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课件(27张幻灯片)+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课件(27张幻灯片)+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2025年春季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2025)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6.2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新课导入
阅读课本P53-57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有哪些?
2.如何传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新课讲授
“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雪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开幕式上,写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引导牌像一片片小雪花,不断汇聚,组成一朵大雪花,成为本届冬奥会的火炬台。闭幕式上,伴随着主题歌《雪花》,国家体育场上空用烟花打出“天下一家”的字样。
新课讲授
北京2022年冬奥会既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会。从“雪花”这一设计中,你体会到什么思想理念?
“雪花”的设计表达了“协和万邦”的愿景,寓意着世界各国和谐共处、团结一致,这体现了中国人“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我们应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核心思想理念的形成)
今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做法)
新课讲授
孔子将仁的含义概括为“爱人”,主张尊重人、关心人,把人当人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后世将仁爱从社会人伦推广到宇宙万物,提倡“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息息相通,共处于一个家园,故见到同类危难而有恻隐之心,见到鸟兽哀鸣而有不忍之心,见到草木摧折而有悯恤之心,见到瓦石毁坏而有顾惜之心。
新课讲授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仁爱的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更好地践行仁爱?
①仁爱强调对他人和万物充满爱心、宽容和同情,并愿意为他们付出。
②仁爱之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①首先,懂得“亲亲之情”是最珍贵的,以孝悌为本。作为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承担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更应该在精神上尊重、体贴、关爱父母,让父母的身心都得到幸福。
②其次,要实现自我超越,爱人达人,推己及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用仁德之心来尊重、同情、关爱别人。
③再次,要有恩惠之心,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④最后,要有博爱之心、恻隐之心,爱护动植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周围的动植物和谐相处。
新课讲授
(1)讲仁爱,要求我们“亲亲”“仁民”“爱物”,即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
我们应如何做到“讲仁爱”?
(2)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扩展。
新课讲授
视频中体现出了什么核心思想理念?
重民本
贺词里的中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注释】民惟邦本:只有人民是立国之本。惟:唯有,只有。邦:国家。
【释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
【出处】先秦诸子《尚书·五子之歌》
新课讲授
(1)重民本,要求我们遵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保民利民。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应如何做到“重民本”?
(2)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出自傅玄《傅子·义信》,大意是以诚信待人,本来不相信的也会相信;以虚伪待人,本来相信的也会不敢相信了。这说明为人必须诚实不欺,这样才能换得别人的诚心实意。
新课讲授
(1)守诚信,要求我们做到真实无欺、言行一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我们应如何做到“守诚信”?
(2)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论语·为政》,大意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此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谨慎、诚信。孔子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实践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道德规范。
新课讲授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文天祥战败被俘后,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为后世所传颂。
新课讲授
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先贤坚守道义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坚守道义、弘扬正气?
①忠诚正直、坚守道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
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有气节的人,他们是正义与信仰的守护者。他们不畏强权,不屈服于压力,始终追求真理与公正。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力量。
③我们应该向这些有气节的人学习,坚守正义与信仰,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
①明辨是非,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行己有耻;
②涵养品德,心怀正气,能够见义智为;
③坚守正道,做正直之人,行公正之事;
④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⑤坚持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等等。
新课讲授
崇正义,要求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弘扬社会正气,崇尚社会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坚守民族大义,才能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
我们应如何做到“崇正义”?
新课讲授
春秋时期,齐景公问晏子,“和”与“同”不一样吗?晏子用音乐说明 “和而不同”的含义:演奏一首美妙的音乐,既需要很多乐器,也需要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相协调,还需要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等相配合。这就是多种因素“和”的结果。如果乐器只发出一个音调,就很难听,这就是单纯“同”的结果。
甲骨文的“和”字,左半边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右半边为“禾”字,表示读音。“和”的本义就是乐声调和、和谐。
新课讲授
尚和合,要求我们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多样性的东西相互作用并努力达到平衡,事物才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完全相同的东西简单相加,事物则会失去生机,难以维系。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应如何做到“尚和合”?
新课讲授
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牢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训,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我们应如何做到“求大同”?
课后作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借助书法、绘画、故事、格言、诗歌、戏曲等多种形式,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心思想理念,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展示核心思想理念的活动。
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讨论:
2.根据你的观察,核心思想理念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如何更好地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课堂小结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核心思想理念的形成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的要求
讲仁爱
核心思想理念的内容
重民本
守诚信
求大同
崇正义
尚和合
随堂练习
1.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这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③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随堂练习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道德与法治课前,同学们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搜集了几则材料。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材料一中的四句话分别体现了引导语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时代价值?
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
随堂练习
材料二 从“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到“中法文化旅游年”,再到“中俄文化年”等活动持续展开,回望2024年,中国与多国“双向奔赴”,持续编织中华文化连接世界的纽带。步入2025年,2025年,“中日韩文化交流年”“中国—沙特文化年”“中越人文交流年”“中孟人文交流年”等将陆续举办,中国将进一步推进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相知相融。
(2)材料二中中国与多国“双向奔赴”提升了国人哪方面的自信?我国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有何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等。
谢谢!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