024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趣味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科普视频,内容为科学家通过先进仪器 “看到” 原子的图像,以及原子内部粒子的运动。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原子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它的内部粒子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原子的构成探究(12 分钟) 回顾与提问:借助 PPT 展示原子的简单结构示意图,提问学生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 数据探究:展示氢、氧、碳等常见原子中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和相对质量数据,组织学生分组计算质子、中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倍数关系,探讨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 电性分析:以碳原子为例,讲解碳原子由 6 个质子、6 个中子和 6 个电子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由于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巩固对原子电量关系的理解。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推导并总结质子数、电子数和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即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电子数。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探索(15 分钟) 动画演示:播放核外电子运动的动画,讲解由于电子能量不同,会在核外分层运动,引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概念。 规律讲解:结合 PPT 和元素周期表,详细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强调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 2 个)。 模型制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原子结构模型套件,让学生动手搭建 1 - 18 号元素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直观感受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 1 - 18 号元素中部分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四)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联分析(10 分钟) 分类观察:将 1 - 18 号元素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进行分类,展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各类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思考为什么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总结规律: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得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结论。 (五)离子的形成模拟(15 分钟) 动画演示:播放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动画,展示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构成氯化钠的过程。 角色扮演:挑选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钠原子、氯原子、钠离子、氯离子,通过模拟反应过程,加深学生对离子形成过程的理解。 概念讲解:结合动画和角色扮演,讲解离子的概念、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以及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 练习巩固:给出常见元素的名称,让学生写出对应的离子符号,并判断离子的种类,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课堂小结与互动回顾(5 分钟) 借助思维导图软件,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邀请学生回顾重点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离子的形成。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补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与反馈(5 分钟) 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发布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利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快速获取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2.2.3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电子数 核外电子的排布 分层排布规律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离子的形成 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符号的书写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入,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时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增加更多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虚拟实验、游戏化学习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的一只蚂蚁,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做高速运动。那么,电子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呢?原子的质量又有多大呢?导入新课2. 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1. 原子的质量很小;3. 如此小的数据书写、使用均不方便。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粒子种类 质量质子 1.6726×10-27kg中子 1.6729×10-27kg电子 质子质量的1/1836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这该怎么办呢?1.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HHHHHHHHHHHHC1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讲授新知相对原子质量一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1/12一个该原子的质量1.661×10-27kg=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解: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10-26kg1.661×10-27kg≈16.00。①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个比值。②原子实际质量越大,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越大。③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1”(书写时一般不写出)。原子实际质量的单位是:千克。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 1碳 6 6 6 12氧 8 8 8 16钠 11 12 11 23铁 26 30 26 5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离子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另一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当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以后,便转变成离子(ion)。离子二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现象:钠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并生成白烟。【注意】这里生成的白烟实际上是一种白色的固体小颗粒氯化钠(NaCl),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氯化钠的形成过程+11+11+17+17失去1个电子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得到1个电子NaClNa+Cl-218+11Na278+17Cl828+17Cl-Na+Cl-28Na++11失去1电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质子数<电子数)Mg2+镁离子Na+钠离子Al3+铝离子O2-氧离子Cl-氯离子SO42-硫酸根离子3.离子符号(1)离子符号的书写先写原子(或原子团)符号,再在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先写数字再写正负号,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 1 可以不写。+11+12+17Na+Mg2+Cl-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练一练写出下列离子的离子符号。氧离子铝离子硫离子钠离子钙离子氟离子O2-Na+Ca2+Al3+S2-F-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什么有关?+12+12失去2个电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Mg2+MgO+8+8得到2个电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O2-(2)离子符号的意义氯离子1个氯离子1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铝离子1个铝离子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Cl-Al3+联系原子阳离子得电子失电子阴离子原子与离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质子数=电子数(不带电荷)原 子: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阴离子:区别得电子失电子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原子分子结合构成阴、阳离子得失电子构成物质直接构成归纳总结知识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 [关键能力 建模与创新]如图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它的核电荷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 B )A. 6和8B12345678910111213【点拨】根据题图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8,最外层电子数为6。B. 8 和6C. 8和2D. 6和2返回2. [2023·永州期中]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 氟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9B. 氟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C. 氟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9D. 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C【点拨】由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不能知道氟原子的核内中子数, C错误。12345678910111213返回知识点2 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3. [2022·哈尔滨]下列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是( C )ABCD12345678910111213【点拨】A粒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电子数为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C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C正确;D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答案】 C12345678910111213返回4. [2023·内江]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有关铝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 图中“+”表示铝原子带正电荷B. 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13个电子上C. 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D. 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12345678910111213【点拨】图中“+”表示铝原子核带正电荷,A错误;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错误;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C错误;弧线表示电子层,由图可知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D正确。【答案】 D12345678910111213返回知识点3 离子5. [2023·扬州]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C )A. 氧气 B. 水CC. 氯化钠 D. 金刚石12345678910111213返回6. [情境题][2023·西安期中]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研制的一种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晶格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12345678910111213(1)锶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38 5(或五) 失去 【点拨】由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8,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12345678910111213①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字母,下同);②表示阴离子的是 ;③表示阳离子的是 。ABD B D (2)A、B、C、D四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12345678910111213【点拨】 由四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①A中只有1个电子层,该层上有2个电子,属于相对稳定结构,B、D中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②B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③D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12345678910111213【点方法】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及种类判断方法:12345678910111213电子总数= n质子数-核外12345678910111213返回纠易错 不能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微观粒子的性质7. 根据下列各组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是( A )12345678910111213【点拨】A中两种原子最外层均为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都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相似,故A正确;B中虽然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不相似,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既能得到1个电子也能失去1个电子,而质子数为11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故B不正确;12345678910111213C中虽然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不相似,质子数为2的氦原子,化学性质稳定,而质子数为12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故C不正确;D中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前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后者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相似,故D不正确。【答案】 A12345678910111213返回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分类离子定义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课堂小结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1 分子---2024-2025学年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 2.2.2原子---2024-2025学年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 2.2.3原子的结构---2024-2025学年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 2.2.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2024-2025学年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